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层序列表(2017)
贵州省地质图图式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GDK02-200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图图式2004—01—01—实施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制定目录总则 (1)1、交通位置图(顺序号01、图号01) (7)2、区域地质图(顺序号02、图号02) (7)3、矿区/矿床/矿段地形地质图(顺序号03、图号03) (7)4、综合地层柱状图(顺序号04、图号04) (8)5、地表采样平面图(顺序号05、图号05) (8)6、矿层对比图(顺序号06、图号06) (9)7、煤层对比图(顺序号07、图号07) (9)8、中段地质平面图(顺序号08、09,图号08) (9)9、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0、图号09) (10)10、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1、图号09) (10)11、纵剖面图(顺序号12、图号10) (10)12、资源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3、14、图号11) (10)13、资源量估算剖面图(顺序号15、图号11) (12)14、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6、图号11) (12)15、煤层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7、图号11) (13)16、露采矿床外剥离量计算图(顺序号18、图号12) (13)17、矿区抽水试验综合图表(顺序号19、图号13) (13)18、探槽素描图(顺序号20、图号14) (14)19、浅井素描图(顺序号21、图号15) (15)20、坑道素描图(顺序号22、图号16) (16)21、老硐素描图(顺序号23、图号17) (16)22、钻孔柱状图(顺序号24、图号18) (17)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图图式总则一、为适应地质工作改革深化和加快地质制图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计算机使用的需要,在国家有关标准、规程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编制本图式。
二、本图式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各阶段的原始地质编录及综合整理、研究工作。
对区域地质调查、成矿预测、非固体矿产勘查、专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相关图件的编制也可参照使用。
贵州地质概况word版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黔中地区(贵阳)地层岩组及(概化)岩性统计

黔中地区(贵阳)地层岩组及(概化)岩性统计黔中地区(贵阳)地层岩组及(概化)岩性统计(资料来源于1982年版《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下元古梵净山群/四堡群:变质火山岩和陆缘细屑岩板溪群/下江群/丹洲群:变余板岩、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上元古宇(前寒武系)澄江组:紫红色砂岩南沱组:冰蹟砾岩陡山沱组:泥质砂岩灯影组:白云岩寒武系(戈仲伍组):磷块岩、白云岩牛蹄塘组:炭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页岩、粘土岩明心寺组: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夹少量灰岩金顶山组:粉砂质页岩、页岩夹灰岩清虚洞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高台组:白云岩、灰岩石冷水组: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娄山关群:白云岩奥陶系桐梓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夹粘土页岩红花园组:细—粗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湄潭组(大湾组):页岩、砂岩夹灰岩牯牛潭组: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灰岩、鲕状灰岩(狭义)十字铺组:钙质、粉砂质泥岩、泥质灰岩和粘土质泥灰岩、钙质页岩宝塔组:灰岩(含头足类化石、龟裂纹)(相变)黄花冲组:灰岩(产贵州珊瑚)涧草沟组:灰、灰绿、紫红色泥质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粘土质灰岩、泥灰岩五峰组:灰、灰黑色炭质、硅质页岩夹钙质、粉砂质页岩观音桥组: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泥灰岩志留系(分布在安顺—贵阳---福泉以南,黔南区)(下统普遍发育、中统部分存在)高寨田群(凯里—三都叫翁项群):下亚群:贵阳为泥页岩、泥灰岩、灰岩,其他区为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钙质砂岩夹生物碎屑灰岩、石英砂岩上亚群:(下段)紫红色、黄绿色泥页岩、灰岩;(中段)紫红色、黄绿色页岩、钙质泥岩、灰岩、泥灰岩、石英砂岩(上段)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盆系(分布在赫章—安顺—贵阳—凯里以南)蟒山群(含乌当组、马鬃岭组)乌当组:紫红、肉红、灰白色石英砂岩、泥铁质粉砂岩夹铁质石英砂岩、鲕状赤铁矿层马鬃岭组:石英砂岩间夹砂质页岩、页岩、肉红、紫红色含铁砂岩高坡场组: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灰岩,其中第四段与尧梭组基本一致石炭系(主要分布在福泉-修文南界-鸭池河以南西)者王组:中厚层、厚层泥晶灰岩层间含泥质,中部含少量燧石团块革老河组:下部为灰黑色泥晶灰岩层间夹少量泥页岩、中部泥晶灰岩与泥灰岩互层,上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和泥灰岩汤粑沟组:为会、灰黑色中厚层至厚层泥晶灰岩瘤状灰岩、亮晶灰岩,局部夹燧石团块,层间时夹10-40cm泥页岩,独山地区夹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祥摆组:(海进频繁)每一序列底部或下部产劣质煤、煤线或炭质页岩,岩性为砂岩、泥质砂岩、页岩、泥灰岩等旧司组:厚层泥晶灰岩、钙质泥岩或泥灰岩夹少量砂岩、硅质岩、硅质页岩上司组:下灰岩段:块状泥晶灰岩及黑色页岩,灰岩局部含燧石团块,页岩间夹于灰岩中砂页岩段:中厚层石英砂岩、页岩夹泥晶灰岩上灰岩段:厚层泥晶灰岩,上部灰岩中夹两层灰绿、紫红色页岩马平组:厚层致密、细粒、粗粒、鲕状灰岩二叠系(全省广泛分布)下二叠统梁山组:以石英砂岩为主,夹粘土岩、煤层,南部长顺、惠水为页岩夹炭质页岩和泥灰岩栖霞组:深灰色燧石灰岩底部灰岩常含泥质条带或间夹少量页岩,俗称“黑栖霞”“臭栖霞”茅口组:仙人庙段:浅灰色厚块状成岩白云岩、白云化灰岩、生物灰岩、豹皮灰岩大寨段:为灰至中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白云化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底部夹燧石条带红拉孔段(贵阳缺失)上二叠统根据沉积环境不同分为四个区:苗岭、三岔河、乌蒙山和南盘江区,遵义—息烽—贵阳—关岭以东为苗岭区,煤少质差;毕节—水城—普安以东至苗岭区一带为三岔河区,富煤质优,以西为乌蒙山区六盘水区富煤质优,威宁区煤少质差,罗甸—望谟—关岭—册亨、兴义南部为南盘江区,缺煤。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
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
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
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
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
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
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地层层序表

E s2 30-310油层。
沾化、车镇凹陷剥蚀变薄,油气层在不整合面之下。
沙二
段底为T3地震反射层,在坳陷的南部沙二上、下段连续沉积,与
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北部缺失沙二下地层,沙二上与下伏地层呈
平行不整合接触。
合面;3、防扩径影响
固井;4、防掉牙轮、
井斜。
生界Kz
防裂缝性井漏
回,砂岩呈正韵律。
下部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注意油气侵;2、防垩系K 生
塌扩径;防裂缝性渗漏。
∈
2
系∈
1
中
水试验,落实油水系统和含油高度。
气显示。
肉眼难以确定岩性时,以镜下鉴定岩性为准。
面,按设计取准太古界风化淋蚀带岩心,落实岩性、裂缝发育情况及含油性。
、注意灰岩(有石英自形晶)裂缝岩屑油气显示;2、兼探太古界地层含油。
贵州地质情况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州东南区埃迪卡拉系层序地层格架

[ 颜 丹 平 ,刘 鹤 ,魏 国 庆 ,等 .龙 门 山后 山 震 旦 系 一 古 生 界 变 6]
2 e nd . t i ah ,sdm noo ,a d i oi e— ag g o 形变质作用 :松 潘一 t孜 造 山带 中生代 伸展 垮 塌下 的 中地 [6] K n ey M J Srtrpy ei etl y n stpc go j ‘
20 00,1 ( ) 7—2 . 9 2 :l 1
[O]沙庆安.混积岩一例—— 滇东震 旦系陡山沱组 砂质砂屑 白云 2
岩的成因 [J J .古 地 理 学 报 , 0 1, ( ) 6—6 . 2 0 3 4 :5 0
[ 贵 州 省 区 域 地 质 调 查 院 .贵 州 地 层 典 [ .贵 阳 :贵 州 科 2] M]
技 出 版 社 , 96:1— 1 . 19 3 9
[ 1 王 自强 ,高林 志 , 2] 尹崇玉.峡东地 区震旦 系层型剖 面的界定
与层序划分 [] J .地 质 论 评 , 0 1 4 ( ) 4 4 8 2 0 , 7 5 :4 9— 5 . [2 王 自强 ,尹崇 玉 , 林 志 ,等 .湖 北 宜 昌 峡 东 地 区 震 旦 系 层 2] 高
城段 多样 宏 体化 石 群 的发 现 [ ] J .古 地 理 学 报 ,2 0 ,9 07
( ) 3 5 0 5 :5 3— 4 .
向 [] J .沉 积 学 报 , 0 3 2 ( ) 5 2 0 , 1 1 :14—17 6.
[ 5 C n edDE e dlo rtrzi oenc e i r J . 2 ] af l .A nwmoe fr o oo ca hm sy[ ] i P e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