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近代艺术歌曲演唱分析-精品
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演唱分析作者:陈桦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进行归纳与概括,并进一步从歌曲的曲式、和声、旋律三个方面,对《鸟儿在风中歌唱》进一步地分析音乐本体对歌曲形象的塑造。
希望通过对叙事性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演唱分析,更好地把握该声乐作品的演唱。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一、创作概况(一)中国近当代艺术歌曲的创作概况由于《鸟儿在风中歌唱》属于中国当代的艺术歌曲,并且还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此,笔者也不得不对中国近当代叙事性艺术歌曲创作做一个简单的概述,以便于对叙事性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了解得更深刻一些。
艺术歌曲起始于德国①,其结构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经常采用诗歌为歌词,并注重与钢琴伴奏的互相配合、相互衬托。
在欧洲,著名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有,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等,而当中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舒伯特,他作为艺术歌曲之父,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如《美丽的磨坊姑娘》《魔王》等。
中国的艺术歌曲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繁荣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首首经典的艺术歌曲被声乐演唱者传唱至今。
早期近代的艺术歌曲有,例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黄自的《玫瑰三愿》等等。
当代的艺术歌曲有,例如:陆在易的《我爱这土地》、郑秋枫的《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王志信的《母亲河》、刘聪的《鸟儿在风中歌唱》《故园恋》等等。
从创作方面来看,从早期的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到后期当代的更加自如地运用作曲技法,可以看出,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越来越成熟,对每首艺术歌曲更加附有当代的时代气息和个人的独特理解,并且在现实与艺术之间,通过艺术歌曲诠释得恰到好处。
譬如:刘聪的《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艺术歌曲,它除了有优美词曲相结合之外,还通过速度的快慢对比、音量的强弱对比、旋律的大幅度起伏等等,来增加这首艺术歌曲的戏剧性。
艺术歌曲《红豆词》的创作特征以及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红豆词》的创作特征以及演唱分析摘要:艺术歌曲在现在中国声乐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而《红豆词》这首带有中国传统思想的艺术歌曲,是现在歌唱者学习中最好的范本之一。
这首作品是由曹雪芹作词,刘雪庵作曲,桑桐编配伴奏而成的。
因此,笔者将有针对性的对《红豆词》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唱分析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背景;演唱分析;1.艺术歌曲《红豆词》的创作背景刘雪庵,中国近代作曲家,是黄自先生的学生,为中国现代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音乐作品主要以歌曲为主。
有艺术歜曲、流行歌曲、儿童歌曲、还有抗战歌曲及钢琴曲、电影配乐等。
《红豆调》便是他为数不多的艺术歌曲里的其中一首。
刘雪庵的《红豆词》当时是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形所托,为其话剧《郁雷》作一首主题曲。
此《红豆词》与《红楼梦》里的《红豆曲》非同一曲,但调义却完全相同。
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这些歌词唱出了贾宝玉对大规园中重女子悲切命运的感叹,特别是对自己的心爱之人林属玉,同时也表达了他不变的情和痴。
歌词从里一个侧面道出了痴情儿文不尽的相思之苦,酒血泣泪的苦愁之心。
这首小曲原本是贾宝玉在酒席间即兴演唱的小调,担当贾府败落之后《红豆曲》再次奏起,唱的却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三十年代中期中国正处在乱世之中,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山河犹在,国之将破。
所以,刘雪庵这首《红豆词》又藏予了新的思想内容。
面对民族存亡局面,此曲更多的是《郁雷》般的挣扎与呐喊。
可以说这首《红豆词》同样也是朱彤教授想要抒发的民族的屈辱、苦痛之情,同时也借此发出中华民族的挣扎抗争之声。
【1】(二)艺术歌曲《红豆词》的曲式结构此曲为再现单二部曲式,调性为降小调,拍子为4/4拍子,速度为中速,由A、B 两个部分构成。
引子(1-5)小节,A段(1-17)小节,B段(18-30)小节,引子(前奏)共五小节,使用的伴奏音型为大大切分节奏型。
第一小节是降e小调的属加六和弦,(p)很弱处理,给人留下一个美得意境!紧接着旋律( poco rubato),力度上的变化需要演奏者控制指尖的力度,以降e小调主音开始非严格下行模进进行,降e 小调六级和弦开始,并有保持音记号,在弹奏时要稍给些力度,结束于一个阻碍进行属七一六级-主。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分析一、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9世纪初欧洲流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与其他的歌曲艺术形式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歌词的艺术性较强,大多喜欢采用著名的诗歌,表现的内容大多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第二,在旋律方面不单单注重人声的部分,艺术歌曲的伴奏追求的是对环境的渲染以及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一)黄自艺术歌曲的特点艺术歌曲是黄自音乐创作中的重点,也最能够反映出他所倡导的民族化。
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十分注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于用高度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性。
他的作品是画境、诗境、和意境的完美结合,具体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词与曲的完美结合从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歌词来看,大多使用唐诗宋词以及同时期的诗词。
作为艺术歌曲的歌词,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本身的要求使然,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黄自先生的深刻影响。
黄自将自身的优势融入进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赋予了艺术歌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西方歌曲艺术形式与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诗词韵律美和高雅气质的新的艺术歌曲类型,做到了诗词曲音乐的完美结合。
2.西方作曲法则与东方民族风情的融合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20世纪30-40年代,当时的国际环境处于多种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的状态。
他一方面用批判的方式继承西方作曲法则的长处,另一方面从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中国画的审美习惯中总结出规律,将两者结合对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行了卓越有成效的民族化创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了兼收并蓄同时又有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
3.钢琴伴奏与主旋律的相互配合黄自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完美的继承了艺术歌曲原本的特点,主旋律与伴奏旋律相辅相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歌曲要构建的形象与意境。
黄自的钢琴伴奏写法总是跟主旋律相互呼应,互相配合,钢琴伴奏起到了烘托环境的作用,与主旋律一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渲染任务,让人感觉到人声与伴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歌曲《岁月悠悠》赏析[权威资料]
![艺术歌曲《岁月悠悠》赏析[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2a7dca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3.png)
艺术歌曲《岁月悠悠》赏析摘要:江定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家和教育家,《岁月悠悠》是他众多艺术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既汲取了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调式特点,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五声”风格,堪称是近代艺术歌曲中实现了中西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
本文着重探讨了这首艺术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并对其演唱要点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江定仙艺术歌曲;《岁月悠悠》;创作特点;演唱要点江定仙是黄自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或许是受恩师的影响,他偏爱艺术歌曲的创作,早在1932年就发表了《恋歌》、《静境》等作品。
但在其众多的艺术歌曲中,真正受到高度关注和肯定的,恐怕要数这首《岁月悠悠》了。
《岁月悠悠》是江先生1936年从陕西教育厅回到上海后创作的艺术歌曲,黄嘉谟作词。
这首音乐原是为一部电影所写的插曲。
如今,电影早已被人们遗忘,而这首艺术歌曲却成为很有生命力的音乐会独唱曲目,并于1993年入选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
这是一首女高音作品,前奏较长,一共有11个小节(谱例从略)。
旋律线条相当清晰,织体和和声尽管在当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显得比较复杂,但写得相当的成功。
音乐的情绪起伏跌宕,感情细腻,从中几乎可以看出全曲的音乐面貌。
歌唱旋律一开始就在高音区出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一句以二度、四度、二度连续下行形成的四音短句,犹如对岁月流失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接着以连续欲扬又抑的长句进行,刻画了主人翁满怀惆怅的形象。
一直发展到这一段的末句以强烈的歌声道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苦。
歌曲的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其“出彩”的地方在第二段开头。
音乐从钢琴开始重复第一段的动机,而人声随即作下方纯五度的严格模仿,并且以弱力度演唱。
整个音乐形成了钢琴和人声的呼应,不但使音乐更加流畅,而且还加深了黯然伤神的意境。
随后的音乐与第一段旋律完全重合,使原来表达的感情进一步统一起来并得以加强。
尾奏则将主题再现,紧缩,最后的琶音结束在和弦音上,给人留下了强烈的余情未尽的印象。
艺术歌曲《一首桃花》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一首桃花》演唱分析摘要:歌曲《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一首咏叹调。
本文通过该作品的体裁特点、艺术风格、演唱体会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其艺术价值所在,并希望通过对该作品歌词、旋律、曲式、风格的分析、把握,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以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
关键词:歌剧;艺术歌曲;《一首桃花》歌曲《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经典咏叹调。
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也可以简要概括为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特殊的戏剧形式。
歌剧《再别康桥》取材、改编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歌词来源于我国著名浪漫诗人徐志摩及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情节发展以林徽因与三位杰出男性的情感经历为主线,叙述的是在那段岁月里知识分子之间含蓄爱情与真挚友情的故事。
依据我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歌剧《再别康桥》的上演无疑开创了我国歌剧的又一种新格局——小剧场歌剧,目前是我国第一部而且是唯一一部公演成功的小剧场歌剧。
该剧为歌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标志着我国当代歌剧发展的新格局。
歌曲《一首桃花》无论从取材到歌词都是颇具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林徽因在北京香山养病时再见故人,触景生情,心中泛起无限的回忆——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美丽的诗《一首桃花》。
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一首桃花》就是这样一首艺术歌曲。
其歌词含蓄、内敛,极具艺术性,全曲器乐部分由钢琴与小提琴合作完成。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展现瞬间的主观感受,伴奏织体部分的设计均采用新颖独特的演奏手法和技术手段,以期表达更好的音乐效果,全曲颇具印象派风格。
歌曲《一首桃花》是该剧女主角的代表性咏叹调,整曲旋律优美、流畅,更是值得广大声乐学习者学习和传唱的艺术歌曲佳作。
每一部歌剧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的依托。
诗歌《一首桃花》创作于20年代左右,歌剧《再别康桥》以林徽因为主线,叙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故事。
最新-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特点分析 精品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特点分析中国的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艺术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历经时代的变革而不摧,广泛吸纳民族音乐文化的养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时代赋予中国艺术歌曲全新的生命力,故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角度,阐述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
一、早期的演唱特点我国早期的艺术歌曲起源于五四运动前后。
当时,留学海外的音乐爱好者回归祖国,他们根据西方艺术歌曲特点,对中国当时的音乐进行填词创编,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
当时的西方艺术歌曲,其歌词源于本国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使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歌词与音乐相互交融、浑然一体,使艺术歌曲魅力四射。
利用西方的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艺术歌曲的情感,极赋感染力。
这也促使中国的音乐志士,汲取西方音乐传统的技法和西方音乐家的填词技巧,同时融入中国经典音乐文化,创作出了第一批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用来演唱的,只有通过演唱才能释放它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
同时期,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开始在中国普及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正是这些音乐家,促进了中外音乐艺术的融合,带动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相似,被称为西洋唱法。
在20世纪初,学成归国的音乐志士根据我国的诗词,融入西方艺术歌曲的特点,创作了大批作品。
例如,青主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融入西方艺术歌曲的技巧,充分表达了歌曲中女子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还有黄自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歌词,进行填曲,打开了中国艺术歌曲之路。
二、发展中的演唱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纷纷创建艺术学校,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前去学习。
由于各地艺术学校的创办,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人才,继而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大量创作,使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奏技巧显著提升。
我国的音乐家们立足本民族的经典文化,吸纳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将本民族的歌曲进行创新,赋予本土民歌以时代特色,丰富歌曲的内容,同时使这些歌曲走向国际音乐舞台。
艺术歌曲《春思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二、艺术歌曲《春思曲》的音乐特点(一)歌曲旋律、和声及曲式结构分析一首艺术歌曲的旋律、和声以及曲式结构都是一个作品中重要的因素,三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黄自先生所作的《春思曲》中的旋律、和声及曲式结构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最终造就了这部伟大的艺术作品。
该曲的曲式结构为三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1-10小节):首先,全曲开头为d小调。
歌词第一句在轻柔的伴奏声中自然的进入,由小字二组的f高音弱起并将旋律逐渐下行且再次将音高提高到高音后又下行,形象的表达出了“潇潇夜雨”滴落到阶前的景象,也在忧郁沉默的小调的铺垫中表现出了一位少妇一夜未眠的孤独寒冷和不安。
第二句同第一句一样,旋律为高音弱起并逐渐下行,并在第七小节转为f小调,“今朝揽镜应是梨涡浅”中“浅”字对应的离调和弦Ⅶ2/Ⅴ,更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思念过度导致面容憔悴的身体状态。
第四句在旋律上起于休止符,空闲一小节后又起于休止符,具有断断续续的特点,表现出少妇的迷离与心不在焉,和声方面“绿云慵掠”所处小节出现了离调和弦b3Ⅶ56/Ⅴ,“慵”字对应的旋律音d属于和弦外音的倚音,该和弦的不和谐性更体现出颓废的少妇失落与烦闷。
“懒贴花钿”的“花”字为Ⅴ9和弦,是一个相对不和谐的和弦,因此不能将“花”字的a音与旋律前后的c和f音结合而形成一个大三和弦明朗的效果,而是要构建属九和弦的不和谐感来突出表达少妇“懒贴花钿”的“懒”。
第一段最终结束于11小节的“钿”字上,并将旋律转向F大调。
第二乐段(11-17小节):此段开始为F大调的色彩,与第一段的小调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从郁郁寡欢到豁然开朗的感觉。
“怕睹陌頭杨柳”中的“柳”字是一个跨小节的延长音,此时调性由F大调转为f小调,其和弦色彩从大三和弦的明媚转变为小三和弦的忧郁。
“明媚”是指杨柳挂在枝头,嫩绿的柳叶随风摆动,微风轻拂的春色,而“忧郁”则是指那少妇“怕睹”此景,睹物思人的内心反差。
F小调进行一小节后又转入E大调,此段调性的频繁转换更充分地表达了少妇的内心复杂与思念之情。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作品与演唱分析

黄钟大吕56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作品与演唱分析 ■ 周 磊 江苏省演艺集团〔摘 要〕黄自先生创作的《玫瑰三愿》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在中国音乐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作品不仅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在我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面也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黄自;玫瑰三愿;演唱一、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1.创作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期,正处于动荡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之后,一批中国音乐家奔赴欧美各国留学。
受到当时新文化运动以及异域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界掀起了探索新音乐风格和题材的潮流,一些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音乐家们开始进行艺术歌曲创作,通过引用一些欧洲成熟的作曲技术,打破中国传统单音体系的创作手法,逐渐向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创作靠拢。
这时期全国兴起创建音乐社团等机构的浪潮,音乐刊物开始大量发行,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也开始出现新的生机,为中国近代音乐化建设等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30年代那些留洋归来的音乐家们先后登上中国乐坛,其中黄自正是当时音乐创作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2.黄自的经历和创作特征黄自,字今吾,出生于1904年。
从小在家庭影响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小学、中学先后学习演唱、钢琴、单簧管,以及和声。
1924年至1928年先后在美国欧柏林艺术与科学院、欧柏林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29年从学校毕业,同年回国后在上海国立音专教授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期间创作大量作品。
由于当年中国还不具备自己的管弦乐队等客观原因,所以偏重于声乐作品创作。
其中,黄自最擅长的是艺术歌曲创作。
什么是艺术歌曲?说到艺术歌曲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
根据考证,这个术语似乎是从德国利德(Lied)翻译过来。
艺术歌曲是一种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音乐体裁,以知名诗歌为歌词,着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它多以独唱形式出现,演唱者必须具备音乐表演、语言表达、声音控制三方面综合运用来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一、近代艺术歌已的风格特点
1、时代背景对风格的影响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历经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与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展等阶段,中国社会在承接晚清时期列强入侵之后,又一次处于大分化、大动荡的时期.中国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重压和离乱之苦,生活苦不堪言。
因此,在战乱不止、民族危亡时代所产生的艺术歌曲,尽管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时代的氛围使歌曲的基调都有一种压抑和悲壮的色彩.一些作品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反动统治的僧恶。
如肖友梅作曲的《问》(易韦斋词)、赵元任的《老天爷》,前者运用低沉的起句,叹息式的音调,在一连串发间中,表现出对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深深的优虑,情绪深沉而压抑。
后者吸取曲艺音乐的表现手法,借着对“老夭爷”的嘲笑、咒骂,表现出对世事的愤葱不平和对当时反动统治者的僧恶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对。
48?歌曲风格的影响.聂耳作曲的《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端木蔡良词)等,则直接反映出日寇入侵之后,中国人民的痛苦生活,在哀伤之中暗含着悲壮与奋起。
这些作品无疑深受当时抗日群众歌曲风格(壮烈、奋起)的影响。
即使一些抒情题材的歌曲中,也无不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而渗透着压抑与悲壮的色调。
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借古喻今,在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背后,隐含着对第一次大革命的夭折和对遇难战友的怀念;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暗含着对故国故土的思恋.又如张曙的《日落西山》(田汉词)在温馨的爱河中,不忘民族危亡等等。
总之,各种题材的艺术歌曲,总是隐含着压抑、哀怨、思恋或悲壮的色彩,成为近代艺术歌曲的特点之一。
2、音调差础
近代艺术歌曲的特点之二,即以民族民间音调为基础,根据中国语言声韵特点处理词曲关系,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这方面,既是作曲家,又是语言学家的赵元任先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歌曲《卖布谣)(刘大白词)中,曲调与词韵结合紧密,而且字音、声韵、语调、语气,在曲调的构成中,都有具体的设想和细微的艺术处理.在音调的运用上,赵元任先生也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以京剧的音乐素材为基础汉听雨》采用古诗吟诵的音调;《老天爷》则根据歌词音韵,以说唱朗诵调式处理为音调荃础等.因此他的歌曲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音韵流畅、易记上口。
此外,其他作曲家也以此为榜样,广泛采用民族、民间音调作为创作的基础.如陈啸空的《湘累》(郭沫若词)以中国古代歌曲和悲歌的风格写成,真挚哀怨、凄切感人;张寒晖的《松花江上》以民间“哭坟调”的音调为基础加工而成;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则是以汉语语调为基础写成朗诵调风格的戏剧性独唱曲等等。
还有更多的是汲取、揉合古代歌曲或民间音调的特点,创作出极富民族色彩的作品,如《可怜的秋香》(黎锦晖曲)、《铁蹄下的歌女)(聂耳曲)、《长城谣)(刘雪庵曲)、《我住长江头》(青主曲)等等.近代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多数是曾留学欧美、日
本学成归来的有志之士,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即用国外先进的创作技法为中华民族服务。
他们无不力图创作出既有高度艺术性,又有民族神韵的作品.他们鲜明地提出中国音乐要有自己的“国性”、“值得保存跟发展”,必须注意“中国派”曲调的特点,必须探索“中国化”和声语言等观点,在洋为中用和民族化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3、形式与技法的创新
近代艺术歌曲,深探扎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但在形式与技法方面,则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不拘于传统,大胆吸取国外的创作技法,在体裁形式方面也有许多创新,使艺术歌曲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在肖友梅的创作中,大胆使用欧洲作曲技术,采用明确的大小调式、分解和弦的旋法、三连音节奏、明确的终止式等,结构严谨,音乐舒展自如,恰切地表现出歌曲的内涵.赵元任的歌曲《老天爷)中,混合拍子、变化音的使用,体现了歌曲的激动情绪;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以主题音调的贯穿,调式、调性的频繁转换,音乐层层的递进表现手法,体现出主人公在四季不同时景中的不同情感,而且在民族调式与大小调式的融合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青主作曲的《我住长江头》,吸取古代歌曲的吟诵风格和一字对一音的节奏特点,在结构上却打破了宋词上下圈重复的惯例,采取上下各自重复的手法,并将下胭单独重复三次,把“相思”之情表现得更为炽烈.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既非ABA 式三部结构,又不是变奏性三段体,而是各具个性的三个段落,多角度的表现出“歌女”的悲惨生活.但在每段之前都以音阶式下行旋律为前奏(间奏),使音乐有机的连为一体,手法极为巧妙.张曙的《日落西山》,音乐既表现“俏冤家”的妩媚动人,又写了主人公对恋人的由衷的爱,以及在爱情与爱国之间决择时的坚定信念。
因此,在这首短歌中融合了山歌、进行曲、抒情歌曲等多种体裁特点,以完善而又独特的形式体现出歌曲的内涵.
二、演唱方法的基本要求
大多数近代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在音调基础、创作技法、形式体裁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以共同的时代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演唱近代艺术歌曲应当在唱法、吐字、表情处理等方面做出细微的选择与处理.
1、唱法与吐字
演唱近代艺术歌曲,在声音观念与唱法等方面,既不能照搬欧洲美声唱法,也应当与传统民族唱法有所区别.由于发声要求的不同,美声歌唱声音观念的要求是明亮、丰满、松驰、圆润,具有宽宏和金属色彩的音质;中国的民族唱法对声音的观念则要求“甜、脆、圆、亮、水”.鉴于近代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时代特点,对声音的要求应以“圆、甜、水”为主,亮度适中,即以圆润、松驰为基础,刚柔兼备,以柔为主,并以传统的声情并茂的美学要求为原则,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体现出特定的时代风格.在唱法上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不同的美学要求,而在发声原理方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深气息、高位置、整体共鸣等等.近代艺术歌曲在唱法上应以这些共同的发声方法为基础,同时强调汉语语音的咬字、吐字及传统的润腔方法,使之既能有美好的声音,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