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散文两篇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公开课简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公开课简案

散文二篇一、文本研读《散文二篇》的两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文,从文体上来看属于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

在教学时,要注重文章的散文和议论文的双重文体特点。

两文都有非常明确的中心,或提示话题的小标题,然后逐层展开,深入剖析。

以精妙的语言启发读者,体现人生价值的意义。

同时文章的语言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情感充沛。

其中一些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的语句,特别值得学生去体会。

一、创意说明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散文不在少数,但哲理散文却是第一次遇到。

因此,在组织课程时,我抓住了哲理散文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哲理散文这一文体。

从品味文章的标题入手,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从赏析关键词句等,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品味文章对于读者的价值导向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二、活动组织(一)导入散文以其优美的文辞、深邃的意境、含蓄而充沛的情韵在众多文体中独树一帜,深受喜爱。

其中,有一类散文以发表议论,阐述哲理为主,从而使人获得思想的启迪,我们往往称其为哲理散文。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哲理散文。

(二)感生命之恒1、跳读《永久的生命》,思考在作者眼中,生命又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永久。

2、围绕“永久”,作者将生命层层剖析,请同学们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与“永久”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叹生命之短1、其实文中还有一处也提到了“永远”,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在第一小节,我们也来读一读。

2、作者要赞美生命的永久,却先说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奈,这是否矛盾?这种写作的手法叫做——欲扬先抑。

(四)思生命之价1、跳读《我为什么而活着》,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及其原因。

2、你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他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对于生命我们又该如何而活呢?(五)品生命之奇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最打动你的文字或句子,说说你的感悟。

(六)拓展研读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的?2、欣赏朗诵《热爱生命——汪国真》。

基础版语文教案——同题散文两篇

基础版语文教案——同题散文两篇

八同题散文两篇教学要求1.了解老舍的《我的母亲》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2.品味两篇课文中充满感情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品析人物的内心情感。

3.体会两位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4.比较分析两篇《我的母亲》的异同。

课文说明(一)老舍《我的母亲》是一篇记人散文。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品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

全文共有16段,各段内容及要点分述如下:第1、2两段,叙述母亲的家世,突出点明母亲本是出身于穷苦的劳动人民之家,幼时便须经常下地干活儿,为下文描写母亲的勤劳能干和坚忍顽强的品格作了最初的铺垫。

第3段,强调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既是总结上两段的内容,同时也明确了“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更是为下文写母亲的经历和品格作铺垫。

第4段,推测母亲的出嫁及生儿育女情况,暗示这是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家庭:早婚,多子女,夭折率很高,也说明旧时代中国妇女命运的不幸。

第5段,推断母亲嫁过来后到自己出生以前,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就是说还不是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家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舍是满族人,他的父亲生前是保卫皇城的“护军”,在1900年(即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战死。

本来,在清朝定都北京后,对满族男性子弟待遇是很高的;到了清朝末年,满族人越来越多,国库越来越空虚,大量的满族子弟也沦落为与汉族穷人一样的普通百姓,但能当上“护军”,生活还是有保证的,然而也并非富裕人家,所以文中说“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明乎此,也就可以弄清楚大姐二姐订婚出嫁“讲究门当户对”的含义了。

第6段,写自己降生时母亲所遭的罪,这也是旧时代妇女普遍不幸遭际的缩影。

“老儿子”,北京一带的方言,意即“最小的儿子”。

第7段,写母亲的辛苦操劳:为了三个未成年的儿女和一个守寡的大姑子的衣食,整日经年地给人家洗、缝、补衣服,“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教案(一)一、内容解读1.《永久的生命》从标题看,作者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

但课文写法是先抑后扬,由一个较低的起点,渐入崇高的思想境界。

“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课文共5段,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

第1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作者以三十岁时人们的变化为例,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说人们“非常可怜”。

这一段看似论调悲观,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在为后面的“扬”蓄势。

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是各段的中心句。

这些段落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以代词“它”来称呼生命,将其具体化,是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5段以一个精练的句子收束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2.《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的结构比较清晰,为“总—分—总”结构。

第1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爱情虽属于个人情感领域,但它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

将追求知识与同情人类苦难列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则体现了作者的大我意识。

第一段的两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其中第二句较难理解,要结合下文才能更好地明白其含义。

第2—4段是分述,是对上述三种人生追求的详细解释,即“我”为什么会以此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知识则可以增进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的求知欲,使人类的精神更加充实、眼界更加开阔,并且这种探求本身也能造福人类,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16《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难点】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人类永远也解不开的迷。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生命的永久而费尽心机?然而,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

生命怎样才能永久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永久的生命》,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1. 介绍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某某武昌人,作家。

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代表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下次开船”港》等。

2. 读读写写:兴味xìnɡ wèi 洗涤xǐ dí卑微 bēi wēi 牛犊 niú dú茸毛rónɡ máo 消逝 xiāo shì繁殖fán zh í凋谢 diáo xiè3.解释词语:卑微:地位低下。

炫耀:夸耀。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芬芳:香气。

四.课堂活动:活动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提示: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概括内容:请从每一个自然段是提炼出一句中心句或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然后用这几个句子重新组成一首哲理小诗,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韵味和内涵:永久的生命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二篇》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两片树叶的外形以及散文的情节进行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图片三幅,图一画有两片树叶的树苗若干棵;图二表现两片树叶象眼睛的背景;图三是表现两片树叶象耳朵的背景。

2、教师准备一些树林中的动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1、出示图一,激发幼儿想象。

出示图一,问:图画上有什么?(小树苗)小树苗有几片树叶?(两片)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幼儿充分想象)老师这里有一篇散文,我们来听听散文里说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好吗?2、教师朗诵散文片断,引发幼儿想象。

①教师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眼睛。

(出示图二)提问:散文里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眼睛)小树的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一一贴入背景图)是啊,小树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看到了很多美丽的东西,它心里怎么样?它觉得它看到的这个世界怎么样?②教师继续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耳朵。

(出示图三)提问:散文里还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耳朵)小树的耳朵静静地听呀听呀,它听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后,教师把准备好的图片贴入背景图)③小树苗越看越高兴,越听越高兴,小树苗一高兴就蹦了起来,发生什么事了?(幼儿想象后)教师讲述:哈,小树苗一蹦,就长高啦!3、学习朗诵散文。

教师完整朗诵散文一遍后,问:散文里讲了些什么?讨论后,教师放慢速度,以等待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朗诵散文。

4、幼儿讨论:学完这篇散文,你又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体验春天的美好。

5、延伸活动:画小树苗。

上面画上两片叶子,画好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树叶象什么,它们在做什么,心里怎样想,你的小树苗长大了没有。

附:两片树叶小树苗种上没几天,就长出了两片树叶。

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上的两只眼睛。

两只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啊,世界多美丽!瞧!这两片新叶子,又象是小树上的两只耳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该篇短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鱼》,第二部分名为《荷》,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启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

在介绍中,重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情节、场景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2. 预习活动(10分钟)提前让学生阅读好《鱼》和《荷》,然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35分钟)3.1 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教师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鱼和荷的情景,说说作者如何描绘鱼和荷的美丽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鱼》和《荷》,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段落的结构:怎样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在叙述什么?•比喻的使用:有哪些比喻?比喻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比喻?•对比的运用:鱼和荷在文章中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4.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故事或者一篇美文,探讨其主题和情感,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两篇散⽂都与⽣命密切相关,那么⽣命的意义是什么?⽆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永久的⽣命 严⽂井 过去了的⽇⼦永不再回来。

⼀个⼈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丢失了⼀些什么,⼀颗⾅齿,⼀段盲肠,脑门上的⼀些头发,⼀点点和⼈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样只能⼀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个智者⼜怎么办呢!你的⼒量是那样的⼩,对于⽣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命不像⼀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命⾃⾝的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命。

这是⼀件平常的事,也是⼀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上的⼩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根根地从⼟壤⾥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所知⼀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犊,它那⾦黄⾊的茸⽑像是刚从太阳⾥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个个体内住⼀会,便⼜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件事! 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命,赞美那永久的⽣命吧,我们将要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激情⽀配着我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

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
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讲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母亲罗曼加里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中充满感情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品析人物的内心情感。

2、了解母亲身上表现出的坚强,走进一位伟大的母亲,感悟亲情。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愧疚及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通过言行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比较分析两篇《我的母亲》的异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母爱,珍惜亲情,并学会善待父母。

教学方法:品味语言比较阅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

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在母亲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外国的母亲,了解一下她是怎么用爱来教育和培养孩子的。

二、新课内容:
(一)通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母爱的伟大。

第一部分(1段),通过回忆“我刚13岁”时的家庭生活,表现母爱的一个侧面——克己无私。

写母亲总要设法给儿子弄点好吃的,比如一盘牛排,母亲“从来不吃这些肉”。

然而有一天,儿子发现,母亲“正仔细的用小块碎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

于是明白,母亲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把有限的肉省给儿子吃。

第二部分(2-4段),仍是通过回忆往事来刻画母亲,表现母爱——坚强。

写“我16岁时”,母亲的工作更加劳累。

直到有一天她“瘫在椅子上了”,“我”才知道母亲“多年来一直对我隐瞒的疾病——糖尿病”。

这里,母亲的坚强得到了显现。

同时,仍是在写母爱。

因为,她的坚强源自母爱——是“对我的美好前途的憧憬支撑着她活下去”。

接着,写“1938年我被征入空军”,后来巴黎失陷,“我”辗转到英国,一直到收到母亲的来信,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及鼓励。

第三部分(5-6段),全文的高潮,母爱到了极致。

写尔后的3年多时间里,是母亲死前写下的近250封信,给了儿子战斗到胜利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部分把母爱推向了极致(不仅在生前,还延续到死后。

连让儿子有个心理准备都考虑到了),把文章推向了高潮。

三、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1、作为记人散文,作者主要通过言行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文中精心选择了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一个片段表现母亲的一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母亲整体形象的塑造: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克己无私的关爱儿子,更注重意志品质、爱国情操、树立自信方面的培养,而且方法得当。

2、作为儿子记叙母亲的文章,文中自始至终都穿插着儿子对母亲的各种感受。

比如:受到鼓舞,增强了勇气等。

作用:一方面是烘托母亲,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借此抒情,把母子
之间的骨肉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文章中间部分预设伏笔,层层铺垫。

给读者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心灵震撼。

这种追求戏剧性效果的写法,带有小说化的特征。

四、比较阅读两篇课文:
1、两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有什么不同?
老舍的文章中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另一篇课文则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母亲形象。

2、两篇课文中,作者都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母亲的?
都通过日常生活事件来写母亲,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母爱的伟大。

3、比较两篇课文中使用的小说化写法:
老舍的文章中主要是指细节描写的细腻、真实和人物刻画的丰满、亲切;
罗曼·加里一文的小说化主要表现在伏笔、铺垫、照应的运用上,形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性效果。

4、比较不同作家的语言特点:
老舍的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

而且,喜欢在叙述中插入哲理性议论,起到深化主题、抒发情感的作用。

罗曼·加里的语言质朴、明快、口语化,富有个性特征。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