皮影地域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传承人物
陈光辉,男,1946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 目名称: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河南省罗山县申报。
罗山皮影戏传承人陈光辉
保护措施
罗山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罗山皮影戏进行了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皮影戏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 《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罗山皮影戏2009年,罗山皮影戏走进香港,参加了“中原文化香港行”启动仪式暨2009年豫港投资贸易洽 谈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的活动;同年,罗山皮影戏参加了由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 开幕式的展演活动。
2017年10月,法国巴黎举办了罗山皮影戏专场演出,期间上演了《龙凤呈祥》《杨文广挂帅》《诸葛亮招 亲》《麒麟送子》等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传承价值
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剧目文学价值较高,是豫南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源。其音乐高亢明亮,唱腔真假声替换自如, 是采撷和研究豫南、鄂北、皖西民间音乐的好素材;其唱词、道白既有文学语言,又有农谚、笑话、俚语、歇后 语等,是豫南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罗山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和制约,供演出的传统曲目不断 流失,演出市场的萎缩也直接威胁着罗山皮影戏的生存和传承,从事罗山皮影戏演出和影人制作的艺人大都已年 逾古稀,一些老艺人已经去世,罗山皮影戏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1954年宣传新婚姻法时,罗山皮影戏艺人用旧的皮影人,填上新调,讲当代话。
从1964年开始,罗山皮影戏有目的地吸收了京剧、豫剧、花鼓、民间小调的唱腔,演唱了《血泪仇》《烽火 山》《三砸铁锁链》《红色的种子》等现代戏。大本头的《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也开始演唱。
皮影的起源及分布

头等关节部分要分别雕刻后
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现时
能活动自如,皮影戏演出时
所用的皮影人就是表演的道
具,又是富有浓郁的民间特
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皮影戏?
•
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
皮或者是纸板雕刻的人物剪
影来表现故事的戏剧,皮影
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表
演时灯光把剪影照在银幕上,
艺人边操纵边演唱并配以音
乐。
•
皮影就是皮影戏中所用
的皮质人物形象,最初是用
厚纸雕刻,后来用羊皮或驴
皮刮薄后雕刻、进行彩绘,
风格类似于民间剪纸,但手、
皮影的起源及分布
• 皮影戏Leabharlann 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
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距今已有一千 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 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
皮影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山西、陕西、
河南、河北等地的皮影戏分布较广,此外在我国的其
他地区都有分布,2011年11月30日皮影戏成为中国
皮影戏有哪些流派

皮影戏有哪些流派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
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冀南皮影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极盛于清代的直隶省(河北省)。
冀南皮影戏是河北省地区的戏曲艺术之一。
浙江皮影浙江海宁皮影戏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
广东皮影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
湖北皮影湖北皮影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泰山皮影泰山皮影由独特的“十不闲”技艺大师——范正安先生为独特代表任务,继承民族遗产,打造泰山品牌,弘扬泰山文化!泰山皮影表演的泰山石敢当的故事栩栩如生,十七大期间在国家大剧院为与会代表表演的泰山石敢当故事,受到了一致好评,其皮影艺术先后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走遍中国》《文化访谈录》等专题报道。
浅析四川皮影戏影人造型艺术

3、音乐与表演:湖南皮影戏的音乐主要由地方戏曲和民歌组成,其节奏和 旋律与地方方言紧密相连。艺人们通过吹、拉、弹、唱等多种方式,使音乐和表 演达到完美的融合。
三、湖南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湖南皮影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一些传统的 表演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 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资助艺人进行技艺传承,推动皮影戏进校园,以及 举办皮影艺术节等宣传活动。
二、湖南皮影戏的艺术特点
1、形象设计:湖南皮影戏的人物设计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虽然制作材料简 单,但形象生动,色彩鲜艳。人物、动物、神怪等各种形象都有,具有丰富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
2、故事情节:湖南皮影戏的剧情往往取材于地方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传 说,情节曲折,富有趣味性。通过艺人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地方语言的独特韵味, 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一、四川皮影戏的三大流派
四川皮影戏主要分为三大流派,包括成都皮影、川北皮影和纸灯影。这些流 派在制作工艺上大体相同,都是经过硝、刮薄、压平、晾干处理后的黄牛皮上或 纸上起稿,然后进行雕刻、绘染、定胶、打蜡出光、用线串连等步骤制作而成。 然而,在具体的造型和表现上,它们却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浅析四川皮影戏影人造型艺术
目录
01 一、四川皮影戏的三 大流派
03
三、川北皮影:朴实 粗 特色的体现
04
四、纸灯影:新颖别 致的创意
目录
05 五、四川皮影造型艺 术的传承与发展
07 参考内容
06 六、结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传统艺 术形式。在四川,皮影戏因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倍受瞩目。本 次演示将从四川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艺术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的皮影戏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
皮影戏是利用兽皮或纸制成的影子,通过操纵影子来表现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富有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的剧场艺术”。
关中皮影戏的特色在于形象生动、语言幽默、音乐节奏明快,配合丰富的道具,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
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了很多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游记》。
关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在演出形式上有所创新,还在民俗活动中大量运用。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陕西西安市便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皮影戏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此外,皮影戏还与其他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庙会、婚礼、祭祀等。
总的来说,关中皮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当地民俗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项传统的艺术形式,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1 -。
甘肃皮影发展历程

甘肃皮影发展历程甘肃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这里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地。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皮影艺术也开始在这里发展起来。
皮影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甘肃地区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使用皮影的图案和雕刻,这表明当时皮影在甘肃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相传,汉代张良曾使用皮影戏来预测军情,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皮影的兴趣。
明清时期,皮影艺术在甘肃迎来了更大的发展。
当时,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旅行家。
他们将各地的皮影艺人聚集在一起来表演,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甘肃皮影风格。
甘肃皮影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一种集表演、艺术和手工制作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皮影艺人们将各种题材的故事通过皮影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受观众喜爱。
近代以后,甘肃皮影艺术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新型的娱乐方式的兴起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冲击,使得皮影艺术逐渐边缘化。
然而,由于甘肃皮影艺术在甘肃地区的深厚传统和丰富内涵,它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界的重视和保护。
近年来,甘肃皮影艺术通过创新、整理和保护,逐渐走向复兴。
如今,甘肃皮影艺术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甘肃皮影艺人们通过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的皮影艺术中,使得它更加丰富多样,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口味。
同时,甘肃皮影艺术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赞赏。
总的来说,甘肃皮影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再到近代,它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今,甘肃皮影艺术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着生机,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皮影戏如何分类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陈龙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3]。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
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
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沔阳皮影戏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是江汉平原众多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皮影艺术之乡,民间流传“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闷脾”的歌谣,足见皮影戏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仙桃皮影造型仿效戏剧人物脸谱,用沔阳雕花剪纸的技艺雕刻而成,雕刻精美,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在形制上,皮影影子长70厘米至80厘米,属“门神谱”类大皮影,造型较为写实;内容丰富(多来自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有楚汉相争、三国、隋唐、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情节起伏,悬念迭出;以渔鼓调演唱,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广泛流传于仙桃城市和农村,乃至江汉平原。
华州皮影的特点及文化创意分析

华州皮影的特点及文化创意分析华州皮影,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华州皮影源自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县,历史悠久,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
华州县位于秦岭腹地,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华州皮影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传统技艺精湛,深受人们的喜爱。
华州皮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技艺精湛华州皮影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
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以牛皮为主制作的,每一张皮影都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
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剪、磨、雕、绘、烘烤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皮影。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刀、锤、刻刀等多种工具,技艺要求极高。
华州皮影的表演者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皮影戏的表演技巧,使得皮影戏在表演中更加生动、逼真。
二、传统故事题材广泛华州皮影戏的故事题材广泛,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战争斗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多种内容。
其中包括《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岳母刮黑》、《文官试剑》等小故事,皆为人熟悉的戏目。
三、舞台表演形式多样华州皮影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
在室内表演时,通常在幕布后面用灯光照射牛皮成的影子。
而在户外表演时,可利用自然光,将皮影戏放置于屏风之上,或者用绳子垂挂在门楼前,利用阳光投影的效果来进行表演。
华州皮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世人推崇。
随着时代的变迁,华州皮影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皮影戏新的时代内涵。
一、华州皮影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种种挑战。
华州皮影戏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将古老的皮影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在传统的皮影戏表演中,可以通过投影仪和特效灯光,使得皮影表演更加生动、逼真。
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加入声音、音乐等元素,使得皮影表演更加富有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影偶的分段与关节比北方影偶多。多 在头帽处分段,以便根据剧情需要更换头 冠;在手掌与手指之间增加活动关节,使 手部更灵活,更便于表演细腻的情态和高 难度的武打动作。
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 比陕西和北京更有特 色,它夸张幅度大, 注重刻划人物的性格, 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 设计,如全脸是阴刻, 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 饰阳刻,显得目光炯 炯传神。艺术格调浑 厚、大气。四川皮影 所演剧目除历史、神 话、传说外,多为谐 剧。影人造型也多夸 张、动态滑稽、脸谱 服饰多仿川剧、很有 地方特色
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 北部地区传统皮影, 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 细秀丽。对生、旦采 用阳刻空脸。身条纤 瘦,莲指修长。其脸 形为高额头、直鼻梁、 点红小口,细眉细眼。 面容轮廓线不涂色。 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 用真头发贴上去的。 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 脚翘,带有动感。
华县皮影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 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 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 一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唱的 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 的指挥。然后是“签手” 的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 表演:“坐槽” 表演:“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 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 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 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主要负责拉二 弦琴和吹唢呐:“下档” 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 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 自清中叶后,在造型 上借鉴京剧,出现了 生、旦、净、丑、末 的脸谱。
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清代极盛。四 川灯影从现存资料看,在清乾隆时期就已 十分成熟。
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 为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 为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 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 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 因为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
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 京皮影影响,高约60厘米。四川皮影所演 京皮影影响,高约60厘米。四川皮影所演 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 影人造型夸张、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 因而很有地方特色。
成都灯影 民间艺人习称为“成都京影戏” 民间艺人习称为“成都京影戏”,据说取自 “来自华北京城”,或“可与京城皮影媲美” 来自华北京城”,或“可与京城皮影媲美” 意。成都灯影的影偶以半透明的黄牛皮(俗称 “亮皮子”)为原料,一般体形较大,个别大 亮皮子” 影人高达1 影人高达1米。由于体大皮厚,在制作时少用刀 刻镂,而是用40多种(据说全套工具共300余 刻镂,而是用40多种(据说全套工具共300余 种)铁工具錾,四川人称“錾灯影” 种)铁工具錾,四川人称“錾灯影”。著名刻 手有钟长兴、刘洪顺等。
3、理想造型,人物善恶分明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 的共性特征,即正侧面的头部与半侧面的身子接 合,是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 陕西皮影人物最为显著的造型特征是无论生、旦、 净、丑均是高额头的理想造型,称为“岩颅” 净、丑均是高额头的理想造型,称为“岩颅”。
皮影流派与地方特色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 民间美术之一。中国皮影戏是由皮影、弄影技 术、唱工、灯光、舞台(影幕)、乐器六种因 素组成。 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 南部三大艺术流派。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 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 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 象的代表。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 上线" 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 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 分别叫"主杆" 手杆" 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 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 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 忙八闲" 忙八闲"之说。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 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 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 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 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 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 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唐山皮影用驴皮 雕制形成,形体较小, 雕制形成,形体较小,为 25厘米左右, 用线条表 25厘米左右, 现眉、口、鼻,脸部 镂空,眉梢与眼角相 连,形象秀美俏丽。
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 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 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 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 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 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 黑色,幕前观看十分清 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 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 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 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 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 时静动分明。
北京皮影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 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京人都叫它“驴皮影”。皮影不仅属于傀 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 历史了,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 (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 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 演出。
陕灯影又称“渭南皮影” 陕灯影又称“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传, 清乾隆年间,陕西渭南地区有一杨姓皮影艺人来到川 北,在西充县槐树场安家传艺,其皮影技艺很快在川 北传播开来。川北灯影在造型和形制上和北方皮影相 近。脸谱以阳刻为主,透光明朗,映在灯光照射的纱 幕上,丝毫毕现。然而在唱腔上都仍是川剧唱腔,并 且是自提自唱。川北皮影剧目丰富,多为连台本的条 纲戏,擅长《三国》 纲戏,擅长《三国》、《水浒》、《西游》、《封神》 水浒》 西游》 封神》 等民间神话故事戏。也上演部川剧剧目。演出活动自 清以来,一直活跃在沿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西 充、南充各县。据不完全统计,川北灯影有大小影箱 约60个以上。著名皮影艺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60个以上。著名皮影艺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 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 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 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 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 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 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 曲之父” 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专家 世界皮影之父” 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 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唐山皮影
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 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唐 山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我国历 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她发源于河北冀东地 区的滦州,兴盛于乐亭(县),故有" 区的滦州,兴盛于乐亭(县),故有"滦州 影"、"东亭影"之称,因影人、道具是用驴 东亭影" 皮雕刻而成,故又称"驴皮影" 皮雕刻而成,故又称"驴皮影"。
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 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 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清代北京皮影已 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 入到宫廷。
早期的北京皮影分东西两派,现仅存的西 派皮影其始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 派皮影其始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 年)。经路德成成立于1842年的北京祥顺 年)。经路德成成立于1842年的北京祥顺 影戏班、路福元的福顺影戏班、路耀光的 德顺影戏班、以路景达为代表的另一德顺 影戏班(1957年政府改造为北京宣武木偶 影戏班(1957年政府改造为北京宣武木偶 皮影剧团,后更名为北京皮影剧团)及路 海、路宝刚共五代传承。
2、寓意五色,施彩 强烈鲜明 陕西皮影的用色, 以红绿为主色调,黑 色调和,隔色平涂逐 层烘染。加上牛皮的 黄色、镂空处在影窗 上呈现的白色,共有 五色呈现。是民间传 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 万象、简化归类的体 现运用。
陕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鲜 明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 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至极。
川北灯影 川北灯影又分为“土灯影” 川北灯影又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 陕灯影” 土灯影顾名思义是川北土生灯影。影偶长约一尺 五六,脸谱以阴纹为主。造型较粗笨,雕工较粗 糙,人物头上是光头,和木偶、大戏一样,演出 时临时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时,生、 旦、净、末、丑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担任。 乐队还要七、八人。故编制在十六、七人以上。 此影子大多流传于南充、广元、合川的沿嘉陵江 流域一带。
艺术特色
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前设"影窗" 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前设"影窗",演 员在窗后操纵影人表演,配以灯光、效果、 音乐、唱腔,活灵活现地刻划人物,曲折 生动地演绎故事。角色齐全,分" 生动地演绎故事。角色齐全,分"小"(旦)、 "生"、"髯"(老生)、"大"(花脸)、"丑" (老生)、" (花脸)、" 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 演程式。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 流派中,以雕镂精细, 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 而见长。 尤其在清末民初时, 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 鼎盛时期,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这虚实对比的 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在陕西皮 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
皮影人头茬中生、旦 角的镂空白脸,突出 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 征;净角的实体花脸, 便于色彩渲染脸谱; 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 脸,突出“ 脸,突出“白豆腐 块”,这几种风格迥 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 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 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