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徐梦如孟子曾经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穷其一生,所为的为非不是利益二字。
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利益纷争中的成功与否,更是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这样写到。
而这句话更是对秦晋联盟分合的最好解释。
晋国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对楚国有二心。
这一切和秦毫无关系。
秦国出兵,难道只是出于友好想要单纯地帮帮晋国?若不是如此,那么它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获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烛之武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与晋结盟,出兵伐郑,对秦毫无益处后,秦伯爽快地放弃晋国,转而与郑国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与其说,是烛之武凭借其智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说服秦伯,倒不如说是烛之武向秦伯展现了那个时局之下秦国的利害关系,使秦自动退军,与郑国结盟。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秦改变了阵营,从晋国营中变为与郑同盟,而实际上,从一开始秦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来,它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
无论秦晋两国有多么深厚的结交,一旦触及国家利益,交情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吕祖谦所说的“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了。
秦与郑的结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正如丘吉尔的名言“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于生活中类似于秦穆公的一部分人而言,友谊,亲情,甚至良知,都远远不如利益重要。
而就在这条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他们也失去了人性中最美的部分。
他们或许是成功的,但他们一定是可悲的。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依附)于楚也。
..晋军(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说)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相当于语气词“了”)。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我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烛之武是一个普通士兵,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毅然决然地投身战场。
作者通过对烛之武的个人成长和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定意志和为国家牺牲的决心。
故事中,秦师强大而残忍,几乎无人可敌。
然而,在烛之武的毅然决定下,他和其他士兵们组成的小队成功地潜入秦师营地,炸毁敌军的强大装备。
这个情节十分激动人心,不仅体现了烛之武的勇敢和聪明,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国家的爱。
故事情节的另一个亮点是对烛之武情感的描写。
他与妻子的深情厮守,使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当烛之武面临战斗和死亡时,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产生了共鸣。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作者让我对烛之武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不仅让我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团结,也让我反思了国家的重要性和家庭的价值。
这个故事勾勒出了一个勇敢的战士形象,也传递出对保家卫国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故事。
通过对烛之武和秦师之间的战斗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的描写,作者通过文字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和情感的交织。
读完这篇故事,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烛之武何许人矣?“烛”姓至今有后吗?不得而知,但《烛之武退秦师》足以使其英名永标史册。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希望大家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1第一次教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就被*波澜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刚一开头,作者就用寥寥数笔交代了郑国的危急形势:秦、晋围郑,大兵压境,郑国危如垒卵。
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
拯救郑国,唯一的途径就是外交。
可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谈何容易!此*的“一波”也。
*第二段写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危机,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但郑伯毕竟不是佚之狐,没能过早的发现烛之武这匹千里马。
所以,才会有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向郑伯发泄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他会去说秦吗?这在郑伯那里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自责,此时的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指明假如郑国灭亡,对你烛之武也也没有什么好处。
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
烛之武决定去面见秦伯。
至此,*的第一折以郑伯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折发生在烛之武与秦伯的谈判桌上。
烛之武“夜缒而出”与秦伯坐在谈判桌前,怎样才能消除秦伯的戒心呢?烛之武欲擒故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烛之武引起了秦伯的好感。
抓住有利时机,烛之武进一步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近邻,因此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会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北。
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接着,烛之武以利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这些好处存在的前提,就是放弃攻击郑国。
在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不失时机的挑拨离间了秦-晋两国的关系。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1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
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
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
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
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
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
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
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
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
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
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的故事,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精彩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寓教于乐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小说主要讲述了秦国的大将军王翦率军南下攻打楚国,楚国国君派出了烛之武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去寻找一个名叫“能征善战”的将军来抵抗秦军。
在这个过程中,烛之武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找到了一位名叫春申君的将军,帮助了楚国。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节紧凑,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各国相互争斗,百家争鸣,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非常复杂,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统一大业逐渐展开。
通过这部小说,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除了历史背景之外,这部小说还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面对种种考验的时候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最终找到了春申君,帮助了楚国。
而春申君则展现了智慧和勇气,他带领楚国军队,最终击退了秦军。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寓教于乐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魅力,也能够通过这部小说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读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首先,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以历史为切入点,以战争为主线,通过塑造烛之武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历史上秦始皇的崛起和南越的抵抗。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烛之武这个角色,传递了许多对历史的思考和见解。
他的聪明才智、勇敢坚决、不畏强权的品质,使得他在战争中屡立战功,最终成为了南越刘禅国最高军事将领。
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中弱者反抗强权的肯定和尊重。
其次,小说中战争场景的描写和阐述也为读者呈现了历史中复杂多变的军事战斗,以及各种战略策略和战术的运用。
作者通过对不同战场、不同战略的描述,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同时,小说中对于武将的讨论和描绘,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军事人才的不同角度的思考。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对于烛之武这一武将形象的塑造,强调了他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
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意识到,一个成功的战争不仅需要勇猛的将士,还需要智慧和谋略的军事指挥官。
再次,小说《烛之武退秦师》在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作者通过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智慧与愚蠢、理性与情感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于南越王和刘禅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于王权的质疑和反思。
南越王因为执着于维护个人王位而忽视了国家利益,而刘禅则因为聪明智慧而得到了部下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一对比,读者可以思考权力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互动和权力的滥用。
此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作者独到之处。
相较于其他历史小说,作者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更加真实、立体。
他们不再只是背景花瓶,而是具有个性和内心世界的独立人物。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于烛之武的妻子黄金珍的描写,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女性面临的困境和抗争。
她不仅需要承担起家庭责任,还要面对战争和政治的压力。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而独立的女性角色,以及她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困惑。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秦朝时期烛之武率领农民起义军,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师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也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的历史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秦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描写,让我对秦朝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疾苦和对秦朝统治的不满。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农民起义军的组织、策划和作战的描写,展现了农民起义军对秦朝统治的反抗和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我对秦朝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彩。
作者通过对烛之武的成长经历、农民起义军的组织和作战、秦师的进攻和最终的击退等情节的描写,让我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特别是在农民起义军与秦师的激烈战斗中,作者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了农民起义军的英勇和不屈的精神,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我对战争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农民起义军的英勇和不屈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
作者通过对烛之武、秦始皇、李斯等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特别是对烛之武这个主人公的塑造,作者通过对他成长经历、内心世界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让我对这个英雄人物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我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人物的影响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当代作家贾平凹。
小说讲述了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对齐国进行征讨的故事。
主人公烛之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最终加入了抵抗秦军的队伍,成为了一名抗秦将领。
小说以烛之武为主线,描绘了秦国对齐国的侵略和齐国人民的抵抗,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读完《烛之武退秦师》,我深受震撼。
小说以烛之武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他不是王侯将相,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世背景,但他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在面对强大的秦军时,他毅然加入了抵抗队伍,带领着齐国人民进行顽强的抗争。
他的形象让人感到敬佩,他的坚持和勇敢让人感到钦佩。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烛之武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面对侵略和压迫时,人们并没有选择逃避或屈服,而是选择了顽强的抵抗。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自己的家园,捍卫着民族的尊严。
这种精神让人感到震撼,也让人深思。
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敬重,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战争不仅带来了无尽的杀戮和破坏,还让人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烛之武失去了自己的家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到抗争中。
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人对和平充满了向往。
在当代社会,和平是最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和平。
总的来说,读完《烛之武退秦师》,我深受震撼。
小说通过烛之武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当代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平,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看完后,发现网上网上有人也对该文章进行了品评,现一篇如下:
舌头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的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呢?不是拳头,也不是牙齿。
我说是舌头,舌头的力量大无边,烛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使命。
"我国古代有很多外交使节以三寸不烂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们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春秋后期齐国的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战国时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三国时期蜀国的邓芝从容镇定,与吴联盟;汉代的张骞不畏艰险,开拓了丝绸之路;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名垂青史。
历数这些历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们无一不是善于辞令的。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就让我们看看春秋末期的郑国的烛之武是怎样颠覆这个观点的。
秦、晋围郑,兵临城下。
郑国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杀出去无疑是自杀式进攻,此时此刻,拯救郑国,惟有外交。
在这个紧急的关头,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入虎穴。
见到秦伯之后,不卑不亢,只给对方讲道理。
各位同学,如果烛之武动之以情,哀求秦伯,请求成为秦的附属国,可以吗?不可以,虽然也可以保全国家,但失去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烛之武这是采用的方法先表示谦卑,说郑国要灭亡,我们郑国已经知道了。
这样会满足秦伯的骄傲自满的心理。
紧接着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理,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烛之武的游说之词包括三个方面,一你秦国消灭了我们对你们秦国没有任何好处。
二你不消灭我们对你们秦国有很多的好处。
三你和晋国联盟,晋国说话不算数,忘恩负义,吃亏的还是你们秦国。
这番说辞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最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们的联盟。
于是连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顺理成章的心悦诚服,一改初衷。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作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至此我们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领略了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古人常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
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
口乃心之门户,要想练就好的舌头,助你人生收获成功,就要"修心"。
推根究底,舌头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齿,有铜齿钢牙也不行;舌头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华丽辞藻,有诗词歌赋也不够;舌头的力量,不在于你有悦耳的嗓音,莺歌燕语也无济于事。
舌头的力量源泉,在于你的德行,你的勇气,你的智慧。
烛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的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气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过人,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
"用舌",即是"用心"。
各位同学,让我们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