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复习进程
“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

“三泻心汤”临床应用探析作者:黄博瑜胡小英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年第01期摘要:“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瀉心汤、甘草泻心汤,均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而设,但三者临床应用指征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分析三泻心汤原文及药物组成,以鉴别三方的病机及使用指征,并附验案以进一步区分三者的临床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0)01-0111-04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20Abstract: Three xiexin Decoction, that i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Shengjiang Xiexin Decoction, and Gansao Xiexin Decoction, are from Shang Han Lun, which are designed to treat the heart distension caused by cold-heat complicated syndrome, but the indication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are not the same. This article identified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and application indicat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medicinal combination. In addition, medical cases were attached to further discrimin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with the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Keywords: cold-heat complicated syndrome;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Shengjiang Xiexin Decoction; Gansao Xiexin Decoction《伤寒论》“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均用于治疗误汗、误下引起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满。
深度解析伤寒论五则泻心汤

深度解析伤寒论五则泻心汤
《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不爽。
其中有多首“XX泻心汤”,名虽相似,功效却不相同,各位中医粉们有没有仔细鉴别过其异同呢?别煮取汁——附子泻心汤
药食同源——生姜泻心汤
生姜是身边极为平凡的一味食材,而不可忽视其的药用价值——某人,年约40余。
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
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
脉滑数,苔反腻,心下痞硬。
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10剂而愈。
《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
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
虚热二字,合成此证。
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总结:《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
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
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
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鼠年大吉
去除疤痕
治疗近视。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2
世代传承
经过千百年的世代传承,泻心汤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演变和优化。
3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对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验证了其疗效和药理作用。
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 舒缓心脏负荷
泻心汤可通过舒张血 管,改善心脏供血, 减轻心脏负荷。
2 平衡情绪
泻心汤具有调节神经 系统功能,改善情绪 和睡眠质量的作用。来自 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悠久
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传统医学的底蕴和独特的疗效。
组成复杂
泻心汤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各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
泻心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临床应用泻心汤的历史背景
1
古代经典
泻心汤最早出现在古代医学经典中,被描述为治疗心脏和情绪相关疾病的有效方 剂。
《泻心汤临床应用》PPT 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是一份探讨泻心汤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PPT课件。本课件 将包括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功效与作用、配方组成、制备方法、 药物成分及其功效、适应症及治疗效果、禁忌症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 案例、剂型与剂量、药理作用分析、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展望、常见疾病治疗应用、质量标准化研究、现代化应用探析、临 床应用优势和不足以及临床应用与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3 抗炎消肿
泻心汤含有多种具有 抗炎和消肿作用的药 物成分,可以缓解心 脏和血管炎症。
泻心汤的配方组成
中药材
泻心汤的配方中包括多种中 药材,如黄芩、柴胡、天花 粉等。
制剂
泻心汤可制成不同剂型的药 物,如水煎剂、颗粒剂、丸 剂等。
制备方法
泻心汤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 浸泡、干燥等多个步骤,确 保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从仲景“五泻心汤”方证中探析相关脾胃病的治疗

肿 , 血, 充 黏膜 水肿 , 闭不严 。辩 证 为 : 痞 , 在上 焦 , 关 热 热 胃气上 逆 。治 疗 : 寒轻 泻上 焦 无形 之 热结 。方药 : 黄黄 连 泻 心 汤 加 苦 大
减 , 黄 1g 黄 连 1g 甘 草 lg 共 为 粗 末 , 服 开 水 泡 饮 1 大 5, 5, O, 每 O 克, 1日 2次 , 后 共 服药 6 。经 胃镜 检 查 : 门 苔 薄 黄 白腻 , 舌 之 性泄 其 实热 , 为治 虚 痞 不伤 正 气也 , 此 附子 另煎 汁 兑 入 意为 扶 心 下 痞胀 益 甚 , 中有 漉漉 水声 , 脉 滑 无力 , 属 脾 寒 胃热 , 证 湿热 下 注 。 宜 : 开苦 降 , 通 阴 阳 , 治 辛 宣 阳 固表 。
水 ; 过用 下法 导 致脾 气 虚甚 至 出现 下 利 日数 十次 , 若 心下 痞 硬而 满 , 不 化用 甘 草 泻 心 汤 , 重 甘 草 用 量 意在 健 脾 补 中 , 急 和 谷 加 缓 巾之用 。 以上 3味 汤剂 要 用 煮过 去 渍再 煎 的 方法 ,意在 中和寒 热 , 补 同施 。阳性 痞 又名 为 热 痞 , 攻 包括 大 黄黄 连 泻 心汤 和 附子
加炒麦 芽 lg焦神 曲 lg苍术 1g 党参 1g 意在健 脾助 O, O, O, 5, 走 散开 楚结 , 味 泻 下 除其 满 , 以辛 开 苦降 , 达气 机 , 辛 温 朴 , 苫 所 畅 用 可 联席 苦 寒 伤 胃 , 药 合 用 可 除 结 气 、 湿 热恢 复 脾 胃功 能 ; 诸 去 又 运 , 又服 7 , 证 临床 消 失 , 愈 。 剂 诸 病 以上 3 病例 都 是 运 用 了泻 心 汤和 解 的 方法 ,取 得 了较 好 个 用 甘味之 人参 、 甘草 、 枣 补益 中焦之 虚 , 大 中焦气 旺则 脾 胃安 和 。 气滞 太 重 可 以用柴 胡 和桔 梗 助其 行 气 , 阳气 机 疏利 也 少 水 湿偏 胜 者 , 用 生 姜 , 选 辛热 散 水 阳不 固 、 表 恶寒 汗 出者选 用 附 的疗 效 ,
张仲景所创立的五个泻心汤,值得研究

张仲景所创立的五个泻心汤,值得研究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
张仲景的五个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
五个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的不同,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一,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虚热气逆之痞证。
即使有呕而发热的柴胡证,也不能用了。
此痞证虽为虚邪,乃表气入里,寒化为热,但热未实,所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泻其热,兼佐辛甘以补其虚,不必攻痞而痞自散,所以方中寒热并用。
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二,生姜泻心汤《伤寒论》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此证为发汗后,不是误下之过,但其人平素胃虚,余热乘虚入里,以致胃中不和,谷物不化,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水气不行,故腹中雷鸣下利。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
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黄芩、黄连泄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三,甘草泻心汤《伤寒论》说:“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五个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五个泻心汤的学习体会下面我们来看看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呀,真是太有名了。
本人才疏学浅,又没有上过一天的医学院校,写的东西只怕说不出本意来,好多废话。
喜欢的就凑合着看吧,喜欢交流的可以互相讨论讨论,但千万不要恶语相加,那样很伤心情的,既伤你的心情,也伤我的心情。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第一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第二是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第三是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第四是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第五是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下面我尽我的能力来分析分析原文及医案2.3.12.2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第一百五十四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的来源是什么呢,伤寒脉浮紧,医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濡,称为气痞耳。
我在上一个贴子里分析说是痞证的脉像应当为,寸脉浮,关脉紧,而这里说是关上浮者。
关脉的浮与紧我觉得不冲突吧。
医圣这么说,咱先好好记住,好好理解,不解的地方,留下,以后随着学习会慢慢解开的。
关于痞证的成因,在上个贴子里,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
医圣虽说是脉浮紧,反用下法,紧反入里,则作痞,这是误治的来源。
另外一种情况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所以,伤寒与杂病都能发生此证,而不可偏持一面。
在本条文里面,医圣没有说寸脉的情况,只说其脉关上浮者来定性。
再加上心下痞,按之濡,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证虽无实邪,但仍有热结,故除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等主要脉证外,还应兼见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至吐衄等热象。
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热邪,则痞自消解。
关于心烦,有好多条文都有的。
《伤寒论》五泻心汤之病机异同

《伤寒论》五泻心汤之病机异同《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
痞,《释名》谓“气痞结也”,成无己注“否而不泰为痞”,乃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
诸泻心方大多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而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
内中有任一药以多用,有合数药于一功,错综变化,法度谨严。
前哲运用的经验历征宏搏,不胜枚举,但对其立方之本旨,犹乏完善阐述,兹就笔者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一)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鞕,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然前人对其病机犹有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之争。
实际上,太阳为开,阳气发于外,为卫气之藩篱,证治不离乎表。
仲景指出:“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病机。
若果为太阳误下攻痞,则论中已设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
阳明为合,阳气蓄于内,其为病多胃实家。
《伤寒论》说:“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内实……此名阳明也”。
“实”是邪气旺盛之意,前人又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而痞证虚实互见,介乎两者之间,故非属阳明可知。
太阴为阴中之至阴,气化见于中焦,其病多表现在里,若误下伤阴,胸下结硬,则当予温里以为治,如理中、四逆辈。
《伤寒杂录》说:“凡言泻心者,少阳邪将入太阴也”,这里“将”字,点明泻心证并非发于太阴。
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
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
前人谓,太阳外主皮毛,内主胸中;阳明外主肌肉,内主脘中;而少阳外主腠理,内主膈中,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活动的枢纽。
如其人本质素弱,病势消极(“病发于阴”),误下之后(“而反下之”),客热下陷,虚邪上逆,升降失职,少阳枢机不利,则病变内陷,阴阳互结,遂成不交之痞(“因作痞也”,见《伤寒论》原文131条)。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
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
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
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半夏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
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运用:本方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为辨证要点。
病案举例: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
此为邪热阻滞心下,脾虚气分不足。
治以健脾利气,宣通气机,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
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
“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
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
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
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
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
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
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
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
这就是“泻”的意义。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网上,可供参考。
五个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仲景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内科杂证,如泻心汤治热盛之吐衄,半夏泻心汤治寒热夹杂之呕吐,甘草泻心汤治虚实间夹之狐病等,疗效显著。
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及吴氏《温病条辨》中用于温病,适应证甚广。
1、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宋本《伤寒论》149条》)。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的治法。
该方主治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
其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温病条辨》用本方加减治阳明暑温浊痰,湿热互结心下之痞,或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病案举例:胡某,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
此为邪热阻滞心下,脾虚气分不足。
治以健脾利气,宣通气机,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
继以代赭石汤加减5剂而收功。
孤云独闲按:本例寒热往来,胸中懊憹,有小柴胡证;又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有半夏泻心汤证。
如果以寒热往来为主证,则用小柴胡汤;如果以心下痞满为主证,则与半夏泻心汤。
本例两者兼见,既有心下痞,也有寒热往来,用哪个方呢?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154条)《金匮》用以治疗热盛之吐衄血证,《温病条辨》用以治疗湿热痢,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或疟邪痞结心下等。
孤云独闲按:这是五泻心汤中清热泻火力量最大的一方。
请注意相近几方的区别:白虎汤纯为气分热盛,犀角地黄汤是血分热盛,大承气汤高热大便燥结,而大黄黄连泻心汤则是热与湿结于心下,也属于气分热盛,主治心胃火盛、迫血妄行诸症,如:口舌生疮、口苦咽干、黄疸痞满、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外科痈肿等。
病案举例:周某,女,22岁,1979年7月21日初诊。
鼻衄一周,量多色红,心烦心悸,胸闷气短,苔薄舌红,脉弦细数。
上述诸症皆属心火刑肺,灼伤血络,治宜泻热凉血。
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3克(后下),黄芩10克,马尾连4.5克,白茅根15克,川牛膝9克。
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7月24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翌日鼻衄一次,血量减半;服2剂后,晨起仅见鼻腔残留血痂;服3剂药后,未见出血,但仍觉气短。
仍守上方,继服3剂。
7月27日三诊:仅觉心悸气短,予益气养心之品调理而愈。
3、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155条)恶寒、汗出,为阳虚。
病案举例:高某,女,48岁,1981年2月14日初诊。
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干不爽,善忘,无故欲哭,胃中冷,阵发性心中热气冲巅顶渐出汗,汗后心神稍爽,复而如故,苔黄腻,舌暗红,有齿痕,脉沉弱。
证属素体心阳不足,兼湿热困阻中焦,升降失司。
治宜扶阳泻痞。
方用附子泻心汤:黄连3克,黄芩6克,大黄6克。
上三味开水泡15分钟,熟附子7.5克,另煎20分钟,两汤相合,日服2次。
2月16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痞满大减,食欲见增,阵热、汗出亦减,大便见爽。
劳累后仍有阵热、汗出,口苦不欲食。
舌质转红,尖微赤,苔淡黄,脉沉滑微数。
原方继进2剂。
2月18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因药店未将药单包,病人将药同煎冲服黄连末,服后大便略溏,但无所苦,胃中由冷变热而舒适,口微苦而粘,不欲食,舌紫红,苔白腻亦减轻,脉弦微数。
治宜清热祛湿,调理脾胃。
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4剂,药后,心阳复,湿热祛,气机调畅,痞证自除。
孤云独闲按:本例的热像并不显著,仅大便略干,阵发性心中热,而脉沉弱,且胃中冷,不欲食,虚寒像显,何以要用大黄、黄连、黄芩之大寒?这就是泻心汤的热的特点,是“热气”,又见苔黄腻、口苦、无故欲哭等热扰心神现象,可以辨证为热。
再者,用开水泡药,取其气,舍其味,也是仲景用药的一个技巧。
4、生姜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154条)孤云独闲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主治胃虚饮食不化之痞证。
病案举例:王某,女,38岁,1981年3月14日初诊。
腹痛,下黄白色脓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肠鸣,口苦,无寒热。
近年来凡进食生冷即易腹泻,劳累则右眼睑、右口角抽搐。
苔薄微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
此为饮食不慎,湿热侵犯胃肠,阻滞气机故腹痛、肠鸣,排黄白色脓性便;热邪内迫,湿性重滞,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虚运化失司,故进食主冷易腹泻;脾虚气血生化无源,络脉失养,故劳累则眼睑、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乃脾虚有湿,气血两虚之症。
证属饮食不当而感湿热,素体脾虚气血不足,络脉失养。
治宜清热祛湿,益脾养血,通营活络,扶正祛邪。
方用生姜泻心汤加减:当归6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生姜3片,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甘草6克。
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药后胃肠湿热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液均除。
孤云独闲按:本例腹痛下利黄白色脓性便,是常见的症状,用芍药散、大黄黄连泻心汤等均可加减运用,似未突出生姜泻心汤的特点。
我以为,生姜泻心汤一是心下痞,二是脾虚湿盛水泄为主。
5、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158条)该方主治脾胃重虚之痞。
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狐病。
病案举例:舒某,女,31岁,1984年1月22日初诊。
1983年底流产后即带环,数月后面部出现红色斑块,先由颧部开始,继而两腿膝下亦相继出现,触碰时疼痛异常,时愈时发,头晕阵作已一年,双目发胀,气轮布有红丝,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曾有两块溃疡,胃脘痞满,纳谷一般,睡眠欠佳;腰部酸痛,带下色黄,月经正常,大便调,尿量多,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
证属脾虚湿聚,蕴久有化热之势,病为狐病。
治宜缓中补虚,化湿清热,凉血解毒,仿《金匮》内外兼治法。
(1) 生、炙甘草各10克,黄芩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干姜9克,丹皮10克,小蓟12克,川牛膝12克,枳壳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六剂。
(2) 外用薰洗药:苦参30克,白矾10克,蛇床子12克,生甘草15克。
水煎先薰后洗,日2~3次,二日一剂,三剂。
(3) 口疮上药:冰硼散、锡类散各1瓶,混合均匀,以少许上于患部。
迭经五诊,进药30剂,用薰洗敷药,诸症减轻,带下由黄转白,量少,纳谷增加,口疮已一月未发。
近因贪食鱼腥辛辣之品,致口疮又作,下肢紫色结节斑块又起,口干不欲饮,便溏溲黄,舌红苔薄黄,干燥少津,寸关弦滑。
为饮食不谨,脾胃热盛引起。
本急则治标之旨,以泻黄散加味:防风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藿香10克,栀子3克,黄柏9克,砂仁(后下)6克,甘草9克,三剂。
药后口疮即愈。
再以甘草泻心汤加枳实以调理气机,至第七诊(1986年3月26日)口疮已痊愈,下肢紫斑亦消退,目赤亦杳,诸症若失,一切复常。
追访至1986年7月未再发。
孤云独闲按:本例有几个症状有辨证价值:胃脘痞满,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有溃疡,带下色黄,均表明中焦湿热阻滞。
湿热熏蒸脉络,则出现红斑,下注则带黄。
病起于流产后,腰部酸痛,可能子宫受损。
可分两步来治:先清除中焦湿热,再滋阴凉血。
本例第一方连服30剂,说明不太对症。
哪有苦寒之药服了30剂,还不能清除湿热,又至口疮发作?况且,甘草泻心汤原是主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
医者用治此例,不知何意。
体会:1、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
证之临床,不仅伤寒误下邪陷等原因可以引起,即内科杂病、湿热病中亦较常见。
2、仲景五泻心汤,首创了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和临床常见的病理表现而来,对治疗脾胃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五泻心汤的病因病机侧重点既有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失调,升降悖逆则基本一致,故理脾胃,调升降,则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