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
八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赢yíng蓦mò阑珊lánshān【积累词语】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课文提示】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
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以下是辛弃疾的三十首著名词作:1.《青玉案·送人东游》:“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栖。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红飞过秦楼去,雪晕鸭回鱼吐泡。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清平乐·壮岁寒无赖》:“风沙碛下观骏马,灯花愁堕弹旁坐。
花杨谁作主人簪,锦袈莫将陪客割。
”这首词以雄壮的景色和壮丽的辞藻表现辛弃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破幽梦·春去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作者对湖东风景的迷恋。
4.《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兰桡稳泛绿荷波,动画黄鹂带宿霞。
过世千年情已老,来人万里梦前峰。
”这首词写出了春天的清新和迷人,通过描绘悲苦离情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5.《南柯子·问世间情为何物》:“词中有画不中人,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词以南柯梦为背景,表达了对世间情爱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6.《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词描写了辛弃疾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
7.《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8.《青玉案·元夕示刘道士》:“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首词以元夕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世沧桑的惋惜之情。
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岁岁年年人相似,岁岁年年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岁岁年年花不同。
蓬莱何处覩神仙,飞阁流珠双泪痕。
辛弃疾词三首

在描写和抒情上的特点和风格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 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 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 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 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 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 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 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 婉,寓刚于柔。
六、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 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 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 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了一群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 贵族女子,而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 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 落。借这群贵族女子来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 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 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主旨: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 “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 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 有所求的志向。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 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 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内
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
同。
相同之处: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篇一: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
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
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三首

【导语】⾟弃疾的词有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下⾯就给⼤家分享下⾟弃疾的诗词,欢迎阅读!爱国诗⼈⾟弃疾的诗词篇⼀:《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 作者:⾟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九风⾬。
断肠⽚⽚飞红,都⽆⼈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归期,才簪⼜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赏析: 这是⼀⾸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
如果我们联系⾟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的经历来看,这⾸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引起的悲痛。
上⽚写⾏⼈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衬托悲苦的⼼情。
中⼆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引起的⼼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爱惜,莺声鸣啭,⽆⼈劝阻,由此⽽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写盼归的急切⼼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归期的神态来刻画⼥主⼈公的⼼理活动。
中⼆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物⼼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主⼈公盼望丈夫早⽇归来的焦急⼼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般常⽤的即景抒情的⼿法,⽽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物的内⼼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归期,才簪⼜重数。
"出现在读者⾯前的这位⼥主⼈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瓣⼀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情,便跃然纸上,甚⾄连这位⼥主⼈公的焦急⼼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
其⼆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对春天的怨恨。
这就⽐⼀般的"怨春"更加深⼊⼀层。
这⾸词通过⼉⼥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
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
于是就可以使⼈⽤⾃⼰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爱国诗⼈⾟弃疾的诗词篇⼆:《破阵⼦》 《破阵⼦》 作者:⾟弃疾 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词三首翻译

辛弃疾词三首翻译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鉴赏】: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辛弃疾词三首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 孙仲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 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 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 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 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 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 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阕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 历。本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 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 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精 妙地以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 ),此第三境也 。”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 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顿悟。成功 之道无出其右也.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的政治理想,与现在年纪老大、闲臵田园的现实处境
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
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愤
和悲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
抒发得更加深沉感人。
主
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 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臵散的 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问题一:“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 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
问题二:“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三: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问题一:“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
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4、如何理解“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中的“江晚”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 和“山深” ? 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相比, 这一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 深闻鹧鸪。 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拓展延伸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 案》在内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①内容——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②立意——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 ③手法——对比 不同之处: 内容: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 元宵;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 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立意: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 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 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手法: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 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赢yíng蓦ò阑珊lánshān【积累词语】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课文提示】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岁时,率领XX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通判等职。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
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结句,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朗读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课文分析】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
他俩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与晓。
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
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
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
“梦回”二字点明了这一点。
“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下面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
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
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栩栩如生。
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
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
“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
“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
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这句,写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
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
“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
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
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朗读课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文分析】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悦耳的音乐声四处回荡,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经过。
我寻找她千百次,不经意间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
作为一首婉约词,它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
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
故称箫为凤箫。
玉壶:比喻月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
第三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在《丑奴儿》中,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什么作用?连用两个“爱上层楼”,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少年不识愁滋味”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丑奴儿》中,“欲说还休”包含哪两层意思?“欲说还休”包含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句,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