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物理与诺贝尔奖

合集下载

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巴丁简介

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巴丁简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理学史作业
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班级:一班 姓名:任旭灵 学号:201006032
约翰· 巴丁
(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 年1月30日) 美国物理学家 (1956、1972年)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 BCS理论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经历
1908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 1923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机工 程系学习, 1928年取得学士学位,1929年取得硕士学 位,毕业后巴丁留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
人物经历
1947年和同事布拉顿发明了半导体三极管, 一个月后,肖克利发明了PN结晶体管, 三人因发现晶体管效应共同获得1956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 1959—1962年间,任美国总统科学咨询 委员会委员
BCS理论
BCS 理论是解释常规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微观理 论。该理论以其发明者巴丁(J.Bardeen)、库珀(L. V.Cooper)施里弗(J.R.Schrieffer)的名字首字母命 名。某些金属在极低的温度下,其电阻会完全消失, 电流可以在其间无损耗的流动,这种现象称为超导。 超导现象于1911年发现,但直到1957年,巴丁、库珀 和施里弗在《物理学评论》提出BCS理论,其微观机 理才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BCS理论把超导现象 看作一种宏观量子效应。它提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 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所谓“库珀对”,库珀对在晶 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
人物经历
1930年到1933年期间,巴丁在匹兹堡海湾实验 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 1933年巴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E.P.魏格纳 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物理学。 1935年到1938年期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并于 193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超导现象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电性现象,指的是某些金属或化合物在低温下,电流可以在其内部自由流动而不产生电阻。

这一现象首先在1911年被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降温到4.2开尔文时观察到,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现象在后续的科研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产生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超导现象的发现和基本原理超导现象的发现是通过测量电阻来进行的。

传统金属在低温下电阻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总会存在一定的电阻。

而超导体在一定的低温下,当电流通过时电阻会迅速降至零,电流可以在超导体内部自由流动。

这种特殊的电子输运机制被称为Cooper对(Cooper pairs)。

超导现象产生的基本原理是电子组成电流时会相互散射,通过与晶格的振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电阻。

在超导体中,由于低温下电子和晶格的相互作用被压制,且电子之间会产生一种配对的状态,这样电子就能在超导体里自由流动而不受阻碍。

这种电子之间的相互配对被称为Cooper对。

Cooper对的形成是由于晶格振动引起电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够克服电子之间的库仑排斥力。

二、超导现象的分类超导现象分为一类和二类超导现象,主要区别在于外加磁场的影响。

一类超导现象是指在外加磁场下,超导体会完全失去超导状态。

这是因为外加磁场会破坏超导体内的Cooper对,从而导致电流产生电阻。

一类超导体的临界磁场较低,因此在应用上有限制。

二类超导现象是指在外加磁场下,超导体仍能保持部分的超导性。

在此情况下,超导体内部会形成磁通管(flux tube),Cooper对不会完全消失,但会形成势坑。

而势坑内的磁通管能量较低,电流可以继续自由流动。

三、超导现象的应用1. 磁共振成像(MRI)超导体的特性使其在医学成像中有着广泛应用。

MRI技术利用超导磁体产生强大的磁场,通过对人体组织的成像来诊断疾病。

超导体的低电阻性能使得MRI设备能够产生持续和稳定的强磁场,并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1987年诺贝尔物理奖——高温超导电性

1987年诺贝尔物理奖——高温超导电性

1987年诺贝尔物理奖——高温超导电性1987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瑞士IBM研究实验室的德国物理学家柏诺兹(J.Georg Bednorz,1950—)与瑞士物理学家缪勒(K.Alexander Müller,1927—),以表彰他们在发现陶瓷材料中的超导电性所作的重大突破。

高临界温度超导电性的探索是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从发现超导电性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超导技术有广泛应用的潜在价值,世界各国花了很大力气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但是超导转变温度太低,离不开昂贵的液氦设备。

所以,从卡末林-昂内斯的时代起,人们就努力探索提高超导转变临界温度Tc的途径。

在探索高Tc超导体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基本上是靠实验和经验摸索前进。

理论起的作用往往不大。

这也许是因为超导现象比较复杂,理论尚欠完善的缘故。

为了寻找更适于应用的超导材料,几十年来,物理学家广泛搜查各种元素的低温特性。

除了汞、锡和铅以外,又发现铟、铊和镓也有超导特性,这些材料都是金属,而且具有柔软易熔的共同性质,后来迈斯纳把试验扩展到坚硬难熔的金属元素,又发现了钽、铌、钛和钍等金属具有超导特性。

当磁冷却法应用于低温后,在极低温区(1K以下)又找到了许多金属元素和合金有超导迹象。

如今甚至已经知道上千种物质的超导特性,可是,它们的转变温度都在液氦温度附近或在1K以下。

第一个被找到的超脱液氦区的超导材料是氮化铌(NbN),其临界温度可达15 K,是德国物理学家阿瑟曼(G.Ascherman)在1941年发现的。

于是重新激起了人们的热情。

NbN曾用于红外探测器件。

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哈迪(G.F.Hardy)和休姆(J.Hulm)开辟了另一条新路,他们找到了四种A-15结构或β钨结构的超导体,其中钒三硅(V3Si)的;临界温度最高,达17.1K。

所谓A-15结构是一种结晶学符号,它代表的化学组成一般为A3B的形式,其中铌(Nb)、钒(V)等过渡元素为A组元,第Ⅲ或第IV主族的元素或其它过渡元素为B组元。

超导发展历程

超导发展历程

超导发展历程超导发展历程始于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克朗伯士发现在低温下某些物质的电阻突然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超导。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超导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约瑟芬·巴丁成功实现了铌的超导,为超导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进展,超导材料的研究逐渐深入。

1962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理查德·费曼提出了巴丁-费曼理论,成功解释了超导现象的本质,并预言了一种新型超导材料——高温超导体。

然而,直到1986年,高温超导体才被发现,使得超导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巨大关注与研究热潮。

短短几年内,人们不断发现了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高温超导体,这使得超导技术渐渐走出实验室,应用于现实世界。

1996年,瑞士物理学家卡尔·奥斯廷和约瑟夫·努尼斯因在超导电缆领域的突破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超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开始探索超导的潜力。

超导磁体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加速器和磁悬浮等领域。

超导电缆在能源传输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能够降低能源损耗并提高传输效率。

超导量子比特的研究为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前,超导技术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更高温度的超导体,以降低制冷成本并推动超导技术的普及应用。

同时,超导技术在电力、能源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不远的将来,超导技术有望成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器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3诺贝尔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2023诺贝尔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2023诺贝尔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或科学家们。

由于诺贝尔奖的评选是保密的,因此具体的获奖者要直到2023年才会公布。

凝聚态物理涉及研究固体和液体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包括超导性、磁性以及电子、声子和自旋等粒子在固体中的行为。

可能的获奖者之一可能是对新型凝聚态材料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例如,在2023年获奖的科学家可能是在石墨烯或二维材料方面开展了重要研究的科学家。

这些材料因其特殊的电子、光学和热学性质而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焦点。

另一个可能的领域是拓扑绝缘体和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

这些研究在凝聚态物理和拓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未来能源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尽管如此,要确定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具体领域和获奖者,还需要等到2023年10月发布的官方公告。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3年物理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3年物理学奖得主

1973年12月10日第七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日本科学家江崎岭于奈因发现半导休中的隧道效应并发明隧道二极管、美国科学家贾埃沃因发现超导体隧道结单电子隧道效应、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森因创立超导电流通过的势垒的约瑟夫森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江崎玲于奈1925年3月12日出生于日本大阪,1940年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4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

后进入川西机械制作所工作,进行由真空管的阴极放出热电子的研究工作。

1956年,转入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现索尼)。

1973年因在半导体中发现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基本信息江崎玲于奈1925年3月12日出生于日本大阪,1940年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44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近代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江,是建筑学家江崎壮一郎的长子。

20世纪50年代,根据理论分析,人们认为在PN结反向击穿的过程中应当能够观测到隧道效应,但实验上一直未能发现。

1957年,江崎玲于奈在研制新型高频晶体管时,意外地发现了高掺杂、窄PN结的正向伏安特性中存在着异常的负阻现象。

通过理论分析,他认为这种负阻特性是由于电子空穴直接穿透结区而形成的,从而为隧道效应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发明了由隧道结制成的隧道二级管。

隧道二极管的发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固体中的隧道效应。

研究历程1944年,江崎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实验物理,1947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来于1959由于研究隧道效应获得博士学位),随即服务于神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作为晶体管材料的锗和硅等半导体的研究,1956年成为东京通信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在的索尼)的主任研究员,领高掺杂锗与硅的研究,这一研究的结果导致了隧道二极管的发明。

所谓“隧道现象”是指电子偶然地穿过其运动方向上的从经典理论观点看来是不可越的能量势垒(不太大)时,会在势垒的另一边发现电子运动的一种波动性的奇怪现象,这在本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发现了。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3年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3年物理学奖

2003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俄罗斯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茨堡、英国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俄语:АлексейАлексеевичАбрикосов,1928年6月25日莫斯科),俄罗斯物理学家,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间:2003年获奖理由:在超导和超流体领域中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理论材料学研究所所长瓦列里·维诺库尔说:“阿布里科索夫完成了一项革命性发明,这发生在这项发明未被认知和接受的时代。

”阿布里科索夫在朗道和金茨堡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超导和强大的磁场可以同时存在:使超导成为非同质的,让磁力线在涡流中以集束形式穿过超导体。

这种方法被称为阿布里科索夫涡旋点阵。

阿布里科索夫理论指出了Ⅱ型超导体的存在。

由于包括纳米在内的新技术的发展,阿布里科索夫的涡旋点阵近10年来在科技界引起更大的关注。

Ⅱ型超导可以成为完善和检验固体物理所有基本概念的试验场。

此外,制造特殊超导体已成为可能,这种材料在高温和磁场的情况下可以保持自己的特性。

这种材料如今可以用来制造医疗器械,如磁共振设备,还可以广泛用于物理研究中的粒子加速器。

关于阿布里科索夫的个人经历,《消息报》在8日的报道中说,金茨堡和阿布里科索夫在1966年曾共同荣获苏联最高奖———列宁奖金。

维塔利·金茨堡早年从事原子能项目工作。

正是他与安德烈·萨哈罗夫参与研制了苏联第一枚以锂氘化合物为燃料的热核弹。

维塔利·金茨堡身为多国科学院院士,在诸多物理学领域都有建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导物理作为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学科,它是随着对超导电性的研究、认识不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50年代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引发了今天的高温超导电性机理及超导材料研究的热潮。

昂内斯(中间白衣者)在他所创立的低温实验室内昂内斯(1853~1926) 荷兰低温物理学家1908年成功地液化了氦气,1911年发现了某些金属在液氦温度下电阻突然消失,即“超导电性”现象,于1913年获奖。

巴丁(1908~1991) 美国物理学家库珀(1930~) 美国物理学家施里弗(1931~)美国物理学家1957年巴丁、库珀和施里弗合作创建了超导微观理论,于1972年获奖。

这一理论能对超导电性作出正确的解释,并极大地促进了超导电性和超导磁体的研究与应用。

用于电子对撞机的超导线圈,重达65吨。

约瑟夫森(1940~) 英国物理学家1962年预言存在超导电子对隧道电流,第二年这一预言被实验证实,并被命名为约瑟夫森效应,1973年获奖贾埃弗(1929~) 挪威裔美国物理学家1957年完成了量子隧道效应实验,并于1963年完成了超导体隧道效应实验。

于1973年获奖。

约瑟夫森和贾埃弗的发现,对于研制高性能的半导体和超导体元器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并导致超导电子学的建立。

K.A.缪勒(1927~) 瑞士物理学家1983年缪勒和柏德诺兹合作进行超导研究,三年后发现了钡镧铜氧体系高温超导化合物。

于1987年获奖。

这一研究成果导致了多种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材料的出现,并宣告了超导技术开发应用时代即将到来。

超导研究已长达近一个世纪,20年前超导应用在科学界还被认为是一种侈谈。

而今天,它已在科研、医疗、交通、通信、军事、电力和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但这只是序幕,超导研究与应用在21世纪将为我们展现更加绚丽辉煌的前景。

柏德诺兹(1950~) 德国物理学家应用超导体的磁悬浮列车实验装置拉比(1898~1988) 美国物理学家30年代发明了核磁共振法,于1944年获奖。

根据他的理论,50年代诞生了核磁共振仪。

用于医学诊断的核磁共振仪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布里科索夫2003-10-10 16:06:20 南方网综合图片说明:从左至右依次为金兹伯格、莱格特、阿布里科索夫南方网讯人民网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在这里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阿力克谢·阿比瑞克索夫(拥有俄国、美国国籍)、俄国莫斯科莱伯多夫物理研究所的维塔利·金兹伯格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安东尼·莱格特(拥有英国、美国国籍),以奖励他们在超导和超流理论方面的先驱性贡献。

他们将平分总值1千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超导和超流是存在于量子物理中的两种现象,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此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超导体可用于核磁共振成像仪和物理实验中的微粒加速等。

而对超流体的认识可加深我们对物质运动状态的研究。

在低温状态下,一些金属可以毫无电阻地导电,这就是超导现象。

超导体还有一种特性,可以部分或全部地排斥磁力线。

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会产生强磁场,磁场产生的热量会破坏超导性。

在物质变成超导的同时,它也会变成完全的反磁性。

那些完全排斥磁力线的超导体被称为第一类超导体,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该理论的基础是电子对的有序排列。

但这理论对结识超导体这种技术上十分重要的物质是不充分的。

而第二类超导体可以让超导性和磁性同时存在,即让超导体的反磁性消失,这样在高磁场的地方超导仍能存在。

阿比瑞克索夫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现象,而他的理论基点来自于金兹伯格等人先前创立的关于第一类超导体的理论,事实证明该理论同样可应用到第二类超导体领域。

虽然这些理论都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们对超导新材料的迅速开发仍有重要意义。

今天,在更高温度和更强磁场的条件下,人们仍可以制造出超导体。

氦是目前人们知道的即使在绝对零度也不能被冻结成固体的惟一物质。

在极低温度下,液态氦的粘性会消失,它在任何东西上流动都没有阻力,甚至可以垂直的爬上容器的壁,其传热系数比铜还好。

科学家把这种没有阻力的流动叫作超流。

超流现象早就被发现了,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莱格特才发现,氦的同位素氦-3的原子对与超导体中金属的电子对结构相似。

他的理论才从根本上解释了氦原子是如何互动的和如何进入超流这种有序状态的。

近年来,科学家们则在此基础上研究,这种有秩又如何演变为紊乱无序的,这是经典物理学的难题之一。

因为只有氦才能允许从事接近绝对零度的研究,所以,它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中变得非常重要。

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现为俄罗斯公民。

他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俄罗斯莫斯科P.N. LEBEDEV物理研究所理论室主任。

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些科学家率先提出了有关二型超导体的理论。

参考消息报道,记者7日专访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87岁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茨堡。

这位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在谈到奖金时,幽默地说:“对我来说,诺贝尔奖金的确同我每月2700卢布的工资相比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同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的薪水相比并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的价值应该比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要高得多。

”维塔利·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193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1940年进入俄罗斯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4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当选前苏联科学院院士。

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涉及超导体和超流体、无线电传播、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的产生、等离子体、晶体光学等领域。

维塔利·金茨堡年轻时曾参与前苏联氢弹的研制工作,因提出了锂氚化合物燃料为苏联氢弹成功爆炸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被授予苏联国家奖,1966年获得了苏联最高奖章——列宁勋章。

维塔利·金茨堡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开后,俄罗斯上下欢呼。

历史上俄罗斯已经有10人获得了物理学上的这项最高奖。

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即发电表示祝贺。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夫评论说,维塔利·金茨堡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是俄罗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现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

他1951年在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州阿尔贡国家实验室著名科学家。

他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二型超导体同时具有超导性和磁性,即在强磁场中仍具有超导性能的现象。

莱格特:我们的价值应比足球运动员高1938年生于伦敦,现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

他在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教授。

莱格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解释原子在超流体状态下是如何相互作用和排列的重要理论。

科技日报消息,路透社7日报道了诺贝尔物理学将获得者之一的安东尼·莱格特谈他的学术道路。

莱格特说,在他的学术道路上他最先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学,当时的他并无意从事物理这个给他带来荣誉的学科。

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和青年时代,我脑子里最不愿想的事就是物理。

”这位出生在英国的科学家说:“我的爸爸是(中学的)物理老师,但是我的第一个学士学位是古典文学。

”他说,大学快结束时发生的两件事使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一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二是一个过去曾当过数学教师的退休牧师“照顾着我,教给了我很多事情”。

他说这位牧师住在他的中学里,他的指导“让我有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后来莱格特重新开始,拿到了第二个学位——物理学学士。

当有人问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经历有没有帮助他在科学上有所发展时,莱格特说:“哲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

”他还表示,1965年和1967年他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的接触帮助他迈出了第一步,不过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是几年后在英格兰的萨塞克斯大学完成的。

当他得知获奖的消息后,他说他感到非常意外。

他说:“我还要继续工作,不过我还真没有想过那笔钱的事。

”65岁的莱格特说:“我感到非常意外。

”他说他十分了解一同获奖的87岁的维塔利·金茨堡和75岁的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我很高兴能和他们共同分享这个奖。

”(编辑:李琳)访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维塔利•金茨堡10月7日,天公突然变了脸,莫斯科大雾弥漫、风雨交加,上班的人群和车辆显得比往日更加繁忙了。

87岁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茨堡也像平常一样按时来到了自己的列别杰夫理论物理研究所。

今天,他将按惯例主持20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学术讨论会。

午后,维塔利·金茨堡正在办公室给孙子写信,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声传来。

有人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打来电话说:“祝贺您,您刚刚被授予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维塔利·金茨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您在开玩笑?!”“这不是玩笑,您和您的同事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国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一起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维塔利·金茨堡终于相信,这是真的。

几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在前苏联和现在的独联体国家中,科学界没有人不知道维塔利·金茨堡。

苏联百科词典上就有他的生平和科研工作介绍。

维塔利·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193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1940年进入俄罗斯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4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当选前苏联科学院院士。

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涉及超导体和超流体、无线电传播、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的产生、等离子体、晶体光学等领域。

维塔利·金茨堡年轻时曾参与前苏联氢弹的研制工作,因提出了锂氚化合物燃料为苏联氢弹成功爆炸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被授予苏联国家奖,1966年获得了苏联最高奖章———列宁勋章。

维塔利·金茨堡同前苏联低温物理学家卡皮察、理论物理学家郎道一起共事多年。

卡皮察197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维塔利·金茨堡在超导体理论方面的工作,他和郎道被认为是超导体理论之父。

郎道于1962年因对凝聚态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他87岁时才如愿以偿。

维塔利·金茨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尽管自己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朋友也曾多次打电话向他祝贺,这之前,诺贝尔奖与他无缘,几次与他擦肩而过,自己也早已不怀任何希望了,但对自己最终获得这个奖还是感到很意外,也非常高兴。

对超导现象理论的贡献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麦林·昂内斯首次提出了“超导电性”。

为此,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科学家发现存在着两种超导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