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之七乌鸦崇拜与华夏文明起源

合集下载

汉字五千年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点击标题即可欣赏视频)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因为没有交流障碍,大家很容易齐心协力,于是,他们在两河流域建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浅析“乌鸦”在中俄民族文化中的象

浅析“乌鸦”在中俄民族文化中的象

118《名家名作》·研究一、乌鸦在中俄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从远古时期开始,乌鸦在中国和俄罗斯的神话中便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

神话传说是一种古老的故事题材,在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逐步形成,是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把社会生活和自然结合并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带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神奇幻想。

掌握乌鸦在中国和俄罗斯神话中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乌鸦象征意义的起源。

在中国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

传说中国古代最初有十个乌鸦,在十个不同的太阳里定居。

它们停留在太阳谷脚下东方的一棵叫扶桑的红桑树上。

每天都有一只太阳乌鸦要在太阳的“母亲”羲和的带领下乘坐马车环游世界。

一只太阳乌鸦一回来,另一只就开始了它在天空中的旅程。

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太阳乌鸦喜欢吃两种长生不老的草药,一种叫地日,另一种叫春生。

民间传说还认为,大约在公元前2170年,十只太阳乌鸦在同一天出来,导致世界炎热不已,百姓叫苦连天,天庭派来的弓箭手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了世界。

东方神得知儿子们都被后裔杀死,不准后裔返回天庭,仅剩的那只三足乌日日遨游,不得休息。

在中国神话中,除了乌鸦,还有其他的三足动物,如“引起疟疾的三足乌龟”。

三足乌鸦象征着太阳,与之对应的是象征月亮的“三足蟾蜍”。

可以看出,关于乌鸦的中国传说大多与太阳有关,因为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太阳有着独特的情感。

正如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说的:“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太阳崇拜。

”[1]古俄罗斯时期,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堪察加半岛上,居住着一支土著居民科里亚克人,他们的神话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渡鸦神库特赫相传的。

神话中,库特赫是万物之灵,在过去的生活中,堪察加半岛的土著人称自己为乌鸦库特赫的孩子。

传说库特赫在水面上飞行,命令他的儿子成为一片土地,他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滑行。

他所过之处,形成了凹陷、峡谷和山谷。

为了不让大地上所有的生物都冻僵,库特赫把他那炽热的精神注入高山。

《血色曙光》

《血色曙光》

《血色曙光》《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目录第一章1 蝴蝶效应2 黄土·黄河3 阿尔泰游牧民族4 农耕民族5 最佳森林草原6 掠人为奴7 文化交汇之地8 战争优势9 狩猎与战术10 殉葬11 禺与耦12 人文地理巨变13 “不任使役”14 匈奴现象的自然解读15 黑洞效应第二章16 三皇五帝说什么语言?17 黄帝与猃狁18 黄帝墓在何处?19 蚩尤是什么人种?20 三星堆人从何而来?21 神农与狼22 荒谬的大禹治水故事23 禹的原始读音24 殷人之名25 单于·可汗26 族与侯27 “变身戎狄”的周人28 周人的国号和满洲的来历29 “和合万国”30 “以国为姓”31 游牧帝国的同一性32 游牧民族的姓与名33 姓氏管理34 秦人的习俗35 秦人的语言36 匈奴的原始读音第三章37 汉字起源38 双重重合现象39 作为补充证据的附录40 汉字起源研究的技术途径41 古代汉语的成因42 古人都是哑巴吗?43 失传的文字44 汉语音韵学的困境45 汉字读音的变化趋势46 汉字单音节化的原因47 汉字汉化的遗迹48 汉字与现代汉语49 藏缅语系之误第四章50 中国的来历51 纹身断发的吴国祖先52 周文王与吕尚53 封建的本义54 楚人与匈奴55 越王祖先从何而来?56 女国和农进牧退57 族名辩析58 自觉意识59 龙是谁创造的?60 华夏文化中的猪崇拜痕迹61 良诸文化的民族背景62 良渚古国的国号和语言63 解读玉文化64 “有孔手斧”65 唐太宗说汉语吗?第五章66 “礼”的起源67 孔子其人68 孔子和殉葬69 礼制与奴性70 犹太人的“礼”念71 印度河之水72 冷血之美73 乡音无改74 难养论75 超脱历史76 嫁接优势77 历史模型第六章78 寻觅“右传”79 居鲁士与弃80 斯基泰与匈奴81 中亚之国82 历史冲击波83 金与亚细亚84 以色列国的最早记载85 两河之地86 来自《旧约》的历史信息87 苏美尔文明的匈奴背影88 “古音拟构”的人类学思考89 后记附录:参考文献目录。

文字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本

文字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本

⽂字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本中国⽂字博物馆讲解词完整版本中国⽂字博物馆语⾳导览讲解词(1)各位朋友,⼤家好,欢迎您参观中国⽂字博物馆。

中国⽂字博物馆⽴⾜于甲⾻⽂的故乡——安阳,是⼀座⾯向国内、国际开放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您现在⾛进的是前厅,这是⼊馆参观的过渡空间。

你⼀定会注意到我们的馆名。

这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中国⽂字博物馆题写。

背景上的⽂字随机选⾃《康熙字典》,体现汉字的博⼤精深。

()接下来请您⾛进序厅。

序厅共有四⾯浮雕。

北⾯表现中国⽂字载体发展史。

最上⾯的是史前陶⽂。

往下依次是甲⾻⽂、⾦⽂、⽯⿎⽂,最下⽅是书写在纸张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了汉字从陶器刻画、甲⾻契镂、到铸于铜、勒于⽯,最终发展到纸张书写的历程。

东⾯浮雕表现汉字字体演变的⼀个轮廓,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

南⾯浮雕表现的是甲⾻⽂。

甲⾻⽂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字。

我们安阳是甲⾻⽂的故乡。

西⾯浮雕集中表现各少数民族⽂字,选择的是主要少数民族的⽐较典型的吉祥话语。

有蒙⽂、藏⽂、维⽂、壮⽂。

还有⼀些现在不再使⽤的少数民族⽂字。

四块浮雕的内容浓缩了中国⽂字的概况,表现了中国⽂字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浮雕旁边的天然⽯材有竖向的凹槽,远远看去,好似古代的⽵简。

⿊⽩灰的颜⾊搭配也象征着中国的⽔墨书法。

房顶上的苍穹代表了天空,周围的灯饰象征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接下来,请您⾛进专题展厅《⼀⽚甲⾻惊天下》专题展厅:⼀⽚甲⾻惊天下()在⼈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字、古巴⽐伦的楔形⽂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字和中国的甲⾻⽂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古⽂字体系。

唯有中国的甲⾻⽂穿越时空,⾄今仍在使⽤并且充满活⼒。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这⾥迄今为⽌已经发现了约13万⽚刻辞甲⾻,记录了商王朝社会⽣活的⽅⽅⾯⾯,⽐如:天⽂、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多⽅⾯的信息,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甲⾻⽂记录了这个王朝许多早已被时间湮没的故事,已经成为古今安阳的符号。

《国宝档案》关于文字的起源和甲骨文的影片文章

《国宝档案》关于文字的起源和甲骨文的影片文章

《国宝档案》关于文字的起源和甲骨文的影
片文章
中国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我们中国文字的发展的起源吧。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截止目前,发现商代有字的甲骨有十万多片。

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现在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汉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成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

甲骨文记载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了当时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诸多历史,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文物,把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提前到了商朝。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传承至今。

“乌鸦”的文化意义解析

“乌鸦”的文化意义解析

“乌鸦”的文化意义解析[摘要] 在我国众多的民俗物象中,乌鸦作为一种普遍而常见的鸟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仰可谓源远流长且意蕴丰富。

但由于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审美需求的转变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乌鸦有不同的主观认识和情感色彩。

[关键词] “乌鸦”;意象;文化解析一、引言汉民族自古崇尚某些动物,正因为这些动物具有不同于指称意义的文化象征意义,以至于在民俗思想观念方面扮演着载体角色。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约定俗成的动物词不仅烙印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理性意义,而且也凝聚了人类社会实践中的文化意义。

从单纯的语言范畴来说,理性意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这其中被赋予的文化意义却带有一定的灵活性,缘于它是文化背景、民俗习惯、好恶心理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并且还会因时代的不同、地点的更移、人们审视角度的不同等发生变化。

所以在这些不同的认识发展阶段中,乌鸦的身份主要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兆喜的祥禽形象,一是兆祸的恶鸟形象,其中的感情无外乎是崇拜与厌恶,兆喜与兆祸,而在这两种极端的认识中也夹杂了“太阳神鸟”、“孝鸟”的形象发掘,所有这些使乌鸦具有了神力和预测吉凶的能力。

本文将透过乌鸦这个词语来审视它与中国文化的某些内在联系,以求从一个侧面来揭示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正如布鲁克斯所说:“当一个词用在一首诗中,它就应当是在特殊语境中被具体化了的全部有关于历史的总结。

”[1]二、乌鸦的文化释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乌鸦》记载:“乌鸦大嘴而性贪鸷。

”[2]据记载:乌鸦,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翼有绿光,多群居在树林或田野间杂食谷物、果实、昆虫、动物腐体等。

它具有较高的灵性,特别是嗅觉,它能从较远的地方追踪到将死之人所散发的腐气,并用自己独特的哀鸣之声给人以警示。

《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本第1034页释义为:乌鸦,统称老鸦,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翼有绿光,多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以谷物、果实、昆虫为食。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之十礼与华夏文化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之十礼与华夏文化

一、礼的起源“礼”(禮),象形会意字,本义是祭祀,器皿“豆”上面摆放着供品,祭祀之时,享祭的祖先牌位位置有定数,前后高低都有定分,因为历代祖先也是有高低等级的。

另一方面,参与祭祀的人所站立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规定,所有人都按照血缘关系不同立于祭坛的不同位置上,这就是“礼”,其引申义就是尊卑等级关系。

在游牧社会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来自每个人固有的血缘关系;远古以来,在游牧民族的氏族社会里,部落中的各级首领、各种职业都是世袭的,而世袭依据的就是严格的血缘关系,“礼”所表达的原本就是血缘关系。

所谓“周礼”就具体体现在“明堂”中前后左右的不同位置上,其曰: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于明堂之位。

天子之位,负斧依南面立。

率公卿士,侍于左右。

三公之位,中阶之前。

北面东上,诸侯之位。

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位。

门内之东,北面东上,诸男之位。

门内之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

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

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

西门之外,难免南上,五狄之国。

北门之外,难免东上,四塞九采之国。

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而东上,宗周明堂之位也。

(《礼记·明堂解》)儒家理论中的圣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周礼”的具体制定者,所谓“明堂”就是悬挂着日月图案,象征“天下”的周天子家庙,在那里,每一个参加祭祀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固定位置,不同的位置反映着不同的血缘关系,“明堂位”既是这个军事联盟中的不同政治地位,也是周礼的最高体现方式。

当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演化成草原帝国的时候,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联盟关系,氏族部落的贵族们通过库里台大会推举出自己的可汗,可汗原来的氏族便成为这个军事联盟的核心,可汗的姓氏成了最尊贵姓氏,可汗原来的国成了“中国”,围绕这个国中之国,是一圈又一圈等级地位依次降低的盟邦方国,即诸侯国,这种社会结构很像俄罗斯套娃,层层相套。

礼制原本是一种祭祀方式,先秦时代社会形态是这种祭祀方式的社会延伸,礼制所表达和维护的就是这样一种层层隶属的尊卑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也总是以助祭的方式来宣示的。

精品资料: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末)

精品资料: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末)

推荐: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末)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末)8 战争优势为什么游牧民族必定成为奴隶主和统治阶级呢?因为他们具有战争优势,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具有无可匹敌的战争优势,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冷兵器时代终结为止。

游牧民族成为农耕定居民族的统治者乃是历史的必然。

游牧民族可以说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从小在战斗的环境中长大,练就了优秀的马术与箭术,狩猎是与野兽战斗,征伐是与人战斗,或者说不过是对人的狩猎。

尚武的游牧文化从这种生存方式中产生出来。

他们亦军亦民,都是为战争预备的,或者说乃是战争选择的结果。

游牧民族自幼追逐野兽,奔跑出没在草原和森林中,使得他们骨骼坚硬,体格强壮,自然界的风暴雨雪造就了他们坚毅不屈的性格,狩猎练就了他们敏锐的听觉和视觉,血腥的屠宰养成了他们凶残的习性,驯服马匹、伏击野兽的过程中,世代总结和传承下来许多诡计。

所有这些都为他们在战争中获胜奠定了基础。

《后汉书?西羌传》曰:(西羌)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甚耐苦寒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也。

这是古人对游牧民族的深刻观察。

他们诞生在风雪之中,生长在苦寒之地,以战场为生命的终点,坚刚勇猛,实非农耕定居民族所能及。

成吉思汗9岁便会杀人。

为了一条小鱼、一只小鸟的归属,他与同父异母弟发生了争执,便伺机杀死了弟弟。

他杀人时表现出来的沉着、步步逼近、弯弓瞄准,显示出惊人的战争天赋。

《辽史?兵制》描述辽军的特点:辽国兵制,凡民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人马不给粮草,日迁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军所舍,有远探栏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日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合,环绕御帐,每行军,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覊马,蹄有余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馈饷自责,散而复聚,喜战能寒,此兵之所以强也。

这是辽兵的行为特征,也是自古以来游牧军队的行为特征和军事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乌·鹊·燕
满洲女直除了奇特的猪崇拜习俗之外,还有奇特的鹊崇拜,他们认定自己的祖先从鹊而来,他们都是鸟的后裔。

鹊就是喜鹊,也是乌鸦的一种,鹊的体型又与燕子差不多,这三种鸟都有乌黑的羽毛,习性也大体相同。

世界上的禽鸟种类成百上千,但女直先民就认定这些并不起眼的小鸟为自己的始祖,本身就是一大人类奇迹。

以今天鸟类科学分类的角度看,喜鹊、乌鸦和燕子是三种不同的鸟类,但古人没有这种现代科学知识,他们把三者看成是同一种鸟,就像古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把黄金与青铜混为一谈,都称之为“金”一样;又像古人一直分不清虎和豹一样,古代蒙古语和突厥语都把虎读做bar,“豹”也,当然这个豹字造出来的时候或许原本就是指老虎,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必去苛求古人,且这个“燕”字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辽河流域赵宝沟文化一件陶器上了,原本可能也是指乌鸦。

因此,在描述华夏文明起源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把三种鸟看作同一种鸟,鹊就是乌鸦,就是燕子。

我们可以从清代文献中看出来,满洲女直确是把乌鸦当做祖先,与天和神一起供奉的。

清朝皇帝还颁有特别的法典,载明祭祀乌鸦的规则以及仪式的步骤,从头到尾不许有丝毫马虎与怠慢,其曰:
每岁春秋二季,堂子立大祭所用之松木神杆,前期一月派副管领一员,带领领催三人,披甲二十人,前住直隶延庆州会同地方官,于洁净山内砍取松树一株,长二丈,围径五寸,树梢留枝叶九节,余俱削去,制为神杆。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如此大动干戈,伤财扰民,专门采办制作的“神杆”作何用呢?竖之于堂前,招“神鸟”乌鸦来栖息啄食也!享“鹊”祖也!
此神杆又叫索伦杆,“索伦”是满洲女直语是“天”的意思,在游牧文化里天、神、祖三者是同义互通的。

索伦杆上置一锡斗,内装乌鸦喜欢的米谷杂粮和剁碎了的猪内脏,这是祭祀乌鸦必备之物。

旧时满洲人家院子中都立有这样一根索伦杆,祭祖时就会装满食物,以招鹊引鸦。

《东北名胜古迹遗闻》记载,清朝盛京(沈阳)内务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喂养乌鸦,为此朝廷设有专项“鸦粮银”以供支取。

大享鸦鹊每年两次,分别在二月和八月,到时内务府官员在故宫西院马场一带撒上大片谷粮,加以煮熟的精米饭、瘦肉丁等,并在沈阳八门城楼上一齐吹响海螺号,享鹊开始了。

随着螺号,数不清的乌鸦从四面八方飞来,上下翻飞,遮天蔽日,地上人群则发出阵阵欢呼。

当此之时,沈阳故宫殿堂顶上,周边树木上,民居瓦栋上全都栖满乌鸦,沈阳故宫更像蒙上了一层黑绸,乌鸦们大快朵颐之后久久不肯离去,据说这种喂鹊活动直到清廷退位,由于“鸦银”不继才被迫终止了。

应知满洲女直这种喂食乌鸦的习俗不是在清代才出现的,早在《后汉书·东夷列传》里就有神杆的记载了,曰:
(东夷女直)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县铃鼓,事鬼神。

上文中的“天君”就是乌鸦,“大木”就是索伦杆。

与此形成对比,农耕汉民族以及南方土著民族没有乌鸦崇拜习俗。

乌鸦最喜欢吃死去多时、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乌鸦既然与这个“死”字有关,又浑身乌黑,是丧葬的颜色,故汉人讨厌乌鸦,认为不吉,看到乌鸦为不吉之兆,还把说不吉利话语的人叫做“乌鸦嘴”,常用“天下乌鸦一般黑”来指称坏人。

且乌鸦天生一副无赖相,如果见到鹰捕获了猎物,乌鸦喜鹊会群起围攻,纠缠不休,鹰不胜其烦,常常无可奈何地丢下猎物逃跑了事,因此汉人认为乌鸦不地道,对它没有好感,当然不会去
崇拜它,更不会让它与祖先去搭界。

但女直自古就认定乌鸦为自己的源出,满洲民间有许多关于鸦鹊的美好传说,有的已经被清廷采写进了钦定“正史”中。

《满洲实录》关于爱新觉罗源出的故事曰: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哩(“布库哩”古籍中的“仆骨”是也,阿尔泰语是鹿,也是天的意思)山,下一泊名布勒瑚里,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库伦衣上,色甚鲜妍,佛库伦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着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觉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

”遂别去,佛库伦后生一男,生而能言,焂尔长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实令汝以定乱国,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详说。

”乃与一舟,顺水去,即其地也,言讫忽不见,其子乘舟顺流而下,至于人居之处,登岸折柳条为坐具,似椅形,独踞其上,彼时长白山东南鄂谟辉(谟辉就是“穆廓”,满语是部族或宗族的意思)三姓争雄,闻之往见,果非常人,异而诘之,答曰:“我乃天女所生,姓爱新觉罗,天降我,定汝等之乱!”众皆惊异,遂拥回,三姓人息争,共奉为主,以女妻之,定号满洲,实我朝发祥之始也。

此故事不直接说先祖由鹊蛋孵化而来,而是转了一个弯,说先祖由神鹊叼来的“朱果”变出,但其文化内涵已经明白地指向“鹊”了,始祖由鹊而来,是为卵生人,女直属于鸟祖之族,始祖名“鹊”!三个仙女“古伦”(满洲语“国”的读音)对应这“三姓”,即三个女直部落国家,而小仙女“佛古伦”(佛,满洲语“旧”或“老”的读音)则是爱新觉罗氏之源出。

在满洲女直的观念里,乌鸦不但是始祖,也是其部族国家的护佑神,《满洲实录》中就有“群鸦路阻兀里堪”的故事和插图,说的是乌鸦报警,努尔哈赤逃过一劫,反获全胜的事迹。

曰:
九月,九国兵马会聚一处,分三路而来,太祖闻之,遣兀里堪东探约行百里,至一山岭,乌鸦群噪,不容前往,回时则散,再往群鸦扑面。

兀里堪遂回,备述前事。

太祖曰:可从扎喀向浑河探之,及至,夕见浑河北岸敌兵营火如星密,饭罢即起行,过沙济岭。

兀里堪的骑飞报太祖,言敌国大兵将至!……是战也,杀其兵四千,获马三千匹,盔甲千副,满洲自此威名大震。

这里的“九国兵马”指明万历时期的1593年,女直叶赫国纠合辉发国(秽貊)、蒙古科尔沁国、錫伯国(鲜卑)、卦勒察国(廓尔佳)等九部联军三万余人,突然围攻兵将尚不及联军一半的努尔哈赤建州女直国,由于乌鸦有意挡路,偷袭的联军被一个名叫“兀里堪”的人及时发现,努尔哈赤有备而战,于古勒山大败联军,建州女直从此崛起于金源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