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方案说明

合集下载

生态监测系统解决方案(3篇)

生态监测系统解决方案(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监测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生态监测系统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估,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针对生态监测系统的需求,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设计、技术选型、实施步骤和运维保障等方面。

二、生态监测系统需求分析1. 监测目标生态监测系统应覆盖以下监测目标:(1)空气质量:PM2.5、PM10、SO2、NO2、CO等污染物浓度。

(2)水质: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重金属等指标。

(3)土壤质量:土壤有机质、重金属、养分等。

(4)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5)自然灾害: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 监测范围生态监测系统应覆盖以下监测范围:(1)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

(2)重点流域、湖泊、水库、湿地等。

(3)重点城市、工业园区、矿区等。

(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3. 监测周期生态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监测周期要求:(1)空气质量:每日监测,实时数据传输。

(2)水质:每周监测,实时数据传输。

(3)土壤质量:每季度监测,实时数据传输。

(4)生物多样性:每半年监测,实时数据传输。

(5)自然灾害: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三、生态监测系统解决方案1. 系统架构生态监测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传输层、处理层、应用层和展示层。

(1)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各类监测数据,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生物多样性、自然灾害等。

(2)传输层: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处理层,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3)处理层: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存储和共享。

(4)应用层:提供各类生态监测应用,如实时监测、历史数据查询、预警预报等。

(5)展示层:通过图形、图表等形式展示监测数据,方便用户直观了解生态环境状况。

2. 技术选型(1)传感器:选择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传感器,如空气质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等。

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切实提高全省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一)总体目标。

到X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资源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及预警潜在生态环境风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二)基本要求。

1.点位布设全覆盖。

建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空气、水体、土壤监测点位100%覆盖全省县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100%覆盖全省县区和重点乡镇,噪声监测点位覆盖所有地级市和重点县区,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全覆盖。

2.数据可靠能共享。

建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大数据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整合并完善各部门数据,实现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与统一发布。

构建省级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业务化运行体系,实现全省重点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在线监测)与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采集与及时发布。

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3.预报预警成体系。

完善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成省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各市州X年底前建成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子系统,基本具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精确预报能力。

逐步实施水体、土壤重污染与风险预警,实现主要水体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初步掌握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变化趋势和潜在风险。

开展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预警。

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一、引言环境综合治理是指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和治理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环境问题,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品质的行动。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制定一套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环境综合治理目标1. 提高空气质量:采取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空气污染源;加强大气污染监测,优化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预警和处理重污染天气。

2. 保护水源安全:加强水环境监测和重点水域的保护,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入河入海,遏制水污染问题;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实现土壤污染治理:改善农田和耕地的土壤质量,加强工业用地的污染治理,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能力。

4. 加强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全过程垃圾治理体系,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5. 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

三、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综合治理的法律框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环保经费投入,提高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支持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各个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环境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5. 推动市场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环境权益保护和环境市场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个人关注环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环境综合治理目标。

6.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

四、实施方案的推进措施1. 政府主导:加大政府对环境综合治理的投入和领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组织推动方案的实施和监督,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执法力度。

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实施方案

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实施方案

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实施方案展望2035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XX更有魅力,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环境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一、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查开展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河道、典型污染水体、入海河口等水体的水生态摸底调查。

对重要江河湖库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

对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重要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外来入侵物种等调查。

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选取海珠湿地等开展水生态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试点研究。

二、对标美丽XX建设任重道远(一)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问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仍存在刚性增长需求。

近年来XX市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关停燃煤机组、发展新能源汽车等,煤炭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19.8%下降到2019年的13.9%,天然气、本地水能和太阳能、电力净调入合计比重从2015年的34.4%提高到2019年的41.5%,但油品消费比重2019年仍为38%,减污降碳仍面临较大挑战。

XX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

全市公路货运占比超过50%,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柴油车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全市人口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50万,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人口的迅速增长将相应增加能源、水资源等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对标美丽XX建设生态环境目标仍有差距。

“十三五”期间,XX 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基础仍不牢固,与美丽XX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相比仍有差距。

2019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2019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2019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2019年1月22日目录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1)(一)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1)(二)区域(农村)空气质量监测 (3)(三)背景空气质量监测 (5)(四)酸雨监测 (7)(五)沙尘天气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8)(六)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颗粒物组分网手工监测 (9)(七)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典型城市颗粒物组分网自动监测 (11)(八)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光化学网监测 (13)(九)2019年重点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 (15)(十)“2+26”、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空气降尘量监测.. 26 (十一)地方建设的空气自动监测站与超级站数据联网 (27)(十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 (28)二、水环境质量监测 (30)(十三)地表水水质监测 (30)(十四)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 (34)(十五)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35)(十六)地表水生物监测 (39)(十七)长江及重要支流水生态环境质量专项监测 (42)(十八)三峡库区水华预警和应急监测 (47)(十九)太湖、巢湖、滇池水华预警和应急监测 (48)(二十)白洋淀、丹江口水库、洱海监测 (51)(二十一)南水北调工程专项监测 (53)(二十二)水环境质量预报 (56)三、土壤环境监测 (56)(二十三)土壤环境例行监测 (56)(二十四)污染企业(区域)和地下水型水源地保护区的地下水水质试点监测 (58)四、生态监测及其他专项监测 (61)(二十五)生态状况监测 (61)(二十六)生态地面监测 (63)(二十七)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 (65)(二十八)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69)(二十九)农田灌溉水质监测 (71)(三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质量监测 (72)(三十一)声环境质量监测 (76)(三十二)典型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 (79)五、污染源监测 (80)(三十三)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81)(三十四)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专项检查 (83)(三十五)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试点 (84)(三十六)直排海污染源监测 (85)六、环境监测外部质量监督与核查 (86)(三十七)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机制与质控体系建设 (87)(三十八)国家环境监测网量值溯源/传递 (87)(三十九)国家环境监测网外部质量监督与核查 (89)(四十)资质认定与持证上岗考核 (98)(四十一)实验室能力考核 (98)(四十二)开展区域质控工作 (99)七、国际合作和履约监测 (100)(四十三)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监测 (100)(四十四)中日韩国际合作沙尘网监测 (102)(四十五)中俄界河联合监测 (103)(四十六)中哈界河联合监测 (105)八、环境质量报告编制 (106)(四十七)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 (106)(四十八)其他环境质量报告 (107)九、卫星与无人机遥感监测 (108)(四十九)大气环境卫星遥感监测 (108)(五十)水环境卫星遥感监测 (110)(五十一)土壤环境卫星遥感监测 (112)(五十二)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 (114)(五十三)生态环境无人机遥感监管 (116)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119)(五十四)海水水质监测 (120)(五十五)渤海海洋环境质量专项监测 (121)(五十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 (124)(五十七)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监测 (126)(五十八)核设施周边海域海洋放射性监测 (127)(五十九)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监测 (128)(六十)海洋倾倒区 (129)(六十一)海洋油气开发区 (130)(六十二)西太平洋环境质量综合调查 (131)(六十三)重点监控区海水水质自动监测 (132)十一、陆域及近岸海域辐射环境监测 (133)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一)城市空气质量监测1.监测范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计1436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目录一、前言 (3)1.1 编写说明 (3)1.2 目录结构 (5)二、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概述 (5)2.1 系统定义 (6)2.2 系统组成 (7)三、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功能 (8)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0)3.2 数据分析与展示 (10)3.3 告警与通知 (11)3.4 数据存储与管理 (13)四、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应用领域 (14)4.1 工业领域 (15)4.2 农业领域 (17)4.3 林业领域 (18)4.4 交通领域 (19)4.5 生态环境领域 (20)五、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选型指南 (22)5.1 产品选型原则 (22)5.2 产品特点分析 (23)5.3 适用场景选择 (25)六、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安装与调试 (26)6.1 安装步骤 (27)6.2 调试方法 (28)七、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 (29)7.1 操作界面介绍 (29)7.2 常用操作说明 (31)7.3 系统维护要点 (32)八、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实例 (33)8.1 工业自动化监控案例 (35)8.2 农业环境监测案例 (36)8.3 生态环境监测案例 (37)九、技术支持与服务 (38)9.1 技术支持内容 (40)9.2 服务流程 (40)十、总结与展望 (42)10.1 系统优势总结 (42)10.2 发展趋势与展望 (44)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环境监控系统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EMS系列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旨在为用户提供高效、稳定、可靠的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帮助用户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预警,从而确保环境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本解决方案结合了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各类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

环保项目实施与监测方案

环保项目实施与监测方案

环保项目实施与监测方案第一章环保项目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2.1 直接目标 (3)1.2.2 间接目标 (3)1.3 项目范围 (3)1.3.1 环保设施建设 (4)1.3.2 环保技术研究与推广 (4)1.3.3 环保管理与监管 (4)第二章项目实施准备 (4)2.1 人员与组织 (4)2.1.1 人员配置 (4)2.1.2 组织架构 (4)2.2 设备与材料 (4)2.2.1 设备准备 (4)2.2.2 材料准备 (5)2.3 现场准备 (5)2.3.1 现场调查 (5)2.3.2 现场清理 (5)2.3.3 施工图纸及技术交底 (5)2.3.4 安全防护措施 (5)第三章项目实施步骤 (5)3.1 工程施工 (5)3.1.1 施工前期准备 (5)3.1.2 施工过程管理 (6)3.2 设备安装 (6)3.2.1 设备运输及储存 (6)3.2.2 设备安装流程 (6)3.3 系统调试 (6)3.3.1 单体设备调试 (6)3.3.2 系统集成调试 (7)第四章环保设施运行与维护 (7)4.1 设施运行 (7)4.1.1 管理流程 (7)4.1.2 运行参数监控 (7)4.1.3 运行效果评估 (7)4.2 设施维护 (8)4.2.1 维护分类 (8)4.2.2 维护流程 (8)4.2.3 维护措施 (8)4.3 预防性维护 (8)4.3.1 预防性维护意义 (8)4.3.2 预防性维护内容 (8)4.3.3 预防性维护方法 (9)第五章环保项目监测方法 (9)5.1 监测指标 (9)5.2 监测设备 (9)5.3 监测频率 (10)第六章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10)6.1 数据整理 (10)6.1.1 数据清洗 (10)6.1.2 数据分类 (10)6.1.3 数据归一化 (10)6.1.4 数据汇总 (11)6.2 数据分析 (11)6.2.1 趋势分析 (11)6.2.2 相关性分析 (11)6.2.3 异常值分析 (11)6.2.4 模型建立 (11)6.3 评价标准 (11)6.3.1 国家及地方环保标准 (11)6.3.2 环保项目设计指标 (11)6.3.3 环境质量改善程度 (11)6.3.4 项目效益评估 (11)第七章环保项目效益评估 (11)7.1 环境效益 (12)7.1.1 概述 (12)7.1.2 空气质量改善 (12)7.1.3 水质改善 (12)7.1.4 生态保护 (12)7.2 社会效益 (12)7.2.1 概述 (12)7.2.2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12)7.2.3 改善民生 (12)7.2.4 促进就业 (12)7.3 经济效益 (12)7.3.1 概述 (12)7.3.2 节约能源 (13)7.3.3 提高资源利用率 (13)7.3.4 增加税收 (13)7.3.5 提升产业竞争力 (13)第八章环保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 (13)8.1 风险识别 (13)8.2 风险评估 (13)8.3 应对措施 (14)第九章环保项目总结与改进 (14)9.1 项目总结 (14)9.1.1 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14)9.1.2 项目监测成果 (14)9.2 改进措施 (15)9.2.1 技术改进 (15)9.2.2 管理改进 (15)9.3 持续优化 (15)9.3.1 创新研发 (15)9.3.2 人才培养与交流 (15)9.3.3 完善监测体系 (15)第十章环保项目监测报告 (16)10.1 监测报告编写 (16)10.2 报告提交与审核 (16)10.3 报告发布与共享 (17)第一章环保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办发〔2015〕56号文件印发),按照“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要求,加快推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全省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

建立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到2020年,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点位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二)基本要求。

点位布设到县区。

监测点位布设全面满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需求,建成全方位、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空气监测点、土壤监测点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

地表水监测点位覆盖所有可监测河流。

噪声监测点位覆盖所有设区市(含韩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以下同)和省级直管县。

所有国家和省级重点监控企业建成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

数据可靠能共享。

全面施行依法依标准监测,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实现各地、各部门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与统一发布。

预测预报常态化。

省本级和西安市继续完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关中其他设区市2017年底前、陕北陕南设区市2018年底前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全面实施水体、土壤重污染与风险预警;所有国家和省级重点监控企业实现污染物超标排放自动报警。

测管联动可追责。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管理协同机制,使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有效支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环境保护巡察、领导干部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工作,实现污染源监测与环境监督执法协同联动。

二、布点原则及范围(三)布点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目录1 概述 (1)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1.2.1 项目内容 (1)1.2.2 项目目标 (2)1.3 开发原则 (2)1.4 开发依据 (3)2总体设计 (5)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7)3.1 技术项目背景 (7)3.2 系统总体架构 (9)3.3 系统主要特点 (10)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10)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11)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11)3.3.4 引入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拓宽通信网络,提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19)4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22)4.1 技术项目背景 (22)4.2 系统框架总体 (22)4.3 无线传感网络法泥石流监测 (23)5 滑坡监测预警子系统 (29)5.1 技术背景 (29)5.2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29)5.3 无人值守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框架 (30)5.4 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 (32)5.5 观测仪器选择 (33)5.6 自动化采集系统 (36)6 桥梁和隧道监测预警子系统 (40)6.1 技术背景 (40)6.2 监测方案 (41)7 水质监测子系统 (44)7.1 技术背景 (44)7.2 系统框架 (45)7.3 系统配置 (46)8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7)8.1 技术背景 (47)8.2 系统框架 (47)8.3 系统配置 (48)9 气象监测系统 (49)9.1 技术背景 (49)9.2 系统框架 (49)9.4 现场安装图片 (51)10 系统集成 (52)10.1 功能介绍 (52)10.2 系统开发平台 (54)11 企业简介 (55)11.1 企业介绍 (55)11.2 企业文化 (56)11.3 企业组织机构 (58)11.4 企业人员构成 (58)11.5 企业研究领域、主要业务 (59)11.6 企业营业执照 (60)11.7 生产许可证 (61)11.8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62)11.9 专利证书 (64)11.10 双软认证认证 (69)11.11 其他资质证书 (71)12 成功案例 (76)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某装备部水位监测项目 (76)12.2 奉化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78)12.3 广西省北流市六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84)1 概述1.1 项目背景及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将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工程分为西、中、东三条线路,目前,东线和中线基本全线贯通,已经开始供水,逐渐发挥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华民族崛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其渠道、管道、隧道等输水工程线路较长,总体上地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等四大流域,沿途既有平原,也有山区,因此,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威胁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安全。

此外,沿线有很多工矿企业,排污口众多,在水量运送的过程中,水质将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开展面向自然灾害、水文水质等方面的监测预警,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及运行提供技术职称。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1.2.1 项目内容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等多种功能和软硬件的集成,构建一套面向自然灾害、水文气象、水质等的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1.2.2 项目目标通过本系统平台的构建,将实现以下主要功能:(1)灾害发生前,应实时动态监测设计风险要素的变化信息,实时把握山洪、泥石流、滑坡及桥梁隧道的基本信息。

(2)灾害发生时,通过监测,判断灾害发生前兆,并根据灾害事件级别,发布预警。

通过监控报警系统在最快时间内确定灾害发生的地点、大小,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减少因此带来的损失;处理;通知。

(3)实时监测工程调水的水质、水位、水量等信息,可及时掌握水情、水质、水量情况,为及时评估调水质量及调水效益提供支撑支持。

1.3 开发原则(1)设备基础原则接口故障不影响其他系统,故障自诊断和远程维护,防潮、防腐、耐湿、抗风、防雷,保证设备能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全天候的执行监测预警任务。

(2)可靠性原则设备具有备用电源,若以太阳能为基本电源,确保其可靠。

对于其它设备,要充分考虑其可能面临的应急断电问题,包含安全型继电器。

(3)稳定性原则保证系统运行时间较长,一般要求7*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主要设备达到工业级标准。

(4)安全性原则保证数据安全,即具有完善的数据保密系统。

应分别从硬件和软件防火墙两个角度进行数据保密工作,防止受到攻击、窃取、恶意篡改等非法访问,同时提供数据自动备份功能,保护数据库本身的安全。

(5)可扩展性原则本次开发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内容,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平台,都应预留可扩展接口,以备和相关部门其他系统软件集成或共享。

(6)可维护性原则系统性能较好,但本次开发的系统应具有可维护性,可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故障定位、故障智能识别及故障报警。

1.4 开发依据(1)国家有关指导文本《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实施方案编制大纲》(2)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降雨量观测规范》(SL21-2006)《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信号系统与异物侵限监控系统接口技术条件》运基信号〔2009〕719号 《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创新总体方案》(铁运〔2008〕73号)《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61-2007)《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技术规程》《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8566-2007)《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T 9813-2000)《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 364-2006)2 总体设计针对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可能面临的问题及需求,对本方案进行总体设计,总体功能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如下。

(1)工程安全保障。

主要是针对工程沿线经过山前、穿越隧道等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构建一套面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山洪监测预警、泥石流监测预警、山体滑坡监测预警、桥梁及隧道结构监测预警子系统,为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2)工程功能保障。

主要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预期功能实现的角度开展监测及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水位监测和水质监测。

其中,水位是衡量水量的最基本指标,也涉及到抽水泵站两侧水头高低,是工程运行的基本保障条件;水质污染及恶化将影响到最终用户的用水问题,对工程预期功能的实现直接相关。

(3)工程效益及影响。

主要通过实施在线检测水量、蒸发和土壤墒情等信息,动态评估工程效益发挥情况,如通过水量监测结果评估总体供水效益,通过土壤墒情监测,评估灌溉效益,蒸发监测评估蒸发损失等。

(4)系统集成。

主要包括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两个部分。

将以上所有的监测预警子系统和对应的软件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形成一套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及处理和灾情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系统,并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后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撑。

本方案的逻辑框架图如下。

图2-1 方案逻辑框架图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3.1 技术项目背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季风性气候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区域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很大。

依据地形、地质不同,我国将山洪灾害分成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三部分,其中以东部季风区影响最大。

山洪灾害的防治需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2006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力争到201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

”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及时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是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以及抢险救灾的保障,在山洪灾害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水利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工作组编制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的要求,系统主要由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组成,其中预警系统又由信息汇集和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

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图3-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框架图3.2 系统总体架构根据水利部门针对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依据自身多年从事水利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在防汛减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出了本技术设计。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由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预报决策系统和灾情人工和自动报警发布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系统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介绍如下:图3-2 灾情预警决策系统逻辑框架图3.3 系统主要特点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为安装雨水情监测站自动监测装置,必然存在测站站房的建设要求。

为降低系统建设成本,提出可以直接安装在户外的一体化雨量站的方案,以适用于无需或无法建设站房的雨水情监测站的应用。

一体化雨量站将雨量计、测站RTU、通信设备、供电系统等集成在一个不锈钢的机壳内,可直接安装在户外。

为此用户仅需建设一个混凝土安装基座,通过3个地脚螺栓就可以即装即用。

此方法满足系统建设提出的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容易实施、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原则。

置于一体化雨量站机箱内的RTU以本预警系统和内置的水情测控程序为基础建立。

测站功能设计完全符合《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03)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NFCS-ICS-PD-01)的要求。

图3-3 一体化雨量计示意图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考虑到系统建设提出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求,系统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防灾设施、工作基础等也有差别,突出重点,可按轻重缓急要求,系统的结构划分支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灾情报警系统分别建设的要求,确保系统可逐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