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合集下载

24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

24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
左(右)野马分鬃: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蹬腿踏实之后,转腰、转跨、摆左(右)臂时呼气,意从丹田至腰,再到左(右)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想至虎口,右(左)手置于右(左)胯侧加下按的意念。
白鹤亮翅: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两臂分开意想拉开一弹簧时呼气,意在右臂上侧左臂下侧,胸微微张开再放松。
左(右)玉女穿梭: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右(左)穿梭时呼气,意由左(右)腿到腰到右(左)臂(上架)和左(右)掌(前推),的劳宫穴,左(右)掌心微凸,中指挺直。
海底针:上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向下穿右掌时呼气,意在右掌中指,意想一把利剑刺入地。
闪通臂:两臂上提时吸气,意在丹田,上步推掌时呼气,已由右腿到腰、两掌,左掌有上托,右掌回撤之意。
收式:两手掌重叠扶于(男左掌在外,女相反)丹田静养,调整为自然呼吸1-2次,双手缓慢下落至体侧,左脚收回。
打太极拳的速度要用呼吸来控制,动作的快慢也要以呼吸的长短来控制,打拳就是练气,气通畅后血脉自通,所以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预备式: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站立,调整身形(舌抵上腭,提肛收复)松静自然之后调息,缓缓吸气引入丹田,吸足、吸满,意在丹田;而后徐徐将气呼出,意在涌泉穴,调息1-2次再开始打拳。(呼吸要尽可能地细匀长,吸气要吸足,呼气要呼尽)
起式: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时吸气,意在丹田,左脚下落踏实时呼气,意在左脚,踏实后意在两脚涌泉穴,两臂上扬时吸气,意从丹田想至两肩、大臂、肘、小臂、手腕到手指,下蹲时呼气,意想沉肩、坠肘,最后想到丹田。
云手:向右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进左腿根右腿,向左摆掌时呼气,意在左胯、左肋、左肩和左臂外侧,有向左冲挤之意。
高探马:跟半步翻掌时吸气,意在丹田,推右掌撤左肘时呼气,意念同到卷肱。

太极拳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太极拳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太极拳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2. 分解练习:将太极拳的动作分解为独立的部分,逐步练习和掌握每个部分的动作和要领 ,然后逐步组合起来进行整体练习。
3. 反复练习:太极拳的技巧需要反复练习,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来培养肌肉记忆和身体的 协调性,使动作更加流畅和自然。
4. 个别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姿势和动作上的 错误,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太极拳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内家拳术,其教学原则和方法注重身心合一、柔和流畅的动作和呼 吸配合。以下是太极拳的教学原则和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1. 慢慢练习:太极拳强调慢慢练习,通过缓慢的动作来培养身一:太极拳注重身心合一的状态,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和集中注意力,使身心 得以协调统一。
太极拳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5. 对练实践:太极拳的技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对练,通过与他人进行对练来感受和应用太 极拳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
6. 理论讲解:太极拳的教学中也需要进行理论的讲解,包括太极拳的原理、内功修炼、意 念引导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太极拳的技巧。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注重身心合一、柔和流畅的动作和呼吸配合。通过示 范演示、分解练习、反复练习、个别指导、对练实践和理论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太极 拳的技巧和精髓。
太极拳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3. 以柔克刚:太极拳运用柔和的力量来克制和化解对手的攻击,通过巧妙的技巧和身体的 协调性来达到防御和攻击的目的。
4. 以意驭气:太极拳强调意念的引导和内力的发挥,通过集中意念来调动气的运行,使身 体的力量更加流畅和有力。
教学方法: 1. 示范演示: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演示来展示太极拳的动作和技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 模仿来学习。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太极拳是一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武术和健身运动,它注重内外兼修、柔中带刚的特点。

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享受练习并获得最佳效果:1. 姿势正确:确保你的姿势端正,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保持直立,放松身体,收腹挺胸,保持自然的曲线。

2. 慢慢练习:太极拳讲究舒缓的动作和流畅的连贯性。

练习时要保持缓慢的节奏,用柔和、连贯的动作来完成每个动作。

3. 呼吸调节:太极拳注重呼吸控制。

练习时要注意以深而缓的腹式呼吸,与动作协调配合。

吸气时放松,呼气时用力,并与动作的变化相结合。

4. 注意力集中:太极拳强调意念的引导。

在练习过程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呼吸和动作的流动上,提高自我觉察和内观的能力。

5. 避免用力过度:太极拳是以柔克刚、运动平衡为原则的。

在练习时,要避免用力过度,尽量保持肌肉的松弛状态,注重内在的力量和平衡感。

6. 适应个体能力: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不同,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练习的难度和幅度,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7. 寻求指导:如果你是太极拳初学者,最好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指导你的练习。

他们可以帮助你矫正错误的姿势,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当练习太极拳时,还有一些额外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锻炼:8. 热身:在开始太极拳练习之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是很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您准备身体,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从而减少受伤的风险。

9. 不要过度用力: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不是通过用力来完成动作。

尽量避免用力过度,以免造成肌肉或关节的过度紧张和损伤。

相反,要注重在动作中保持轻松和流畅。

10. 注意身体平衡: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平衡感,并注重稳定的站姿和移动。

要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倾斜或失衡的姿势。

这有助于提高你的稳定性和动作的准确性。

11. 保护关节:太极拳的动作通常涉及到关节的运动和承载。

为了保护关节的健康,要确保动作的幅度适度,不要过度扭转或过度伸展关节。

太极拳呼吸法

太极拳呼吸法

太极拳呼吸法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只能要求精神集中,专心练习拳架动作,不可注意呼吸。

否则顾此失彼,徒劳无益,增加思想负担,结果不但呼吸练不好,就练动作也难练,因为任何紧张情绪,都会影响呼吸的自然深长。

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技术要求是开吸合呼。

在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进击出呼气,所谓起吸落呼。

拳论讲:“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太极拳之呼吸原则上是以自然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为主,初练时不刻意追求动作配合呼吸,取其自然呼吸法为好。

在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上,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腹式呼吸法。

做动作凡是开、实、伸、进、落、俯、往、放、打、击、刚、上、左为呼气;为对应的合、虚、屈、退、起、仰、来、收、化、引、柔、下、右则为吸气。

下面是几组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方法。

一、“起与落”呼吸是手臂动作起落和呼吸的配合。

当手臂由体侧向上举起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举至肩平向下按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都应用鼻子呼吸。

如24式太极拳中的起势和收势,都手臂向上举起时吸气,当手臂下按时呼气。

二、“开与合”呼吸是手臂动作开合和呼吸的配合。

当手臂向外展开时,就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向里合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如24式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收脚抱球两掌相合吸气,两手前后分开时呼气。

三、“升与降”呼吸是身体重心上升和下降与呼吸的配合。

当身体重心上升时吸气;当身体重心下降时呼气。

如24式太极拳中单鞭下身重心下降时呼气,当重心上升时吸气。

四、“屈与伸”呼吸是手臂与身体动作的屈和伸与呼吸的配合。

当手臂屈肘回收时吸气;当手臂由屈到伸时呼气。

如24式太极拳中的如封似闭,当手臂屈肘回收时吸气;当两手前按时呼气。

五、“蓄与发”呼吸是全身和手脚动作与呼吸相配合。

如24式太极拳揽雀尾的棚,两手抱球是一个蓄劲时吸气,弓步前棚是发力时呼气。

六、“化与打”呼吸是手臂攻防动作与呼吸的配合。

当手臂引化防守时吸气;当手臂进攻击打时呼气。

如24时太极拳揽雀尾中的捋为引化是吸气,棚时为进攻击打是呼气。

太极拳的呼吸方式

太极拳的呼吸方式

太极拳的呼吸方式在太极拳运动中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呼吸方式,比如学者练习时的自然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发声呼吸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呼吸方式。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呼吸方式太极拳是一种注重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着特殊的作用。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

拳谚道“太极不用力,练得汗直滴”。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肌肉用力强度愈大,耗氧愈多。

中和太极拳128个动作11—12分钟内匀速完成,其中的深蹲下势、高举腿独立、松活弹抖、螺旋盘绕、圆转屈伸等动作,都是太极拳用力的独特表现形式,其动作缓和、气力相合。

完美的下势、举腿动作无不是呼吸与动作有机结合的结果,如果呼吸配合不好,将直接影响这类动作的顺利完成。

而作为一个完整套路演练则必须自始自终调整好呼吸与动作的关系,如果配合不当,开始阶段呼吸过深、过长,耗氧过多,会造成动作连贯性下降,运动节奏亦会被打乱。

一般来说,练习太极拳时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要领是:在起身、屈臂、手臂向内收合、蓄劲时,采用吸气配合;动作在下蹲、伸臂、蹬脚及手臂向外开发、发劲等时,采用呼气配合。

简言之,动作的合、虚、蓄用吸,开、实、发用呼。

这样的呼吸方式,可以和动作的用力姿态配合,气势舒畅,并能相应地扩大横膈膜的升降幅度,增大肺部通气量,加大发劲的气势和力量,增强身体重心的稳定。

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一、自然呼吸自然呼吸又称混合式呼吸法,呼吸不随意识和动作的改变而改变。

采用这种呼吸法在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是特别提倡的。

自然呼吸法是使人们在练习过程中对呼吸不加任何勉强或干扰的呼吸形式。

初学者为了记住太极拳的动作规格、路线、方法和要领,已无法在人体生理方面再做任何要求,此时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做动作时也时常有停顿,不能做到节节贯穿、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和用意不用力。

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初期自然呼吸法是不可缺少的,它将是形成腹式呼吸的基础。

试论大学生太极拳学习中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试论大学生太极拳学习中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腹 式呼 吸法是 太极拳 练 习 中 最常 采 用 的呼 吸形 式 。大 学 生运 用 腹式 呼吸法 练 习太极拳 时 , 就要尽 量做 到用鼻 子吸 气的 同日 用舌 寸 尖 抵上 堂 , 时练 习者的小 腹 渐 渐 自然 外突 、 部 向 下 自然 舒展 扩 同 肺
张 , 肌同 时下降 , 者 向外 呼气 时 口腔张开 , 尖这 时离 开上 横膈 练习 舌 堂, 小腹 回收 , 时练 习者 在 呼吸 时要做 到 “ 、 、 、 、 、 ” 这 深 长 细 匀 缓 静 。 大 学生练 习 太极拳 的初练 就要 先把 姿势练 正确 , 这一 阶段 的练 习者 的动作连 和 呼吸可任 其 自然 , 用总 是想 着 “ 不 存想 丹 田 ” 大 学 , 生练 习太极拳 的初 级练 习者 要做 到 , 习 日身 法 端 正 , 练 寸 不许 使 力硬 压 丹 田。待拳 套熟 练后再 配合 腹式深 呼 吸。
又称 混合式 呼吸法 。要 求太 极 拳练 习 者 的呼 吸不 能 随着 练 习 者的 思想意 识和 练习动 作 的不 同而 改 变 。在练 习 太极 拳 的初 级 阶 段特 别提倡 采用这 种呼 吸方法 。太极 拳练 习者要 做到 呼吸 自然 , 不 能 因为肢体 动作 的改变 而引 起呼吸 的改变 使得 练习者 的呼 吸急 促。 我们 知道人 体运 动时 , 动者 的机体 的需氧 量就 会超过 不运 动 时的 运 候需 氧量 。那么经 常 经 常 练 习太 极 拳 的 练 习者 , 于动 作 相 对 柔 由 和, 身体协 调 , 以这 时只要 增加 呼 吸 的深 度 就可 以 满肌 体 对氧 气 所 的需 求 。 由于 太极拳 练习者 在练 习太极 拳时 的姿势 和动作 不 同 , 以练 所 习者 的呼 吸肌 即时的 收缩也 不同 , 就使 得练 习者 的自然 呼吸 的程 这 度产 生不 同。我们 所讲 的太极 拳的 练气功 夫 , 是要练 习者 在不 同 就 强 度的基 础上 , 顺太极 拳动 作 的开 合 练习 提高 呼 吸 的深 度 与强 度 。 所 以 自然 呼 吸法是太 极拳初 级练 习者必 须练 习的基 础 , 同时 自然呼

练太极拳到底是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总算弄明白了

练太极拳到底是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总算弄明白了

练太极拳到底是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总算弄明白了太极拳运动中开合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太极拳运动中开合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强调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初学太极拳时,只能自然呼吸,与开合的意念配合不起来。

及至纯熟,便会懂得拳势呼吸。

关于拳势呼吸的规律,太极拳理论中有两种提法,一种是开吸合呼,另一种是合吸开呼。

其中本质分歧,是对开合的含义理解不同。

一些古籍拳论述说过于简练,后人引用时未能深入理解其开合的原意,请看下面两个例子:例1:“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

例2:“……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

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合便是收,开即是放。

”——李亦畲《五字诀》。

上述两例如何理解呢?例1是说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劲的转换要断而复连,因而在收的过程中,已有放的成分:收转瞬即变为放。

例2是描述并解释何谓合与何谓开的。

它明白地说,气之由上而下谓之合,气之由下而上谓之开。

这里所说的气,并非呼吸之气,而是内气。

陈炎林先生曾这样说明呼吸之气:“……且至艺高时,胸腹中之气(出自中焦)可分为上下二层(俗谓先天气、后天气)。

呼时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降人丹田;吸时上层气由鼻吸人,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迫上。

此种境界,俗日气通。

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至相当程度时,均能达之”。

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所谓合是指运动时下层气(先天气)降入丹田,而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的过程。

他的主张是开吸合呼的。

李亦畲又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表面上看,好像李亦畲在这里强调了合吸开呼。

其实不然,这里之合,不代表防,而开也不代表攻。

因下文“提得起”是说练拳者自身的精神能提得起,意向上提,气亦随之;气行则劲随,亦能以此劲将人拿起来。

拿是发提拿之劲,可见吸气时也有发劲。

太极拳呼吸规律

太极拳呼吸规律

太极拳呼吸规律太极拳呼吸规律第一种:自然呼吸,这种呼吸方式针对于初学者。

初学时,由于自身动作不协调或是身体肺功能不够强健,肺活量不足,所以要求自然呼吸,不可为了配合动作故意拉长。

第二种:深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是对学过一段时间太极拳的学员。

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尽量把呼吸做到深,细,绵,匀,长。

第三种:逆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是对于高级学员,吸气时,腹部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以达到引动内气,疏通经络的效果。

第四种:胎息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是用丹田呼吸。

象婴儿一样用脐呼吸,实际上是说通过意念诱导的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

这种呼吸法习练时要求意守下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丹田吸入,稍作停留,再意想气自丹田呼出。

稍停再作重复。

呼吸要绵细、缓慢、均匀,意守要在若有若无之间。

最终的呼吸为体呼吸,是真正的呼吸,以全身肌肤及毛孔呼吸。

于天地同呼吸,做到天人合一。

练习太极拳时,开为呼,合为吸,在一呼一吸中体内积聚强大的能量流,及产生内气。

内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流。

其强弱决定人体的健康程度。

虽然内气与生俱来,但其盛衰是离不开后天的充养,只要科学合理练习太极拳就能使内气汇聚和增强,进而利用这充沛强大的内气增强体质,防身御敌。

养生馆重点讲的就是养生保健,就是要求我们在安逸清静的意识支配下,通过合理的姿势导引吐纳,使人自身具有的先天之气在短时间内汇聚,饱满,充实,壮大,鼓荡,渐渐贯通任督二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充实全身。

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行于心,则心火不亢,胃水不寒;内气行于肺,则升降自如,肺气下,纳于肾,气沉丹田,运动而不气喘;内气行于肝,则肝火得平,脑清目明;内气行于脾,则运化保健,后天之本生机旺盛,肌肤健美光泽;内气行于血脉之间,则营卫无滞;内气行于肌肤毫毛则感觉灵敏,梢节充足。

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练太极拳的人很多,方法也有很多。

但是在修炼太极拳动作的过程中,太极拳呼吸与太极拳动作的配合是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调节太极拳呼吸。

自然呼吸,也就是顺其自然。

在初学太极拳时不可能兼顾到太极拳呼吸,因为掌握动作拳架需要精力,再者太极拳动作上也不是按照呼吸规律编排的,这时如果勉强兼顾呼吸则困难极大,会造成精神紧张,使形体难以放松,肌体发生消极变化,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

在太极拳修炼的初期阶段,只要求做到能通过调节呼吸消除紧张、缓解压力、形体舒松自然,这是调息的第一步。

这个阶段不要求在掌握动作的同时兼顾呼吸,只要求呼吸顺其自然、自动调节。

第二、调节深呼吸。

深呼吸是指腹式呼吸,是在不破坏自然呼吸的原则下自然调节,要求呼吸深、细、匀、长,不能勉强。

深呼吸的调节与走架的关系十分密切,架子走得到位,架势熟练,呼吸就能自动调节,气沉丹田。

深呼吸呼气时小腹收缩,吸气时小腹膨胀。

这是一个人人能理解、人人能达到的呼吸方法,便於太极拳动作的普及与提高。

延长呼吸,提高肺的换气率,可以避免表浅呼吸所引起的胸闷,对健身是积极的,同时又能促进练拳水准的提高。

深呼吸是适应范围较广、使用较多的呼吸方法。

第三、腹式逆呼吸。

逆呼吸是气随形走、呼吸与动作配合一致的呼吸,是部分练拳者追求的呼吸方法,带有明显的层次性。

它脱离了深呼吸深、细、匀、长的规律,感觉也跟深呼吸相反,呼气时小腹松弛,吸气时小腹收缩。

同时腹式逆呼吸也不像深呼吸那样有节律,而是随著练拳动作的升、降、开、合,小腹自然、自动有松有收,呼吸完全跟随动作,配合动作,气沉丹田,内气运行。

这种感觉是练拳时无意中出现的,是突然和微弱的,这时如果对这种感觉不在意而仍在那裏顺其自然,这种感觉马上就会消失,等待第二次出现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时如果马上意识到这种呼吸的变化并抓住这种感觉,使自己的意识跟随它,并有意识地运用它,很快就能掌握这种呼吸方法,使自己的呼吸与动作配合而令功夫上身。

这是调息比较艰难的一步,有的人练拳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是只知其理不会其功,如果没有明师指点而是自作聪明、妄猜私忖,往往搞不通反而会走弯路。

第四、拳式呼吸法。

拳式呼吸也叫丹田呼吸,太极拳动作是逆呼吸的继续与发展。

因逆呼吸能较好地气沉丹田、内气运行而牵动腹肌,所以说拳式呼吸实际是腹肌运动呼吸,它的感觉是呼气、吸气时腹肌都收缩,松弛只在呼吸之间的瞬间。

练拳时不管是大开大合,还是急进急退,呼吸完全与动作合拍,这时呼也气沉丹田、吸也气沉丹田,内气运行更充实。

这时动作与呼吸的关系是主与从的关系,呼吸紧跟动作、配合动作,是腹肌运动的结果。

腹肌运动加强了丹田气,为“力由脊发”提供能源,这就是“腰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这就是虚其心、实其腹的表现。

到这时太极拳三调中的调息就告完成,以後就要保持这种状态坚持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