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斜视诊断和治疗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讨论

合集下载

眼睛斜视怎么治

眼睛斜视怎么治

眼睛斜视怎么治
一、眼睛斜视怎么治二、如何预防孩子斜视三、小孩子如何保护眼睛
眼睛斜视怎么治1、眼睛斜视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
治疗斜视,首先是针对弱视,以促使两眼良好的视力发育,其次为矫正偏斜的眼位。

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正位视训练。

戴眼罩是治疗斜视所引起的弱视的主要方法。

眼肌手术则包括放松(减弱)或缩短(增强)一眼或两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条或多条肌肉。

轻度斜视可以戴棱镜来矫治。

正位视训练可以作为手术前后的补充。

2、眼睛斜视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斜视治疗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斜视手术不仅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功能。

手术时机以6~7岁前为最佳。

眼位能否长期保持稳定、立体视能否建立仍需定期随访。

3、眼睛斜视的治疗方法:遮盖训练方法
用健眼遮盖法以消除麻痹眼或斜视眼的眼球运动抑制,根据悄况亦可用交替遮盖法使其达到同样的目的。

触象性辐揍训练方法,对内斜视术后的辐揍功能不全,间歇性外斜视、外隐斜等,利用融象进行融象性辐揍训练。

4、眼睛斜视的危害
首先是外观的影响,这也是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动机。

更重要的是,斜视影响双眼视觉功能,严重者没有良好的立体视力。

立体视力是只有人类和高等动物才具有的高级视觉功能,是人们从事精细工作的先决条件之一。

如没有良好的立体视觉,在学习和就业方面将受。

斜视三法则

斜视三法则

斜视三法则(原创实用版)目录1.斜视的定义和原因2.斜视三法则的概述3.斜视三法则的内容详解4.斜视三法则的应用和意义5.结论正文斜视是指人的眼睛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物体,两只眼睛的视线呈现不一致的状态。

斜视不仅影响人的视觉,还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斜视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眼部疾病、视神经损伤等。

斜视三法则是眼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斜视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了三种规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斜视的成因和处理方法。

斜视三法则的概述:斜视三法则是指在处理斜视问题时,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这三个原则是:1.眼的动作与头的动作是协调的;2.两眼视线的偏离是等量的;3.斜视眼的运动是由神经控制的。

斜视三法则的内容详解:1.眼的动作与头的动作是协调的: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和头部是协调一致的,当头部转动时,眼睛也会跟随头部的动作,保持注视物体的能力。

斜视患者则失去了这种协调性,其眼睛和头部的动作不再一致。

2.两眼视线的偏离是等量的:正常情况下,人的两眼视线是重叠的,当眼睛注视一个物体时,两眼的视线是重叠在一起的。

而斜视患者则出现了两眼视线偏离的现象,且这种偏离量在两只眼睛之间是相等的。

3.斜视眼的运动是由神经控制的:斜视的发生与眼部神经有关,当神经功能受损时,眼睛的运动就会失去控制,导致斜视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斜视时,需要针对神经功能进行调节。

斜视三法则的应用和意义:斜视三法则在眼科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斜视的类型和程度,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外,斜视三法则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指导。

总之,斜视三法则是眼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斜视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斜视的成因和处理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从医学角度解析斜视的治疗方法选择

从医学角度解析斜视的治疗方法选择

斜视的分类
内斜视
内斜视也称为“斗鸡眼”,其中 一只眼睛向内偏斜。这种类型较
为常见。
外斜视
外斜视是眼睛向外偏斜,相对较少 类型 相对较少见。
斜视的症状和影响
视力模糊:由于双眼不能协同工 作,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的症 状。
深度感知障碍:斜视可能影响患 者的深度感知能力,使得判断距 离和速度变得困难。
03
斜视的治疗选择
光学治疗
矫正眼镜
对于轻度斜视和部分调节性斜视,矫正眼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为眼 睛提供适当的矫正度数,矫正眼镜可以帮助改善双眼视觉,并减少斜视的程度 。
三棱镜
三棱镜可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斜视,特别是那些涉及眼睛肌肉控制问题的斜视 。三棱镜能够改变光线进入眼睛的方向,从而帮助双眼更好地协同工作。
从医学角度解析斜视的 治疗方法选择
汇报人:XXX 2023-11-24
目录
• 斜视概述 • 斜视的诊断与评估 • 斜视的治疗选择 • 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与选择依据 • 斜视治疗的个案分析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斜视概述
斜视的定义
• 斜视是指两眼视线不在同一方向上的眼位异常。通俗地说,就 是两只眼睛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导致双眼视线出现偏斜。
诊断的注意事项
排除其他原因
在诊断为斜视之前,需要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眼睛偏 斜的原因,如眼部肿瘤、 外伤等。
区分类型
斜视有多种类型,如内斜 视、外斜视等,需要准确 区分类型,以便选择合适 的治疗方法。
考虑患者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斜视 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可能有 所不同,需要结合患者的 年龄进行综合考虑。
06
总结与展望
现有治疗方法总结
手术治疗

斜视诊治指南

斜视诊治指南

斜视诊治指南斜视是导致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常见眼病。

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双眼单视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

早期治疗斜视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根底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

为标准斜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斜视的根本检查( 一) 询问病史询问斜视发生〔发现〕的时间及病症,询问母亲妊娠史、是否早产、难产、出生时缺氧史及出生体重。

是否存在相关诱因,如发热、外伤等疾病。

b5E2RGbCAP询问斜视为恒定性或间歇性,同时观察患儿是否有代偿头位、斜视出现在视近还是视远或远近均有、是单眼恒定性斜视或双眼交替性斜视。

p1EanqFDPw询问既往治疗情况,是否做过弱视治疗,或集合训练等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否配戴过眼镜,是否做过斜视矫正手术。

DXDiTa9E3d询问是否有斜视家族史,是否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高度近视等病史。

( 二) 视力与屈光检查1.视力检查〔 1〕分别查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

远视力检查常用 E 字视力表,对年幼儿童也可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

近视力检查多采用Jaeger 近视力表和标准近视力表。

RTCrpUDGiT(2〕对于眼球震颤患儿,检查时保持双眼同时睁开,雾视一眼〔在该眼前多加 +5.00Ds 球镜〕以检测对侧眼视力,用此方法可检测出接近实际生活的视力。

另外,要查双眼视力,对伴有代偿头位的患儿应检查有头位偏斜时的视力。

5PCzVD7HxA2.屈光检查适当的睫状肌麻痹对于儿童进行准确的屈光检查是必须的。

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有1%的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和1%环戊通滴眼液。

对于局部病例〔例如屈光状态为远视和内斜视患儿〕,建议滴用 1%硫酸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来获得最大的睫状肌麻痹效果。

对于年龄大于 12 岁且不伴有与调节相关的内斜视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可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jLBHrnAILg3.常规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二、斜视的专科检查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两局部。

眼科斜视知识点归纳总结

眼科斜视知识点归纳总结

眼科斜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斜视概念及分类斜视是一种眼球的位置异常,表现为眼球的方向、角度或位置不同于正常的情况。

根据斜视的性质和发生的时间,斜视可以分为先天性斜视和后天性斜视。

1. 先天性斜视:在婴幼儿时期即可发现,通常在6个月至3岁之间。

先天性斜视主要是由于眼球运动肌肉的不协调引起的。

2. 后天性斜视:后天性斜视通常在6岁以上出现,可能是由于弱视、感染、外伤或其他眼部疾病引起。

根据眼球的斜视方向,斜视可以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

1. 内斜视:眼球向内侧偏斜,即眼球朝向鼻子方向。

2. 外斜视:眼球向外侧偏斜,即眼球朝向外侧。

3. 上斜视:眼球向上方偏斜。

4. 下斜视:眼球向下方偏斜。

二、斜视的病因1. 先天性斜视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先天性肌肉发育异常、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等因素。

2. 后天性斜视的病因可能是弱视、感染、外伤、屈光不正、近视、斜视手术并发症等。

三、斜视的临床表现1. 双视:在正常人的眼球看到的是一个物体,而斜视患者的眼球则可以看到两个物体,即出现双视现象。

2. 眼球偏斜:眼球出现朝向鼻侧或外侧的偏移,或者朝上或者朝下的偏移。

3. 弱视:因为眼球的斜视导致了不正常的视觉刺激,眼睛就会失去对该类视觉刺激的敏感性,最终导致患者的一只眼睛出现视觉衰退现象,即弱视。

四、斜视的诊断与检查1. 目视检查:通过目视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斜视。

2. 散瞳检查:散瞳后可以清晰的看到眼球的斜视程度。

3. 覆盖试验:通过对患者双眼进行交替覆盖,观察患者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患有斜视。

4. 视觉诊断:通过视觉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弱视等。

五、斜视的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斜视和弱视, 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眼罩、眼睛遮挡等方法。

2. 手术治疗:对于先天性斜视、严重的后天性斜视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式包括外斜视手术、内斜视手术、上斜视手术和下斜视手术等。

六、斜视的预防1. 一个月龄内的孩子就需要做全面的眼科检查,以发现斜视并及时纠正。

怎样诊断和治疗麻痹性斜视

怎样诊断和治疗麻痹性斜视

【诊断】1.病史:注意发病年龄,有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疾患史及眼外伤史,注意发病前后有无高热、抽搐、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病后有无复视、歪头视物及眩晕等表现,注意了解有无重症肌无力、眼眶肿瘤、颅内肿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了解治疗经过及疾病进展情况。

2.检查:(1) 眼部一般情况:睑裂大小,有无睑下垂,瞳孔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应是否正常,详细了解眼底情况。

(2) 斜视角测量:注意右、左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度是否相等。

(3) 眼球运动检查:分别检查双眼运动及单眼运动六个诊断眼位,确定每条肌肉功能有无异常。

(4) 红玻璃试验:注意记录复视特点,向哪一方向复象分离最大以及周边像属何眼,依据上述检查初步确定病变肌肉。

(5) 头位检查:注意有无代偿头位,但需与先天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所致的肌性斜颈相鉴别。

(6) 歪头试验(Bielschowsky test)在垂直肌麻痹时,•可据此试验判定是直肌抑或斜肌的病变。

(7) 同视机检查:除检查双眼视功能外,还应做左、右眼分别注视时,向上、向前、向下注视及6个诊断眼位注视时的斜视角(简称九方位检查)。

(8) 有条件还应作lancaster氏率或Hess屏检查。

(9) 全身检查,尤其要注意有无眶内或颅内病变,必要时需请耳鼻喉科,神经科,内分泌科等会诊,查明病因。

【治疗】1.病因治疗:对因眶内或颅内病变以及血管性疾患,糖尿病、内分泌疾患等所致的麻痹性斜视,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包括药物、针灸、物理疗法等治疗,复视严重者可采用单眼遮盖,轻微麻痹者,可配戴压贴三棱镜以矫正复视。

3.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先天性麻痹性斜视,陈旧性眼外肌麻痹及天津眼科医院新近发生的眼外肌麻痹,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稳定6个月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1) 手术原则:1) 加强麻痹肌;2) 减弱对抗肌;3) 减弱配偶肌;4) 加强间接对抗肌;以上方法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应用。

斜视矫正手术前后:一位患者的亲身经历

斜视矫正手术前后:一位患者的亲身经历

斜视矫正手术前后:一位患者的亲身经历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眼睛不同步运动,导致一个眼睛看向目标时,另一个眼睛朝向其他方向。

这种情况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我就是一位斜视患者,经过多年的治疗,最终选择了斜视矫正手术。

在手术前后,我有着深刻的亲身经历,愿意与大家分享。

一、疾病的困扰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眼睛有问题,左眼总是向外斜着,而右眼则正常。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成年。

在我小时候,家人和老师都没有太在意,只是认为我是“眼睛长大了会好”。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斜视症状越来越明显,导致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麻烦。

最明显的就是我无法与人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在面试、会议、谈判等场合,我总是会感到很紧张,因为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显得缺乏自信和诚意。

此外,斜视还导致我在阅读和写作时容易出现疲劳和头痛的症状,给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在生活中,我也会遇到很多不方便,比如无法准确判断距离和深度,经常碰到东西,感到十分尴尬。

二、治疗的过程在发现自己患有斜视症状后,我开始积极寻求治疗的方法。

经过多次医院检查和咨询,我选择了中医针灸和康复训练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长期坚持,每周进行多次针灸和康复训练,配合一些中药口服和外敷的方法。

在坚持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后,我的症状有所改善,左眼的斜视程度减轻了,但是仍然无法完全矫正。

此外,针灸和康复训练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比较大,我也开始考虑其他的治疗方法。

在咨询了多家医院和医生后,我最终决定接受斜视矫正手术。

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我的眼部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确定手术的方式和方案。

手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调节肌肉的长度和张力,另一种是调节眼球的位置和角度。

经过仔细考虑和讨论,我和医生决定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手术。

手术当天,我被送进手术室,医生对我的眼睛进行局部麻醉和消毒。

然后,医生通过小切口进入我的眼球,调节并缩短左眼的肌肉,使其能够与右眼同步运动。

斜视的检查与诊断

斜视的检查与诊断

斜视的检查诊断知觉方面运动方面眼位分离状态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检查对斜视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操作步骤(一)病史询问1.发病过程是先天还是后天发病突然还是逐渐发生是否复视、斜颈,斜度是否稳定,患病后做过何种治疗个人史发病前后有否其它疾病,早期发病者包括生产过程也要仔细询问。

家族史斜视是否有家族倾向应做详尽调查。

视力检查双眼视力正常或一致是建立双眼视觉重要条件之一(二)眼位检查1.映光法(Hirhberg)根据角膜反光位置判断眼位分离的状况瞳孔缘15º,角膜缘45º,角膜缘与瞳孔缘之间30º。

2.遮闭法(1)交替遮盖法检查目的:发现2º以上某种类型的斜视倾向。

检查方法:先用遮挡板遮闭一眼,另眼注视,很恨将档板移向另眼,观察遮挡眼的运动情况。

(2)单眼遮盖与不遮盖法检查目的:判断隐斜还是显斜。

第一斜视角和第二斜视角是否一致。

何眼为注视眼。

检查方法:用遮挡板遮盖一眼,令一眼注视目标,遮挡不少于5秒后将遮挡板撤离该眼,并观察该眼的注视运动情况,同方法再遮挡另眼,观察注视运动情况。

结果判断:档板撤离遮盖眼后,此眼从其它方向很快返回正位说明患者有隐斜档板撤离遮盖眼后,此眼暴露出斜视并停留此位,说明位显斜档板撤离遮盖眼后二眼暴露出相同斜视度,说明第一、二斜角相等档板撤离遮盖眼后,一眼暴露斜度大,另眼斜度小,说明第一、二斜角不等档板撤离遮盖眼后,该眼虽为斜视眼,但立刻转到注视位,而另眼原注视目标不能维持而滑向斜视位,说明原遮盖眼为注视眼档板撤离遮盖眼后该眼停留在斜视位,另眼仍在注视,说明遮盖眼为斜视眼,另眼为注视眼隐斜计或马氏杆(Maddox)检查检查目的:为自觉的斜视度的定量检查检查方法:(1)须在无杂光的暗室进行(2)头部固定,平视正前方。

(3)一眼注视灯光,另眼注视隐斜计或马氏杆的光线条,根据光线条与灯光位置关系放置三棱镜。

结果判断:马氏杆的光线条与灯光目标合在一起时说明无斜视存在马氏杆光线条在灯光目标同侧位置时说明有内隐斜或内斜可用底外三棱镜置马氏杆前,逐渐加至光线条与灯光合在一起,此三棱镜为所测内隐斜或内斜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幼年有头 位倾斜代偿,保持一定双眼视,年长 后可出现复视。在排除了获得性的病 因之后,仍应诊断为先天性麻痹性斜 视。
共同性斜视:
– 儿童发病初期,复视——单眼抑制,经过短 暂。
– 间歇性斜视。 – 急性共同性内(外)斜视,成人或大龄儿童,
复视不消失,视标距离越远复像距离越大, 各个方位均相等,眼球运动无障碍。
– 垂直复视合并水平复视:诊断麻痹的 垂直肌应观察垂直方向的复像距离在 哪个方位最大。
右眼外直肌麻痹
右眼内斜视。水平同侧复视,向 右侧看分离最大,周边象属右眼。
右眼上斜肌麻痹
右眼上斜视。垂直复视,向左下 方分离最大,右眼象在周边。
Hess屏和Lancaster屏检查法 – 原理:用红绿眼镜分离双眼,红灯、绿 灯二个投射器,分别刺激双眼的黄斑中 心凹,红光为右眼戴红镜片所见,绿光 为左眼戴绿镜片所见。
– 可能发生弱视眼的连续(废用)性外斜。
四、治疗方法中的一些问题
1.集合训练(笔尖训练)治疗
经过观察,认为对控制眼位无效。 诱发过度的自主性集合,但不能改善融合功能。 患者通过自主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控制眼位,
可诱发假性近视,产生视疲劳。当患者年龄渐 大,调节与集合能力减低,视疲劳更加明显。 手术:在术中过矫,或因集合掩盖了实际的斜 视度,使手术低矫。 主张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不使用集合训练。
受限,容易形成单眼抑制和弱视,特别 是发生在生后早期的,在诊断明确后尽 早手术,对防治弱视有利。
后天性:发病早期应进行全面检查,寻找 原发病因,进行治疗。此期麻痹肌的功能 可能有部分恢复。6个月后根据斜视恢复 的情况决定是否手术。过早进行手术可能 因病情尚未稳定不能获得肯定的效果,影 响再次手术效果。
2.外直肌超常(长)量后徙
从眼运动生理的角度看,不利于双眼共同运动。 新的外直肌止点超过了眼球的功能赤道部后,其 收缩仅起到将眼球向后牵拉的作用,而眼球的外 转将会受到限制。术后可出现外转受限,甚至向 侧方注视时有复视。
术前有在侧方注视时斜视度减小(侧方注视的非 共同性),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更加容易产生 外转受限和复视。
多数人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所有内斜视患者不加选择的一律施行手 术矫正,在调节性内斜视中是不恰当的。
– 有些患者裸眼视力尚好,不愿戴镜,手术可 获得暂时的正位,但破坏了正常的调节-集合 的关系,可有视疲劳。
– 年长后需要配镜时,眼位又可能偏斜。
3.间歇性外斜视:最佳手术年龄一直有争 议。
Parks和Knapp等:早期手术。当间歇性外斜视已 确诊,而外斜视逐渐发展时即应手术。4岁前手 术对儿童的双眼视觉的恢复比4岁后手术更好。 延期手术会加深抑制程度,减小融合范围,手术 的失败率更高。
– 双眼黄斑中心凹为视网膜对应点,其视 觉方向与眼位相符,所以内斜视为交叉 复视,外斜视为同侧复视。
右眼外直肌麻痹
右眼上斜肌麻痹
两类检查方法的原理不同,不能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结果,否则会得出 错误的诊断。
3.复视的可能原因
麻痹性斜视:
– 先天性:通常有代偿头位, – 后天性:以复视为主要症状。
体视。
不具备这些条件,早期手术并不能 获得理想的双眼单视,还有可能形 成微小斜视,单眼抑制和顽固的弱 视。
针对不同类型斜视和不同的患儿有 相应的手术适应证。
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与视锐的发育 是相伴随的。
– 早期研究:婴儿的双眼视觉发育开始 于生后4个月。
– 敏感期在1~3岁。 – 成熟期约在5~7岁。 – 9~11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在4岁手术较大龄组能够获得 更好的功能预后。
最近的调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双眼视觉 恢复与发病年龄有关,与手术年龄无关。出生 早期发病的儿童虽然早期手术,术后双眼功能 仍较发病较晚的儿童差。
发病机制:融合功能发育不全。 用双眼视觉功能监测斜视的进展,当立体视受损,
关于斜视诊断和 治疗中常见问题
的讨论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吴晓
斜视是儿童中多发的眼病之一。
近年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飞速 发展。
基础和临床研究
MRI研究发现“pulley” 斜视的数字化模型 探讨共同性斜视的病因 斜视患者双眼视觉损害的规律 融合功能发育不全是间歇性外斜an及von Noorden等:延期手术。对 视觉尚未成熟的儿童行手术,术后过矫可能大,连 续性内斜视引起弱视和丧失立体视。
研究表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 的损害程度不同。发现近立体视保存者占98.5%, 远立体视保存者仅占16.7%。患者看远的融合功能 最早丧失。
对于斜视手术的效果评价:
– 眼位的矫正, – 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有关斜视手术的报告重视了这点,还有许 多相关的问题尚待研究。
已有完整的斜视检查方法,应向广大基层医院推 广。
制定全国统一的诊疗规范,使用规范化的诊断程 序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提高对斜视的诊断和治疗 水平。
谢谢
2005 - 4
内直肌:有同样的问题。
– 报告用测定眼球轴长计算功能赤道部的位置, 以此设计内直肌后徙的最大量。
但并不是所有内直肌都能够后徙6~8mm。
– 应结合患者的内斜度,远视程度,AC/A比率, 年龄及内直肌止端的位置综合考虑内直肌的后 徙量。
合理的手术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眼位的矫正, 还应该考虑眼球运动的共同性。
– 斜视性弱视治疗后,抑制和异常对应消除。
二、早期手术的意义和适应证及 手术时机的确定
重视儿童斜视弱视的早期干预。 斜视手术规范已完成,早期手术成功率增加。 斜视儿童手术的年龄普遍提前,增加了获得完善
的双眼视觉的机会。 由于斜视的根本病因尚未确定及这一疾病的复杂
性,对于影响预后的诸多因素在儿童早期尚不能 肯定,使得早期手术的预后更加不肯定,再次手 术的机会较高。
融合功能减退,斜视越来越明显,或变为恒定性 外斜视时,应尽早手术。
术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双眼视觉状态,以了解其 术后的转归。
对暂时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非手术疗法。如: 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调整调节与集合的关 系,稳定眼位,使患者尽早具备手术条件。
4.麻痹性斜视 先天性:一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运动
掌握各种不同类型斜视的临床特点, 掌握斜视的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熟悉 这些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才能作出正 确的诊断。
(一)斜视度
调节性集合引起眼位变化。
间歇性内斜视:看远正位,看近内斜视; 或注视近距离的调节视标时才出现内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遮盖后、看远处6米或更远目 标、强光下才出现外斜视,而看近时正位。 单眼视力较双眼视力好:
当外界的不同目标落在两眼的中心凹, 视觉中枢接收不同的像,无法将其融合 成单一像,引起视觉的混淆(confusion)
2.复视的分析方法 复视像检查
– 原理:戴红镜片分离双眼,光源分 别刺激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和斜视 眼中心凹旁的视网膜,内斜视引起 同侧复视,外斜视引起交叉复视。
– 分析复视像:复像分离最远的方向为 麻痹肌作用的方向,周边物像属麻痹 眼。
㈠手术时机的确定
最佳的治疗时机:是临床斜视学家研究的 课题。
目的:恢复或重建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 建立正常双眼视觉的条件:
– 1.双眼视力相近或者相等, – 2.具有双眼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的能力, – 3.眼外肌正常的协同作用, – 4.具有正常的视网膜对应, – 5.具有完善的融合功能:同时视,融合,立
制的主要因素 对斜视这一疾病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临床工作
本专业疾病诊治的统一和规范化的标准:
《弱视的定义、分类、疗效评价标准》 《斜视的分类》 《斜视疗效评价标准》
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 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斜视诊断和治疗中的 常见问题
一、掌握斜视的检查方法,正确诊断不同 类型的斜视。
早期发病的斜视患儿由于早期的双眼视 觉的发育受到了阻碍,尽管在出生后6~ 8个月进行手术,但仅能够达到通过 Worth四点试验,有粗大的立体视和周边 融合,或最终为微小斜视。即亚正常的 双眼视觉。
1.先天性内斜视:
– 在出生后6~8个月进行手术结果与在2岁时手 术的患儿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
– 一旦能够双眼交替注视,说明双眼视力相等或 相近,斜视度稳定,即应手术,以期获得亚正 常的双眼视觉。
– 国内外文献建议的手术年龄为18个月龄。
其他类型的后天性内斜视,发病时间较 晚,双眼视觉得到一定的发育,术后有 可能获得更好的功能结果,因而强调早 期手术,但应去除调节因素。
2.调节性内斜视:
– 内斜视合并远视:均应戴全矫镜观察。戴镜后 内斜度可能完全消失或减小,即为屈光性调节 性内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根据戴镜残留 的斜视度进行手术。
多数人认为应尽快提高弱视眼的视力,使之具 备建立正常双眼视的条件后,尽早施行手术矫 正眼位。
美容正位的应择期手术。
– 先行手术,术后双眼视力不等,仍不能建立完 善的双眼视。
– 术后治疗弱视还要继续遮盖单眼,不利于双眼 单视的建立。
– 手术后从外观上认为患儿的斜视已经治愈,不 再继续随诊,贻误了弱视的治疗。
– 常合并弱视,如不及时配戴远视镜,非调节因 素增加,可发展为非调节性内斜视,弱视也未 得到治疗,贻误治疗时机。
– 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高AC/A。看近 斜视度大于看远斜视度,AC/A比率>6。
• 缩瞳剂:副作用,多数患者不能坚持。 • 双光镜:渐变多焦点镜片可替代,减少患者
看近时使用的调节及其诱发的集合作用。 • 无效时应及时手术。增量内直肌后徙术已被
有关不同类型斜视的最佳手术年龄 的研究,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 行前瞻性的、随机的对照研究,以 获得有说服力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