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四处宣扬的一种外交和军师策略。
苏秦曾经联合了齐、韩、赵、魏、楚等国相聚于赵国,发兵共同进攻西面的秦国。
而公孙衍也于公元前318年促使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燕国等五国攻秦国。
当时的人都传,张仪、公孙衍才是大丈夫啊,一怒之下,各路诸侯都是感到一阵畏惧,只要他们安居下来,天下才会平息下来。
这里自然是很多夸张的成分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纵横家的实力之高,对当时战国时期各国的影响之大。
合纵连横

横纵连横简称合纵,是战国时纵横家酸样并推行的军事外交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他游说六国 诸侯,要六 国联合起来向西攻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相对的是连横。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hezong lianhe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 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 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 “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 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和连横的区别

连横和合纵,是战国时期著名外交战略政策,是由著名的纵横家、谋论家鬼谷子的两个徒弟施行。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战国七雄为了争夺天下,成为天下之主,肆无忌惮的争夺地盘,可以说战国之所以能维持住局面,都是因为有连横和合纵两个的战略指导,但这两个策略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倡导者不同。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
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范睢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俗话说得好,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张仪和苏秦虽然师出同门,但是并没有共扶一主,却在各自的阵营中都有大展身手的舞台,由于理想和抱负不同,必定会各奔东西。
第二:目的不一样。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目的是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联合由北至南的燕、赵、魏、韩、楚五个国家(当然也会争取东面的齐国的支持),共力抵御秦国。
苏秦一系致力于合纵。
连横,目的是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联合秦、齐两国联合起来,并争取联合秦、齐之间的韩、楚、魏等国,削弱和抵御其他国家。
张仪一派致力于连横。
第三:结果不一样。
连横和合纵都是伟大的战略部署,可是实行的结果却不怎么一样。
张仪实行连横,使得秦国日益强大,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得要害之郡,为秦国后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而苏秦施行的合纵,把一些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抵制秦国,但是这几个国家地盘都很小,都是利益联盟,各怀鬼胎,安于现状,毫无远见,合纵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的不彻底,导致了秦国日益强大,最终逃不了灭亡的结局!以上就是合纵和连横的区别,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我们都不应把他们看作是一种军事联盟或同盟的关系,二者内部的联系相当地不稳固。
合纵连横解释

合纵连横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1年)的一种外交和军事策略。
这个时期的中国由多个互相竞争的诸侯国组成,其中最强大的是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七个国家。
合纵:
合纵是指弱小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这种策略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有影响力的纵横家提出并推动,他们通过游说各国君主来实现联盟。
这些纵横家常常具有高超的口才和政治智慧,他们的目标是让其他六个国家暂时放下彼此之间的分歧,共同抵抗秦国的扩张。
连横:
连横则是指弱小国家与秦国结盟,以获取支持或保护。
在这种策略下,弱小国家希望通过投靠强国来避免被其他大国吞并。
同时,秦国也可以通过连横来分化其他国家的联盟,并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两种策略相互竞争,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复杂国际关系格局。
合纵连横的战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战略思维和外交技巧。
在历史上,苏秦和张仪是最著名的两位纵横家,他们的行动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局势发展。
合纵连横成语词典

有关“合纵连横”的成语解释有关“合纵连横”的成语解释如下: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意思-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的意思|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hezonglianhe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中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
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张仪。
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合纵连横- 历史背景一、系出名门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
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
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
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出试锋芒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
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
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
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
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
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
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
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
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
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
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
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合纵连横的含义和作用

合纵连横的含义和作用合纵连横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孙子所提出的战略思想,它的含义是不断联合各方势力,形成强大的多方势力联盟,以实现统一战线和共同进攻的目的。
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的历史上,也经常被用于解决各个国家的国际问题。
合纵连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相互利用,扩大影响合纵连横不仅仅是简单的联盟或合作,更是基于利益的考虑,进行了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可以吸取其他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比如说,在历史上的战争中,许多小国家就采用过这种策略,通过各种手段和大国建立联系,以求单方面的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2. 打破单一统治合纵连横的最大作用就是打破一方集权的状态,消灭统治中心的单一权力,而是让许多强力均衡的局面。
合纵连横的实践可以将原来的一方通过联合形成多方,从而削弱一方的统治能力,同时,联盟中的各方权力也可以抵消其他联盟的力量,达到一种包容性的平衡局面。
可以说,合纵连横是一种平衡力量的途径,适用于多种特殊情况。
3. 收购敌人合纵连横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可以在对手领域直接购买或摄取其力量,从而扭转实力对比。
比如,在历史中,宋朝和辽朝的战争,就采取了联吴晋而攻辽的战术,通过瓦解辽朝的依赖,弱化了其实力,最终实现了保障自己的目的。
4. 切断敌军粮道合纵连横的另一个目的是切断敌人的粮道,封锁其补给线,减少其补给物资,最终导致其投降或撤退,从而实现战争的胜利。
比如,在古代战争中,有时候可以通过在敌人的偏远地区设立重重堵点的方法,切断其粮道,使其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支持,从而使对手的力量大不如以前。
总之,合纵连横的战略思想是一个相互利用,相互抵消和促进共同进攻的策略,其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不仅在古代历史上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也在其基础上进行着一系列的国际政治决策。
只有深入理解其精髓,掌握其具体应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态和实际问题。
历史合纵连横

历史合纵连横
从地域上讲,三分晋国的韩、赵、魏,与北燕、南楚联合为纵;东联齐或西联秦为横。
从策略上讲,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兼并;连横是合纵的破计,“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
苏秦曾经联合了齐、韩、赵、魏、楚等国相聚于赵国,发兵共同进攻西面的秦国。
而公孙衍也于公元前318年促使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燕国等五国攻秦国。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近现代欧洲所奉行的“大陆均势”有着相似之处。
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为随从强国进攻其他弱国。
就是秦国或齐国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其他的一些弱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
述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在大国角逐博弈之间,一 批纵横家穿梭其间。他们运用合纵连横策略为各 自君主服务,替他们博取最大利益。
合纵连横策略的兴起、高潮、衰落 三个阶段分 析。
纵横家简介
•
• 中国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他 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计划谋多 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 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 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 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 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 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
• 连横—韩、赵、魏等国东连
齐或西连秦,形成一条横线。 • 这两种策略是针尖对麦芒,带有 兼并和反兼并的意味。这一策略 一经提出,便改变了当时的外交 格局:起初混战的三晋变得团结 ,齐燕关系也稍微亲密些;秦国 内部,国际主义势力抬头,外来 说客涌入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 ,试图摆脱合纵带来的危境。
纵横家
二、高潮
合纵:
苏秦能言善辩,切入六 国要害,有效地利用‘ 恐秦症’,说服了六国 君王。待到他身挂六国 相印,成为六国‘合纵 长’,合纵策略也达到 了顶点。
合纵抗秦
车骑辎重 诸侯各发始送之甚欢 疑于王者 ————《史记 苏
秦列》
千古人情知冷暖------•苏秦喟然叹曰: •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 之,况众人乎!
九流十家中的地位
– 九流十家中有“纵横家者流”,是其中 最讲实务的,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 得成功为目标。他们其实是一类杰出的 谋士和辩士,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 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 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著战国斗 争的局势。
• 合纵—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
以韩、赵、魏等为主,北连燕、 南连楚,形成一条纵线。
•
魏
三、衰落
• 物盛必衰,千古不变的真理。风光过后,苏 秦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名义上还是六国 相国,实际上只是寄居在各国的一个说客而 已。还好其兄其弟继承了他的衣钵,在他死 后,合纵策略得以苟延残喘,继续发挥余热 。秦国的威胁既以解除,张仪也就失宠了。 • 两位师兄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掀起了一股 外交风云,实属罕见,足见其才矣!可悲的 是苏秦本意是想通过‘恐秦症’使六国 抱成 一团,共同讨伐秦国,没想到帮了倒忙,反 而使秦国声势大增,六国支离破碎,再也无 力对付强秦。
在这种形势下,张 仪出现在秦王面前 ,面对顽固守旧的 秦国本土派大臣, 口若悬河地阐述连 横策略:远则交, 近则攻。这种‘远 交近攻’策略精髓 是:与远方的楚和 齐结盟,攻击邻近 的三晋。分化瓦解 ,各个击破。
• 连横
• 张仪带着金银珠宝潜入 到六国,贿赂权贵,离 间六国关系。这招使得 ,六国内部冲突不断, 苏秦到处灭火,拆东墙 补西墙,可口子越来越 大,没有弥合迹象。连 横策略后发制人,在苏 秦被刺时超越了合纵策 略。
连横
张仪
张仪(?-前309年) 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 )张仪村人,魏国贵族 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 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 家。
芈月传 张仪上朝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 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 ”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 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 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 后去世。
17
燕王曰: 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齐赵 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之合纵以安燕,敬以
国从。于是赍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18
苏秦到了韩国,结果韩宣王又是说: “敬奉社 稷以从。” 就这样。合纵政策得以成功实施。
19
基本策略:韩、魏、齐 、楚、燕、赵从亲以畔 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 洹水之上,通质结盟, 约曰:‘秦攻一国,五 国各出锐师,或扰秦, 或救之。有不如约者, 五国共伐之!’诸侯从 亲以摒秦,秦甲必不敢 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 要人物是:鬼谷子
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 而得名。曾授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大 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其后习鬼谷纵横 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甘茂、司马错、 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 蒯通等,事皆详于《战国策》。
6
一、鬼谷子与纵横术
•
悬梁刺股
苏秦的事迹和思想 (一)合纵政策的成功实施
苏秦说服魏国“合纵”
“大王之地,地方千里,人民之众,车马之多, 魏,天下之强国也。”此话让魏王树立了自信 心,克服了恐秦心理。接着,指出事秦的危害。
16
魏王听后,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于是,苏秦认 为到了推出合纵主张的时候了:“大王诚能听 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魏王心被说动了,最后,苏秦以“事秦为天下 笑”使魏王下定决心,投入合纵的行列。
四、策略分析
• 合纵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 不可阻挡,这也是合纵失败的历史依据。从某种 程度上说,合纵反而加速了统一进程,使得秦国 的力量得以‘强化’,这正应验了那句古话‚有心 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合纵为什么失败?
?
六国的私心 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失意还乡: 赢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 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纟任,嫂不为
炊,父母不与言。
12
他遭遇到这种情形,只是自己重重地叹一口气 说: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 以我为子”
13
《 阴符 》 也称《太公阴谋》是西周的姜尚(姜太公)所著 , 为中国古代汉民族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 太公》的谋略部分。与《太公金匮》、《太公兵法 》合称《太公》
• 一是术学:日星象纬,占卜术数;二是兵学,六 韬三略,布阵行军; • 三是游说,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四是养生,修 身养性,祛病延寿。 • 孙膑、庞涓师其兵学,为战国名将; 苏秦、张仪师其游说,为战国显宦; • 后人传其七术,为道家养生之祖。
纵横家鼻祖:鬼谷子
《 鬼谷子 》介绍
•苏
秦
• 苏秦(前337-前284),字季 • 子,汉族,战国时期的洛阳(周王室直属)人 ,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 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 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 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 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