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篇》名师教案
七年级散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散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帮助学生掌握两篇散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散文,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两篇散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2、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赏析散文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富有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体裁。
它可以像一首优美的诗,也可以像一幅生动的画,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的真谛。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两篇七年级的散文,领略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第一篇散文《春》1、作者简介介绍朱自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整体感知(1)提问: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盼春、绘春、颂春。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4、细节赏析(1)选取文中优美的语句,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学生赏析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5、主题探究(1)提问:作者通过描绘春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生命和希望的歌颂。
6、课堂小结总结《春》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第二篇散文《济南的冬天》1、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二篇》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以“情感哲思”为人文主题。
《背影》表达了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白杨礼赞》讴歌了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起;《散文二篇》思考了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引人深思;《昆明的雨》展现了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令人回味。
将不同类型的散文集中在一个单元中,旨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同时课文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写法与语言都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
因此,此单元教学要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对各篇课文的教学有侧重点;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与求知欲。
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得也较早。
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学习积极性较强。
学生学习此单元时,既要注意学习散文的共性,又要积累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
在写法、语言的学习中,学生要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强化对散文的认识。
四、单元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设计说明此课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两篇散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和解读散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分析和解读散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散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和解读散文,理解散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散文。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散文二篇》2.参考资料:相关散文作品、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篇散文的标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分别呈现两篇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散文的主题和结构,探讨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散文阅读方法。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散文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二篇》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两片树叶的外形以及散文的情节进行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图片三幅,图一画有两片树叶的树苗若干棵;图二表现两片树叶象眼睛的背景;图三是表现两片树叶象耳朵的背景。
2、教师准备一些树林中的动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1、出示图一,激发幼儿想象。
出示图一,问:图画上有什么?(小树苗)小树苗有几片树叶?(两片)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幼儿充分想象)老师这里有一篇散文,我们来听听散文里说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好吗?2、教师朗诵散文片断,引发幼儿想象。
①教师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眼睛。
(出示图二)提问:散文里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眼睛)小树的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一一贴入背景图)是啊,小树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看到了很多美丽的东西,它心里怎么样?它觉得它看到的这个世界怎么样?②教师继续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耳朵。
(出示图三)提问:散文里还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耳朵)小树的耳朵静静地听呀听呀,它听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后,教师把准备好的图片贴入背景图)③小树苗越看越高兴,越听越高兴,小树苗一高兴就蹦了起来,发生什么事了?(幼儿想象后)教师讲述:哈,小树苗一蹦,就长高啦!3、学习朗诵散文。
教师完整朗诵散文一遍后,问:散文里讲了些什么?讨论后,教师放慢速度,以等待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朗诵散文。
4、幼儿讨论:学完这篇散文,你又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体验春天的美好。
5、延伸活动:画小树苗。
上面画上两片叶子,画好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树叶象什么,它们在做什么,心里怎样想,你的小树苗长大了没有。
附:两片树叶小树苗种上没几天,就长出了两片树叶。
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上的两只眼睛。
两只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啊,世界多美丽!瞧!这两片新叶子,又象是小树上的两只耳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

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哲理性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观点。
2.通过批注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生命的人文内涵,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3.赏析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生命观,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领会生命的人文内涵,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闲话“生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赋得古草原送别》(节选),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背,这首诗歌颂的是谁的生命?(学生:小草的生命。
)那么在诗人的眼中,小草的生命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学生:永久的。
)你认为生命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呢?请举例回答。
(学生思考一分钟,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家严文井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永久的生命》。
二朗读“生命”播放朗读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静下心来聆听。
1.请同学们按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同学毛遂自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停顿、感情等方面评价。
(重点字音) 3.请找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
(可结合自身实际)三探究“生命”1.独立思考:初步感知内容。
通过前面多形式的朗读,你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下面请同学们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考考你的同学,你指名提问,对方作答。
①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小,对生命中的事不能做主。
②第2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比喻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③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小组讨论:结合旁批理解课文。
同学们都知道,自读课文的学习离不开旁批,相信同学们在自读的时候就有在思考旁批中的问题,你独立解决了吗?你还能不能加上其他的旁批?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交流学习。
《散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散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上)16.《散文两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包含《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分别是写人记事性散文、托物言志性散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性散文,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课是由两篇议论性散文组成,他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的也较早,但对于议论性散文,学生接触较少,对议论文学习也仅仅是略有涉及,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批注等多种方式理清课文层次;用品读语言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背诵,摘录等方式,体会文中哲理,掌握文章作者观点。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中心论点;2.通过朗读、批注、概括等方式,理清课文思路;3.品读摘抄,背诵,品味文中语言,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掌握中心论点;2.感受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反复阅读,理清议论文思路;2.理解课文深刻的道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观看视频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抒发生命苦短的感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在珍惜时间。
他们同时道出了生命是短暂的事实,而作家严文井却认为生命是永久的,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窥究竟。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1、自读课文,互相纠错字音,勾画不容易理解的语句;2、分组朗读,画出每段中心句。
明确:第一段第一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二段第一句“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三段第一句“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四段第一句“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该篇短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鱼》,第二部分名为《荷》,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启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
在介绍中,重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情节、场景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2. 预习活动(10分钟)提前让学生阅读好《鱼》和《荷》,然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35分钟)3.1 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教师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鱼和荷的情景,说说作者如何描绘鱼和荷的美丽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鱼》和《荷》,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段落的结构:怎样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在叙述什么?•比喻的使用:有哪些比喻?比喻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比喻?•对比的运用:鱼和荷在文章中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4.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故事或者一篇美文,探讨其主题和情感,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散文二篇》优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经典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散文课文,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散文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的体现。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材: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教学材料。
3.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散文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两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加深对散文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二篇》教案主备课人:备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文章的内容。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体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探讨体会富含哲理的文句,以合作探究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教学过程: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 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臼jiù齿茸 róng 毛蔓màn 延凋diāo 谢牛犊dú(二)词义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3.(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的含义。
明确:(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
“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①“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
“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
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②“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
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
因此,我们认为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表现了作者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5)人活着,就要创造自身的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
从重复的“不断”一词可体会作者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3.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讨。
4.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
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神奇”“生命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1/ 3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
作者主要想告诉我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者,蔓延着,随处宣誓他的快乐和威势。
”“我们要赞美生命”统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5.明主旨:本文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6.拓展思考: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例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
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7.课堂小结: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为自己的生命精彩而拼搏、为自己能给世界增添姿彩而努力。
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四、课时作业:1.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篇短文,可以写自己生活中受到家长、老师赏识的一件事。
【例文】刺梨花不平凡(节选)近了,我不禁哑然--那不是什么玫瑰花,只是刺梨花,只是刺梨花而已。
花瓣稀稀的,薄薄的,连色彩都是那么浅淡!让我惊奇的是,它被遗弃在沟旁、路边,饱经风霜却能昂首挺胸。
花朵比不上玫瑰花的清香与娇艳,不会被人拥入怀中,置于案头,但它能结出刺梨儿,做药,做茶,在默默中奉献自己的所有;它不像玫瑰那样活得轰轰烈烈,虽然平平淡淡,却也堂堂正正地生活;从未有过惊天动地,只是在默默中奋进。
这样的人生不也一样有意义吗?我蹲下身去,摘了两朵刺梨花捧在我的手心里,感觉它并不平凡,同玫瑰花一般美丽。
不,它比玫瑰花还美丽。
点评:始见刺梨花,它的花型、花色都让作者嫌弃,不是自己要寻找的漂亮的玫瑰。
“不禁、只是、只是”等词流露出作者的失望,这是“抑”。
但它的生长环境,它对人类的贡献让我惊讶,平凡卑微的生命却在默默中奉献一切,我摘两朵捧在手心,感觉它比玫瑰更漂亮。
高度赞扬这不平凡的刺梨花。
结尾“扬”。
作者就灵活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成文。
2.读冰心的《谈生命》。
2/ 3第二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 濒bīn临多音字颤抖chàn 秘鲁bì呼号háo颤栗zhàn 神秘mì号外hào2.重点字词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
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
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
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最好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