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合纵连横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一、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不仅国家疆域的变化频繁,而且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也相对成熟与发展。

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为主线展开探讨,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起源自周朝的衰落,几百个列国相互争斗,每个国家都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追求地位的提升。

这个时期的战争发展出许多独特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

三、军事思想1. 韬光养晦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强调隐忍和冷静判断,许多君主认识到战争不仅需要英勇和激进的进攻,还要善于退守与养精蓄锐。

这一思想在各个国家中普遍存在,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虚实之变军事思想中最为经典的是“虚实之变”,这一概念首次在《孙子兵法》中得以阐述。

虚实之变通过敌我双方实力和情况的变化,灵活应对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一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3. 精兵简政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多为小国,面对强大的敌人,往往采取兵力有限的战争策略。

因此,许多君主注重培养精兵以应对敌对势力,并在内政上推行简政愚民,以确保内外兼顾。

四、战争策略1. 合纵连横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相互结盟成为一种常见的战争策略。

君主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实现弱国联手对抗强国,达到自身保密的目的。

这一战略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孟尝君。

2. 攻势带守势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追求进取的理念,尤其强调主动进攻。

在战斗中采取攻势,围剿敌军并夺取敌方的领土与资源。

然而,君主也会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与形势变化,采取守势进行防御或整顿军队。

3. 运动战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的机动性和速度非常重要。

许多君主提倡运动战,擅长以快速机动的战术来打击敌人。

战术上的机动通过利用地形和敌人布阵等手段来实现。

五、影响与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争策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军事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纵连横的战略思想为后来的联合抗敌提供了借鉴,也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合纵连横解释

合纵连横解释

合纵连横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1年)的一种外交和军事策略。

这个时期的中国由多个互相竞争的诸侯国组成,其中最强大的是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七个国家。

合纵:
合纵是指弱小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这种策略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有影响力的纵横家提出并推动,他们通过游说各国君主来实现联盟。

这些纵横家常常具有高超的口才和政治智慧,他们的目标是让其他六个国家暂时放下彼此之间的分歧,共同抵抗秦国的扩张。

连横:
连横则是指弱小国家与秦国结盟,以获取支持或保护。

在这种策略下,弱小国家希望通过投靠强国来避免被其他大国吞并。

同时,秦国也可以通过连横来分化其他国家的联盟,并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两种策略相互竞争,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复杂国际关系格局。

合纵连横的战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战略思维和外交技巧。

在历史上,苏秦和张仪是最著名的两位纵横家,他们的行动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局势发展。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主要内容作文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主要内容作文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主要内容作文哎呀,说起苏秦和张仪这哥俩,那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啊!他们可是合纵连横的鼻祖,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可是费尽心思,耍尽手段,把整个战国时期都给搅得天翻地覆。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让大家看看这哥俩到底是怎么个厉害法儿。

我们来说说苏秦。

苏秦这个人啊,长得挺帅的,但是有点小聪明。

他小时候就喜欢研究兵法,还拿过好几个奖呢!后来,他成了一个大学问家,游历四方,到处给人讲学。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消息,说是六国要联合起来打秦国。

苏秦一听,心里可高兴了,这不正是他的机会吗?于是,他决定去游说六国,让他们联合起来。

苏秦到了六国之后,就开始了他的演讲。

他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什么“合纵连横,以抗强秦”。

他的演讲可真是动听极了,把那些国王们说得心花怒放的。

六国国王们决定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做“六国合纵”的组织。

而苏秦呢,也因为这次活动成为了六国的宰相。

接下来,我们说说张仪。

张仪这个人啊,长得有点矮,但是脑子可聪明了。

他也是个大学问家,喜欢研究兵法。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消息,说是秦国要攻打赵国。

张仪一听,心里可着急了,这不正是他的机会吗?于是,他决定去游说赵国的国王,让他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秦国。

张仪到了赵国之后,就开始了他的演讲。

他说什么“以夷制夷”,说什么“攻其不备”。

他的演讲可真是动听极了,把那个国王说得心惊肉跳的。

赵国的国王决定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秦国。

而张仪呢,也因为这次活动成为了赵国的宰相。

这时候,苏秦和张仪可就搭上了关系。

他们俩一商量,觉得既然六国已经联合起来了,那么就应该再拉上齐国、楚国等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秦国。

于是,他们又开始四处游说,把这个国家说服了,那个国家拉拢了。

整个战国时期的八大诸侯国都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

好景不长啊。

这个联盟虽然强大,但是内部却矛盾重重。

有的诸侯国觉得受到了委屈,想要退出联盟;有的诸侯国觉得被利用了,想要报复。

合纵连横成语词典

合纵连横成语词典

有关“合纵连横”的成语解释有关“合纵连横”的成语解释如下: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运用孙子兵法的经典战役

运用孙子兵法的经典战役

运用孙子兵法的经典战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本经典兵书,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本军事理论书籍,更是一部智慧的兵法宝典,包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

本文将探讨孙子兵法中经典战役的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的战略和策略,并总结其对现代战争的启示。

一、合纵连横,赢得割席断交之战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则著名战役——合纵连横。

这场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参与者是齐国的君主孟尝君和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

孟尝君通过联合其他国家,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成功将赵国与其他国家割席断交,最终使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合纵连横的策略主要包括同盟结成、联合逼迫和分化各国。

孟尝君通过积极结盟,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坚实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

然后,他积极采取行动,不断施加压力,迫使赵国与其他国家断绝关系。

最后,孟尝君又借助赵国内部的矛盾,分化赵国的诸侯,进一步削弱赵国的实力。

这场战役告诉我们,对于弱势方来说,联合他国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

而对于强势方来说,要具备一种能够稳固同盟关系的能力。

此外,分化各国也是一种有效的战术手段,通过挑拨离间,削弱敌对势力的统一性。

二、藏兵不露,巧取豪夺之战孙子兵法中讲究了如何运用隐蔽的战术来取得胜利,其中著名的案例是藏兵不露。

这个案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

当时,魏国的大将廉颇面对强大的赵军,他采取了藏兵不露的策略,迅速袭击了赵军的后方,取得了重大的战果。

藏兵不露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敌人对自己实力的错误判断,假装虚弱,保持低调,待机而动。

在这场战役中,廉颇利用敌军对自己实力的误判,等待时机成熟后,突然袭击敌军的后方,打乱了敌军的阵脚,取得了胜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战争中不仅要有强大的实力,还需要善于隐藏实力,用诡计迷惑敌人。

对于弱小的一方来说,要运用隐藏实力的战术,利用敌人的傲慢态度取得战略优势。

三、无中生有,虚实相生之战在孙子兵法中,还有一则经典的战役案例是无中生有。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和魏国的战争中。

合纵连横,春秋战国时代最牛X的十大外交家

合纵连横,春秋战国时代最牛X的十大外交家

合纵连横,春秋战国时代最牛X的十大外交家展开全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纵横家,这些纵横家的才能,不光只表现在个个身为国相的高干身份上,他们更大的能力表现在积极处理国际关系,利用利益诱导调动国际力量,建立国际同盟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为数众多外交家。

而这些外交技能更让他们成为名垂千古的政治家。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在春秋战国时期,适应了兼并斗争需要,提出“合纵”或“连横”的策略。

他们在已有的国力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

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纵横之士智能双全,虽不免欺诈,但也不乏仁义之辈。

然纵横家的缺点是:重视依靠外力,但不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纵横家鼻祖乃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著《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鬼谷子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

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合纵连横家第十名:甘罗甘罗是甘茂的孙子。

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

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与战争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与战争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与战争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特殊且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许多大国之间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战争,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和战争智慧也变得非常重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一些重要的兵法和战争智慧吧!1.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由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夫孟尝君首先提出的。

这个战术的主要思路是,在战争之前与各国建立联盟,把敌国分化,以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

这个思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许多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当时的战争中,很少有单打独斗的情况发生。

2. 以少胜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的数量是很有限的。

因此,如何用少量的军队战胜敌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以少胜多的思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换句话说,这就是指,利用一些熟练的战术和战略,用少量的部队击败敌人的更大数量的军队。

用少胜多的战术,最终齐国和赵国成功地战胜了占优势的秦国。

3. 截长补短截长补短是一种很好的战争智慧。

这个思路认为,如果你自己有一些优势,那么就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如果你自己有一些弱点,那么就要尽量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战争智慧被广泛应用,而表现最为明显的则是楚国和南方的吴国。

楚国虽然有很强大的兵力,但是却没有很好的管理能力,吴国则是相反,吴国虽然兵力不足,但是非常擅长布局和谋略。

4. 夾擊夹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战术,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使用的战争智慧之一。

这个思路认为,在战争中,可以将多支兵力错落有致地布置在敌人的两侧,并用日间、夜间进攻的方法,让敌人感到无从应对,以取胜利。

这个战术在许多国家的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5.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思路也被称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强国的国君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经常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独霸天下。

其中一种表现就是利用其他国家的国君,使他们受到控制。

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

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

[键入文字]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介绍对于战国中后期,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问题。

过去有一种传统看法,把他俩说成是同时代人,张仪游说连横,苏秦主张合纵,相互斗智,同时奔走于各国之间,为君主们献计献策。

而且苏秦死于张仪之前。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有关记载大体也是这样。

可是,按当时各国情况、地理及与其相应的史实来看,这种说法不够正确。

就是司马迁也有过怀疑,他在《苏秦列传》后面写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于苏秦。

”以后一些历史学家对这点作过考证,也发表了不同见解。

直到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它保存了被埋没两千多年的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才校正和补充了这一段战国时代的历史记载,为我们了解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合纵连横”斗争发生在战国中后期。

那时地处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由于齐威王和商鞅较为彻底的改革,国势进一步强盛起来,造成了两国对峙,争相统一中国的局面。

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在争霸中也跃跃欲试,其余国家,夹在齐秦中间,只求图存自保。

齐秦对它们却是或分化或拉拢。

这就产生了“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错综复杂形势,因此,“合纵连横”的政治活动也随之形成了。

“合纵连横”,在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即魏、赵、韩),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

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连齐。

连横(也叫合横或连衡),既可以连秦,也可以对齐。

合纵其实也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意在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连横实为“事(仆从)一强以攻众弱”。

即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

后来,随着封建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的内容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正是在合纵连横的战争中,各国君主把对外政策看得更为重要了。

当时各国间的外交情况,也使靠游说获利禄、进仕途的游士、食客取得了发言的地位,他们十分讲究权变,积极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

他们的学说适于合纵的为纵说,便于连横的为横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兴 起

苏秦向赵肃侯提出合纵。 基本策略:韩、魏、齐、楚、燕、赵 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 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 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 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 诸侯从亲以摒秦,秦甲必不敢出于 函谷以害山东矣!‛ 目的:便是利用各国对秦的害怕,联 盟以抗秦的一种策略。
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
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 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
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
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 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
连横

张仪带着金银珠宝潜入到六国,
贿赂权贵,离间六国关系。这
招使得,六国内部冲突不断, 苏秦到处灭火,拆东墙补西墙, 可口子越来越大,没有弥合迹 象。连横策略后发制人,在苏
秦被刺时超越了合纵策略。
标志事件:公元前313 年,秦国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 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 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 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 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


秦国的威胁既以解除,张仪也就失宠了。两位结局都不算好:一个被刺身亡;一 位累死在异地。两位师兄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掀起了一股外交风云,实属罕见, 足见其才矣!可悲的是苏秦本意是想通过‘恐秦症’使六国 抱成一团,共同讨 伐秦国,没想到帮了倒忙,反而使秦国声势大增,六国支离破碎,再也无力对付 强秦。

连横合纵—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以韩、
赵、魏等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形 成一条纵线。

—韩、赵、魏等国东连齐或西连秦, 形成一条横线。

这两种策略是针尖对麦芒,带有兼并 和反兼并的意味。这一策略一经提出, 便改变了当时的外交格局:起初混战
的三晋变得团结,齐燕关系也稍微亲
密些;秦国内部,国际主义势力抬头, 外来说客涌入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
效果:合纵策略使得六国达成了表面 上的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虚 势’,秦国时刻处在六国的包围和 威胁之中,使得秦惠王坐立不安。
在这种形势下,张仪出现 在秦王面前,面对顽固守 旧的秦国本土派大臣,口
若悬河地阐述连横策略:
远则交,近则攻。这种
‘远交近攻’策略精髓是:
与远方的楚和齐结盟,攻 击邻近的三晋。分化瓦解, 各个击破。
军事思想—合纵连横
制作单位:社会141班 制作时间:2015.05.02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在大国角逐博弈之间,一批纵 横家穿梭其间。他们运用合纵连横策略为各自君主服 务,替他们博取最大利益。 合纵策略的横空问世催生了连横策略,使得战国外交 异常频繁。 合纵连横策略以外交为主,辅以军事、经济手段;二 者俱是诉诸于恐怖诉求,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之效。 本次总结从合纵连横策略的兴起、高潮、衰落三个阶 段分析,希望我们一起学习。
试图摆脱合纵带来的危境。
二、高潮
合纵:
苏秦能言善辩,切入六国要害,有效地 利用‘恐秦症’,说服了六国君王。待 到他身挂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合纵 长’,合纵策略也达到了顶点。 标志事件: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与齐湣 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 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 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 去帝号,用以孤立秦,拉各国反秦,以 便乘机灭宋。齐湣王采纳了这一建议, 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 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 部分土地。
四、策略分析
如果说苏秦的合纵是出色的联盟战略,那么张仪的 连横便是相当出色的威慑战略了。在合纵的进程中, 六国各怀鬼胎,斤斤必较,意志和行动不统一,动 作迟缓而萎缩,使得联盟效用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联盟的效果,虚的声势往往比实的声势 要大,就像古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喝”;联盟的背 面经常是勾心斗角,各怀鬼胎。张仪的迅速成功, 则在他能巧妙地运用苏秦所建立的‘国际恐秦症’, 再加上外交上的欺敌手段,分化各诸侯国,使秦国 的影响力急速攀升。 合纵的失败、连横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秦国统一 天下的趋势不可阻挡,这也是合纵失败的历史依据。 从某种程度上说,合纵反而加速了统一进程,使得 秦国的力量得以‘虚化’,这正应验了那句古话‚有 心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衰落

物盛必衰,千古不变的真理。风光过后,苏秦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名义上还 是六国相国,实际上只是寄居在各国的一个说客而已。还好其兄其弟继承了他的 衣钵,在他死后,合纵策略得以苟延残喘,继续发挥余热。 标志事件:《史记》载,苏秦与燕易王母私通,惧诛,乃说王使齐为反间,欲以 乱齐。(《燕召公世家》)齐王不知而厚之。齐诸大夫妒其获宠,乃命刺客刺之。 刺客刺苏秦未死。齐王通辑刺客,多日不得。苏秦垂死时‚乃谓齐王曰:‘臣即 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 如其言,杀苏秦者果自出。(《苏秦列传》)至此,合纵策略大致消亡,后虽有 苏厉、苏代的宣扬,但已不能掀起大的风浪。随着合纵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对手 的连横策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