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合集下载

血糖测定的实验报告

血糖测定的实验报告

血糖测定的实验报告引言:血糖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物质,它对人体的健康和正常机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糖测量是常见的医疗实验之一,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代谢紊乱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实验旨在通过血液样本测量血糖浓度,了解血糖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血糖浓度的因素。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洗手,确保卫生,避免外界污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 准备所需仪器和试剂:血糖仪、血糖试纸、血液采集器、无菌棉球、消毒酒精等;c. 样本选择:一般可选择指尖或耳垂静脉采血。

2. 采集血液样本:a. 消毒:用消毒酒精擦拭采血部位,确保无细菌感染;b. 用采血器采集1-2滴血液,并用无菌棉球按住采血点,以防止出血。

3. 进行血糖测量:a. 打开血糖仪,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b. 插入试纸:将试纸插入血糖仪的试纸口,并等待血糖仪准备就绪;c. 取血: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滴于试纸上,确保血液充分覆盖试纸;d. 等待结果:等待血糖仪测量并显示血糖浓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果和结论。

1. 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浓度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连续测量了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浓度,并绘制了血糖变化曲线。

实验结果显示,血糖浓度在饭后会有明显的增加,而饭前和空腹时血糖浓度较低。

2. 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原因分析:我们还探讨了导致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原因。

高血糖可能是由于饮食过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

而低血糖则常见于长时间不进食、过量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过敏等情况。

3. 饮食控制与血糖管理:通过实验结果,我们意识到饮食对血糖水平的影响非常重要。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饮食控制,可以帮助维持良好的血糖水平,减少疾病风险。

4. 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血糖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还能够监测疾病的疗效和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5. 血糖测定的注意事项:在实施血糖测定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事项,如采集血液样本时的卫生措施、血糖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试纸的储存等。

血糖浓度测量实验报告

血糖浓度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糖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糖浓度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

血糖浓度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氧化还原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己糖激酶法等。

本实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浓度,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仪器:血糖仪、血糖试纸、微量移液器、试管、离心机、恒温箱等。

2. 试剂:葡萄糖标准溶液、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磷酸盐缓冲液、硫酸铜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绘制(1)将葡萄糖标准溶液按照不同浓度进行稀释,得到一系列浓度梯度。

(2)取试管,分别加入磷酸盐缓冲液、葡萄糖标准溶液和葡萄糖氧化酶试剂,混匀。

(3)将试管放入恒温箱中反应一定时间。

(4)取出试管,加入硫酸铜溶液,混匀。

(5)使用血糖仪测定各试管中葡萄糖氧化酶反应后的吸光度值。

(6)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血糖浓度测定(1)取待测血液样本,按照微量移液器的要求,准确移取一定量的血液。

(2)将血液样本与血糖试纸接触,等待试纸变色。

(3)使用血糖仪测定试纸变色后的吸光度值。

(4)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血液样本中的血糖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葡萄糖浓度与吸光度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于后续血液样本的血糖浓度测定。

2. 血糖浓度测定根据实验操作,测定血液样本的血糖浓度,并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若血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等疾病。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浓度,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时间等条件的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血糖浓度的测定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糖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了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血糖测定实验报告意义

血糖测定实验报告意义

摘要:血糖测定实验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血糖测定的原理、方法、临床意义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血糖测定实验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

血糖水平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血糖测定实验通过对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检测,有助于了解人体糖代谢状况,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血糖测定实验的意义。

二、血糖测定的原理血糖测定实验主要基于葡萄糖氧化酶法、己糖激酶法、邻甲苯胺法等原理。

其中,葡萄糖氧化酶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与氧气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将色原物质氧化成有色物质,从而测定血糖浓度。

三、血糖测定的方法1. 血液采集:通常采用静脉采血方法,采集空腹状态下静脉血2-3ml。

2. 血糖测定仪:采用血糖测定仪进行血糖检测,将采集的血液滴入试纸条上,将试纸条插入血糖测定仪中,根据显示的数值判断血糖浓度。

3. 正确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1. 糖尿病的诊断:血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可诊断为糖尿病。

2. 糖尿病的治疗:血糖测定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胰岛素剂量、饮食控制等。

3. 糖尿病的病情监测:血糖测定有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变化,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其他疾病的诊断:血糖测定有助于诊断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5. 健康人群的体检:血糖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五、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严格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十 血糖的测定

实验十 血糖的测定

实验(一)十血糖的测定血液中的葡萄糖称血糖。

正常人血糖浓度较恒定,维持在3.9mmol /L ~6.1mmol /L 之间。

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有着双重实际意义:其一,维持稳定的能源供给,满足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下对能量的需求。

其二,保证机体不因进食致血糖浓度过高,导致糖的丢失。

因此,血糖的测定是临床生化检验实验室的常规检测项目。

血糖测定按其发展过程及反应原理的不同,大致分三类:氧化还原法 ,缩合法(主要有邻甲苯胺法),酶法(主要有己糖激酶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

下边介绍两种方法供选择。

一、葡萄糖氧化酶法【目的】1. 了解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原理,能进行血糖测定的操作。

2. 掌握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

【原理】葡萄糖氧化酶 (glucose oxidase ,GOD) 能将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后者在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 ,POD)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的同时将无色的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氧化缩合生成红色的醌类化合物,即 Trinder 反应。

其颜色的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在505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与管比较可计算出血糖的浓度。

反应式如下:2H 2O 2+4-氨基安替比林+酚红色醌类化合物POD2H 2O2H 2O 2O 2葡萄糖+葡萄糖酸+GOD+【器材】试管、吸管、试管架、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 【试剂】1. 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0)称取无水磷酸氢二钠8.67g 及无水磷酸二氢钾5.3g 溶于800ml 蒸馏水中,用1mol/L 氢氧化钠(或1mol/L 盐酸)调节pH 至7.0,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L 。

2. 酶试剂称取过氧化物酶1200U,葡萄糖氧化酶1200U,4-氨基安替比林10mg,叠氮钠100mg,溶于上述磷酸盐缓冲液80ml中,用1mol/L NaOH调pH至7.0,加磷酸缓冲液至100ml。

测血糖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测血糖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测血糖的所有知识点总结一、概述测血糖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人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通过测血糖可以发现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以及其他疾病。

同时,血糖还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进行调节,对糖尿病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血糖的生理与代谢1. 血糖的来源血糖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糖类,主要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中被消化吸收形成,并在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形式储存。

在需求时再由肝脏转化为血液中的葡萄糖。

2. 血糖的调节血糖的稳态维持是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来实现的。

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则可以促进肝脏释放储存的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

3. 血糖的代谢血糖主要在细胞内通过糖酵解和线粒体氧化代谢途径被转化为能量。

而过量的葡萄糖则会在肝脏和肌肉中转化为糖原存储,以维持血糖的稳态。

三、血糖检测的原理及常用方法1. 血糖检测的原理血糖检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来判断机体的糖代谢状况。

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检测法、电化学检测法和光学检测法等。

2. 血糖检测的常用方法(1)血糖仪检测法血糖仪是目前血糖检测的主要工具,可以通过一滴血迅速测出血糖浓度。

用户只需要在血糖仪上放置试纸,然后用一个微型针头在手指上抽血,将血滴在试纸上,血糖仪就会自动显示血糖浓度。

(2)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法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血糖发生非酶促反应后形成的产物,它的浓度可以间接反映出一个人过去三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3)葡萄糖耐量试验法葡萄糖耐量试验法是通过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后,定时测定血糖浓度来检测机体的糖耐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四、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1. 诊断和监测糖尿病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标准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可以判断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同时,血糖检测还可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临床常用生化项目应用及临床意义

临床常用生化项目应用及临床意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检验原理】 GOT/AST作用于底物 L-天冬氨酸和α -酮戊二 酸生成草酰乙酸和谷氨 酸,草酰乙酸转化成丙 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 在碱性环境中生成红色 的苯腙,在510nm波 长测定吸光度值,计算 其活性。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参考区间】 男:13-40U/L 女:10-28U/L 【临床意义】 AST 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 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 AST 活 力增高,在发病后 6 -12 h 之内 显著增高,在48 h 达到高峰,约 在3 -5 天恢复正常。血清中 AST 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可 引起血清AST 的升高,有时可达 1200U,中毒性肝炎还可更高。 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 也可引起血清AST 的轻度增高。
【危急值】 ≥150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
【医学决定水平】 20U/L 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ST增高 有关的疾病。因此应考虑其他的诊断。这个参考范围内的值 还可作为病人自身对照,可与过去和(或)将来的测定值进 行比较。 60U/L 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当AST测定值超过此水平 时,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均应加以考虑,如肝细胞损 伤、心肌梗塞、肌肉与骨骼疾患,肝后胆道阻塞等,此时同 时测定ALT、ALP、Bil、CK等鉴别是肝脏疾病还是心肌疾患 有重要意义。 300U/L 高于此值通常为急性肝细胞损伤,如病毒性肝炎、 中毒性肝炎等,而一般酒精性肝炎、心肌梗塞、进行性肌营 养不良等测定值均在此水平以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
【检验原理】: GPT作用于L-丙氨酸 和α -酮戊二酸反应生成 丙酮酸和谷氨酸,丙酮 酸与2.4-二硝基苯肼在 碱性条件下显色,在 510nm波长测定吸光 度值,计算其活性。

生物化学检验用于诊断糖尿病的临床价值

生物化学检验用于诊断糖尿病的临床价值

生物化学检验用于诊断糖尿病的临床价值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和发展与机体内糖代谢紊乱有关。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偏高会对各种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及早诊断和有效管理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诊断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利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可以对糖尿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管理,并且具有病程监测和疗效评价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化学检验在诊断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一、血糖测定血糖测定是糖尿病诊断的关键指标。

常用的血糖测定方法包括静脉血和指尖血测定,其优点是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并且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刺激小。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13年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静脉血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可以诊断糖尿病。

而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也可以根据其空腹血糖水平来进行诊断。

血糖测定不仅可以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还可以监测疗效和动态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通过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将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而生成的血糖平均水平的指标。

它是一种长期血糖控制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成为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

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减少及时发现患者是否达标,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存在相关性,因此能够帮助医生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并指导治疗。

三、血清胰岛素和C肽测定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并调节血糖水平。

实验十 血糖的测定

实验十 血糖的测定

实验十血糖得测定血液中得葡萄糖称血糖。

正常人血糖浓度较恒定,维持在3.9mmol/L~6.1mmol/L之间。

血糖浓度得相对恒定就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得前提条件之一,有着双重实际意义:其一,维持稳定得能源供给,满足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下对能量得需求。

其二,保证机体不因进食致血糖浓度过高,导致糖得丢失。

因此,血糖得测定就是临床生化检验实验室得常规检测项目。

血糖测定按其发展过程及反应原理得不同,大致分三类:氧化还原法 ,缩合法(主要有邻甲苯胺法),酶法(主要有己糖激酶法与葡萄糖氧化酶法)。

下边介绍两种方法供选择。

一、葡萄糖氧化酶法【目得】1、了解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得原理,能进行血糖测定得操作。

2、掌握血糖测定得临床意义。

【原理】葡萄糖氧化酶 (glucose oxidase,GOD) 能将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与过氧化氢。

后者在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POD)作用下,分解为水与氧得同时将无色得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氧化缩合生成红色得醌类化合物,即 Trinder 反应。

其颜色得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在50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与标准管比较可计算出血糖得浓度。

反应式如下:【器材】试管、吸管、试管架、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试剂】1、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0)称取无水磷酸氢二钠8、67g及无水磷酸二氢钾5、3g溶于800ml蒸馏水中,用1mol/L 氢氧化钠(或1mol/L盐酸)调节pH至7、0,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L。

2、酶试剂称取过氧化物酶1200U,葡萄糖氧化酶1200U,4氨基安替比林10mg,叠氮钠100mg,溶于上述磷酸盐缓冲液80ml中,用1mol/L NaOH调pH至7、0,加磷酸缓冲液至100ml。

置冰箱保存,4℃可稳定3个月。

3、酚溶液称取重蒸馏酚100mg溶于100ml蒸馏水中(酚在空气中易氧化成红色,可先配成500g/L得溶液,贮存于棕色瓶中,用时稀释),用棕色瓶贮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及
应用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血糖是指血液中各种的总称,包括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等,但主要是葡萄糖。

正常人清晨空腹时静脉血糖浓度为3.89-6.11 mmol/70-110美国/dL)。

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很重要,全身各组织细胞都需要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特别是脑组织、红细胞等几乎没有贮存,必须随时由血液供给葡萄糖,以取得自身生存、代谢和功能所需要的能量。

由于血糖浓度具有一定的生理性波动和正常人群对血糖的耐受力有差异,临床上将浓度低于2.8 mmol/L(50 mg/dL)称为。

低血糖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生化异常的表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血糖浓度过低,影响各组织细胞尤其是脑细胞的能量供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如饥饿、疲倦、乏力、精神不集中、头晕、、脸色苍白、出冷汗、手颤等.严重时出现幻觉、躁动、惊厥、神志不清、甚至昏迷(低血糖休克)、死亡。

其反应程度高低与不同原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有关。

低血糖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超过6 h,则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转的损伤,即使以后血糖恢复正常。

也常会遗留痴呆等症状…。

对低血糖患者的处理,可给予或其他糖类如糖水或糖果等,必
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和升血糖药物,以快速提升血糖浓度.供给基本能量需要。

当症状改善后应询问病史,查明原因和诱因,进行对因治疗。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颇多,其发生机制复杂。

兹概述如下。

1 饥饿性低血糖长时间饥饿或不能进食时,外源性血糖来源断绝,内源性的贮备有限,约为70-100g,10多小时即被耗尽,此时主要靠来维持血糖浓度。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当出现“供不应不求”时即发生低血糖。

不吃早餐的人易发生低血糖,影响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效率。

2 运动性低血糖持续的剧烈运动或运动以后,由于能量消耗大,葡萄糖氧化分解迅速而量大,此时若未及时补充糖类食物,则可引起低血糖。

3 酒精性低血糖空腹大量饮酒后,由于酒精在肝内氧化,使NAD+过多地还原为NADH,造成乳酸转变为的反应受到抑制…,糖异生作用减弱。

当有限的肝糖原被动用以后,即可发生低血糖。

4 反跳性低血糖是一种突然停输高渗葡萄糖而引起的低血糖。

其机制可能是输注高渗葡萄糖液,刺激胰岛素的大量分泌,其浓度可高出正常的4-6倍。

若突然停输高渗葡萄糖液,由于胰岛素的持续作用而使血糖浓度迅速下降,出现低血糖。

5 特发性低血糖多见于的中年妇女。

主要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过度。

所致,为非,餐后2-3 h发作,系血糖利用过度性餐后低血糖。

6 药源性低血糖主要见于糖尿病治疗时,常因胰岛素、如磺酰脲类等使用过量、使用后活动增加或饮食配合不合理引起。

胰岛素通过增加血糖的利用、减少血糖来源而,其作用环节有: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内;2)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3)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4)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5)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口服降糖药以磺酰脲类为例,其作用机理是:磺酰脲类药物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阻滞了钾通道使细胞膜,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胞外钙内流。

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增加,触发了胞吐作用,并促进胰岛素释放…。

长期服用且胰岛素恢复至给药前水平的情况下,其降血糖作用仍然存在,这可能与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也可能与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有关。

有一些药物如水杨酸类、等可加强口服降糖药的降糖作用而引起低血糖。

也可引起低血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糖原分解而引起空腹或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发生低血糖。

7肝源性低血糖当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如患有晚期、广泛性肝坏死、严重和等病人,一方面由于肝脏储存糖原及糖
异生等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而产生低血糖.另一方面胰岛素在肝内灭活减弱,对血糖水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在摄入不足时更易发生.也可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出现。

8胰岛B一细胞增生性低血糖由于胰岛B细胞增生或癌瘤,即使血糖处于低水平,也可自主性分泌胰岛素,使糖原分解减少,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糖异生减弱,患者在饥饿或运动后出现低血糖。

9 后低血糖某些消化道手术以后的病人如胃全部或次全切除术等,一方面由于进食后胃迅速排空,糖类大量进入小肠,而小肠此时消化吸收功能活跃,致使血糖急剧升高,高血糖刺激胰岛素过量分泌,引起,于进食后2 h可出现急剧的低血糖反应;另一方面术后胃肠道激素(如肠高血糖素等)暗]也过量分泌,刺激释放胰岛素,促进低血糖的发生。

口服葡萄糖耐量曲线的特点是服糖后血糖迅速上升。

后又陡然下降。

此种病人宜少食多餐,高蛋白低糖膳食可避免发作。

10早期糖尿病性反应性低血糖多见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早期…。

由于胰岛B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产生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在进食后4-5 h出现低血糖。

患者常有糖尿病家族史,并多有超重或肥胖。

11 内分泌机能异常性低血糖当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胰岛a-细胞功能低下时,对抗胰岛素的一些激素如生长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而引起低血糖。

12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胰岛素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但当胰岛素从这种复合物中大量解离时很快产生症状性低血糖。

此外,体内的抗胰岛素受体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封闭了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阻碍胰岛素发挥生物效应而产生,但偶尔也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模拟胰岛素样作用而发生严重的空腹低血糖…。

本病的低血糖和高血糖可交替发作。

13 胰外肿瘤性低血糖有些胰外肿瘤如纤维肉瘤、、、肾上腺癌等可出现低血糖,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肿瘤生长需要摄取大量的葡萄糖。

肿瘤释放等物质,使葡萄糖的利用增加。

来源减少所致。

发作时血糖甚低,血胰岛素含量也低(引,后者可与区别。

14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由于脱离母体,自身调节机制不健全,糖原储备不足或消耗过多、糖异生能力低下、外源性葡萄糖供给不足,因此极易发生低血糖;少数新生儿可因高胰岛素血症等内分泌异常或先天性代谢缺陷而致
低血糖。

根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即使是正常足月新生儿。

在出生后72 h低血糖的发生率也在3.3%-16%之间,尤以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剖宫产儿等多见。

这种低血糖一般没有症状,隐匿的持续、反复的低血糖可损及新生儿脑的生长和功能.造成长远的危害,所以这种低血糖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15 婴儿酮性低血糖有些婴儿在血糖降低的同时尿中出现酮体,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1)由于转换率低,糖异生原料缺乏引起;2)由于患儿肝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肝糖原减少引起;3)由于长链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氧化,乙酰辅酶A减少,使丙酮酸羧化酶和果糖l,6二磷酸酶活性被抑制。

糖异生作用减弱;乙酰辅酶A减少还可活化丙酮酸脱氢酶,使更多的葡萄糖被利用,血糖进一步降低。

由于血糖降低,增加,酮体生成增多,故出现酮性低血糖。

16 敏感性低血糖某些婴儿食人含亮氨酸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等,亮氨酸刺激胰岛素释放剧增而引起低血糖。

17酶缺乏性低血糖某些酶先天缺陷可引起低血糖。

如糖原积累病I型(Gierke病)的患儿由于肝中先天缺乏葡萄糖6一磷酸酶。

不能使肝糖原分解为自由的葡萄糖,生成的6一磷酸葡萄糖,既不能穿过肝细胞膜。

又不能变成游离葡萄糖,致使糖原在肝中大量堆积,同时也就必然产生低血
糖。

肉碱脂酰转移酶缺乏的患者,其组织中的长链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

肝脏也不能将脂肪酸氧化成酮体,结果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导致血糖水平降低[引。

又如中链或长链脂酰 CoA脱氢酶缺陷的患者可发生低酮性低血糖…,其机制可能是体内的代谢产物丙酰CoA、异戊酰CoA、乙基丙二酸等增加,抑制丙酮酸羧化酶活性。

乙基丙二酸还可抑制线粒体苹果酸的转运,使糖异生减弱,结果产生低酮性低血糖。

18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于I型糖尿病人和怀孕妇女,表现为有低血糖而无自主神经警告症状。

部分I型糖尿病人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发生低血糖.病人有时在无任何低血糖症状的情况下,而反复发生昏迷或癫痫,严重者危及生命。

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识别功能降低、或神经递质未释放减少、或组织对递质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有些妇女在怀孕后也出现无症状的。

其机制与胎儿不断从母体摄取葡萄糖及丙氨酸的供应减少有关。

此时,母体自身可能主要靠血液中酮体维持的能量供应,减少了脑组织对葡萄糖的需要。

此外,夜间低血糖(又叫黎明前低血糖)和Somogy现象也可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无症状性低血糖对健康的潜在威胁更大,应特别予以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