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后为什么要称“魏王”?

《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后为什么要称“魏王”?曹操在征战四⽅的同时,也⼀直在为将来打算建安⼗三年(208年),意⽓风发的曹操携横扫北⽅,⼀统中原的⽓势,挥鞭南下,要与孙权会猎于长江,不曾想,却马失前蹄,⾚壁⼀战,⼋⼗三万⼤军顿时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遭受了⾃出道领兵以来,最⼤的⼀次失利。
⾚壁⼀役后,孙权乘机巩固江东,刘备顺势拿益州,三国⿍⽴局势基本形成,曹操想在有⽣之年统⼀中国的愿望化为泡影。
此时,烈⼠暮年的曹操的⼼态已经发⽣了重⼤变化,不再实施谋求全国统⼀的优先战略,在平定关中后,他对汉中争夺也没的那么⽤⼼了,主动放弃了汉中的驻守,转⽽向内,思考曹魏政权的将来定位问题。
因为此时,朝野内外都对曹操有所谤议。
在外部,孙刘结盟,攻击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
在内部伏完为⾸的保皇派势⼒,对曹操的许多霸道作为表现出强烈的害怕,没有安全感,对曹操不信任。
在此情况下,曹操⼀⽅⾯极⼒拉拢⼠族,另⼀⽅⾯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发布《本志令》,”设使国家⽆有孤,不知当⼏⼈称帝,⼏⼈称王!“,表明⾃⼰的功绩和以天下为⼰任的责任担当。
但曹操内⼼也想明⽩了,继续当⼀个权⾂内⼼是多么孤独,将来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历史上都有许多惨痛的教训。
为了防⽌以后曹⽒家族被政治清算,最好的出路就是代汉称帝,这是为曹家将后来选择的最好出路。
功成更要名就,曹操的“三步⾛”称帝策略曹操当初迎奉汉天⼦献帝到⾃⼰的地盘,是出于挟天⼦以令诸侯的考虑,这个不需要遮掩,⼤家都知道。
假戏真做假亦真,虽然此时的汉室,军队是曹操绝对掌握,地盘全部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朝中官员也是曹家军绝对控股,但要换掉汉室⾃⼰单⼲,势必引起反弹,毕竟朝中还有⼀⼩股忠于汉室的势⼒。
所以曹操来了个三步⾛的策略,温⽔煮青蛙,⾛⼀步,看⼀步,以时间换空间,试探传统⼠族和朝中⾂⼦们的反应,平息各⽅反弹,最后⽔到渠成,成功上位。
曹操称帝的第⼀步:“赞拜不名,⼊朝不趋,剑履上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命公赞拜不名,⼊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
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
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
论《三国志演义》关于计谋描写的心理战术

论《三国志演义》关于计谋描写的心理战术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闻名,但“刚而骄”,马超战败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
时关羽督荆州,奏议与诸葛亮,“反问逊于人才可以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表示马超虽为一世之丹,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当众宾客”。
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就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存有谈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追随刘备,不避艰险。
下邳阵亡,战败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等待他甚薄,因而在距曹归刘前为曹操杀死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求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下关羽下邳战败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两大宴的厚礼等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就是不择手段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轻微的歪曲了。
三国演义里哪些是假的

三国演义⾥哪些是假的先是给新来的粉丝解释⼀下,我这⾥周五和周六就不写证券,通常是分享我⽣活中和股票⽆关的⼀些话题,⽐如今天这篇就是聊三国的,你如果有好奇⼼的话试着往下看看,没有就算啦。
本⼈三国迷,1993年那版电视剧来回看了接近10遍。
长⼤后知道⼩说和史实有偏差,最近有闲,我就花了⼀些时间去看三国正史,主要是想看看演义⾥哪些是假的。
今天在这写观后感,我不是历史学家,所以整体框架还是偏娱乐化,尽量让你们读起来不⽆聊,另外以后和⼈聊起三国史没准还能逮个机会装装逼1、武将阵前单挑是假的看演义时最喜欢的环节就是武将阵前单挑,⼏万⼈围观,两员⼤将各骑⼀马对砍,刺激死了。
很遗憾史实⾥并没有这么热⾎的场景,⼀军之将怎么可能逞匹夫之勇,万⼀失⼿被⼈阵前砍死岂不成千古笑柄。
所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挑灯夜战都是编的,正史倒是有两军激战中⼤将被阵斩,⽐如关⽻杀颜良,黄忠杀夏侯渊,但是单挑真没有。
2、马鞍是两晋时才发明的⽬前历史学的研究表明马鞍是晋朝才发明的,三国时期还没有,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骑马两只脚悬空,需紧紧夹住马肚,另外还需要⼀只收抓住缰绳,所以可以推理得出当时的骑兵都是⽤单⼿兵器。
82⽄的青龙偃⽉⼑、刘备双股剑、黄忠骑马射箭都不靠谱,那个时候绝⼤多数武将在马上是拿单⼿⽭来刺击,或单⼿⼑劈砍。
另外根据当时的冶铁⼯艺,张飞的丈⼋蛇⽭和吕布的⽅天画戟应该是造不出来的。
3、不可考的“⼭寨”皇叔三国演义主捧刘备,其中⼀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他姓刘,所以很多⼈就觉得他打天下是应该的。
其实中⼭靖王有100多个⼉⼦,等传到刘备这⼀代⼦孙都有好⼏千,三国演义⾥的那套刘备家谱,沈伯俊先⽣考证过是假的。
所以刘备这皇叔可能是汉献帝当时想对抗曹操,拉拢⼈⼼给乱封的。
在晋、南北朝的史书⾥,刘备就是⼀割据军阀,和乱⾂贼⼦没什么区别。
4、曹操被丑化始于宋朝三国演义⾥曹操基本上就是奸诈的代名词,其实正史⾥他还是蛮正能量的。
18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包括盟主袁绍在内⼤多数⼈都只会瞎⽐⽐,真正敢动⼿的只有曹操和孙坚。
【提纲修改】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提纲
一、引言
二、曹操的外貌特征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要简写)
(一)曹操的外貌特征
在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时,要分析他的外貌和人物性格,通常人物的性格就决定了这个人物接下来的命运,人物的外貌特征则是人物性格的外在体现。
(二)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
除了外貌之外,分析人物还要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乱世,群雄割据,正是这种混乱的时代造就了曹操多疑、奸诈的性格,“乱世之奸雄”。
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正面形象
人们印象中的曹操往往是奸诈、阴险的代表,实际上,该形象具有双面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思想家和冒险家,能够任用贤才,勇于进取,所以在分析该形象时,不能避开其身上的诸多优点。
(一)文武双全
(二)坦诚
(三)温情
四、《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反面形象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喜欢,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尤其是曹操,其在乱世之中礼贤下士的高尚品格被罗贯中刻画得惟妙惟肖,与其奸诈的阴暗面自然地融为一体。
曹操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出于稳固军心的动机,又被赋予了善作表面文章的特点。
(一)为人奸诈
(二)生性多疑
(三)篡权
五、《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综合分析
本章从性情、忠奸、人才三个方面全面综合地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一)性情
(二)忠奸
(三)人才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修改建议:
文章在逻辑层次上需要修改,在简述曹操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时,叙述和评价相结合,第五部分的内容可以融合进上面两个部分进行阐述,不用单独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揭秘从文献考古角度重新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揭秘从文献考古角度重新解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代,而《三国演义》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然而,历史与小说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希望了解到更加接近真相的历史。
因此,本文将从文献考古的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其中的历史真相。
第一章:《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根源1.1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184年至280年的年代,是东汉王朝灭亡后的动荡时期。
这个时期内,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了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而这三个政权的争斗也构成了《三国演义》的重要背景。
1.2《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历史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创作。
罗贯中在创作该小说时,旨在通过描绘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以及人物形象,来倡导忠诚、正直、智慧和巧妙等美德。
第二章:《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考察与真相解读2.1 红、蓝、绿的对战:官渡之战《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之间,而小说中描述的胜负结果与历史事实有所区别。
根据文献与考古学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
2.2 诸葛亮的崛起与平定南蛮:第七次北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其才智和谋略而成为众人景仰的人物。
在小说中,诸葛亮七次北伐平定南蛮,但是历史研究却对此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通过查阅文献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对此进行重新解读。
第三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解析与真相揭示3.1 关羽的义气与刘备的仁德关羽与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忠义勇敢的典范人物,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情节。
通过审视当时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关羽和刘备的真实形象。
3.2 曹操的权谋与手段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以其冷静果断的性格和战略谋略为人们津津乐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三国鼎立》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下列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的是()A. 城濮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 匈奴大军B. 孙刘联军C. 前秦军队D. 东晋军队3.《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C. 吴、东晋、梁D. 宋、齐、梁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如图反映的是()A. 战国兼并图B. 赤壁之战图C. 人口南迁图D. 三国鼎立图5.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之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王老师在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时,展示了下图的幻灯片,王老师讲述的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长平之战D. 淝水之战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A. 统一全国B. 消灭袁绍C. 废汉献帝D. 建立魏国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D.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A. B. C. D.10.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1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人文学院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
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
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三国演义》曹操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
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
然而。
在真正的历史中。
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
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
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
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
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
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
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
可以说,“三国”已在民间文学和小说演义中走样变形。
曹操有奸诈的一面,仗义的一面,还有悲悯的一面,柔情的一面,坦诚的一面,正直的一面,很多面。
这样看,曹操的脸,应该是各种颜色都有。
或者说,有许多张不同颜色的脸,但又张张都是曹操的。
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也只会出现在曹操身上。
然而到后来,这张“多彩”的脸就变成“惨白”的了。
这就不但是越变越丑,而且是越变越单薄。
不但虚假,而且扁平。
中国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从夏开始,之后天子都是世袭。
其合法性,来
自上天的授权,叫“天命”。
因此古代皇帝的诏书上,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如果要改朝换代,就得革命,全称是“革除天命”。
但这是天的事。
天子失德,必须天来废他。
但是,汉献帝并没有失德,他也没有像殷纣王、秦二世那样,弄得“天怒人怨”。
所以后世认为,魏承接汉不是天意。
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正统”。
汉的皇帝既然必须姓刘,蜀汉成了正统,因此要“尊刘贬曹”。
曹操的白脸,首先是他儿子曹丕画的,曹丕不“篡位”,就没有后来的事。
因为曹丕不称帝,刘备就不敢。
刘备不称帝,孙权就不敢。
曹丕一开头,就好办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脏水,却都泼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背着。
谁让你“始作俑”呢?所以《易中天品三国》中说,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涂成白脸之时。
他认为,曹操不讨人喜欢原因有三: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
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
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
此外,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
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
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
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
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
曹操封的是“武平”,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
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
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
曹操“篡逆”,诸葛忠诚。
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
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
反过来也一样。
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
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
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小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而“虚实”问题在中国小说评论中始终占有格外突出的位置。
作为小说繁荣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实"问题更是这些争论的焦点。
从《三国演义》中“虚实”问题的接受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由重“纪实”到重“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小说评论家对小说创作手法评论的价值取向。
单就小说的自身发展规律而言,小说的创作和批评应该会沿着由“实"而“虚”的单轨道运行,但是在大趋势不变的前提下,小说的接受史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重“实"与重“虚"相伴而行,因为,除了小说评论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小说的接受还受社会现实、评论家自身的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引用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②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