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县第六中学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七里店学校简介

七里店学校简介

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七里店学校简介一、基本情况七里店学校,位于湟水河南岸距县城七里的109国道旁。

始建于1903年,原名为七里店初级小学,2008年7月份改为县城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名为碾伯镇七里店学校。

占地13360平方米。

现建有教学楼、宿舍楼和伙房餐厅,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

现有20个教学班,学生835人,教职工53人。

2010年,学校进行扩建,征地3000多平米,两栋学生宿舍楼,一个餐厅,一栋教学楼,三栋教学楼正在修建中。

二、学校发展状况及总体思路近年来,随着乐都教育的发展,全县学校布局调整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机遇,我校立足实际,开拓思路,奋发图强,以全县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为目标和重任,在摸索中求发展,提出了“家”的管理理念,力求把家的理念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

即:学校是我家,我们要建好家;教师是家的主人,主人得撑起这个家;学生是老师的孩子,孩子是家的未来;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要全心呵护。

以“求知索真、求实励志”作为校训,倡导团结协作精神。

学校基本实现了近期的奋斗目标,摆脱低谷,逐渐走向了稳步发展阶段。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学校按县上规划要求,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各种设施,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早日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达到标准化学校水平。

通过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管理,特聘请了6名校外辅导员和4名名誉校长,自2009年6月以来先后为学校添置办公设备及平整校园折合现金超过30万元。

后又联系部分母校学子为学校出力10余万元价值办公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并配合国家基础设施改造配套项目的完成,学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修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和伙房餐厅等,设施较为先进,配套也基本齐全,成为学校硬件建设的一大亮点。

安装了冬季供暖设备,实现了集中供暖;食堂、餐厅、宿舍布置合理有序,师生生活环境舒适温馨;建立健全并规范了档案管理,专人负责,分类科学,资料翔实;悬挂并书写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全体师生耳濡目染,时刻受到感染激励,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横箱屈腿腾越》(一等奖课件) (1)

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横箱屈腿腾越》(一等奖课件) (1)

在保护帮助下完成横箱屈腿腾跃(15分钟)
3、结束部分(7分钟)
放松练习 小结 课外作业布置,归还器材。
屈腿腾跃
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海东市乐都区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七、教学流程——准备部分(7分钟)
1、课堂常规及安全教育 2、热身运动 A、热身跑
组织方法:绕圈慢跑 要求:积极参与练习
屈腿腾跃
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海东市乐都区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踏跳有力,提臀屈膝及时
难点:克服心理障碍,提臀屈膝远撑手
屈腿腾跃
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海东市乐都区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讲解示范法 分组练习法
屈腿腾跃
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海东市乐都区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七、教学流程——准备部分(7分钟)
热身操
作用:充分活动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关节、肌肉。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受伤。
屈腿腾跃
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海东市乐都区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屈腿腾跃
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海东市乐都区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二、教材分析
横箱屈腿腾越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支撑跳跃是通 过助跑、踏跳、支撑推手并以特定姿态腾跃器械的一种身 体练习。它主要通过两腿短促而有的踏跳和手背的推撑器 械,是身体在短暂的腾空时间里,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动 作腾跃器械。整个动作过程速度快,腾空高、姿态美、落 地远而稳。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四中学简介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四中学简介

风雨兼程励精图治乐都区第四中学简介乐都区第四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址位于乐都区芦化乡寺院村,是全区办学较早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方便了下北山学生的就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师资、生源、交通等条件的制约, 1984年由区委区政府决定搬迁至乐都区高庙镇老鸦村,将原高庙二校扩建、改造、发展至今天的规模。

为平衡、整合教育资源, 2003年9月高中部合并到乐都二中,将老鸦小学、郎家小学同时并入,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2008年,随着全区学校第二次布局调整,马营乡脑庄小学、高庙镇寺磨庄小学的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并入四中就读;2012年3月,第三次全区学校布局调整,将马营乡、芦花乡、马场乡三个中心学校的初中部一起合并到四中,至此,乐都四中完成了布局调整,也经历了50余年的办学历史。

同时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也为乐都教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现有学生 688人,其中小学生280人,初中生408人;住校生394人。

现有教职工67人,专任教师合格率达100%,高级职称教师7人,中级职称教师38人,其中区级以上教学名师有11人。

现有教学班16个,学校占地面积23442平方米。

2009年学校被确定为校安工程项目学校,新建了教学综合大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公寓,食堂餐厅,建筑面积达12320平方米。

学校教室里安装有电子白板,配备了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心理咨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室;还有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长廊,标准化的塑胶跑道。

校园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是一所美丽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非常重视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确定“立德、博学、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和“乐学上进、健康成长”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勤学、守纪、拼搏、自强”行为。

学校还根据未来教育发展需要将教师的培养目标确立为:“热爱教育、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水平一流、善于学习、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勇于创新、品德高尚、健康自信”。

乐都区七里店学校五年发展规划DOC

乐都区七里店学校五年发展规划DOC

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学校五年发展规划(2014年——2018年)2014年9月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学校五年发展规划(2014年——2018年)第一部分现状分析一、学校概况乐都区七里店学校地处湟水河南岸,距乐都县城湟水桥以西3.5公里的七里店村。

2012年8月,按照《乐都县2012年秋季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将城台、峰堆、三中、中庄、达拉、共和、五二、雨润八所学校初中学生全部并入七里店学校,加上原来的七里店学校学生,组建成了现在的乐都区七里店学校,为乐都区规模最大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为4235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128平方米。

理化生实验室等各功能室仪器设备投资达407.292万元,能全面满足师生的实验教学等活动。

学校现有“班班通”设施64套,总值达81.568万元,能满足所有班级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校现共有教师198名,临聘后勤员工25名。

现有教学班58个,其中小学16个班,共计792名学生,平均班容量为49.5名;七年级14个班,共计647名学生,平均班容量为46.2名;八年级14个班,共计689名学生,平均班容量为49.2名;九年级14个班,共计713名学生,平均班容量为50.9名。

全校共有学生2841人,本学期住校生1489人,占学生总数的52.4%。

二、办学优势1、硬件设施正逐步完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为学校的发展和特色打造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了必备的条件。

2、师资队伍年轻化,正逐步走向成熟。

一批从教5~~15年的教师正步入教学成熟阶段,带动了全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与提高。

3、学校近两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办学特色初步彰显,中考升学率稳中有升,办学质量得到了家长的初步认可;对住校生进行精细化管理,从就餐、内务整理、卫生打扫、晚休纪律、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等方面展开工作,重视感恩教育,培养了住校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学校教师队伍爱岗敬业、团结奋发,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宣威市第六中学

宣威市第六中学

奋进中的宣威市第六中学宣威六中位于宣威建设东街121号,学校占地面积69368㎡,建筑面积41000㎡,绿化面积31909 ㎡,绿化率达46.4%。

自1997年由一所初级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至今仅有16年,学校已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二等完中5年。

学校现有9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100余人;教职工295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85人,中一职称以上183人,曲靖、宣威两级骨干教师40人,校级骨干教师100人。

各学科均有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宣威市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中心备课组长均在我校。

十六年栉风沐雨,十六载辉煌跨越。

宣威市第六中学,以其豪迈之势,胸怀远大、气贯长虹,似一匹奔腾的骏马,驰骋在宣威教育的主战场,用汗水与热血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奋进之歌……目前学校在校长何学平的领导下,全校教职工团结进取,学校一方面秉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鼎新革故,扬长避短,确定了“为全体老师服务、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原则,把“以人为本、心系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理念落到实处,狠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学校以科学的管理,辛勤的耕耘,取得优异的成绩。

近几年来,高考成绩辉煌耀眼,本科率突破80%,重点人数连年居本市前列。

2011年高考朱斐考取清华大学,600分以上5人、一本475人。

2012年高考600分以上9人居本市第一、本市文科前三名中我校占2人。

我校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逐步展开,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步确立,一个个惠及全校师生的举措正逐一落实。

六中以严谨的教风、优良的学风、博大的胸怀、质朴的感情、勤劳的品质,为每一个学子的成功保驾护航。

一、学校荣誉——倾十分心血,创一流名校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学校声誉远近闻名。

学校狠抓管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全体教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工作,锐意进取。

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屡屡获奖,优异的教学实绩,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艳奇葩,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近三年,我校分别荣获云南省园林学校、曲靖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综合奖、曲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宣威市安全文明学校等荣誉,2012年11月,我校成为曲靖地区五所高中办学经验交流的完中之一。

和谐校园总结材料

和谐校园总结材料

在科学和谐中稳步发展——青海省乐都县第一中学和谐校园建设总结材料一、学校基本情况乐都县第一中学原名“青海省乐都中学”,始建于1930年,1958年更名为“乐都县第一中学”,1963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中学”,1989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著名中学”,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名校六百家”之一。

学校地处乐都县城仓门街,占地总面积约3. 5万平方米。

校内拥有一流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艺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有校园电视单向播出系统和主干千兆校园网,具有本地一流的办学条件。

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420名。

教职工181名,其中高级教师51人,中级教师77人;省地级学科带头人3名,县级学科带头人5名,县级教学能手23名,县级骨干教师36名。

二、办学思想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全面、三个建设、四个服务、五个面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平心凝力、精雕细刻、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办学方略和“以质量谋发展,以创新求生存,以卓有成效为目标”的工作理念,按照“思索中跟进,扬弃间继承”的办学思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构建了具有一中特色的教育体系。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1、创新管理体制,实现了最优化管理制度可以摆脱积弱状态,制度可以管理出高效规范,管出暂时的繁荣,但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制度永远管不出当老师的幸福感,做老师的尊严感,制度也永远管不出积极奋进的工作态度,管不出教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管不出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需要人性化,要使学校的各种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在管理中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尊重人格,理解人心,关心人生,珍爱生命,营造宽容大度、和衷共济、宽松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

青海省乐都县第六中学

青海省乐都县第六中学

青海乐都六中中文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六中学简称:青海乐都六中英文名:Sixth middle school middle city music area in qinghai province学校类型:公办中学所属地区: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学校地址:海东市乐都区古城街创办时间:1978年主管部门:乐都区教育局校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依法治校,尚德树人校长:许乃乐乐都六中简介青海乐都六中坐落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六中的前身就是“凤山书院”,后来书院旁边有了老外的教堂,而那四棵柏树就是见证。

六中在1990年的时候,只有两座楼,教学楼和办公楼(转角楼)!当然校园里面两层的炮楼好像也有好几处,大门刚进去左右各一,水房那块也有一个。

对了,还有宿舍楼,1990年—2000年一年的住校生应该都“享受”过,有时候一楼男生,二楼女生,有时候一楼女生,二楼男生。

后来校园里陆陆续续的增添了不少楼,先是教职工的家属楼,两座,分三期工程;学生宿舍楼一座,刚建起来的时候很漂亮(2001年毕业的住校生享受过新宿舍,现在已经有点破败);办公楼一座,就是现在连着校门的楼。

青海省乐都县第六中学是1978年经县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现有教学班25个,在校学生1603名,教职工108名,其中高级教师38名,一级教师59名,地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名,研究生3名。

学校地处县城,交通便利;校园内花草芳香,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布局合理。

学校设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和电视闭路系统,为师生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乐都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曾被授予“高考优秀学校”、“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校”、“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和“文明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今天,乐都六中有团结进取的领导集体,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有优美的教学环境,有先进的管理模式。

乐都县第四中学校史

乐都县第四中学校史

乐都县第四中学发展概况乐都四中坐落在乐都县东部,距离县城25公里处,交通便利,服务半径较大。

学校占地面积23442平方米,建筑面积12246平方米。

学校道路全部硬化,校园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是教书育人的极佳场所。

综观乐都四中六十多年的历程,大致可分别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8)动荡变迁时期1958年,学校初建于马营乡马莲沟村,是县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当时也是比较早的学校之一,蒋朝振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为了更好地服务下北山的学生。

1960年,该校与芦花的学校合并,校址迁至乐都县芦花乡寺院村,任课教师十几人,学生近200人。

当时学校条件简陋,专业教师缺少,但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为建校初期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无私奉献1964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县办的初级中学冠名被撤销,学生返回到各乡,本校只留有芦花乡初中学生。

第二阶段(1968——1984)稳定提高时期1968年,恢复建校,并增设高中部(两年制),郭福善任校长,学校改为完全中学,本年招收高一年级3个班。

生源主要来自马营乡、芦花乡、马厂乡,民和北山乡以及甘肃省东坪乡的一部分学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学校贯彻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使学校遭受了一定的创伤。

1972年后,学习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开设了所有的科目,招生数量逐年增多,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到1983年时学生近一千,教职工有40多人,住校学生有200多,专任炊事员3名。

学校建设初具规模,课程设臵正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阶段(1984——2003)高中学段的高峰时期1984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师资、生源、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县委县政府决定,该校搬迁至高庙镇老鸦村,兼并了高庙二校进行扩大,将高庙二校初中部并入该校初中部,小学部分流至高庙学区郎家小学、老鸦小学。

历经近十年的时间在几任领导的协调下,学校征用的农家全部搬迁出去,改造了危房,修建了围墙、食堂、教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都县第六中学发展概况乐都县第六中学背依秀美的凤凰山,面临幽静的湟水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高级中学。

乐都六中最初为凤山书院,建于1841年,由江苏通州人冯爔(时任碾伯知县)募捐四乡筹建。

凤山书院最初的格局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大,但环境极为幽雅,富有浓郁的书院气息。

该书院设有院长、教习、主讲、教授等职。

书院的主管部门是乾隆九年(1744年)设置的县训导署,其行政长官为教谕。

入书院的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

由于只有具备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入院深造,因之进书院求学人数较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的学堂章程规定,全国各地私塾、书院都要改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风山书院遂改为“碾伯县立高等小学堂”。

学堂学制为四年,设校长、教习。

废除八股的课程,设修身、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体操、手工、格致(后称自然)等课程,但由于当时很难请到胜任相应课程的教师,所以课程仍以国文和历史为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后,要求将学堂更名为学校。

1913年,“碾伯县立高等小学堂”便更名为“碾伯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同时在高庙和李家大洼分别设立了第二、第三高级小学校。

由于课程设制的改革,学生人数大大增加,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在校学生人数均保持在百名以上。

1928年,在三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共233名,其中第二高级小学校86名,第三高级小学校93名。

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校舍也相应得到扩建。

当时的主管部门为乐都县教育科。

1933年,“碾伯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改称为“乐都县东关高级小学”,由李生香(字兰谷,马营湾塘人)任校长。

随着学校不断扩建和课程设立逐步完善,到1936年在校学生已达380多名,教员有8名。

当时在碾伯和高庙尚各开设一所女子学校,因此“乐都县东关高级小学校”的在校学生为清一色男生。

课程开设有国文、历史、算术、自然等,且有很好的教学质量。

1946年,学校又更名为“乐都县东关中心国民学校”,由桃红营人李绳武(字景白)担任校长,主管部门仍是乐都县教育科。

1949年解放后,学校更名为“碾伯完全小学”,其间多被简称为“碾完”,由李荫武先生担任第一任校长。

此时学校教育继续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立逐步完善起来,教学质量处在中游偏上水平。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从正规师范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极少,加上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未能摆脱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使学校教育工作趋于崩溃的边缘,直到1963年,情况才有所好转。

是年县教育科在该校多次举办新教材学习班,极大地提高了该校知名度。

同时还将该校树立为全县学校的样板。

1964年,学校被确立为全县唯一一所重点小学,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师资力量,李积义任校长,并从全县选调了一批优秀教师到该校任教。

学校当时虽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强,全校27名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使音、体、美课程也有专人担任,教学质量在全县一度名列前茅,在校学生由700多人猛增至1000多人,教师编制也给予增加,直到“文革”开始,学校一直处于稳定健康地向上发展的状态。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也自然波及到了该校,学校的教学工作曾一度处于停顿状态。

1968年提出“复课闹革命”,学校又增设了工业基础课和农业基础课,以适应当时“学工、学农”的需要,于是到农村劳动、到工厂参观及军训成了学生的必修课程,真正的教学工作则处于瘫痪状态。

1968年,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和大气候,学校被易名为“碾伯红卫中学”,戴上了初中帽子。

1978年9月,根据乐都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碾伯完全小学的基础上成立了乐都县第六中学,由商保奎同志主持全盘工作。

乐都六中成立后,初中部、高中部同时招生,并将原来小学部1—4年级拨离给新成立的乐都县城镇学校,将五年级两个班留在了本校。

当时校舍十分简陋,无论是教室还是教工宿舍,都是清一色的平房。

初中各年级设三个班,高中两个班。

其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础建设逐年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充实,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85年9月,该校集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室为一体的第一幢办公楼(又称转角楼)建成;1986年8月第一幢教学楼建成,内设24个教室,11个办公室,此后陆续将教学楼后的平房教室拆除;1993年12月教工住宅楼建成,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998年8月,在住宅楼东侧又续建两个单元,解决了60户教工的住宿问题。

1998年9月全县学校布局调整中,学校被确定为全日制完全高级中学,撤销了原有的初中部,在全县统招中录取高一新生。

同时因城市规划需要,该校西侧的北门路扩建,原有的天主教堂旧址也被彻底拆除,原“学堂”前的四棵百年柏树被分隔为墙内墙外各两棵。

自此,旧时“凤山书院”的形貌不见踪迹,学校正式成为一所新型的现代的完全高级中学。

2000年8月,校园东面可容纳500人的六层学生宿舍楼建成,解决了住校生住宿困难的问题,并将学校的原砖混结构的厕所改建成水冲式厕所,周边的空气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2002年7月,学校又在操场东面集资修建了一幢二单元六层的住宅楼,缓解了教师住房紧张的的矛盾。

同年11月,学校又在南面临街处修建了一座实验综合楼,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2007年9月,学校大力推行“形象教育”和“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学校管理模式,积极倡导“多元智能”教育教学理论,确立了“刚健笃实,日新其德”的校训,树立了“求真求实,自强自立”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博学”的教风和“勤奋笃学,刻苦求真”的学风,步入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从此,师生观念大转变,师生形象大改观,校园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大提高。

2008年5月,学校新教学楼正式动工,历经四个月,面积为2949 平方米的新教学楼顺利竣工,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旧教学楼随之拆除,同时规划平整了操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室宽敞明亮。

更换了办公设施,安装了多媒体网络,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2008年6月,学校教研工作取得新成绩。

“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有效教学理念在各学科教学中大力推广并运用,“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讲评机制得以形成实施,教学能手不断涌现,名师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校本教材研究取得新突破,李天华教师的《品读经典》一书出版,教育质量朝着“稳三赶二学一”的目标不断奋进,在“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成功在于刻苦”的教育主题推动下,高考成绩有了新起色,全校上线人数278 人,上线率为58%,本科上线人数为44人。

2009年9月,学校深入开展了以“拓展自主管理模式,挖掘每个学生潜能,聚焦课堂教学,力争创建一流学校”为载体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在“不放弃,不言败,坚持就是胜利”的教育主题激励下,高考取得了良好成绩,全校上线总人数为385人,上线率为85.37%,本科人数为91人。

2010年3月,党支部深入开展了以“强根本创建先进党组织,抓三风争当优秀党员,促课改提升教育质量,争一流办人民满意学校”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树立了党员和教师的先进典型。

同年9月,学校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行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

在“时间就是生命,前途就是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的教育主题感召下,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教育教学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线学生404人,上线率91.82%,本科人数171人。

2011年3月,学校制定和落实了“学思结合,行知统一,因材施教,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在“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的教育主题下,学校高考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高考参考人数为427人,上线人数为421人,上线率高达98.6%。

一本上线12人,二本上线92人,本科上线202人,本科上线率为47.3%。

高考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是年李天华教师的新课程教研成果《人文探究》一书出版。

2012年3月,学校提出了十诀教学法和十诀学习法,确定了“高度决定境界,角度决定观念,尺度决定一切”的教育主题,希求教育教学取得新突破。

同时学校也积极响应全县高中布局大调整的新形势,积极做好最后一批高中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8月份,学校完成完全高级中学的历史使命,变为全日制完全初级中学。

乐都六中在34年的发展中,不断继承百年书院的文化传统,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历任领导班子在大力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注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扩大,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校在教学中一贯按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书育人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针对性教学方案和培养人才计划,不断探讨和开拓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脚踏实地,努力进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鼓励教师勤奋钻研,严格备课,积极创新,协同教师建立良好的教风。

师生观念不断更新,师生形象不断改观,校园面貌不断变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逐渐成为校风务实、教风严谨、学风勤奋的高级中学。

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63平方米。

教学设施先进,各科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网络教室、阅览室、档案室等一应俱全。

各科室机制健全,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政史、生物、体音美术教研组,配有教科中心、信息中心、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保健室。

现有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416名,教职工109名,其中高级教师30人,中级教师51人,研究生毕业2人。

恢复高考30年来,该校已培养了合格毕业生11400多名,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6400多名,一本550名。

1992年学校授予“海东地区中学管理先进集体”称号;1997、1998年被乐都县人民政府授予“高考优秀学校”;2001年被共青团青海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2003年被共青团青海省委授予“全省五四红旗团创建单位”;2007年获青海省教育厅、文化厅颁发的“全国英语人才选拔活动青海赛区优秀组织奖和英语教学成绩突出奖”;2008年12月获全省青少年“激情奥运,阳光校园”读书征文活动优秀集体奖;2008年跻身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校》之一。

乐都县第六中学发展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