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的气候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些对气候变迁的初步认识,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左传·哀公七年》: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与气候有关的信息。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公元前510年,周朝国君哀公七年冬天非常寒冷,民众冻死成千上万。

2. 黄土高原陕西省华县文献: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农民古代记忆,揭示了过去几千年华山地区的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暖期和寒期的交替。

3. 中国大陆冰川记录:中国大陆的一些高山地区保存了丰富的冰川遗迹,研究者通过对冰川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过去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

4. 树木年轮分析:树木年轮记录了树木生长的年份和季节性变化,通过对树木年轮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气候的湿度和温度等变化情况。

5. 湖泊和沉积物分析:中国大陆许多湖泊保存了大量的沉积物,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频率。

6. 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献中,如《礼记·月令》、《山海经》等经典著作,记录了一些与气候相关的信息,例如季风、旱涝等天候现象。

7. 古代农业生产情况:通过研究古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技术,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例如,古代农民栽种水稻的选择和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往往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8.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往往会因为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通过对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状况。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可以通过古代文献、考古遗址、自然记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认识。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满志敏利用文献物候资料研究了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均一性原理、限制因子原理、气候影响的同步性原理、人类影响的差异性原理和模式、生物响应气候冷暖变化的不对称原理等基本理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22]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倪根金认为其变化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3]王晖利用古代土壤学的新研究成果和先秦古文献与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对商末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环境进行考察,认为商后期干旱的气候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线,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

[24]秦冬梅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气候异常期,具体表现为冷暖变化、干湿变化的异常及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增多,这种异常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粮食歉收,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安定程度。

[25]王开发通过对上海地区大量孢粉样品的研究。

发现沪杭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多次的波动,表现出5个凉期和4个暖期。

[26]中国是个水灾频仍的国度,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樊自立和方英楷撰文对塔里木河水资源问题进行探讨。

樊文指出,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面积不断扩大,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古代绿洲消亡,天然植被退化,沙漠化扩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水,防护功能不断减弱,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形势。

[27]方文则总结了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5次改道,引起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剧变、绿色走廊衰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保护塔里木下游绿色走廊的18条措施。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气候波动根据地质学的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呈现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特点。

冰期是指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导致全球进入冰川期,而间冰期则是指地球气温相对稳定,冰川消融,海洋扩张,地球表面恢复温暖。

这种气候波动对中国及全球的气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时期的干旱与湿润周期历史气象学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经历了多个干旱和湿润的周期。

这些周期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湿润周期,降雨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在干旱周期,干旱少雨,容易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和自然灾害频发。

历史气候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活动、地球自转速率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气候变化。

未来气候变迁的预测基于现有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中国未来气候的变迁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气候变化可能将继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例如,在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气温将升高,中国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侯变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工作,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机制。

同时,政府和公众也需要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历史上的气候那可是一直在变呀!就说古代吧,唐朝的时候,那气候可比现在暖和多啦!听老师讲,那时候长安城里的花开得都比现在早呢!我就在想呀,要是我能穿越到唐朝,是不是能更早地看到美丽的花朵,闻到那香香的味道?再往前,周朝的时候,黄河流域可不像现在这么干燥。

那时候,树木郁郁葱葱,河水也流得欢畅。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去公园,到处都是绿色,让人心情特别好。

可是后来呢,气候慢慢就变啦!比如说宋朝,北方有时候会特别冷,冷得让人直打哆嗦。

这就好比冬天里,你没穿厚棉袄就出门,那风一吹,骨头缝里都透着寒意!我爷爷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冬天的雪下得可厚啦,能没过膝盖呢!而现在,雪好像都变得小气了,不肯多下一点。

这难道不是气候在变吗?咱们中国这么大,不同的地方气候变化也不一样。

南方一直都比较湿润温暖,北方有时候就比较干燥寒冷。

这就好像两个小伙伴,一个性格温柔,一个脾气有点急躁。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讨论这个问题。

小明就说:“那气候变了,对我们有啥影响啊?”小红马上接话:“这影响可大啦!粮食收成会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变呀!”是啊,气候变了,农民伯伯种地就更不容易啦。

如果雨水少了,庄稼就会渴得没精打采;要是雨水太多,又可能会把庄稼淹坏。

这多让人心疼啊!而且,气候变了,有些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说不定有些小动物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家,到处流浪。

这多可怜呀!所以说,咱们可得好好保护环境,不能让气候变得更糟糕啦!要是气候一直这么乱变,那我们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呢?难道我们要生活在一个乱糟糟的世界里吗?我觉得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节约水电,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地球能一直开开心心地转下去,让气候也能稳定一些,这样大家才能都过上好日子!。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你们知道吗?气候的变化对咱们中国古代的发展可有大影响啦!
比如说,在一些温暖湿润的时期,农业就发展得特别好。

那时候雨水充足,庄稼长得壮实,老百姓能收获好多粮食,生活也过得不错。

给大家讲个故事。

唐朝的时候,气候比较温暖,北方的粮食产量很高。

老百姓们种的麦子、水稻都丰收了,大家吃得饱饱的,国家也变得很繁荣。

可要是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那就麻烦啦。

有时候会闹旱灾,地里的庄稼没水喝,长不好,老百姓就得挨饿。

像明朝末年,气候变得很冷,旱灾也频繁发生。

粮食收成不好,很多人没饭吃,社会就不太稳定。

再比如说,气候还会影响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关系。

气候寒冷的时候,草原上的草长得不好,游牧民族的牛羊没吃的,他们就可能会往南边来,和中原地区发生冲突。

反过来,气候好的时候,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国家也能稳定发展。

同学们想想,如果一直是风调雨顺的好气候,那人们是不是就能安心地做各种事情,比如读书、做生意、搞艺术?
像宋朝,虽然军事上不算特别强大,但是因为气候还不错,经济和文化那可是相当发达。

所以说呀,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咱们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历史,知道咱们的祖先们是怎么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努力生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的。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会发现历史真的很有趣!。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初步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气候描述和各种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所谓的“气候转折期”,即西周至东周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中国气候从湿润转变为干旱,导致许多农业文明的崩溃和迁徙。

此后,中国气候再次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气候转变,如汉朝时期的温暖湿润、隋唐时期的寒冷干旱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气候波动。

在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原因时,有几个主要的因素被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轨道变化。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这也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模式的调整,从而影响气候变迁。

此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气候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的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水量和河流的水量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气候变迁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最后,气候变迁也对人类居住和迁徙模式产生影响。

历史上,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不少农业文明不得不迁徙或消亡,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其影响范围极广,众多气候事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气候变化是地球大气的长期变化,它反映了大气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这些都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历史变迁角度出发,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人类历史变迁气候变化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的交叉领域。

而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气候变化是历史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文化、艺术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历史上,气候变化引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事件。

例如,小冰期时期的来临——一段自14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寒冷期,冰川巨变、暴风雪等极端气候事件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导致粮食和物资的短缺,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同时,气候变化又给人类文化与艺术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着世界各地文化的形成与演进。

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利用化石燃料、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等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这种变化不仅损害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的尖锐性表现为灾害性天气,例如暴雨、洪涝、干旱、极端高温、气旋等可能给固定资产、农业、饮用水供应等诸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业界估计,全球暴雨和洪涝可能只会在未来十年造成价值超过1.5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同样,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饮用水的短缺,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城市化和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吐故纳新。

不包括天灾和环境灾害的贿赂威胁,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身影。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无论是配套安全机构、资金、保险、流动和协调安排的投资,都是需要在这个情境下进行工作的。

许多人认为这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察觉和识别新的威胁,并随时调整用地计划等策略,并且投资资产的准确性、工程在线和其他运营正常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变迁中的气候变化
人类的进化史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其至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跌落、战争和浩劫,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和文化成就的取得,除了我们
看得见的人为因素以外,冥冥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有气候的变化。

科学家们认为,自然环境变化对人来文明的影响是很大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从而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人口高
密度的农业社会出土地产量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从而引起
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严重后果。

对古代中国而言,气候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着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强弱对比和农牧分界线的南北飘移,山此引发或加剧民族冲突,进而决定中原王朝的兴替。

秦汉是一个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虽然其间也岀现了多次年代尺度的冷暖波动,但冬半年均气温较今约高C,最暖30年出现在西汉初年(前210'前18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现代高°C左右。

与之相应,秦汉时期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种植北界向北推进至河套以北地区。

继秦汉暖期之后,中国气候进入了一个长达近400年的寒冷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冷期。

当时我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低°C以上,其中,最冷30年出现在南北朝中期(481、51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现代低1・2°C。

在这个寒冷期中,匈奴、鲜卑、羯、氐和羌等游牧民族纷纷内迁,割据中原,北方农区因此大幅度向南退缩,牧业其至进到华北平原。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复以河阳为牧场,恆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

出时大片农区已转变为牧区,其农牧分界线自碣石至上谷居庸关,折向西南常山关,沿太行山东麓直达黃河。

虽然这条界线并非完全是气候的产物,但是与气候寒冷导致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密切相关。

隋唐(特别是唐代中前期)气候总体温暖,我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高°C以上,其中,最暖30年(69P720年)较今高°C。

唐中叶“安史之乱”后,我国气候再次转冷,并持续至五代时期。

当时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低C,虽然其间也有短暂回暖(如830年前后),但幅度不大,气温仍较今约低。

C。

在此期间,中国再次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动乱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如吐蕃、契丹、党项等)伺机南扩东进,畜牧业山此得以再次发展。

北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这与欧洲及大西洋周边地区出现的中世纪暖期相一致。

这一时期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高C,最温暖阶段出现在120P1290年,较今约高°C,但温暖气候并不持续稳定, 其中也有相对寒冷的阶段,如两宋之际。

这种温暖的气候条件在北方农业上的反映,即农区向北扩展。

明清时期气候以寒冷为特征,这与欧洲及大西洋周边地区曾经出现的“小冰期”状况一致,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低°C,其中最冷时段出现在清后期(1861、1890年),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约低°C o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从850年起有7次国家大动乱都发生在冷期中。

在24次王朝的建立和灭亡的事件中,只有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以及西夏王朝的建立
发生在暖期中,元亡明立两次事件是冷期时冷期时元末农民起义延续的结果,仅仅
发生在冷期结束后8年。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
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
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
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然而,不是所有的气候降温期的社会动荡都会引发改朝换代,气候降温期也曾有东汉初期.光武中兴等社会繁荣和稳定。

气候持续增温期也不总对应社会繁荣和稳定,如清朝后期和混乱的民国时期等。

因此,气候变化不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历
史进程的唯一因子。

对于千年前的世界而言,四千多年以来,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地球上,经过了四次比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还有四次比较大的温暖期。

第一个寒冷期,时间发生在大约公元前2200年至前1900年。

气候变迁造成很大的灾害。

欧洲北部的畜牧民族在寒冷的夏季无法取得足够的饲料,以便在冬天喂养牲口。

农耕民族则因生长季节太短而歉收。

粮食需求无法满足。

人类遭遇饥荒,必须离开家乡。

迁徙行动刚开始规模很小,印欧人随之大规模出走,向外扩散。

美索不达米亚一向是流着牛奶与蜜的富饶之地。

山于气候最适期结束,人类不得不放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农耕居住地长达300年。

早期青铜器时代文明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开始消失,农耕民族一直到公元前1900年才回到此地。

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民族也必须离开,向东迁徙到季风降雨较多的地区。

撒哈拉地区的游牧民族必须向南迁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带,或是向东迁徙到尼罗河河谷,最后撒哈拉湖泊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干涸。

而第二个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前1250年至前650年。

青铜器时代的北欧人在遥远的北方享有干燥温暖的气候。

但是气候变得寒冷潮湿后,村民便需要离开居住地。

有些人到达法国与西班牙或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

其中一个部落色雷斯到达保加利亚,引发一连串效应,最后造成多利安人入侵。

迈锡尼帝国灭亡,残存的阿卡迪亚人迁徙到爱琴海沿岸和塞浦路斯。

在旱灾、饥荒为害和入侵者压迫下,欧洲和亚洲西部进入了地中海区的“黑暗时代”。

第三个寒冷期出现在公元纪年开始至600年左右。

希腊罗马温暖期结束后,全球冷化再度降临。

气候于公元2世纪变得更加恶化。

日本学者田家康认为,欧洲内陆的气候一旦变得寒冷,包括里海在内,中亚的内陆地区就会变得气候干燥,降水减少。

从公元203年到293年,挪威西部的冰河规模扩大,里海的水位下降,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

这次干旱不仅让商路衰退,还引起草原沙漠化,夺走了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公元650年至1280年,新的温暖时期开始,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温暖期”。

1280至1860年,第四个寒冷期来到了。

很多西方学者用“小冰川期”特指这一个离我们最近的寒冷期。

1400年,气候明显变得更加不可预测,风暴更频繁。

气候变化之频繁和气温之低,在16世纪晚期数十年的寒冷期达到顶峰。

随着城镇和城市的扩张,食物供应紧张,鱼类便成为极其重要的商品。

而从1860年至今,新的温暖时代开始了。

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从整个世界范圉来说,这是一个科技进步和繁荣的时代。

然而新的问题也在产生,正如现在的人们熟知的,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温室气体水平持续上扬,气温升高变得更为迅猛。

近些年来,历史上气温最高的夏季和最温和的冬季的纪录在不断刷新。

台风、暴雨、极端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气候也变得日益频繁。

现在人们担心的是,全球气温是不是上升得太快了如果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灾难的挑战这并非杞人忧天。

从历史演变和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气候的影子;面对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乂可以从历史中获取应对的经验和教训。

纵然不必对全球变暖忧心不
已,也不能疏忽其造成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