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右溪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文言文右溪记阅读答案

文言文右溪记阅读答案《右溪记》作于唐代宗广德、永泰年间(公元763年7月—公元766年11月),当时作者元结正在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任上。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文言文右溪记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右溪记唐代:元结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①攲:倾斜。
②嵌:凹陷。
③涸:水回旋而流。
④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⑤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府。
州,古时的行政区域。
⑦芜秽:杂草积土。
⑧俾:使。
⑨裨:增益,增添。
问题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2)攲嵌盘屈,不可名状( )(3)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植松与桂( )2.翻译句子。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对右溪景物作了生动的描写,依次所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怎样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汇合,汇入(2)说出(3)遮蔽(4)种植2.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成为繁华都市的胜地,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
3.怪石、清流、佳木、异竹。
4.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
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问题二: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种借景抒情的方法和元结这篇文章哪些句子手法相同?(用原句回答)2.本文与《小石潭记》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什么异同处。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阅读题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①记〔节选〕元结道州②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③。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④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假设在山野,那么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那么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⑧,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⑨。
【说明】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非常精美。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②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芜,元结曾在此为官。
③合营溪:汇入营溪。
④敧:倾斜。
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⑦俾(b):以便,预备。
⑧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⑨彰示:宣扬,告示。
来者:后来的游者。
26.以下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①潭西南而望②而置州以不可知其源。
B.①以其境过清②以中有足乐者C.①乃记之而去。
②静者之林亭D.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安陵君其许寡人27.依据上文,说明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斗折蛇行〔〕〔2〕以其境过清〔〕〔3〕两岸悉皆怪石〔〕〔4〕不可名状〔〕2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小石潭记》《右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5—8题。
(17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1)以其境过清(2)不可名状(3)以其境过清(4)潭中鱼可百许头6.翻译下列句子。
(6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7.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提示填空。
(3分)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写出水(1)的特点。
乙文:从(2),写出水(3)的特点。
8.甲乙两文都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试分别举一例说明。
(4分)答:答案:(二)(17分)(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
5.(1)因为(2)说出(3)凄清(4)大约6(6分)(1)(4分)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要点与评分:“像北斗星那样”1分,“像蛇那样”1分,“时隐时现”1分,整句通顺1分)(2)(2分)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要点与评分:“美好的树木”1分,“奇异的山竹”1分,“阴影”1分,“互相遮映”1分,答对一点得1分,总分2分)意思对即可。
7.(3分)(1) 清澈透明(1分)(2) 正面(直接)描写(1分)(3)水流湍急。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共16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游黄溪记(节选)柳宗元黄溪距州治七十里。
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②,与山升降。
其缺者③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黄神之上④,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⑤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⑥。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注解:①黄神祠:黄溪居民为黄神立的祠堂。
②丹碧之华叶骈植:丹碧,形容两座山的红花绿叶。
骈植,并行种植。
③其缺者:指缺花叶之处。
④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⑤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轮廓。
⑥黛蓄膏渟: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
膏,油脂。
渟(t íng),水停止不流。
3. 给文中的下面一句话断句(限两处)(2分)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祠之上,两山墙立。
墙:像墙壁一样B. 揭水八十步揭:撩起(衣裳)C.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状:形状。
D.溪水积焉焉:兼词,于此,在这里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
(8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石潭记》作者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与右溪记阅读及答案精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16分〕10.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4分〕⑴凄神寒骨〔〕⑵悉皆怪石〔〕⑶不可名状〔〕⑷为之怅然〔〕[来自:中国学考频道]11.以下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都邑之胜境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B.以裨形胜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C.乃疏凿芜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D.以其境过清其真无马也〔韩愈?马说?〕12.翻译以下句子。
〔6分〕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分〕。
⑵此溪假设在山野,那么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2分〕。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2分〕。
①②③参考答案:10.〔4分〕⑴使……凄凉使……感到凄凉〔凄清〕⑵全,都。
⑶说出⑷失望,失意,惆怅11.〔3分〕C于是,就。
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来/因;D它的/表推测语气,恐怕。
12.〔6分〕⑴〔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得分点:“犬牙〞,像狗地牙齿,1分;“差互〞,相互交错,1分。
〕⑵〔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
〔得分点:假设,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
意思对即可。
〕⑶〔2分〕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
〔得分点:“为〞,因为,1分;“命〞,命名,1分。
意思对即可。
〕假设整体翻译不通顺,酌情扣分。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篇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2)潭中鱼可百许头(3)斗折蛇行(4)以其境过清【小题2】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B.屋舍俨然(《桃花源记》)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D.然胡不已乎(《公输》)【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题4】为什么柳宗元“闻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却“凄神寒骨”?答案:【小题1】(1)格外(2)大约(3)像北斗星那样(4)凄清【小题2】B【小题3】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小题4】柳宗元听到小石潭悦耳的水声,看到小石潭的美景,于是“心乐之”;但坐在小石潭上,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他又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感到“凄神寒骨”。
解析:【小题1】文言文中的词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可”,应解释为“大约”;“斗”,名次作状语,应解释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清”,是“凄清”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佁然不动” 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中的“然”就是“这样”的意思,相当于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情况。
“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吴广以为然”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①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
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
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④为大池。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⑤,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⑥。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⑦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⑧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本文作者刘基,字伯温。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至元二年,他被元政府授为高安县丞。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小石潭记中考题及答案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乃入见。
问:“何以战?”【答案】6.C(“智”应解为“以……为聪明”,即意动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 ①道州:在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qī):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大约
(2)俶尔远逝俶尔: 忽然
(3)乃记之而去乃: 于是
(4)南流数十步南: 向南
(5)不可名状名: 说出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分)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秀丽的树木与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2分)
17.【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分)
【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
(1分) 【乙】文从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
(1分)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具体说明。
(4分)
【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分)【乙】文作者借写右溪美好的景色无人欣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2分)
【参考译文】
【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
水流拍打着两岸,(两岸的岩石)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秀丽的树木和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
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