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节目观后感
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15篇

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15篇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15篇篇一: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观看《大国海运》记录片后,更加了解国家的强大和贡献,随着世界贸易不断增长,集装箱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也在这一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本期节目中,使我更加了解到集装箱的重要性。
作为集装箱制造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我们提供的不光是一个集装箱,同时也是中国制造,我们不光要注重质量和技术,更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全体人员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我们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不断推动技术改进和人才培养,将继续成为全球集装箱制造业的领导者。
我相信,在中国制造品牌的支持下,中国集装箱制造业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二: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在第一节《黎明启航》中,国民党镇府与美国图谋对于新中国进行局部封锁,中国海运事业面临巨大危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起布局,通过与波兰合作组建中波公司,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锁,使得中国海运获得了技术性支持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在这里我看到了,先人面对困难临危不惧的心态,认识到了面对问题要做好提前预防的重要性,在我们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也是一样,要时刻做好提前的布局,发现未来会面临的问题,做好预防,才能真正解决危机和困难。
篇三:大国海运纪录片观后感大国海运,讲述中国海运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量突飞猛进,港口压船、货物压港情况非常严重,落后的杂货装卸作业方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为解决这一突出的困难,天津港建成中国大陆港第一个集装箱码头,开辟了中国集装箱运输新时代,成功攻克港口装卸效率低的问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通过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得更加紧密。
在当今世界贸易中,集装箱多式联运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作为集装箱造箱人,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深知肩负的重大责任,做好每一个集装箱部件,造好每一台集装箱,都是在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9篇)

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9篇)看完纪录片《故宫》,大家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9篇),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9篇)篇1:紫禁城纪录片观后感十年前,纪录片《故宫》的最终一集“永久的故宫”介绍了从开头的“紫禁城全面修缮工作”,其中提到了在修复倦勤斋的通景画时,为了能尽量和乾隆高丽纸保持全都,修复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查找合适的裱纸。
这个特别短暂的小片段,让逾千年历史的潜山桑皮纸重回公众视野。
现在,一部从文物修复角度描述故宫生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温情而不煽情。
与此同时,故宫里的那些珍品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红墙暗阁也变成有温度的日常。
故宫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存在,始终使人们慕名而去,除了恢弘的建筑、精致的皇家园林,里面的文物展更是成为了吸引人们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着那些或斑驳的铜器、或残缺的陶瓷、或奢华的装饰,仿佛回到了过去发现偌大的清宫中劳碌的宫女太监提的宫灯端的银器,孤寂的嫔妃们把玩的多宝格亦或那权力顶端的他听着滴滴答答钟表的转动,感受着时间的消逝。
枯燥却有欢愉,不动声色地记录着皇城内每个人的年华。
金阁寺的飞鸟,在岁月里代谢的鳞羽。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乾隆皇帝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清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还有那万寿紫檀屏风。
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发现现代城门里的故事,宫墙内的安静和修复工内心的安静中暗藏着汹涌却平淡的热忱,神奇又日常,古老又鲜活。
其次集丝织组缂丝时的温顺,仿佛恍惚观察的是百年前的绣娘宫女,那一纬一纬的线,穿梭织就时间的画面,一如从前。
星期一早晨,陶瓷组的老师傅在空无一人的故宫里骑车穿梭,旁白里流出“最早享受过的人,是百年的末代皇帝溥仪”;青铜修复师修复完寿康空里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海南黄花梨柜子,便坐在对面的炕上悄悄欣赏,“乾隆的生母,当时或许就像这样,坐在这里观赏过自己的柜子”。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观后感:纪录片《中国》《中国》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全片以深情细腻的镜头展现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观影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的壮美景色,也对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深感敬佩。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个人观后感。
1. 自然环境的壮美《中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大陆的雄奇山脉、广袤的草原、辽阔的河流以及各个地域独有的自然景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展示的长江、黄河和珠穆朗玛峰等地标性的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然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向往和保护意识。
2. 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如万里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这些古老而神奇的遗迹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努力。
观看这些景观的同时,我也被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并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示《中国》以真实的记录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从农村的劳作、城市的繁忙,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纪录片展示了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观影过程中,我深感中国人民的勤劳、坚韧和乐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真实而细腻的记录方式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心态和价值观。
4. 未来发展的希望与挑战纪录片中反映了中国的经济、科技、城市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我被中国人民在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深震撼。
然而,纪录片也不回避中国面临的挑战,如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和改革表示钦佩。
总的来说,纪录片《中国》通过丰富多样的画面,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民生活和未来发展。
观后感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信中国一定能够应对面临的挑战,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

How self-discipline you are, how free you ar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纪录片观后感1作为一部纪录片,《海洋》拥有着良好的口碑。
对于一个影迷而言,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大饱眼福。
或许有太多的人认为《海洋》单单只是一部纪录片,不值得花几十元泡在电影院观看。
不过那只是限于那些没有领略过的《海洋》巨大魅力的人。
《海洋》的开场让人难以忘怀。
它不像其他的电影一样开场就长篇大论的述说着,没有过多的话语而只是用壮观(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能更准确地描绘大海的魅力)的大海场景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视觉神经。
不用多少浮华煽情的词语,惊骇的海浪,呼啸而过的海风就像天生的绘画家,为我们描述着这个占据了地球三分之二世界的地方所独有的魅力。
有温馨,有孤寂,有舒缓,有狂野,有静谧,有绚烂,有残酷,有可爱……影片从一个小孩的疑问开始,由一只蜥蜴的视角去看待海洋,以及人们对海洋的影响,延伸到了整个世界和这个宇宙。
而这个宇宙中唯一存有生命的地球,都是从海洋开始的。
大海孕育了生命,万物因水而生。
它是充满美感的,看那鱼群闪着耀眼的银光,变化莫测,肆意舞动着,好似一位舞蹈家在水中欢乐的荡漾。
海豚越过水面,惊起了一群正在捕食的军舰鸟。
大海是狂野和绚烂的。
深不可测的海底隐藏着无限的静谧与生机,只有一条小鱼在海底游荡。
“呼”的一声,那可怜的小鱼就进了伪装在沙子中的灯笼鱼的肚子里了。
龙虾、海蟹也逐渐活动起来,只是头上一条鲨鱼划过,四周便又寂静了起来。
龙虾、海蟹都机灵地钻进了珊瑚里,小小的寄居蟹也藏进了贝壳之中。
大海看上去危机四伏。
我带着些许困意看完了这一段,但是困倦并非对影片内容的厌倦,而是一种心灵和大脑的松弛。
经过开场时的雄伟壮观,我们又跟随镜头漫步在海底的花样世界之中。
海洋在生物的点缀下显得宁静、安详。
一只座头鲸唱了起来,将高山般壮阔的歌声传向远方。
顿时,一切都寂静了下来,仅有一两声的轻声慢语在水中漂洋。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在观看完纪录片《中国》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成就。
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文字,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就和进步。
第一部分:自然风光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包括壮美的山川、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和壮观的河流等。
其中,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壮美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纪录片还介绍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第二部分:人文景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的古建筑、文物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景观。
例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以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等。
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第三部分:科技创新纪录片中介绍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和进步。
例如,中国的高铁、5G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以及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也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部分: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例如,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合作等。
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通过观看纪录片《中国》,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就和进步。
同时,也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实力和魅力,也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通用39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观后感篇1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
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
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
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
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
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
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
《央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观后感范文三篇

《央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观后感范文三篇【篇一】《央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观后感优点:首先,把我看饿了;其次,食物的制作过程让我对粤菜的技法和真谛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再次,珠三角和粤东西北都涉及到;尤其,鲜、偏、时、精、造这几个特点对于广东菜(非粤菜)的特点总结得相当到位了;最后,讲述食物时不失人情味儿。
此外,配乐蛮不错。
作为老广,这些节目取材让我产生粤文化故土认同感。
缺点:仅仅做到了地域分类介绍,但没有把它们进一步体系化,分类的层次还比较浅,如果在鲜、偏、时、精、造这几个特点下进一步把美食的介绍层次化分类化,会更加深观众对广东菜的印象,比如可以讨论一下粤菜、东江菜、潮汕菜的各种特点和互相对比、相互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交融等,古法和创新,力求做成一档优秀的寓教于乐的纪录片作品。
【篇二】《央视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观后感纪录片的范畴和种类繁多,但是翻来覆去能玩出花样的不多,中国电视纪录片大多为美食、历史、地理,海派等,但是能将其融合并且推陈出新的纪录片不多。
前段时间上线的一部关于美食类的纪录片却做到了,从2016年正式上线以来,口碑一路飙升,大获好评,并且已经做到了第五季,那就是《老广的味道》。
当然,这个纪录片里的老广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广东省的每一个人,老广的味道更多是指广东省的味道。
纪录片《老广的味道》以美食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视角深入食材原生地,发掘老广们真实鲜活的日常美食。
从这些美食的背后,我们能看到,食物蕴含的风物之美、乡土之美,收获耕耘的劳作之美、匠心之美。
节目一共分为六集,每集大约45分钟左右,主题主要是节庆、流转、地气、点睛、探秘、守候。
2020年的春节档,与以往的春节档有太多的不同,不过还好有老广的味道,可以让我们通过美食来缓解下焦虑的心情,影片的内容更多还是以特色美食和做法为主,好吃的食物总是会让人心动。
几乎中国每个地方都会有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但是相比较而言,老广的味道算是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的一部作品,当然这也离不开两广地区美食繁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节目观后感
导读: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
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
(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
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
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
小
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
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
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
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
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
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
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
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
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
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二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复活节假期,回家了一趟。
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黄花菜,菊花秧,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春天真好啊。
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
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
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
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
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
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
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
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
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
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
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
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雾气;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
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
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
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冻豆
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
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
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
1.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4.《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
5.《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
6.《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7.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八百字
8.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范文
上文是关于纪录片节目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