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梦溪笔谈》中的宋代科技

《梦溪笔谈》中的宋代科技作者:杨渭生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06期在我国历史上卷帙浩繁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者,无过于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1031—1095年)撰写的《梦溪笔谈》一书。
此书共十七目,凡609条,自然科学技术部分约255条,不仅记录了中国11世纪中叶前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对于诸多科技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最新科技成就,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者沈括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那么,《梦溪笔谈》中究竟有哪些伟大的古代科技成就呢?我们且探究一番。
记录并传承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为中华四大发明之一,始于隋朝或唐初,论说较多,目前普遍认为中国在唐貞观年间(627—649年)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比欧洲略早700年。
雕版印刷术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唐初,虽有经史子集和宗教类图书印行,但还不很普遍。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杭州平民毕昇(?—约1051年)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史上的重大技术革命。
《梦溪笔谈》卷十八第307条最早并准确地记录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全过程,是关于发明者毕昇的唯一原始资料,说明了我国印刷术由雕版印刷发展到胶泥活字印刷的历史过程。
在沈括的记载中,毕昇用火烧硬的胶泥活字排列在铁框子里印书,虽然原始简单,但与现代通行的铅字排印的原理基本相同。
这在当时是印刷术的一大飞跃,沈括及其家族堂侄们是这一发明的传播者和保存者。
号称“世界文明之母”的活字印刷术,自南宋之初即被誉为“沈存中法”,在元代还被称为“沈氏活版”。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北宋时期用其印刷过什么书籍缺乏记载。
南宋周必大在绍熙四年(1193年)印刷过自著的《玉堂杂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现存的活字本。
南宋以后,活字印刷术快速改进,由泥活字发展到木活字、锡活字、瓷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沈国学在宋元这个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最高的巅峰时期,人才辈出、成果卓著,而最杰出、最伟大的人物,要数宋代的天才大师沈括了。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颂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日本数学家山上义夫认为: “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
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美国科学史学者席文则称沈括是“中国科学与工程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那么,沈括究竟有什么重要的贡献呢,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沈括弱冠时就踏上仕途,23岁考中进士,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主持修撰奉元历以取代唐代的大衍历,后来又参加了王安石变法。
几经坎坷后,在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因完成《天下州县图》(亦名《守令图》)而被特许“任便居住”,次年(公元1088年),他正式结束三十多年的仕途生涯而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开始了晚年生活。
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一直到他故世。
从以上所述来看,沈括的一生似乎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那么,他又是怎么获得世界学者们的高度评价的呢,沈括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这样两个方面的成就所奠定的:一是具有极其渊博的科学技术知识沈括一生最美好的时段,都耗费在具体繁杂的政事上。
从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到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的36年中,沈括频繁地从一个官职调到另一个官职,大多数官职与科学技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但沈括对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着痴爱之情,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在那点滴的缝隙之间,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一切知识。
凭着这样的挤劲与钻劲,沈括成为了一个学识极其渊博的大学者。
《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非但毫不过分,反而还有些不足(因为沈括所通晓的领域远不止此)。
【初中文言文阅读】《陨石》阅读答案附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陨石》阅读答案附翻译陨石① 至平元年,常州日禹时间;天空像雷声一样响亮。
这是一个大明星,就像几个月前一样。
在东南部可以看到它。
当他年轻时,他颤抖着② 搬家了③ 在西南方向。
另一场地震发生在年许的花园里④, 宜兴县。
无论远近都能看到。
火光照在天空,徐家的篱笆被烧毁了。
火该熄灭了。
地上有一个孔口,有杯子那么大,而且很深。
当你往下看时,星星在里面闪闪发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变暗,仍然很热。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孔口有三英尺多深,但他得到了一块仍然很热的圆形石头。
它像拳头一样大,一端稍尖,颜色像铁,和它一样重。
州长郑申德把它送到了润州的金山寺。
到目前为止,盒子是隐藏的,游客到达时会送出他们的眼睛。
王无洲⑤ 非常详细。
导读: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陨石”的种种特征作了描绘。
笔记:① 志平:宋英宗年。
② 地震:指雷声。
③ 朱:附件,着陆。
④ 宜兴县:江苏省。
⑤ 王无邪:名字。
精练:一、解释添加的单词1.见于东南()2.许氏藩篱皆为所焚()3.是时火息()非常深。
仍然很热,无法进入()二、翻译1.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很震惊,搬到了西南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奈德得到一块圆石,它仍然很热。
它像拳头一样大,一端稍尖,颜色像铁,和它一样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在描述陨石时,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段。
陨石的主要方面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陨石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天上发出如同响雷一般的巨声,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出现在东南方向。
不久又雷鸣般地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又响一声坠落到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见,火光照亮天空,许家的篱笆都被烧着了。
科学巨星沈括的历史成就

科学巨星沈括的历史成就导读:人物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沈括学识渊博,从事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
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是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
在《梦溪笔谈》一书中。
这部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著作,内容包括农业、水利、天文、数学、物理、化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
《梦溪笔谈》原有二十六卷,后来增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计三十卷。
全书分成十七类,共六百零九条,十几万字,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人物评价:《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日本数家三上义夫称赞沈括说:“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一个人”。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也认为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人物成就:沈括治水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
早在他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
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积极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的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发现石油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
论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沈括

寺丞 , 公许仲容 曾任 太子 冼 马 , 舅许 洞 是咸 平 三年 ( 外 舅 公
元 10 0 0年 ) 士 。 沈 括 在 母 亲 许 氏 的 教 导 下 自幼 勤 奋 读 进
书 , 闻 强 记 。 由于 父 亲 在 南 北 多 个 城 市 做 官 , 括 随 父 到 博 沈 过 很 多 地 方 。这 些 年 轻 时 的 经 历 使 他 有 机 会 接 触 社 会 , 对 当 时 人 民 的生 活 和 生 产 情 况 有 所 了 解 , 长 了 见 识 , 显 示 增 也 了 其 超 人 的才 智 。 “ 和元 年 ( 元 1 5 至 公 0 4年 ) 2岁 的 沈 括 以 2 父 荫 人 仕 历 任 海 州 沭 阳 主 簿 , 徽 宁 国 县 令 , 州 司 理 参 安 扬 军 , 林 学 士 , 司使 , 延 经 略 安 抚 使 ” 翰 三 鄢 。其 做 官 地 遍 及 中 国 东 南 西 北 各 地 , 跨 文 学 、 经 、 治 、 技 、 事 各 个 领 横 财 政 科 军 域 。他 的 经 历 也 为 其 成 为 通 才 奠 定 了 基 础 。 沈 括 晚 年 遭 到 贬 斥 , 裙 三年 5 元 6岁 的 沈 括 移 居 润 州 ( 江 苏 省 镇 江 市 东 今 南 ) 居 。期 间 著《 溪 笔 谈 》 以 自 慰 。 宋 哲 宗 绍 圣 二 年 隐 梦 聊 ( 元 19 公 0 5年 ) 世 。 去 1 2 沈 括 其 书— — 《 溪 笔 谈 》 . 梦 《 溪笔谈 》 沈 括 一生 社 会生 活 和科 学 活动 的总结 , 梦 是 其 内容 极 为 丰 富 。沈 括 的 科 技 成 果 也 大 都 记 录 于 此 书 。 在 数 学 上 , 括 在 总 结 前 人 数 学 成 就 的 基 础 上 , 创 隙 积 术 和 沈 首 会 圆术 取 得 了等 差 级 数 求 和 球 面 三 角 学 的 突 破 性 成 就 ; 在 物 理学 上 , 细 描 述 了 凸 面 镜 成 像 和 小 孔 成 像 的 规 律 , 西 详 比 方 早 了 3 0年 。他 对 磁 偏 角 精 确 的 研 究 比西 方 早 了 4 0多 0 0 年 ; 早 用 实 验证 明 了声 学 的 共 振 现 象 ; 水 利 上 , 创 “ 最 在 首 分 层 筑 堰 法 ” 水 利 地 形 进 行 精 确 测 量 , 世 界 水 利 史 上 被 誉 对 在 为 一 个 创 举 ; 化 学 上 , 次 对 石 油 进 行 命 名 , 次 对 石 油 的唯 物 论 观 点 。 在 首 首 的开采 和 民间开 发使 用进 行 详 细记 录 , 且 首次 揭示 了胆 并 沈 括 在 其 著 作 《 溪 笔 谈 》 《 兴 集 》 《良方 》 一 再 梦 、长 和 中
国学经典 朱熹与《梦溪笔谈》

国学经典朱熹与《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北宋最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李约瑟语),他的《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朱熹,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者”(钱穆语)。
然而,在《梦溪笔谈》成书之后的整个北宋到南宋时期,朱熹是“最最重视沈括著作的科学价值的唯一的学者,他是宋代学者中最熟悉《笔谈》内容并能对其科学观点有所阐发的一人”(胡道静语)。
朱熹重视《梦溪笔谈》,主要表现在他在讲学以及著述中对于《梦溪笔谈》的引述;就现存的文献而言,这样的引述多达10余处。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解释日月的形状以及月亮的盈亏时指出:“日月之形如丸。
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
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
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
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对于沈括《梦溪笔谈》的这一思想,朱熹多有引述。
《朱子语类》卷二载朱熹说:“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
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在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
十五六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
月中是地影。
月,古今人皆言有阙,惟沈存中云无阙。
”《朱子语类》卷七十九载朱熹说:“月受日之光常全,人在下望之,却见侧边了,故见其盈亏不同。
……《笔谈》云,月形如弹圆,其受光如粉涂一半;月去日近则光露一眉,渐远则光渐大。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七《答吕子约》,朱熹说:“日月之说,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食时亦非光散,但为物掩耳。
若论其实,须以终古不易者为体,但其光气常新耳。
然亦非但一日一个,盖顷刻不停也。
”还有朱熹《楚辞集注》卷三《天问》注“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曰:“历象旧说,月朔则去日渐远,故魄死而明生;既望则去日渐近,故魄生而明死;至晦而朔,则又远日而明复生,所谓死而复育也。
此说误矣。
……唯近世沈括之说,乃为得之。
【教育资料】北宋数学家沈括的故事学习专用

北宋数学家沈括的故事当代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说: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他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字存中,1033年出生在杭州钱塘。
沈家世代为官,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作官的父亲沈周四处奔波,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
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
传说,有一次小沈括给母亲许氏背诵白居易的一首诗。
背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时,突然半日沉默不语。
许氏出身士大夫家庭,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对于儿子凡事总好刨根问底的脾气,早已十分熟悉。
她见儿子又犯了“犟”劲,只是笑了笑,递给他一件外衣,嘱咐道:“别背了,今儿天气这么好,邀几个小伙伴到城外山上转转去吧。
山上风大天凉,把这件衣服带上。
”当时,正是4月暮春天气,庭院中的桃花纷纷谢落,已是“绿肥红瘦”,然而当小沈括和孩子们爬上城郊的山峰时,那满山遍野的桃花却开得正艳,好似一片红霞。
沈括抚着一枝桃花,呆呆地嘟哝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猛地一阵山风吹过,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脑子里蓦然闪出母亲的话:“山上风大天凉??”“噢”小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温度不同,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不同。
白居易写的没错儿!沈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温馨环境中度过的。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能一世停留在宁静的港湾,尤其是对于那些“天将降大任”的天才,命运似乎更为坎坷。
就在沈括刚满1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
沈括不得不外出谋生,到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当了主簿。
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
凭着超凡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北宋政治家沈括生平简介

北宋政治家沈括生平简介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政治家沈括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括生平简介沈括是北宋一名有名的科学家。
无论是在北宋时期,还是在后朝后代大批科学家当中,沈括一直是最优秀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沈括可以说是个全才,天文、数学、地理、生物、医学、物理……似乎每一门都非常擅长,要是放在当今那就是一个文理通吃的学神级人物。
而且沈括还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出色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对于沈括来说,读书和旅行都是生活中必须要坚持的事情。
沈括出生在浙江钱塘,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杭州,本就在官僚家庭出生,因此总是有不少机会因为父亲调动而游历各方。
再加上母亲也是个非常有文化涵养的妇女,因此沈括自小就被养成勤奋好读的习惯,在母亲的指导下,沈括在十四岁时就已经把自己家中所有藏书给读完了。
这些都为沈括将来的成功打下了结实基础。
而谈到北宋科学家沈括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成就,《梦溪笔谈》可以算得上是沈括写作生涯中非常具有意义的一笔。
《梦溪笔谈》是沈括在晚年所著,可以说囊括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
在《梦溪笔谈》中,其实是非常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广大劳动人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做出的各种贡献,并且还有沈括自己不少研究成果也都一一记载在其中,可以说沈括的《梦溪笔谈》不仅仅是一部反应沈括个人能力的展示墙,更是反应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成就如何辉煌的军功章。
沈括的成就成就这两个字组成的一个词,代表着就是有作为的意思,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就,那么沈括的成就是什么呢?沈括的成就是非常多的,包含的范围也比较广。
首先是沈括写的书,他一生写的书多达十几种,虽然有的著作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从目前存在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到沈括的博学,涉及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最为著名的《梦溪笔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今杭州市)人。
生于1031年,卒于1095年,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
他在许多科技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元朝人所修的《宋史·沈括传》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并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说:“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
沈括出于一个封建官吏家庭。
他的父亲历任通判、知州、转运使等地方官,后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今河南商丘)。
沈括青少年时代,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了解风物民情,这对他的思想和学识有一定的影响。
沈括的母亲许氏知书达理,在母亲的指导下,沈括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1054年,沈括23岁以父荫袭为沐阳(今江苏沐阳)主薄(办理文书等事务),
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他主持“疏筑百渠九堰”,整治沐水,使70万亩土地得到灌溉。
1061年,在宣州任宁国县令,修复了规模更大的“万春圩”,开辟出旱涝保收的良田1,270顷。
1063年考中进士,出任扬州司理参军。
任中得到上司转运使张的常识,保举他入京(开封)当编修,这使他有机会广泛阅读皇家图书馆的丰富藏书。
在此期间,他对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因此又被提升为太史令兼任司天监。
主持编修《奉元历》。
他还提出了根据实测来修历的正确主张。
1069年,宋神宗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下令推行王安石的新政。
沈括的思想和王安石有很多共同之处,参与了变法活动。
并接受了当时的一项重点水利工程——疏浚汴河的艰巨工作。
那时候,北宋都城开封仰赖汴河漕运。
可是汴河泥沙淤积、年久失修、河床升高,影响了漕运和京都人民的生活。
他对汴水进行了细致的勘测,不仅测出从开封到泗州入淮河口的汴水河道长度,而且用“分层筑堰”的方法精确地测出了开封到泗州汴水沿岸的地势差为19丈4尺8寸4分。
11世纪中叶,辽国统治者乘北宋被西夏所困,向宋提出领土要求,边界纠
纷不断发生。
1074年宋神宗决定派沈括来办理这桩棘手的交涉。
当时辽的态度很强硬,人们都担心沈括此行有生命危险。
神宗问沈括:“辽人的心理是难以捉摸的,万一中途生变,危及使者安全,不知你将何以自处?”沈括毫不犹豫地答道:“臣只有一死来回答!”表明了他为维护民族尊严誓死不屈的决心。
沈括入辽,13天里谈判6次,双方展开激烈交锋。
沈括据理力争、针锋相对,结果是辽方大失所望,沈括凯旋而归。
还朝不久,沈括提任三司使,管理全国财政,推行财政制度改革。
王安石罢相后,沈括也因诬告被罢三司使职。
1080年又被起用,出知延州(陕西延),做鄜延路安抚使,统帅陕西大军,与西夏交战,屡立战功,受到宋廷嘉奖。
1082年,西夏大军攻陷永乐城,沈括当时力保绥德,不能前往救援,因此而遭贬。
沈括从1076年起,奉命编修《天下州县图》。
经过12年不懈的努力,《天下州县图》终于编成。
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其中有北宋全国大地图一幅,高1丈2尺,宽1丈。
全图共20幅,绘制精细,内容丰富。
《天下州县图》在我国地图绘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后,沈括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晚年,他在那里购置田园,建起一座美丽的花园,取名梦溪园。
他将自己
平生的见闻读录加以整理,编成《梦溪笔谈》。
这部书虽称“笔谈”,实际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极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它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包括了沈括毕生研究科学的结晶,反映了11世纪我国科学技术上达到的水平和取得的巨大成果,它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从《梦溪笔谈》里,可以了解沈括在许多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相结合的人。
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部彻底的阳历,用于农业生产比现行的公历合理;在地质学方面也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水流侵蚀、冲击作用的理论,在数学方面,他首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在物理学方面,他是地磁偏角的最早发现者;在医学方面,他提出的“五难”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沈括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石油的。
他到延州时曾见到过当时被称为“脂水”的石油,并取来烧烟制墨,他断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石油”之名,就是沈括首先使用的。
《梦溪笔谈》还使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针和活字印刷的国家,更可贵的是这部书还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布衣毕升,河工高超、平
民卫朴、木工喻浩,以及掌握“团钢”、“灌钢”技术的河北锻钢工人,从沙石泉水中采集石油的鄜延人民等的光辉业绩,都得到了颂扬。
这些,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梦溪笔谈》在介绍科技发展的同时,对北宋的社会现实有所暴露,对国家兴亡表示了关心,所以这也是一部有变革思想的爱国的科学家撰作的一部学术著作,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沈括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颗醒目的科学巨星,他的爱国精神以及顽强刻苦、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今天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