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原创] 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发表于:2016-02-29 04:31:10 收藏
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平顶山市卫东区五条路小学李晓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
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
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各位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向师性产生原因及路径探究

小学生向师性产生原因及路径探究作者:林杨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年第02期【摘要】小学生普遍存在向师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有时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和管理活动产生遍地开花的效应。
但是,如今社会上却出现了部分小学生向师性被削弱的现象,它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
所以,有必要对小学生的向师性进行深入探究,寻找解决小学生向师性被削弱的策略。
【关键词】向师性原因路径一、向师性的内涵及实质(一)向师性的内涵学生天然地对教师有着向往、依附、崇敬心理,这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特殊对应身份应运而生的。
它的实质是小学生对拥有更多生活学习经验的教授者产生的向往、憧憬的强烈感情。
(二)向师性的实质1.依恋感依恋感指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活动都仰仗教师的协调引导,离开老师,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各项任务,甚至于无法端正学习态度,无法完成各项任务,无法建立正确道德标准和健全人格。
2.崇拜感学生对于处于引导角色的教师有天然的崇拜心理,这是教师自身示范行为和作为习得知识的源头身份决定的。
教师之于学生而言,能教授未知信息,能合理得当处理班级事务,并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常规任务,仿佛万能的超人,所以产生崇拜感也是自然而然的。
3.模仿感教师的行为不仅能完善教学教育工作的落实,大多数时候也会成为学生倾心模仿的标准。
他们对社会认知程度低,社会经验不多,很容易将老师的行为活动视为某种最高标准,并且以此来规范和要求自己。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二、向师性产生的原因向师性在小学生直至大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在小学生的身上尤为突出,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一)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社会经验缺乏,需要他人来规范和约束,自律性低,所以进入集体生活后,在缺乏安全感的不安定的心理状态下,在家庭和学校的交互影响下,想要获得肯定,逐渐对教师产生了憧憬的期盼心态。
正确运用“向师性”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听、 读 为方式 的语文学 习活动 奠定顺利 启动 、 发展 、 深化 的基础 ; 堆放在一起 , 不 能形成体 系 , 给储 存和运用 带来 了无 可弥补 的混
一步崴脚步步踉跄。这就难怪语文教育总是陷在“ 少慢 同时 , 为接纳此 后学 习到的其他人 、 事、 景、 物、 理、 情、 思, 形成相 乱。而且 ,
都 毫无疑问 提高 思维 品质 , 一边形 成意志 、 品质 和性格 , 为其 发展 、 创新 奠定 还是基 于希冀 整个 教育尽快 培养 出杰 出人才 的考虑 , 得借鉴传 统教 育的成功经验 , 将启蒙 任务 回归到相 当于古 代启蒙
话, 对 于小学生 而言 , 不是圣 旨胜似圣 旨就是 颠扑不破 的真理 , 用 关 系保证 , 为进一 步开展 “ 课堂教 育改革 ” 活动铺路 架桥 , 提 供必
知识 的清水浇灌他们幼小而干涸 的心 田, 为将来初 高中的进一步 要 的先决条件 。
深造奠定坚实 的基础 。
当然 , 随着小学生身心特点 日臻成熟 , “ 向师性” 自然会发展 。
的泥沼中不 能 自拔 , 整个教育也难 以培养 出杰出人才来 。 应 系统 , 预设相应 的位置 , 以保证在 此后 的语文学 习活动 中, 一边 差 费” 认识 更多的人 、 事、 景、 物、 情、 理, 形成相应 体系 , 一边砥 砺思维 ,
完善而坚实 的基础 。 因此 , 无论是站在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 让其走 出泥沼 的角度 ,
己先天的缺欠 , 那骨碌碌滴滴溜溜 的眼睛 , 就是一部渴望 知识 、 了 身心特点 , 与学 生建立和谐 融洽 的新 型师生关 系 , 真正贯 彻落实
解 世界 的望远镜 、 显微 镜 , 那一次 次眨 眼 , 都 是一个个 问号 , 作 为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的“ ( 师生) 暗示相互作用 ” 原则 , 小 学教师 , 用 浅显的“ 童话 ” , 浇灌那干涸 的求 知之 田, 因为教师 的 从 而为 “ 愉快教 育” “ 成功 教育” 模式 的顺 利实施提供 可靠 的人 际
师德为本,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德为本,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位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好书,给学生讲讲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社会,学校,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全人格,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负责任,有用的人才。
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内涵。
第一,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记得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
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在工作过程中我也曾经感叹,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对他的爱呢,有时反而对我的爱充满警惕和不屑。
通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原来我的感情还是没有到位,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其实爱贯穿在我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学生一定会领会到的。
第二,作为教师必须对某一学科具有的丰富的知识、精通的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教学,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
第三,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必须严格以“以德为本,身正为范”要求自己。
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许多年来,每当我站在这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张张求知若渴的面孔时,就会想起古希腊神话中那个不知疲倦,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再滚下来,然后在推上去。
增强学生的向师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与顶岗实习教师谈师生关系

增 强学 生 的 向 师性 , 构 建 良好 的师 生 关 系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 顶 岗实 习教 师谈 师 生 关 系
刘 茗
( 河北 师范大学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2 4 )
摘
要: 顶 岗实习支教是 河北师大教 育教 学改革、 支援农村基础教 育发展 的重要 举措 。调查表明 , 课 堂师生
二、 师 生关 系现状 调 查
( 一) 师生 间的一般 人 际交往
.
、
问题 的提 出
为 了培养 出具有专业水 平的高素质教师 , 2 0 0 5 年河北师大提 出了以顶 岗实习支教为重点 内容 的
“ 25 + 0 . 5 + 1 ” 的教改方案 , 构建 了“ 在理论一 实践一 理
.
论 的轨迹 中不断完善 自己” 的高师人才培养模式 , 即 师范生在校学 习两年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后 , 半 年 时间到县以下农村中学顶岗实习,四年级返校再 学 习与提高。2 0 0 6 年3 月, “ 顶 岗实习支教工程 ” 全
3 3 ( 4 . 0 )
垒 剑E d u c a t i o r l a I P r a c t i c e a n d R o s e a r c h  ̄ . f J
同 熬 蛊 宴 量塑 窒
从表 1 可 以看 出 ,顶 岗实 习教师 与学 生 的一 般 人 际交 往正 常 。 由于课 下 师生关 系 融洽 , 为课 堂人 际
1 5 9 ( 1 9 . 4 ) 4 5 ( 5 . 5 ) 2 8 4 ( 3 4 . 7 )
2 1 1 ( 2 5 . 8 )
3 3 ( 4 . 0 ) 1 1 ( 1 . 3 5 ) 7 8 ( 9 . 5 )
怎样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怎样培养学生的“向师性”柳州市第十七中学:张江城一、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朋友教育学家凯洛夫说过:“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仿效的榜样,然而决定着儿童对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
”作风民主、和蔼可亲的教师容易成为学生的良友。
记得我在新接手一个班时,我就郑重其事的把自己的QQ号写黑板上,说大家如果有什么不便当面和老师交流的话题,就可以和我在QQ上进行沟通。
学生们很疑惑的望着我:老师也会有QQ?会不会在套我们?但他们还是却偷偷的把号码给记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有学生通过QQ向我报告班上情况,提出他们的建议。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大合唱,有一个叫陈靖元的同学就通过QQ,就演出的服装、队形、选歌曲,交流了一个上午。
我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我们班在这次大合唱比赛中一举夺魁。
事实上,这个陈靖元在纪律上是很差的,但是每当他犯错误时,我都把他给我的建议当成优点来激励他,久而久之他就慢慢的改掉了许多毛病,在一次段考中,居然得了一个总分第3名。
因此,教师若能收起严肃的表情,放下与学生保持距离的架子,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当中, 学生就会愿意在教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学生便容易接受师者的教诲。
二、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常常表现为自卑、自责、不知所措。
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老师的帮助和安慰。
班上有个学生叫龚家豪,智商低,但是课堂纪律不低,经常挨老师批评。
有一天上课即将结束,我布置学生做课堂作业,他开始活跃了,东动西动的,转头回去讲话,眉飞色舞的,就连我走到他的面前都没有知觉,于是我卷起试卷,拍了他的头,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一楞,继而爬桌子,开始嘤嘤哭了,我心里一惊,学校不给体罚学生,我这样做,学生哭了,他是真痛而哭还是自尊心受侮辱而哭呢??我在一种惴惴不安之中下课了,回到了办公桌,我的心情郁闷,这个学生很吵,成绩又差,他会告我吗??在一种忐忑之中,一节课结束了,我依旧一筹莫展,这时这个学生在另一个学生的陪同下,怯怯的来到我的桌前,给我承认错误!我心头一热!想不到学生是那么的大彻大悟,我为对他偏见而羞愧!于是我开始对他承认错误,从此师生关系开始融洽,他也开始认真学习,开始变化了!!粗暴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心灰意冷,失去努力的信心,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
浅谈学生的向师性

浅谈学生的向师性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有一些家长提出现在的孩子特别不好管教,对老师和家长的一些观点经常提出异议,对此我个人认为: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向师性”,也就是帮助老师树立起威信,这样才有助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在此,我不想多说,只是把几封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来信展示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附:老师与家长的来往信件家长来信一尊敬的老师:你好!我是贵班学生晓彤的家长。
孩子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家长的隔阂越来越深,许多的言行越来越不被家长所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
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升入初中以后,学习上有了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另外孩子平时总喜欢与家长对抗,经常把自己所在房间里,连家长也不准进入。
凡此种种,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请问老师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老师回信一尊敬的家长同志:您好!谢谢您对我的信任。
对于孩子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初中生里面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作为家长可以通过学校与有关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联系,学校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可以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家长来信二尊敬的老师:您好!根据您的建议,我带着孩子来到实验中学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老师对于我提出的各种问题都给与了热心详细的解答,并安排我到“网络自助咨询室”浏览了一些心理学网页,使我了解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通过咨询我了解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指导教育孩子。
以后我又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培训和一些讲座。
如“心理环境对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影响”、“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隐私”、“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初中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等。
每一讲座,心理辅导教师都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分析学生心理特点。
通过讲座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身心变化的特点,适时调整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加强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_19

二、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常常表现为自卑、自责、不知所措。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老师的帮助和安慰。而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心灰意冷,失去努力的信心,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此时,老师应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比如:在考砸的学生面前,鼓励他们别泄气,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能力深信不疑,让他们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在所难免。在此基础上,再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克服困难。对闯祸的学生也一样,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而应与他们及时沟通,安抚他们惶恐的心理。教师还可以用自己或名人年少时犯错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和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不仅能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使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融洽师生关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向师性”是指学生尊敬老师、崇拜老师、乐意接受老师教导的自然心理倾向。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重视、关心和鼓励,即使那些与老师关系较为疏远的学生也希望被老师关注和肯定。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向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呢?
三、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若想得到学生的青睐,所教的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赞赏,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展现独特的教学魅力,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师生感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成功的课堂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真正的感激和尊重之情。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才艺和特长,如粉笔字板书、简笔画、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朗读、歌唱等,并能够将其恰当地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具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好的案例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好的经验可以给予我们以借鉴,好的理论可以给予我们以指引。
最近读了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就有这样的感受。
《有效教学十讲》以讲座形式,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和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全书紧扣有效教学和新课程标准,对有效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阐述,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而其中尤其引起我的注意,给予我启发的是关于学生的“向师性”的论述。
一、何谓“向师性”
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余文森教授引用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的观点认为,学生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向师性和独立性。
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对学生“乐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向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表现是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
凡是学生,都具有这样的学生感。
由于有了学生感,所以学生会在各方面看重老师,会把老师想象得更完美,学生的这种期待和他的学生感非常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个表现是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不论学习哪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个班级,都希望有一个好班主任。
这两个希望非常重要,这说明学生在学校能不能过得好,能不能学得好,能不能非常愉快、健康地成长,都和老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热切期待有好老师,好班主任,并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爱和照顾。
第三个表现是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
但是由于教师多数忽略了学生的这一要求,许多教师往往会对一些表现平平的学生视而不见,很少注意到他们被重视的强烈心理需求。
从以上的三个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向师性的三个表现实际指向两个方向,一是对教师的崇敬感,这是教师威信建立的前提,也是向师性的基础;二是对自身被重视的需求,要求有个好老师,要求有个好班主任,更要求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被关注是学生心理的一种巨大需求。
从这种心理上来看,教学要想有效,老师就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不仅要重视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也要关心那些学习特别不好的学生,更要关注那些学习一般、表现平平的中等学生。
一般来说,学习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往往在教师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一般的学生,则很少引起教师的注意,而正是这些中等学生的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如何培养“向师性”
明白了什么是学生的向师性,我感觉到教师的态度、言行举止,都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这样的影响甚至是巨大的。
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向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向师性。
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能力、高尚的师德修养,还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方式让学生乐学,进而达成会学、学会的目标。
一是语言沟通。
言为心声,语言既是思维的外壳,也是心灵的外显,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态度、情感。
对学生是否尊重和关爱,常常通过老师的只言片语即可显露出来。
语言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的内涵、语气、用词等方面。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无论在什么场合,面对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语气和善,用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用平等语气对待学生,语言中必须体现出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
教师的语言都应该尽可能是赞赏的、表扬的和鼓励的,而不应该是蔑视的,讽刺的。
即使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其批评的语言也要抓住要害,在指出其错误之处的基础上,还应有表现出相信学生能改正错误的鼓励性话语。
当学生遇到挫折甚至灾难的时候,教师更应该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同情,给予学生受伤的心灵以抚慰。
二是动作传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对学生会心的微笑、关切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体验,能从中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细微的动作胜于任何的语言,学生会在教师的动作中体会到教师如同父母般的疼爱和关怀。
当一个孩子在剧烈的运动之后满头大汗时,教师轻轻擦去他额头的汗水,他会顿时感觉到轻松;当在寒冷中学生冻红的小手在微微颤抖时,教师将那双小手攥在自己的手中,他将会立刻感觉到透心的温暖;当一个老师将没有扣好
的纽扣给孩子扣好时,学生的内心一定会涌起一股暖流
……教师的这些动作,其实就是无声的语言,体现的是师长的关爱,有的会让孩子铭记终生,当然也就更加信任和喜爱自己的老师,使得教学更加有效。
三是眼神交汇。
一个教师对学生一个赞赏的眼神往往会对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他从老师的眼神中体会到了老师的喜爱,体会到了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体会到了自己潜在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这样的体验是多么深刻啊。
当然,有时教师冷漠、蔑视或熟视无睹的眼神也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和敬重,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一句话,失去了自身的“学生感”。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肯定还可以有更多的行动方式,帮助我们培养孩子们的学生感,增强其向师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细心揣摩,不断实践,一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有效教学十讲》真是一本好书,书中还有很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