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教学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沁园春长沙》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以及作者的革命情怀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等,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引出《沁园春长沙》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意象等,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等,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总结性评价: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程度,以及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沁园春长沙》与其他毛泽东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不同之处。
2.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毛泽东和《沁园春长沙》的相关文章和书籍,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和作品。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沁园春长沙》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其他相关诗词的文本。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上阕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品味精妙的语言。
(2)领会下阕中词人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2)体会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词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接着,教师说:“在不同人的眼中,秋天有着不同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基本知识(1)词的定义: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词的分类:词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基本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鉴赏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词的有关知识,引出《沁园春·长沙》。
(2)播放一段关于长沙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长沙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3.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描绘了湘江秋景图,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
(2)提问: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明确: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4.赏析诗歌(1)赏析上阕提问: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明确:上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作者通过对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长沙秋天的壮美景色。
提问: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明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一词,突出了作者卓然而立的形象和中流砥柱的气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红遍”“尽染”“碧透”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争流”“击”“翔”等词语,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活力,表现了万物在秋天里竞相生长、蓬勃发展的景象。
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10篇)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情景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消除学生的时代隔阂,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乐于学习、乐于探究。
2、通过问题探讨,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而且在学生的交流、碰撞之中,提高认识,消除普通学生与伟人间的距离,从文本出发,感悟青年毛泽东的情怀。
【设计思路】1、音画情境:在检查预习情况后,展示Flash动画《沁园春·长沙》。
解说:优美的画面和充满激情的朗诵能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诗人所创造的情境里,能激发阅读兴趣,引发情感体验,有助于快速理解课文。
2、问题情境:⑴全词共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解说:学生会对全词有个完整的初步认识。
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⑵第一幅画面与第二幅画面的.色调和意境有何不同?词人的感情是否也是不同的?解说:希望学生能有不同的见解。
这个问题的探讨就能看出老师和学生是否固守成见,能否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接近真实的判断。
明确:第一幅画面色调是冷的,是灰的,词人是孤独的,江水北去也无法让人产生高昂的情绪。
它与第二幅画面相差极大,其中意味无穷。
⑶“湘江秋景图”是那样的色彩绚丽,词人又为何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问?解说:这一问非常重要。
常人面对“湘江秋景图”会很高兴,很喜悦,断然不会产生词人那样的慨叹和疑问。
这一突兀之处正是破解词人心理密码的关键。
问题情境的妙处实在不用多说。
学生只有感觉到词人的情感是在变化的,且能了解到当时的词人处境艰难,才能明白本词实为自我激励之作。
那对全词的理解就上了新的高度。
2023最新-《沁园春 长沙》教案(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毛泽东(1925年)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自信和抱负上片:红遍尽染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击:搏击,战斗翔:飞,自由轻快。
下片:作业: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以及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毛泽东。
【实施目标】观看历史文献资料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一集和第二集——《宏程心路》和《青春意气》。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读书笔记。
【作业】1.与同学交流观看所得。
2.背诵自己喜爱的毛主席诗词,为背诵比赛做准备。
先听课文录音篇二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学后练习篇三后诗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四一、教学设想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国家的杰出缔造者。
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酿爱古诗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肤浅的意境,感受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培育诗词鉴赏力量。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观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观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预备:1、PPT2、范读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爱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学校我们学习了《雪》,今日我们要观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脚印,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识内容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识内容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仆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抱负,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缘由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化体会,详细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较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教学案导读:《沁园春·长沙》《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及练习《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欣赏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一)写壮景,抒豪情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朗读《诗人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致青年公民》[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教学重点]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1、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
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
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2、让学生诵读3、理解诗歌(1)第1节写了什么?(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2)第2、3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3)第4至6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4)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得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
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4、小结: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
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
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
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
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
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
”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相信未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具体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