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述报告

区域地质概述报告引言本文档旨在对所涉及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概述。
区域地质是研究地球表层构造和演化的重要分支,对于了解地区的地质历史、地质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理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该报告,我们将对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岩石类型以及地质资源进行详细描述。
一、地质背景地质背景是研究区域地质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解区域地质历史和演化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年代,例如新生代、中生代或古生代等。
其次,地质背景还包括区域地质构造类型和构造特征,如断裂带、褶皱带等。
最后,地貌特征也是地质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平原、山地、峡谷等。
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地形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形态。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活动构造和非活动构造。
活动构造主要指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而非活动构造则指已经停止活动的地质构造。
在该区域,我们需要详细描述和分析活动构造和非活动构造的特征和类型,并结合该区域地质背景来解释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
三、岩石类型岩石是地球表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类型和地质特征对区域地质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如砂岩、泥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形成的,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通过对该区域岩石类型的描述,可以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的地质特征以及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四、地质资源地质资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它包括能源类资源、矿产类资源和水资源等。
能源类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矿产类资源主要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水资源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该区域,我们需要详细描述和分析各类地质资源的分布特征、储量情况以及开发利用情况。
同时,也要研究地质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寻找更有效的开发利用方式。
结论通过对该区域地质情况的综合概述,我们可以确定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岩石类型以及地质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调查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质历史和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对于了解地质环境、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地质调查,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以期为该地区的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次地质调查的研究区域位于某省的东部,总面积约为xxxx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包含了山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貌类型。
气候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较丰富。
三、地质背景1. 地质构造研究区域位于某省的XX断裂带附近,是一个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
该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断层和褶皱,对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岩性组合研究区域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沉积岩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灰岩,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相沉积环境。
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和片岩,形成于古生代的构造变形作用。
四、地质资源1. 矿产资源研究区域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
其中,煤炭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水资源研究区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砂砾层和砂岩中,水质较好,可供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
地表水主要来自于降水和河流,对农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 地震风险研究区域位于某省的地震活动带上,地震风险较高。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断裂带的活动性,我们对该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措施。
2. 滑坡和泥石流风险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和降水较多,研究区域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我们通过对地质条件和降水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估了该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建议。
六、地质环境评价1. 地质景观研究区域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质景观,包括山地、峡谷、溶洞等。
这些地质景观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吸引游客并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重庆区域地质特征

重庆区域地质特征重庆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理地貌复杂的城市。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重庆拥有独特的区域地质特征。
本文将从地质概况、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阐述,介绍重庆区域地质特征。
一、地质概况重庆地处中国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之间,地势起伏较大,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
整体上,重庆地质构造以(这只是一种写法,实际也可以写成“大部分地区以XXXX为特点”)陡峭、复杂为主,分布有许多山脉、峡谷和河流。
二、地形地貌1. 山脉和丘陵重庆的山脉主要包括武陵山脉、大巴山脉、青林山脉等,山脉纵横交错,犹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覆盖在整个城市。
山脉之间有许多丘陵地形,地势起伏不平,给城市增添了许多自然之美。
2. 河流和湖泊重庆拥有长江和嘉陵江两大重要河流。
长江流经重庆市区,将城市一分为二,给重庆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重庆还有一些较大的湖泊,如磁器口古镇附近的洋里湖、鱼洞的南湖等。
3. 峡谷和洞穴重庆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峡谷,如长江三峡、瞿塘峡等,还拥有一些美丽而神秘的洞穴,如黄桷垡的武隆仙女洞、酉阳的阿蓬江大峡谷等。
这些峡谷和洞穴富含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探险。
三、地质灾害由于地势复杂和地质构造的影响,重庆常常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在重庆,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其中,溶洞塌陷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
由于长期的地下水侵蚀作用,加之人类开采活动等影响,重庆地下的溶洞结构相对发育,一旦发生塌陷,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地质资源重庆地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其中,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对于重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重庆还有一些地热资源和矿泉水资源,对于绿色能源和饮用水源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重庆地区的地质特征表现为山地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的特点,同时存在着丰富的水系、峡谷和洞穴等自然景观。
然而,地质灾害也是重庆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西北部奥陶系)

图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区划简图1 区域地质概况1.1 研究区位置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研究区范围大致为:北至伊盟隆起、南抵吴旗、东到城川—额尔和图一线、西达盆地西界,面积约9万km 2(图1-1)。
鄂尔多斯盆地跨越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该盆地属华北克拉通的西缘部分,也是其中最稳定的一个地块,四周以构造断裂与周边构造单元相接连,盆地东部以离石断裂带与吕梁山隆起带相接,南面与渭河地堑以其北界断裂相连,西缘则以桌子山、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带分别与河套弧形构造带西南翼和六盘山弧形构造带东翼相接,北边与河套地堑为界,是一个矩形构造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包括:西缘逆冲带、天环凹陷、伊陕斜坡和伊盟隆起四大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是从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中期以后,由大华北盆地逐渐收缩而成的内克拉通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多次演化。
盆地基底先后受迁西、阜平、五台及吕梁—中条四次主要构造运动影响发生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形成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为主的复杂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过程依先后次序历经中、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及坳拉槽发育阶段,早古生代的陆表海盆地、晚石炭世-中三叠世时期的克拉通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类前陆盆地以及新生代的周缘断陷盆地等形成阶段。
早奥陶世末的加里东运动,华北地块整体抬升,经历了1.4亿年的沉积间断,大部分地区缺失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但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不同程度发育中晚奥陶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局部有碎屑岩和蒸发岩的沉积。
下奥陶统顶部马家沟组地层由于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淋滤作用,风化壳及溶蚀孔缝发育,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重要储层,也是目前主要的产气层。
1.2 盆地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概况鄂尔多斯盆地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等五大构造旋回和多阶段的拉张—扭动及其反转作用,总体上表现为:中新元古代断裂、早古生代海相台地升降、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平原、新生代盆地周边断陷等五个阶段。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一、引言地质是地球的历史和结构的科学,区域地质概况则是对特定地区地质特征的综合描述。
了解一个区域的地质概况对于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地理位置与范围本次所研究的区域位于_____,地理坐标大致在_____至_____之间,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千米。
该区域地处_____板块的_____部位,周边与_____等区域相邻。
三、地层特征该区域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从古老的地层到较新的地层均有出露。
其中,最古老的地层为_____,主要由_____组成,其形成年代大约在_____。
这套地层经历了长期的地质作用,遭受了_____等变质作用,岩石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往上依次为_____地层,它们的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和形成时代都各有特点。
例如,_____地层主要为砂岩和页岩的互层,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_____;而_____地层则以灰岩为主,可能与当时的_____环境有关。
四、岩石类型区域内的岩石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主要有_____,其形成与_____构造活动有关。
这些岩浆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多集中在_____部位,其岩石特征表现为_____。
沉积岩广泛分布,涵盖了砂岩、页岩、灰岩、砾岩等多种类型。
砂岩通常呈_____颜色,颗粒大小_____,反映了其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_____;页岩则具有_____的特点,往往指示了_____的沉积环境。
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大理岩等,它们是在_____等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结构和矿物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
五、地质构造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的构造形式有褶皱、断层和节理等。
褶皱构造较为发育,其中规模较大的褶皱有_____,其轴向为_____,核部地层为_____,翼部地层为_____。
褶皱的形成与_____时期的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断层也广泛分布,根据断层的性质和位移方向,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湖北省区域地质与矿产概况

二、 岩浆岩
3、碱性、偏碱性岩、碳酸岩 以加里东期为主,见于竹山—房县、随州—枣阳
等地的局部地区,岩石类型为正长岩、碳酸岩, 主要产于基性侵入岩杂岩体中。与该类岩石相 关的矿产有铌、钽等稀土矿产
三、 变质岩
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武当山—大别山广大地区 和黄陵、神农架、大洪山、幕阜山、大磨 山等地,分布面积约60000平方千米。按 变质作用可分为区域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五、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省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岩浆活动比较强烈, 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图11)。
五、矿产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一、矿产资源种类多,总量较丰富,资源禀 赋居全国中游
截止2007年,全省已发现146个矿种、183个 亚矿种,分别占全国已发现171个矿种、 229个亚矿种的%、%。全省已查明资源 储量的各类矿产89种、亚矿种111种,包括 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8种,有色金 属矿产12种,贵金属矿产5种,稀有稀土及 分散元素矿产19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7种,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5种,建筑材料及其 它非金属矿产38种
三、 变质岩
南部扬子变质区:变质作用发生于前南华纪 变质基底中。太古—元古代表壳岩系和元 古代岩浆岩经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形成从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 相的递增变质带和无分带性的混合岩类高 级变质岩;中元古—新元古代地层和岩浆 岩,经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板岩—千枚 岩
与区域变质作用相关的矿产有金、银、铁、 磷、石墨、金红石等
及黄陵背斜;碱性、偏碱性岩、碳酸岩仅见 于竹山—房县、随州—枣阳局部地段;火 山岩主要分布于鄂北及鄂东南地区
二、 岩浆岩
1、酸性、中酸性岩浆岩
以燕山期为主,主要分布于桐柏山、大别山、黄 陵、幕阜山及鄂东南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闪 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相应的脉岩有石 英岩脉、伟晶岩脉、花岗斑岩脉;火山岩类型 为流纹质、安山质、石英角斑质火山喷发熔岩 及火山碎屑岩。元古代及其以前的中—酸性侵 入岩均遭区域变质,己变质为英云闪长质、奥 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或片麻 状花岗岩,同期的中—酸性火山岩已变质成各 类长英质片麻岩、变粒岩、片岩及浅粒岩。燕 山期岩浆岩形成我省重要的铁、铜、金、钨、 钼、硫等内生矿床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区内地形以中高山为主,岩溶微地貌及剥蚀地貌均较发育,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
一、区域含水层岩组的富水性区域内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碳酸盐岩主要包括石炭系灰岩、二叠系中统栖霞组、茅口组及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的含燧石灰岩以及三叠系下统、中统的灰岩等。
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
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地下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
碎屑岩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主要包括二叠系下统中的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中的粘土岩、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砂泥岩、三叠系中统的泥页岩、钙质页岩。
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较大,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
区域内龙潭组煤层和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之间一般具有较好的隔水层,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对煤矿床开采影响较小,只有当导水断层或其它导水通道沟通上覆含水层时,上覆含水层才会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从而威胁到煤层的开采。
二、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地表水补给为辅。
在非可溶岩分布区,部份降水沿地面的孔隙及裂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在可溶岩分部区,大气降水多沿落水洞、漏斗等岩溶负地形集中渗入式补给地下。
补给强度随降雨时间、强度及岩性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补给量亦大,可溶岩分布区补给强度大于非可溶岩分布区。
地下水的迳流排泄在可溶岩地层中,以管道流为主,脉状流为辅,大部份沿地下溶洞、暗河经长途迳流,最后以溶蚀泉形式排泄于河谷中;在非可溶岩地层中,以隙流为主,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经短距离迳流在地形适宜处排出地表,为近源排泄。
中国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

中国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个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地球地壳构造、地貌形态、岩石类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中国各个地区的地质条件的简要描述。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之一。
该地区地质条件多样,包括河流、湖泊、沙漠、山脉等。
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形成了丰富的沉积物,使得该地区农业发展得以支撑。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
该地区拥有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地势较高。
这种地形条件使得该地区成为了自然景观丰富的地区,同时也具备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地区,地理条件干燥,盛行风沙。
这里拥有大漠、戈壁、盆地等地貌类型。
同时,西北地区也储存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等。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农业发展的区域之一。
这里地质条件丰富多样,包括山地、河流和湖泊等。
该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也富含矿产资源。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方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拥有广阔的沿海平原和山地地貌。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适宜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
此外,华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锡、铜、锌等。
以上是对中国各个地区地质条件的简要描述。
中国的地质多样性为其自然资源开发、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
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
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
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
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
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
厚50~650m。
2、奥陶系(O)
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
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
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
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
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
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
厚53~227m,与下伏石炭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下部为灰色及杂色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等。
厚580~1844.7m。
(三)中生界
三叠系(T)零星出露于涧河南岸。
中下统: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互层。
厚322~60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上统: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
厚450~1300m;下部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厚816.9m。
(四)新生界
1、古近系(E)
零星出露于本区东南部,岩性为红色、灰白色砂页岩与砂岩、砂砾岩互层,夹炭质而岩、泥灰岩。
厚376.14m,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2、新近系(N)
主要出露于涧河两侧,岩性主要为棕红色、棕黄色砂质粘土岩、泥灰岩、泥质砂岩及透镜状砂砂石层。
厚30~110m,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3、第四系(Q)
(1)更新统
该统缺失下更新统。
中更新统:风积层,主要岩性为褐红色及棕红色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夹褐红色古土壤层、达白色钙质结核层,厚1-100m不等。
冲洪积层,下部含泥质砂及砂卵石层;上部为褐黄色亚砂土,含钙质结核。
厚约15~30m。
上更新统:风积层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
分布零星且较薄。
冲洪积层下部为砂卵石夹透镜状砂层:上部为亚粘土。
厚20~30m。
(2)全新统:
冲积层在阶地部位岩性为砂砾层、亚砂土、亚粘土,厚5~25m;河床及漫滩部位岩性为砾石层、砂卵石层、砂层及亚砂土,厚8~25m。
二、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以缘坳陷北部,地处渑池—确山陷褶断束的西北端。
自太古代以来,曾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不同形式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本区、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等构造体系,并在本区复合,构成了本区基本构造格局。
(一)东西向构造
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1、褶皱
(1)岱嵋寨—西沃背斜
背斜呈穹窿状,长轴走向近东西,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小于15度,由汝阳群、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少量熊耳群组成。
(2)赵峪向斜
该向斜渑池向斜的东延部分,为一开阔的向斜,轴向近东西,核部为三叠系,两翼为古生界。
上述背、向斜的两侧,还发育有小规模的次级背,向斜,多为同斜褶
褶皱。
2、断裂:
区内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大的有石井河断裂,西起石井乡以西峡里村附近,向东延入孟境内穿过焦枝铁路,角有可能东延(前人卫片解译),区域总长43km以上。
断裂破碎带主要有应力泥、糜棱岩,具明显压性特征。
该断裂成生于燕山运动早期,燕山运动晚期仍有活动,并转化为左旋压扭性,喜山期亦曾有明显活动。
断距40~700m。
其它较小的档西向断裂有峪里——塔底断裂、金水河断裂、涧河断裂、磁河断裂等。
南部隐伏区有赵峪—陈古洞断裂。
(二)北西向构造
该构造在区内表现为断裂,而褶皱不发育。
北西向断裂多呈断裂束产出,规模大小不一。
与东西向构造斜接复合。
规模最大的为新安断裂,西起城崖地、经新安城南、洛阳龙门、汝州北,至郏县、襄县一带。
全长210km,区内长度50km。
断裂走向310度左右,倾向各段段不一,区内倾向北东,龙门至郏县段倾向南西,襄县段倾向北东。
倾角70°~78°。
该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和多期活动的特点,为区域活动性大断裂。
在此断裂南有一条铁门镇—李村断裂,与元平行展布,但被覆疬,性质不详。
(三)北东向构造
该构造只表现为断裂现象,与北西向构造呈反接复合关系。
在基岩裸露区,断裂规模小,延伸1.0km左右,力学性质表现为扭性、张扭性特征。
在东部覆盖区,发育有二条北东向断裂。
1、李沟—磁涧断裂
该断裂位于本区东南产,在区域上上,属石陵—孟津断裂的南西段,区内长度约18l,,控制了洛阳凹陷的西北部边界。
断裂面倾向南东,为后期顺扭应力场成生的张扭性断裂,具有活动性。
在该断裂的北西侧至暖泉沟附近,有较多的小规模断裂平行展布,力学性质多为张扭性。
其间还分布众多北东向张裂隙。
2、宋村—张村断裂
该断裂位于新安县城北,南西端与北西向新安断裂直交,向北东延伸20km出县境。
断裂面倾向北西,其力学性质应为早期压扭,晚期张扭,具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