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知识点梳理散文阅读要点

初一语文知识点梳理散文阅读要点

初一语文知识点梳理散文阅读要点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平实的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初一语文散文阅读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梳理初一语文的知识点,并介绍散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

一、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以平实、自由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它与诗歌和戏剧不同,没有固定的格律和韵律。

散文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通常以自然的叙述方式展开,力求真实、明确、质朴。

二、散文的分类散文可以按照题材、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分类。

在初一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几种散文:1. 描写性散文:主要描写事物的外貌、特点和情感等,如《小河》、《秋天的脚步》等。

2. 记叙性散文:通过故事的叙述来展现情节、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茶馆》等。

3. 抒情性散文:以表达作者真挚感情为主要目的,如《我的母亲》、《星空下的约定》等。

4. 议论性散文:言辞犀利,通过论证和辩驳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如《论语文教育》、《读书的意义》等。

三、散文阅读要点阅读散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以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1. 注重整体把握:散文的结构和主旨通常通过全文的叙述、描写和论述来展示,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情感。

2. 注意理解词句:散文中会使用一些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我们需要仔细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并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3. 掌握主题思想:散文的阅读旨在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我们需要通过细读和思考,抓住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4. 注意语言运用:散文追求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我们需要注意作者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通过掌握上述散文阅读要点,学生可以提高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欣赏语文文学作品。

总结:初一语文知识点梳理散文阅读要点包括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的分类以及散文阅读的要点。

初一语文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

初一语文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

初一语文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一、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代表作品:《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二、内容概括:《金色花》写了“我”变成金色花后与母亲三次嬉戏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喜爱。

《荷叶·母亲》以荷叶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

作者把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

三、主旨概括:《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都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但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不同。

《金色花》通过想象来写母亲与自己的亲昵,《荷叶·母亲》则通过荷叶与红莲的比喻来写母亲对自己的庇护。

四、重点语句分析:1.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句话中的“笑嘻嘻”“摇摆”“跳舞”等词语赋予了金色花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孩子与母亲的亲昵和淘气。

2.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依赖。

五、写作特点:1. 想象丰富: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把自然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动作。

2. 比喻巧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物比作人或其它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语言优美:两篇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诗意,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七年级语文散文两篇鄂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散文两篇鄂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散文两篇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散文两篇[教学目标]1. 学习通过五官感觉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会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4.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5. 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

二. 重点、难点:1. 学习本文,感受大自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而深刻的感受。

3. 学习优美的散文语言。

了解基本的散文技法。

三.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春》是一篇满贮诗情的散文。

作者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赞美、歌唱春的创造力和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春风》抓住北国春天的特征,欲扬先抑,着重描述北国春风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敬意。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春》,作者以四季之中的第一个季节名称为题,题目大而广,没有局限于春天的某一景物或某一特征,而是以春天中所有景物为描写对象。

所以,描写春景时,作者由太阳、山、水大处着笔,然后再细笔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

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春风》,是写北国的春天。

与江南的春天有着截然不同的是北国的春天风多、风大,成天地刮,成天的刮土。

题目直接抓住了北国春天的特征。

(二)内容分析《春》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急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基调。

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七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下册语文包含了多篇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的阅读和理解。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们需要认真阅读、理解和归纳。

第一篇散文《母爱的升华》此篇散文讲述了母亲对孩子的了解和支持,表达了母爱的升华。

知识点归纳:1. 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名言警句。

2. 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中的各个段落,抓住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角度。

3. 散文是一种抒情、叙事性强,但排比呈现的文体形式。

对比较抽象的作品,应理解文中的情感倾向,感受到情感的真诚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二篇诗歌《登高》此篇诗歌讲述了作者在登高时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慨。

知识点归纳:1.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2. 对比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以及诗歌的韵律与格律。

3. 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和寓意,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即“感慨万千,凝神远望”。

第三篇小说《老舍自传》此篇小说讲述了老舍的成长历程,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知识点归纳:1. 了解小说的体裁、结构、主题和手法,如角色塑造、情节安排、对话表述等。

2. 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学,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地阅读和思考,关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所倡导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第四篇杂文《青春》此篇杂文讲述了青春期的困惑和挣扎,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探索。

知识点归纳:1. 理解杂文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如议论、描写、写作技巧等。

2. 分析杂文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分析杂文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对其中涉及的名言警句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引申。

第五篇报告文学《关于保护大熊猫的报告》此篇报告文学讲述了保护大熊猫的现状和意义,表达了对大熊猫的关爱和呼唤。

知识点归纳:1. 认识到报告文学的特点,如官方性、实证性、科学性等。

2. 了解保护大熊猫的意义和现状,掌握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散文两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散文两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散文两篇知识点
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

不光愉快的过新学期,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为大家提供了散文两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
 一、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幺。

 注意正音:
 巢cháo 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
 二、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幺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解一、《陋室铭》《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文章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在和州期间,他遭受了知县的刁难,被迫三次搬家,最后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里。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陋室。

接着,作者描绘了陋室的景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简陋生活的超然态度。

3.文章主题《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

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人。

二、《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文章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当年著书立说,在著书楼东边开辟一块池塘种莲花,名之曰“爱莲池”。

每当茶余饭后或他独坐堂前时,必爱欣赏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自喻高洁清雅的品格。

5.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菊花和牡丹作对比,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接着,作者将菊花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比作君子,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

最后,作者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散文二篇》部编语文课文知识点预习

《散文二篇》部编语文课文知识点预习

《散文二篇》部编语文课文知识点预习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小偏整理了《散文二篇》部编语文课文知识点预习,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散文二篇》部编语文课文知识点预习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根据拼音将相应词语规范、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shēng mìng生命liú dòng流动yǒng yuǎn永远bù xiǔ不朽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洗涤(dí)bēi(卑)微牛犊(dú)róng(茸)毛繁zhí(殖) 凋谢(diāo)遏制(è) 濒临(bīn) 俯kàn(瞰)星辰(chén)3.请从所给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枯萎凋谢凋零)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遏制制止阻止)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3)我渴望(希望渴望愿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4.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

修改意见:删掉“的过程”。

(2)“五四”青年节前夕,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幸福社区举行了以“青春与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修改意见:将“提高”改为“增强”。

5.请简要概括《永久的生命》的论述层次。

作者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最后发出感慨,感谢生命,赞美生命。

6.你们班围绕下面这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二首笔记

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二首笔记

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二首笔记
《金色花》
1.主题和情感:这篇散文诗的主题和情感是母爱和童真。

作者泰戈尔通过描绘一幅幅童真的画面,表达出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纯真无暇的童年的怀念。

2.语言和修辞:泰戈尔的语言优美、细腻,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
人手法,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3.结构和逻辑:这篇散文诗的结构相对简单,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和结尾都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中间部分则是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母爱的具体展现。

《荷叶·母亲》
1.主题和情感: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是自然和人生的关系。

作者冰心通过描绘荷叶和红莲的相互关系,表达出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2.语言和修辞:冰心的语言优美、清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让读者感
受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3.结构和逻辑:这篇散文诗的结构相对复杂,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和结尾都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中间部分则是对荷叶和红莲的相互关系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
《春》
一、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
二、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
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
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
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哪
些词用得特别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
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
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
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

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
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
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
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
谐优美,此起彼落。

(5)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

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
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
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

寥寥几笔。

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
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
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
用“逼”。

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

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

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

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春风》
一、文学常识:
林斤澜:浙江温州人,作家,代表作有《盆景》、《山里红》,是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

二、课文分析: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把前后分成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与江南春天对比,北方的春风让人有意见。

这一部分作者先摆出了人们对北方春风的三种意见——短、风大、刮土。

与之对比,江南的春天柔美令人陶醉。

第二部分:着重描述北方春风的特点。

这是文章的
重点。

1、北方的春风有哪些特点?与南方春风有什么不同?
“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
风来时的雄浑辽阔写北方春风的非凡气势。

以“扑、漫、插、灌、呼啸”等准确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北方春风
强劲的力度。

“呜呜、哄哄、撒拉撒拉、轰、嘎”等拟
声词从听觉写北方春风的雄壮的声威。

江南的春风更具
柔性,北方的春风更多一份豪壮,更具阳刚之美,更能
磨炼人们的意志。

2、反复阅读课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怎样的态度?
酣畅淋漓的描绘,赞美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

3、找出文中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赞美北国的春风是具有阳刚之美的雄风。

三、重点语句理解:
1、“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中的“有
名无实”是指什么?
从下文的“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的语义可以得知,“有名无实”是指在北方看不到南方春天的美景。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写的是什么景象?
江南的春天风景如画,生机勃勃。

3、“轰”的一声,是哪里来的河冰开裂吧;“嘎”
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北国的春风强劲有力。

四、写作特点:
1、对比。

江南春风与北国春风相对比。

2、运用抑扬的手法。

写江南的春天先扬后抑;写北国的春风先抑后扬。

3、寓情于景。

比较《春风》、《春》两篇散文的异同。

1、《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语言清新明丽;本文描写的是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语言质朴刚健。

2、都属写景抒情散文,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抑扬的手法。

4、《春》的思路是:盼春、赏春、赞春。

《春风》的思路是: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和描绘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前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为你导航]
四季如歌,如歌四季;人生如歌,如歌人生。

让我们
投入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怀抱,去悉心感受春的勃发,夏
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酸……在魅力四射的四季中,获得大自然的精神,得到生活的启示,丰富自己的情感。

欣赏本单元一篇篇美文,首先要欣赏其优美的语言,沉浸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揣摩作者
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技法。

同时,还可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在对比赏析中品味不同的主观感受,领略独特的表
达风格,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为你点津]请简析《春》的结构特点。

共10段,大致可分3部分:盼春(第1段);绘春(第2—7段);赞春(第8—10段)。

绘春是主体。

第2段总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有条不紊对春天代表性景色进行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及老老小小的迎春图跃然
纸上,把一幅江南水乡生机盎然的春天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作者用三个排比段和比喻句赞颂春天既是新鲜的,又是充满希望的。

2.说说朱自清和林斤澜笔下春天的特色。

朱自清笔下描绘的是江南的春天,它生机勃勃,充
满活力,春花争奇斗妍,春风轻拂宜人,春雨滋润万物。

林斤澜笔下描绘的是北国的春天,它刚劲有力,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踢开千里冰封,惊醒冬眠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