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华南山地和四川盆地之间,地理位置独特。
贵州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包含了许多著名的地质构造,如盆地、山地、断裂带等。
本文将探讨贵州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对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地质资源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特点贵州地处于中国大陆板块的交汇边缘,长期以来受到华南板块、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东南沿海平原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因此,贵州的地形地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整体上,贵州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山地与盆地交错分布。
其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峡谷等。
1. 山地:贵州的山地分布广泛,包括了云贵高原和贵州黔南山地等。
云贵高原是中国的主要山地之一,由赛里木湖、黄果树等山脉组成。
贵州黔南山地则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地势较为陡峭,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 丘陵:贵州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带,地势相对较低,交通便利。
丘陵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3. 台地:贵州的台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黔西南、毕节等地。
台地地势平坦,多为草原和农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4. 盆地:贵州的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如遵义盆地、贵阳盆地等。
这些盆地由构造运动形成,地势相对较低,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5. 峡谷:贵州的峡谷众多,如九龙洞峡谷、龙宫峡谷等。
这些峡谷是由于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陡峭,风景秀丽。
二、地质构造特点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和陆缘构造两部分组成。
华南特提斯古构造是由华南、三江和扬子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贵州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包括了了贵阳古构造、抱远古构造、阿荣古构造等。
1. 贵阳古构造:贵阳古构造位于贵州西南部,是地质构造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
其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影响形成,地势较高,是该地区的山地地形主要展示。
2. 抱远古构造:抱远古构造位于贵州东南部,是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在该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构造单元。
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包括了断裂、褶皱等多种地质现象。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贵州大观金矿床位于贵州省除西北部外大部分地区的喀斯特地区中。
该矿床为多期构造-热液作用造矿,主要由破碎带和多期矿化构成。
地质特征和控矿规律如下:1. 地质特征1.1 区域地质特征贵州大观金矿位于喀斯特岩溶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发育,主要为盖层构造、震旦构造和晚古生代构造,其中盖层构造发育最为显著。
矿区处于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中心区域,矿床形成与盖层构造运动和岩浆叠入活动密切相关。
1.2 矿体特征大观金矿床矿体主要由石英脉、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体构成,其中含金石英脉是主要矿体。
1.3 矿化特征矿化类型以高硫化物型为主,主要包括脉状、层状、块状、散在状等多种矿化形式,矿化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为主,其中含矿物有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斑晶闪锌矿、辉钼矿、方铅矿等,其中含金物质主要以黄铁矿和赤铁矿包裹体中的微量金为主。
2. 控矿规律2.1 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大观金矿床富含金的成因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与盖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2.2 与成矿岩石密切相关大观金矿床的成矿岩浆主要来源于晚古生代花岗岩体,因此成矿岩石与矿床形成密切相关,成矿岩石的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和岩浆作用都是成矿的重要条件。
2.3 矿床形成与改造作用有关大观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造成了矿床的多期形成,其中第三阶段的热液作用对该矿床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期地质作用造成了矿床内产状、品位和储量的差异,这对于寻找该矿床的高产短矿段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总结所述的大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控矿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寻找方向上。
目前,大观金矿区已经有一定的储量,因此,后续的开采进一步寻找深部高品位矿体将是重点,同时,研究该矿床形成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贵州大观金矿床是中国富硫化物型金矿床中属于低品位类型的矿床之一。
经过多年的勘查和开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采掘量和矿石资源量,下面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黔 北、黔东和黔南地区,其中以黔 北地区的煤炭资源最为集中。
02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
01
地理位置
赤水市南部,距离遵义市约 160公里。
02
面积
约300平方公里。
03
04
主要地质景观
丹霞地貌、瀑布、峡谷、石柱 群等。
特色景观
四洞沟、燕子岩、红石野谷等 。
04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地质旅游资源与特色
01
02
03
04
丰富的地质遗迹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 如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等, 这些都是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 。
多样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拥有喀 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多种地 貌景观,为地质旅游增添了丰 富的内涵。
独特的文化背景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将地质景观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可以提升地质旅游的文化内 涵。
地质科研成果与进展
矿产资源勘查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在铜、金、锰、磷等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
贵州大学地质学院在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贵州 省乃至全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贵州省区域地质
目
CONTENCT
录
• 贵州省地质概述 •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 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与探索 •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01
贵州省地质概述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 与云南省接壤,北靠重庆市。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是中国南方铝土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铝土矿床具有较明显的地质特征,其成矿规律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地质特征1.岩石类型:凯里一黄平地区的铝土矿床主要分布于花岗质杂岩和变质岩中。
2.矿物组成:铝土矿床的矿物组成主要为高岭石、脱水硬铝石、伊利石等。
3.分布特点:铝土矿床呈脉状或层状分布,大多分布于岩石结构破碎或变质作用明显的地带。
4.矿床形态:铝土矿床形态多样,包括脉状、层状、扭曲脉状、提氧带状等。
成矿规律1.岩石组合条件:凯里一黄平地区的铝土矿床主要与含铝、钾的花岗岩和变质岩有关。
2.成矿物质来源:铝土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中含铝的矿物,如长石、云母、石英等。
3.成矿过程:该地区铝土矿的形成与晚期热液活动有关,主要经历了矿化热液侵入、热液变质交代和沉淀-氧化等过程。
4.成矿控制因素:影响铝土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岩石组合条件、构造背景、地形地貌以及沉积-成岩作用等。
总体来看,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这些规律性特征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同时,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为该地区铝土矿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下列举几个与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床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简要分析:1.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储量为15亿吨,属于国内储量最大的铝土矿区之一。
该数据表明了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资源的丰富性,为该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同时,由于能源、工业等领域对铝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铝土矿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 贵州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交界地带,其中广西柳南县为铝土矿开采主要区域,占铝土矿总储量的80%以上。
该数据反映了凯里一黄平地区铝土矿的分布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广西柳南县在区域内铝土矿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贵州省区域地质

二、形成于过渡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一)陆缘碎屑杂砂岩沉积组合
是临近武陵运动时的陆缘碎屑沉积组合。
(二)雪峰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中元古宙末的武陵运动之后,本省主要处于陆缘冒地槽部位,在拗 陷幅度较大的黔东南一带形成了如下几个沉积岩和有关的火成岩组合 (图252)
①磨拉石组合
是造山期后快速堆积的碎屑锲状体。
东西向或北东东向重力低值异常带。
二、莫霍面起伏状况
贵州莫霍面深度为40—50km,由东面铜仁—黎平一带的40km, 逐渐降低到威宁附近的49km,总体微向西倾斜。与前述重力场特点 一致。
从莫霍面情况可知,贵州地壳厚度为40—50km,与地台和造 山带(包括古生代造山带及中-新生代造山带)的地壳类型相同,与 大陆的平均值相近。地壳西厚东薄的特点,与全县现存地层西厚东 薄的总面貌相吻合。
华南褶皱带是省内与扬子准地台并列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位处本 省南部,属雪峰山西南段,面积约两万余平方公里。西北边与扬子准地台 的分界在铜仁—玉屏—凯里—三都一线,沿线断续分布一些规模较大的断 裂;东南面跨入湖南和广西境内。
华南褶皱带在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发生基底褶皱,并与扬子准地 台“焊接”为一体,进入稳定地台阶段,因此此带可称为华南(早古生代) 准地台。
2、晚加里东构造阶段拉张上隆环境岩石组合(见下图235) 3、华力西-印支构造阶段拉张沉陷环境岩石组合(见下图236-237) 4、燕山-喜马拉雅构造阶段滨太平洋活动带岩石序(见下图238)
二)、构造运动
三)次级构造单元特征
四 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大陆边缘冒地槽发展初 期非补偿性隔绝深水环境中形 成的岩石组合。
④深水碳酸盐沉积组合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
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
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
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
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
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
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引言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
它因为丰富的地质资源而闻名,拥有许多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典型的地质景观。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地质的典型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影响。
贵州的地质构造贵州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华南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台两部分组成。
华南岩浆岩带是一个由大量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的地区,它贯穿了贵阳、遵义和安顺等地。
而华南地台则是由长期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其地势较为平坦。
由于地质构造的特殊性,贵州的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多发。
然而,这种地质条件也为贵州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条件。
贵州的岩石类型贵州地区的岩石类型繁多,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页岩等。
其中,石灰岩是贵州最重要的岩石之一,广泛分布于贵州的喀斯特地区。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风景和自然景观而闻名,例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
另外,贵州的页岩资源也很丰富,尤其是在贵州东部的黔东地区。
这些页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被广泛用于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贵州的矿产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金、银、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和煤炭、石灰石等非金属矿。
其中,贵州的铅锌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贵州铅锌之乡”。
此外,贵州的金矿和银矿也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贵州的矿产资源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矿产开采和加工业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贵州地质对旅游业的影响贵州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例如贵阳的花溪景区和遵义的赤水景区,它们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贵州的矿山遗址和矿产资源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了解到矿业的发展历史和贵州地质的演化过程,增加对贵州地质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
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
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
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
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
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
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扬子准地台构造岩石组合
(一)、形成于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它是一套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巨厚的中元古宙基性火山-沉积 岩系构成的大洋地壳岩石序列,主要由半深海环境中浊流成因的砂泥质 沉积与火山喷发的熔岩呈互层组成,构成若干沉积-喷发旋回,是扬子准 地台古老的基底,属早武陵构造阶段大洋环境的岩石序层。包括中远古 宇梵净山群下部的淘金组、余家沟组、肖家河组和回香坪组(如下图 233)
二、构造单元
一)、构造单元划分
构造单元是在板块活动控制下产生的从板块边缘到板块内部的一系 列有规律展布的各具特征的地质构造区域。
二)、构造单元划分的原则
根据本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地壳类型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及同一 时期构造变形特点的不同,拟定全省构造单元逐级划分的原则如下:
一级构造单元,以地台基底固始时代的差别作为划分一级构造单元 的标准;
华南褶皱带是省内与扬子准地台并列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位处本省 南部,属雪峰山西南段,面积约两万余平方公里。西北边与扬子准地台的 分界在铜仁—玉屏—凯里—三都一线,沿线断续分布一些规模较大的断裂; 东南面跨入湖南和广西境内。
华南褶皱带在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发生基底褶皱,并与扬子准地台 “焊接”为一体,进入稳定地台阶段,因此此带可称为华南(早古生代) 准地台。
2、晚加里东构造阶段拉张上隆环境岩石组合(见下图235) 3、华力西-印支构造阶段拉张沉陷环境岩石组合(见下图236-237) 4、燕山-喜马拉雅构造阶段滨太平洋活动带岩石序(见下图238)
二)、构造运动
三)次级构造单元特征
四 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
这些基底结构,因其形成时期较早,曾经遭到后期构造的改造和破坏,以 致不易辨认。但经过仔细的分析,仍可以判断和区分。从镇远到凯里北东向一 线往东南方直至湘黔和黔桂边界,有一系列北东向的背斜和向斜。
例如:挂丁背斜、三穗向斜、白枝山背斜、贡溪向斜、小江背斜、锦屏向 斜、稳江背斜、同古向斜、黎平所背斜、罗寨向斜、靖县向斜、肇兴向斜等, 总体构成一个大的复式背斜,中心大体在天柱—南加一带,如下图255.
②磨拉石-前复理石过渡组合
是底部浅水磨拉石组合到其上的深水前复理石组合之间的一个海相过 渡性组合。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在非补偿深海槽中发育的深水海相岩石组合。
④复理石组合
是陆缘海槽中巨厚的浊流沉积岩套。
⑤变成花岗岩组合
丹洲时期之末,与雪峰运动相伴随,本省东南隅的黔桂边缘地区出现了 酸性岩浆的活动,产生了以摩天岭花岗岩体为代表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和 花岗质混合岩组合的挤压性花岗岩套。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大陆边缘冒地槽发展初 期非补偿性隔绝深水环境中形 成的岩石组合。
④深水碳酸盐沉积组合
是冒地槽后期深水环境快 速堆积形成的以碳酸盐为代表 的沉积组合。(图254)
二)褶皱断裂与构造运动
一、基底褶皱和构造运动
华南褶皱带经过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作用,形成基底褶皱,使陆壳增厚, 并与扬子准地台镶拼在一起,成为稳定地台。
此岩层序列仅见于黔东北梵净山区,出露面积约200k㎡.
(二)、形成于过渡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1、晚武陵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岩石组合(见上图233),包括铜厂组-独岩塘组。
2、雪峰构造阶段的陆缘岩石组合 它是武陵造山期后发育于扬子准地台上的一套大陆边缘冒地槽型的岩 石组合。(见下图234)
(三)、形成于大陆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一、贵州地质构造概况
贵州位于东亚中生代造山带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的上升 地壳区。
贵州地层自元古代至新生界均有出露,累计厚度近4万米。 贵州在已知约1400Ma的地质历史时期,构造发展经历了武陵、雪峰、加 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等5个阶段。 贵州有形成于大洋地壳区、过渡地壳区和大陆地壳区的沉积岩、火成岩 及变质岩等多种构造岩石组合。 构造运动的性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雪峰运动 奠定了扬子准地台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相继褶皱隆起而与西北 广大地区的扬子准地台融为一体,嗣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型 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边界条件下,生成了挤压型、直扭型 和旋扭型等三大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副复杂多姿的构造应变图像。
二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大面积分化作 为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三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短时期发生的一定地区的分化 作为划分三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四级构造单元,根据构造形变总貌的区别,在三级构造单元中进一 步划分变形区,作为四级构造单元。
三)、贵州构造单元(如下图)
三、扬子(前震旦纪)准地台
一) 基底构造岩石组合
一、形成于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指中元古宇四堡群下部,由灰—绿色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和 板岩间互组成,夹多层熔岩及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省内仅在从江县境露出几小块。其岩性特征、层位关系和形成 条件均可与扬子准地台梵净山群下部相对比,它是华南褶皱带基底中 所见最古老的部分,是形成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经过一定的变质 作用而成为一套绿色岩系。
二、形成于过渡地壳区的岩石序列
(一)陆缘碎屑杂砂岩沉积组合
是临近武陵运动时的陆缘碎屑沉积组合。
(二)雪峰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中元古宙末的武陵运动之后,本省主要处于陆缘冒地槽部位,在拗 陷幅度较大的黔东南一带形成了如下几个沉积岩和有关的火成岩组合 (图252)
①磨拉石组合
是造山期后快速堆积的碎屑锲状体。
(三)加里东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华南褶皱带于加里东构造阶段系处于大陆边缘的冒地槽带,在大陆 斜坡—海洋盆地部位沉积了如下一套相应的岩石组合。
①重力流形成的以重力流位主的复杂海相 沉积。(图253)
②炭硅泥质-碳酸盐沉积组合
是边缘海—陆棚海深水— 浅水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