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调查:只需一个手机号,就能泄露你全部个人信息!
这几个数字开头的手机号码要小心!

这⼏个数字开头的⼿机号码要⼩⼼!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号:cctvnewscenter)2013年起,我国开始实⾏⼿机号码实名制,⼀定程度上遏制了电信诈骗。
但近年来,市⾯和⽹络上出现了⼀批170、171号段的⼿机号码,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号码不⽤出⽰⾝份证进⾏实名登记就可以买到,让电信诈骗分⼦有了可乘之机。
案例:骗⼦声⾳像⽼师能叫出⼩孩名3⽉30⽇,秦⼥⼠报料称,⼴州某学校⼀年级⼀个班的家长都接到了诈骗电话。
这个电话是以⼀个171开头的号码打过来的,电话⾥是⼀个⾃称是学校教务处⽼师的⼥⼦声⾳,⼀上来就准确说出⼩孩的名字,问你是×××的家长吗?然后,声称⼩孩发⽣呕吐、胃出⾎等各种疾病,已送到了省⼈民医院急诊,让家长迅速打钱过来。
刚开始,有⼏个家长信以为真,刚好有家长就在省⼈民医院上班,经核实才发现是诈骗电话,接着学校也群发通知为诈骗电话。
“差点就上当了,能说出⼩孩名字和学校⽼师,声⾳听上去很像⽼师,⽽且号码还可以回拨过去,解答你的疑问”,秦⼥⼠说,以前接到群发的诈骗短信都不会理,但这种⼿法简直太容易中招了,防不胜防,“⼀定是个⼈信息泄露,被犯罪分⼦利⽤。
”在温州市公安局反诈骗中⼼的数据库⾥,类似的以170开头的电信诈骗案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些⼤额的案⼦。
据受害⼈刘先⽣介绍,当时⾃⼰接到170开头的电话本来有些警惕,但听到电话那头报了⾃⼰的名字,就以为是⾃⼰很久没见的朋友,最后他被骗⾛了17万元。
胡先⽣是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名茶农,他接到⼀个170号段开头的电话,对⽅冒充国税局⼯作⼈员,说他最近买了商品房,有笔6000多元的退税款,对⽅给了他⼀个退税编号和另外⼀个170号段开头的问询电话。
胡先⽣后来被对⽅电话遥控操作,把⾃⼰卡上的6500元钱和⾝上的7000元现⾦全部转给了对⽅。
未提供⾝份证即买到170、171⼿机号北京市马甸邮币卡市场⼆楼有不少出售⼿机卡号的商铺,记者随即选择其中⼀家询问是否有170号段⼿机卡号出售,⼥店主拿出⼀沓并介绍话费价格,当记者询问是否需要⾝份证时,她爽快地表⽰不需要。
谁在疯狂窃取个人信息

谁在疯狂窃取个人信息?五分钟搞到千个银行卡密码2016年10月12日08:14 央视解说:公安部督办,25地警方联动,200多人落网,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告破。
沈阳市刑侦局11.11专案办案组民警孟庆辉:信息种类,涵盖我们应该所知道的所有的(公民个人)信息种类。
内部人士出卖公民信息获利,买卖公民信息的黑市在互联网平台随处可见。
孟庆辉:公民的开房记录、航班记录,包括涉及到电信部门的手机定位,这些信息都能掌握,令我们很吃惊。
机构网络,黑客能够轻易入侵,通讯运营商、银行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点。
爆料人老徐:5分钟我就能搞到1000个这种信息,包括卡主的姓名、卡号、身份证、电话号码,还有他的银行密码。
《新闻1+1》今日关注:到底是谁窃取着我们的信息?!演播室主持人白岩松: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黄金周当中您被骗了吗?估计可能好多人举手了,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不举手。
那好了,我再换一个问法,您是否接到了骗子发给你的这个短信,或者说诈骗的这种信息,您只不过是没上当而已,我估计可能百分之百的人都快举手了,没办法,只有现在我们的手头有一个手机,平常除了跟亲朋好友联系之外,就是跟骗子斗智斗勇了。
那整十一黄金周期间骗子们得有多忙呢?来,我们看两条信息。
第一个这是10月1日到7日360手机卫士识别拦截各类骚扰诈骗电话多少呢?10.4亿次,几乎平均每人一次了,这仅仅是360这块,然后什么是高峰呢?上午9到12点,这也是人上班时间,刚上班的时候热情比较高,占比约全天的20%,平均每天要拦截越1.5亿次。
接下来同样是这七天,这是腾讯的手机管家,然后标记,就是用户标记,主动的举报了骚扰电话2.3亿次,其中标记了诈骗电话是6500万次,恐怖片吧,然后也是上午9点到11点是诈骗短信最活跃。
看完这样两组数据的时候,约莫、大概你就知道整个十一黄金周的时候,人家骗子是一点没休息,非常敬业。
案例1-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保护
银行员工靠出售客户信息而谋取私利,运营商 为垃圾短信提供渠道而获巨额收入,不法企业 低价贩卖个人信息并非法获利……在最近结束 的央视3•15晚会的现场,公民个人隐私被恶 意泄露和滥用的猖獗现象被集中曝光,个人信 息保护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 国第一个“个人信息保护”专项国家标准《信 息安全技术 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 息保护指南》已制定完成,正按程序报批。
2014-7-24
南昌大学 cs_mis@
1/40
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社会现象
据统计88.9%的人表示曾因个人信息泄露遭 遇困扰,其中84.2%的人以为个人电话号码 最需要立法保护。 调查显示,泄露个人信息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 电信机构(76.5%)、招聘网站和猎头公司 (47.5%)以及各类中介机构(41.2%)。
南昌大学 cs_mis@ 3/40
2014-7-24
个人信息泄露
《每日邮报》数据失窃案
2010年英国《每日邮报》几位编辑的笔记本 也被偷走,而这些笔记本上存有公司员工以及 许多稿件作者的私密信息,包括姓名,住址, 银行帐号等等。 尽管这家公司后来报了警,并且向所有涉及此 案的人士表达了歉意,但这显然无法掩饰他们 在保护数据安全方面的失误。
2014-7-24
央视曝光最新10大骗局!

央视曝光最新10大骗局!想必很多人身边都有过被骗的经历,中奖的、抽奖的、打折的……手段层出不穷,骗取的钱财数额也越来越庞大,让人感到防不胜防...但是,防不胜防也得防,小编整理了近期的10个诈骗案例,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骗子就在你我身边。
骗局一:微信付款二维码截图前段时间一女士因为参加朋友圈集赞送礼品的游戏,结果被骗3000元。
原因是自己集赞够数后向对方索要礼品时被要求将自己微信的付款二维码截图发给对方,发了几次之后女士接连收到了微信支付的凭证,共2997元。
事实真相:这是一起很典型的通过骗取别人的付款二维码截图骗取钱财的案例,付款二维码相当于人的“银行卡+密码”,给别人付款码就相当于自己的钱任人领取。
不过目前微信已经对此做出系统的升级,iOS 用户在二维码截图时会收到提醒,安卓用户则无法对付款码进行截图。
千万不要将重要的信息泄露给他人,特别是涉及到钱财的相关物品。
骗局二:里约奥运会中奖信息里约奥运会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骗子们也趁机瞄准人们的钱包,目前发现有三种诈骗方式:1.不法分子克隆奥运官网,假借“奥组委授权”的名义在网站上进行抽奖、纪念品赠与、限量版纪念邮票等活动;2.奥运期间,一些人在浏览网页时会跳出“恭喜您在我公司抽奖中获得苹果笔记本电脑一台”等消息;3.一些人利用人们对运动员的支持编造运动员的凄惨身世,博取人们的同情,在网上举行网络募捐。
事实真相:以上均为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游戏或者聊天的网络平台、木马程序、邮件、甚至虚假网络广告等渠道进行诈骗信息传播,骗取群众登陆网站,实施诈骗。
广州警方提醒大家,安装并开启电脑和手机安全防护软件可以有效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同时要提高奥运诈骗信息的警惕意识,特别是需要提前支付“预付款”、“订金”、“手续费”等信息,要不轻信、不传播。
骗局三:冒充10086官网预存话费送手机近期,有人收到标注号码为10086的短信称“获得预存话费送手机的资格”,点击短信中的网页链接即可参与活动,链接点开后的页面也和中国移动的官网极度相似。
恐怖仅凭一个手机号就能查到你所有的个人信息

恐怖!仅凭一个手机号就能查到你所有的个人信息!
NEWS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骗子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小编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告诫大家,如果换手机号码一定要事先更改银行账号、社保、社交软件等网络账号的预留手机号,避免让不法分子有利可图。
可是最近爆出的新闻还是让小编大吃一惊。
根据央视记者报道,只需要一个手机号码,就可以在网络上查到关于这个手机号码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你的银行卡号、身份信息、支付宝账号、滴滴打车明细等信息,甚至是你的实时定位!而且范围覆盖全国。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漏洞进行信息贩卖,捞取不义之财。
记者在登录一个专门贩卖个人信息的QQ群后,发现群员人数众多,接近2000人。
记
者很快就被多名信息贩子主动加为好友,随后又被拉进多个此类QQ群。
根据贩子透漏,只要提供一个手机号码,就可以查到该用户的身份户籍、名下资产、手机通话记录、名下支付宝账号、全国开房记录等28类个人信息,这些信息通
过QQ群公开贩卖,还可以先验货再付款;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号码,对移动、联通、电信的手机用户进行定位,误差仅为50米。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手机号码不幸被贩子掌握了,他不仅可以查到你的所有个人资料,还可以查到你现在在哪里!为了
验证贩子说的话是否属实,经过同事的授权,记者把同事的手机号码提供给其中一个卖家,要求查询同事的身份信息,对方开价220元。
不久,贩子就发来了一张截图,上面果然有同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址、民族、所属派出所等资料。
不仅如此,通过加价,记者又从贩子手中买到了同事名下的车辆信息、出入境信息和“淘宝”送货地址,经过同事的确认,信息全部属实!。
16410945_个人信息,发布授权须谨慎

46中国电信业Focus|聚焦“被愿意”的用户,须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数据是公司的核心资产,要像经营资本一样来“经营数据”。
当下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将通过获取的用户数据分析进而开展精准营销作为公司发展的经营战略。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这确实给我们广大用户也带来了巨大便利,服务商貌似“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呈现出的大部分商品都是我们想要的。
但是,这种看似便利的背后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授权”被合理忽略的问题,即用户的个人信息无形中“被愿意”让服务商使用。
随着这一操作的普遍化,使得授权成了使用软件的必备条当然,造成用户信息泄露原因众多,App 只是其中的一个入口,其他还涉及信息数据的管理、网站本身的原因以及黑客攻击等。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更多的个人数据将会被海量的智能设备“生产”出来,从智能摄像头到声音采集设备再到各种智能交通与监控设备,每个人无时无刻不被智能设备识别、跟踪、采集信息。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像看好自己的钱包一样看好自己的用户信息与数字资产。
运营商“躺枪”,仍须强化履行社会责任近日,针对媒体报道中国电信营业厅App 强索用户70多项权限、修改用户通讯录,中国电信电子渠道运营中心回应称,用户对相关权限进行授权,是用户通过该App 获得相关电信服务的前提。
作为“信息管道”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用户使用短信、彩信、语音、上网、定位等服务都是通过其网络实现的,运营商有能力接触到用户的信息。
因此,国家监管机构也对相关信息管理提出相当严苛的要求,必须保证用户隐私安全。
作为国内通信行业的大型中央企业,尤其要率先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在个人信息,发布授权须谨慎作为一个普通的用户,我们在享受新闻推送、阅读喜好、外卖订购推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不应当放松对个人用户信息的敏感与警觉,应谨慎甄别并使用网络授权,有效防范个人信息的泄露。
件。
当大家都觉得是正常合理时,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敏感度与提防度就会大大降低。
电信诈骗如此猖獗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Consumer Warning消费警示真相电信诈骗如此猖獗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文/许双上个月准大学生徐玉玉因电信诈骗而死亡案件发生,又一次将越来越猖獗的电信诈骗拉回到公众的视野中。
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
发案量从2011年的10万起增加到了2015年的59.9万起,成为很多地区发案量最高的刑事犯罪,涉案金额也从2014年的107亿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222亿元。
犯罪成本低办案警力明显不足如果不被抓,电信诈骗就是桩一本万利的买卖。
在实现一夜暴富的征途上,骗子只需要凑齐电脑、手机、短信群发器、号码群拨器和口口相传的诈骗指南,就能够吃好喝好。
除了实施成本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让破案难度大大增加,这也是遍地有电信骗子的原因之一。
相比较而言,电信诈骗的破案率也非常低。
据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发生了28.7万起电信诈骗,而从去年6月到现在,破获的电信诈骗案只有5万多起。
徐玉玉案件如果不是因为引起轰动太大,相信也很难在短短七天内破案。
相对于高额的案发量,与之相对应的办案警力却是明显不足。
再者,电信诈骗团伙基本是异地诈骗甚至跨国诈骗,空间距离给办案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和成本。
是以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普通话都不标准的电话,告诉你你的银行账号涉嫌洗钱……电信诈骗案到底是如何发生的?1、获取个人信息在央视记者的调查中,有人表示可以提供江苏省10万名高三考生的信息,一条只要三分钱。
快递员、银行职员、教育培训机构甚至交警协勤人员泄露和倒卖个人信息的新闻屡见不鲜,一包辣条的钱就能买上百条个人信息。
不过经过筛选的数据则要贵得多,比如一条有效的年薪百万的人手机号能卖15元。
类似的一条电子邮件能卖0.02分钱,但是如果能确定是企业采购或者经理的私人电子邮件则能卖6-8元,总之提供的信息越丰富越真实,价格也就越高。
另外,犯罪分子利用网站的漏洞窃取用户信息,也是信息泄露的重要途径。
近两年国内一些著名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6年10月76Consumer Warning 消费警示网站比如猫扑、百合、CSDN、携程等都曾暴出信息泄露的问题;而国内的政府和教育部门网站则更是黑客爱攻击也容易攻击的对象,大学生徐玉玉被骗案中,大量考生的信息就是通过网站被窃取的。
仅用一个手机号能查到你所有的信息?个人隐私是如何泄露出去的?

仅用一个手机号能查到你所有的信息?个人隐私是如何泄露出
去的?
在上篇文章中我有提到过某社工库的泛乱,很多小伙伴有的选择相信,也有的小伙伴持有怀疑态度,今天我们继续来扒拉这个问题。
据《北青网》2019年9月18一篇文章报道“谁偷了你的隐私”,文章中是这样写的:80块钱能买到你的户籍信息,800块钱能买到你的开房记录,甚至这些黑色产业链已行成了地下交易市场,并明码标价进行贩卖,只要你付相应的钱就会看到你想知道的结果。
众所周知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可逆转的,国家监管部门也一直对这些黑色产业链严厉打击,那么为什么缕打缕有呢?从文章中不难发现,其中某聊天工具就是助纣为虐的“帮凶”,因为这些聊天工具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其次就是某社工库的存在,我从头条百科搜索了下《社工库》,
社工库全称叫“社会工程学数据库” ,是黑客与大数据方式进行结合的一种产物,黑客们将泄漏的用户数据整合分析,然后集中归档的一个地方。
这些用户数据大部分来自社工库论坛上,黑客们脱库撞库获得的数据包,包含的数据类型除了账号密码外,还包含被攻击网站所属不同行业所带来的附加数据。
其实在网上随意搜索一下,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还真不少,各地警方破获类似案件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净网行动以来,国家监管部门也加大监管力度,有力打击了个人隐私信息贩卖,同时也折射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没有买方,这些信息不就没得卖了吗?对此朋友们有何见解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调查:只需一个手机号,就能泄露你全部个人信息!
这是一个警察关注的公众号如果你也关注警察,或者你就是警察请关注这个公众号警眼看天下近期,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只要提供一个人的手机号码,就能在网络上查到他所有私密的个人信息,而且范围覆盖全国。
果真如此吗?记者登录了一个专门贩卖个人信息的QQ群,里面的群员多达1946名,非常活跃。
身份户籍、名下资产、手机通话记录、名下支付宝账号、全国开房记录等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被公开叫卖、种类之多让人惊讶。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报上手机号获取大量个人信息?信息贩子声称,只要提供对方的手机号就能获取对方所有隐私信息,这到底是真是假呢?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经过同事小王
授权,2月4日中午,记者把小王的手机号提供给了一个卖家,要求查询小王身份信息,对方要价220元。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下午2点56分,对方发来了一张截图,上面有小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住址、民族、所属派出所等,随后,记者又从对方手中买到了小王名下的车辆信息和“淘宝”送货地址,小王确认全部属实。
报上手机号打车记录精确到秒?QQ群里出售的个人出行轨迹中,每一张滴滴打车记录要价是55元。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记者向一名信息贩子提供了小王的手机号码,两个小时后,对方发
来了一张滴滴打车清单,从2016年11月份到2017年1月份,小王每次打车的详细记录,从哪里上车,哪里下车,上下车的时间精确到秒。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信息贩子发来的小王打车信息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记者小王:这个是去年圣诞节,12月24号晚上9点多,我从单位打车去朝阳区我朋友住的地方玩,时间地点完全一样,其他的也都对。
”报上手机号通话记录高价叫卖?手机通话记录,是网上信息黑市里的热卖品,价格也是最高的,一般在
1500-2000元之间。
记者向信息贩子支付了1500元,要求查询小王的手机通话记录。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信息贩子发来的小王通话记录第二天,对方发来了一张截图,上面是小王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份共6个月的通话记录,在总计一千多个通话记录中,详细记录着每次通话的来电与去电号码,通话时间、通话时长、以及每次通话的话费。
报上手机号实时追踪详细位置?在QQ群的聊天记录里,很多信息贩子都表示可以对移动、联通和电信的手机用户进行定位,并且声称误差在50米以内,那么,这些信息贩子真的能定位实时位置吗?记者决定试一试真伪。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2月10日晚7点左右,记者和同事小王来到了北京西客站北广场,晚上7点24分,记者要求对方定位小王的实时位置,对方回复了一个字“好”。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大约9分钟后,对方发来了两个字“马上”。
晚上7点41
分,也就是开始定位后的17分钟,对方发来了小王的多张实时位置图,有平面地图,也有卫星地图,其中还清晰标记了经纬度,定位的位置地点是:距离北京西客站北广场向北约150米。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第一次的定位信息显示小王在北京西站记者和同事小王随后又来到北京西单君太百货附近的天桥上,晚上8点24分,对方再次发来了位置图,显示的地址是:北京西单君太百货旁边。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第二次的定位信息显示小王在西单怎样才能防止信息泄露呢?1、选择可靠的平台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营销已经受到广大消费者普遍认可,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新的平台也在不断诞生,相信大家肯定遇到过新的平台搞优惠吸引用户的活动,很常见的营销手段,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最好能先了解一番,哪怕只是在网上检索一下该平台的资质也好。
2、定期修改密码通过及时的修改自己的密码,可有效防止个人信息的进一步泄露,虽然不一定是万能的,但是却是十分有效的,毕竟你的信息不可能一直被曝光状态。
所以一定要养成定期修改密码的习惯。
3、使用安全软件安全软件的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就算是按照网友们调侃的大流氓治小流氓那般,但也至少帮助用户规避了很多常规的信息泄露,整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最近经常看到一些微信、QQ的诈骗形式,对方已经掌握了你一定的信息量,用来套取你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借钱、要验证码等,甚至是恐
吓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5、注意小细节,约束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在玩微信和支付宝等手机软件的时候,记得退出登录,在与陌生人沟通时尽量拒绝透露个人信息的有关项,拒绝手机中众多的获取你地理位置的软件请求等等。
当手机收到信息或网络聊天工具发的一些地址或者链接的时候,如果不确定来源或者怀疑其安全性的时候,请不要打开,以防其入侵个人电脑或盗取你输入的个人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