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

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

能之和。

(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强调的是整体对部分的统帅作用和决定作用,部分从属于整体,但这只是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方面,二者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8、我们在办事情的过程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这是因为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可见,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所以办事情要量力而行。

(2)规律的客观性虽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办事情要尽力而为。

(3)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规律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9、背景材料:2001年用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性建设资金超过上年,西部和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93%和16.3%,高于东部地区6个和3个百分点。2001年又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西电东送”、龙滩水电站等。2002年新增的1500亿元国债投资中安排西部地区的投资占40%以上。

辨题:事在人为。因此,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一个发达的大西部将很快出现。

答案:(1)事在人为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是合理的。国家的支持、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热情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同西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3)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西部大开发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地进行。因此,认为一个发达的西部将会很快出现是不科学的。

(4)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背景:近年来不断发展阶段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全国各地因“泡吧”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辨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应尽快取消网络。

答案:(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材料中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我们看问题应分清主流和支流。尽管网络有利有弊,但其给人类带来的利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其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取消网络。

(3)我们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是,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限制其不利的一面,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矛盾的观点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五)内外因的关系

12、“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实现变化发展。“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一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因的作用。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河边走”会不会“湿鞋”,关键在于内因,只要我们善于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自觉抵制不利因素的不良影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就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3、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答案:(1)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坚持适度原则。

(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当我们需要改变事物性质促成事物发展时,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实现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

(3)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并学会“优化结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并把它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不仅在于是否承认和揭露矛盾,是否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还包括是否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承认和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它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

(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5、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坚持辩证法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26-19)

答案:(1)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因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因此,只有坚持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才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可见,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2)坚持辩证法不等于坚持了唯物主义。因为辩证法同唯物主义存在差别,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辩证法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存在的矛盾。如果只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而否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种辩证法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和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在于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状态问题的根本观点,但它们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或者依附于唯物主义,或者依附于唯心主义,因此,它们的分歧不在于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4)由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因而最终会走向唯心主义。

(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答案:(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④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但忽视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它方面的对立。因而是以偏盖全。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两同学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感性认识具体反映了活生生的现象,“眼见为实”,因而是可靠的。

乙同学:感性认识只是认识事物的现象,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更可靠,因而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2)甲只强调了感性认识的意义,忽视了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就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来说,它是不很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是更正确、更可靠的认识。

(3)乙强调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但忽视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忽视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具备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4)甲乙两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19、背景: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无不是在搜集大量可靠的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的。辨题: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正确。

答案:(1)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可见,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2)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质的不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不断地把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去检验、完善、发展。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实践与认识

20、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的实践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1、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只有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2、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3、一些干部到外地学习经验,看到一些好的做法,回来后据此推广,要求本地干部群众照此办理。

辨题:理论只要来源于实践,就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②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成功。③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24、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得到了改造。

答案:(1)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改造。题中的观点看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2)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会自发形成,人们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创新

25、促进事物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创新意识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因此,我们要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2)有了创新意识,要推动事物的发展,还必须把创新意识付诸到实践活动中,指导实践。(3)因此,简单地说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26、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答案:(1)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固守书本和教条,墨守成规,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3)进行创造性思想确实需要打破常规,想从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进行创造性思维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从这个角度看,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27、背景: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辨题:创新意识越强,办事情就越能取得成功。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创新意识,有利于人们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把事情办好。

(2)但是,如果不将创新意识用来指导实践,不去尊重客观规律和条件,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办事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可见,具有创新意识是把事情办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因素。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人生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作用

28、价值观可以直接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1)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价值观只能阻碍事物的发展。

(3)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事物,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必须借助于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

29、讲求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答案:(1)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同时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2)个人利益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个人主义是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从目的、方向、手段、地位等方面有严格区别。

(3)可见,追求和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并不是个人主义。笼统地说讲求个人利益是个人主义是不科学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集体主义要求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二者是相对立的。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不能据此认为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3)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同的利益主体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4)由此可见,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集体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31、背景: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有人认为: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讲了诚信,无钱可赚。也有人认为:不讲信用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讲诚信的人会吃亏。

辨题:我不讲诚信,是因为社会上有人不讲诚信;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我也会讲诚信。

答案:(1)整体和部分、社会和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讲诚信作为社会问题,必然会对个人产生消极影响,但它不能成为个人不讲诚信的根本原因。个人没有诚信,关键是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2)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讲诚信,社会诚信就难以建立。要建立社会诚信,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3)题中只看到社会对个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没有看到个人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因而是片面的。

(四)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32、在我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就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答案:(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因此,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虽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毕竟存在差异。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常常发生的,甚至会出现不可兼顾的矛盾。

(3)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公民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才能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3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用集体主义调节。

(2)坚持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有正当利益与不正当利益之分。个人正当利益指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素质、更好地实现集体利益的需要。限制的仅是个人的不正当利益。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反对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腐蚀人们的思想,危害社会稳定,诱发违法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必须坚决反对。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021年高中哲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2021年高中哲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1.【题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A.理论特征B.理论核心 C.理论品质D.理论前提 【答案】C 【解析】(1)C: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2)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物质与意识。(3)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选项】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题干】客观实在性是 【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 B.一切物质的共性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物质的存在形式 【答案】B 【解析】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个别和一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4.【题干】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选项】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那么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第三点,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的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5.【题干】“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A.适度原则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D.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毛概辨析题参考答案

3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本命题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全部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包括他青年学生时代的思想和晚年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中有些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思想观点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有区别的。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同时,毛泽东之外的党的其他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思想,是既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并不构成一个体系。 本命题错误。 (1)“三个代表”的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仅仅是三句简单的表述,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33.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 本命题错误。 (1)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上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 (2)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看,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规定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从不断变化的“事实”中“求”到“是”,即认识到事物的规律,用于指导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胡思乱想,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想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本命题错误。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2)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消灭资本主义,相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特别提示:要清楚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相互之间的关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高考哲学常识重点分析题(附答案)

2009年高考哲学常识重点分析题(附答案) 1.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正在激烈争辩,觉得有趣,便问:“你们两个争个啥呀?”一小儿说:“我以为太阳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可是他不同意。”另一小儿不服气:“明明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孔子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深奥,似乎不是孩子能发表意见的,于是颇感兴趣地说:“你们都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来给你们作个裁判。”一小儿说:”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顶盖一样,中午只有碗口大,黄昏时又大了起来,同样一个太阳,当然是离我们越远看着越小,离我们越近看着越大,所以太阳应该是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了。”孔子恍然:这小孩真聪明,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解释如此复杂的问题。另一小儿不服气:“不对不对,太阳才出来的时候并不太热,到中午就热得厉害,到黄昏又恢复了清凉,所以,太阳就象是一个火炉,离地越近就越热,离地越远就越凉,当然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啰。”孔子觉得也有道理,但两个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两小儿的观点。 2.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3.以下是一则漫画: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这则漫画。 4.阅读下列反映辩证法和形而上 材料1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 材料2

政治辨析题答案

辨析题 1、只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就能得到快速发展。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积极鼓励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③但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还有大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4、因此,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我们要全面看待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要鼓励并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大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在思想品德课上,小红与小文就维护民族团结问题展开辩论: 小红: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小文: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的义务,只要我们履行这个义务,就能维护民族团结。 答、①小红和小文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②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都应自觉履行这个义务,依法同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③维护民族团结,不仅需要我们履行这个义务,还需要我们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3、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年收入低于温饱线的农民还有2000 多万人,与此同时,城镇贫困人口也大幅度上升。中国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 请辨析: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违背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答: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②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内容来看,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范围来看,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从实现途径来看,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 ③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应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大全

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答案(完整版)附上一年试题

简答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 赵一曼 冯玉祥 杨靖宇 李宗仁 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

哲学常识(上) 25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5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26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6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265、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266、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267、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268、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27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7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7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7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5、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7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7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79、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80、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81、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28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83、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84、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28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86、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8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2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9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293、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9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高二级哲学常识(上)最新期末复习测试题

高二级哲学常识(上)最新期末复习测试题 命题人:高银物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一卷(7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006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由于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干扰机制,美国人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荣获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此回答1-2题1.历经长期的研究,RNA干扰终于被发现,这表明B A.人们能够穷尽对整个世界的认识B.世界上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C.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D.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成功发现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的前提是D A.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的意识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是否尊重客观规律 2006年10月8日—1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思想、新做法。全会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据此回答3—9题。 3、我国已具备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中央适时提出这一构想体现下列哲学原理A A.物质决定意识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应该A ①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④具有创新精神,大胆探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这是因为D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 A.物质和意识辩证的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而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 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真题按考点分类汇总专题四 人生观.价值观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真题按考点分类汇总专题四人生观.价值观 常考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05·江苏卷11).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05·广东卷2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B):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2005春季高考文综·论述)(34分)“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比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回答:(2)在哲学的意义上,守信与失信行为体现了两种性质相反的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说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必要性。(13分) 〖答案〗: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信用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信用意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对抑制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2004年江苏卷).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B )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04年春季全国卷)《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蓝牙”“克隆”等新词新义1200余条。这表明( A)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2002年春季全国卷)进化论刚提出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人接受,但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这说明( A ) A.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新的思想观念一开始总是不为人所接受 C.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超前性 D.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滞后性 常考考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05·北京卷30)非公有制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遵循市场法则.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还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因为(C)A集体主义决定企业发展方向 B市场经济可以产生集体主义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解析:选D。回答引文题重在理解引文含义,李振声的观点体现出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D正确。A错误,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错误,哲学研究事物的共性,它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012·广东河源龙川中学第一次模拟)东方哲学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最近完成并出版。该书共5卷,约250万字。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D.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A项错误,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B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项符合要求。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解析:选D。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但必须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存在的条件,但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故B、C错误。D的说法反映了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4.(2011·高考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D项入选。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都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应选D。A、B、C虽然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但不能理解为是社会客观性的集中体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 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