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剖析
药学综合考试大纲

药学综合考试大纲药学综合初试科目为:有机化学(分)、分析化学(分)。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分钟。
参考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
参考书目:1.《有机化学》(第版)上下册,胡宏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分析化学》(第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部分有机化学部分一、考试目的《有机化学》是药学的专业必修课程。
《有机化学》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在本科阶段掌握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有机基础和综合能力,为选拔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客观标准。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能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解释有机化学问题,利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推测未知物结构,并进行简单的有机合成设计。
三、考试内容1.有机化学概述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2.烷烃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烷烃的结构(构型、构象)烷烃的理化性质烷烃卤代反应历程3.环烷烃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环烷烃的来源和用途环的张力环己烷的构象4.对映异构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对映异构体和构型的表示方法,外消旋体、内消旋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的概念,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
5.卤代烷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化学性质(亲核取代、消除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卤代烃的制法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和),消除反应历程(和)6.烯烃烯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次序规则)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氢化、亲电加成、氧化、聚合、α反应)烯烃加成反应机理烯烃的制法7.炔烃和二烯烃炔烃(烯炔)的命名、炔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硼氢化、亲核加成、氧化、聚合、炔氢的反应),炔烃的制法。
二烯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共轭效应及对有机反应的影响,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反应、聚合反应、加成与加成)8.芳烃共振论单环芳烃的命名和化学性质(亲电取代、α卤代、氧化),芳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萘及其性质,非苯系芳烃(芳香性及其判定)9.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的解谱方法10.醇和酚醇和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醇和酚的反应醇和酚的制法11.醚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醚的反应醚的制法环醚12.醛酮醛酮的命名、醛酮的化学性质、醛酮的制法、羟醛缩合反应机理13.羧酸羧酸的系统命名和物理性质、羧酸的酸性及其影响因素,羧酸的化学性质(羟基取代、α-卤代、羧基的还原、脱羧反应、二元羧酸的特性)羧酸的制法,羟基酸的性质和制法(反应)14.羧酸衍生物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羧酸衍生物的性质酯缩合机理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
药学综合学术学位考试大纲

药学综合(学术学位)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药学综合(学术学位)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药学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医药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药学综合(学术学位)考试范围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和基本计算,并能很好地解释化学中的一些现象和事实,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药学综合(学术学位),其中有机化学约33.3%、无机化学约33.3%、分析化学约33.3%。
四、试卷题型结构(一)有机化学题型命名与结构: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完成化学反应式:8题,每小题2分,共16分简答题:4题(鉴别、反应机理、分离提纯、有机合成),每小题8分,共32分推断结构:1题,共8分(二)无机化学题型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完成并配平反应方程式: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简答题: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计算题: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三)分析化学题型A型题: 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填空题: 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简答题: 5题,每小题7分,共35分计算题: 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Ⅳ.考查内容一、有机化学(一)绪论1.杂化轨道理论。
2.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二)烷烃和环烷烃1.烷烃及环烷烃的命名。
2.小环环烷烃的开环反应。
3.环己烷的构象。
(三)烯烃1.烯烃的命名:顺反异构条件、次序规则、Z/E命名。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药学综合》考试大纲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药学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共170题,具体题型分配如下:1、有机化学部分(120分)1)判断题:共20道小题(1−20),每小题2分,计40分。
2)单选题:共30道小题(21−50),每小题2分,计60分。
3)多选题:共10道小题(51−60),每小题2分,计20分。
2、分析化学部分(120分)1)判断题:共20道小题(61−80),每小题2分,计40分。
2)单选题:共30道小题(81−110),每小题2分,计60分。
3)多选题:共10道小题(111−120),每小题2分,计20分。
3、生物化学部分(60分)1)判断题:共20道小题(121−140),每小题1分,计20分。
2)单选题:共20道小题(141−160),每小题1分,计20分。
3)多选题:共10道小题(161−170),每小题2分,计20分。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中药专业、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训练他们应用这些理论和技能去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
本大纲的内容是分成“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各类有机化合物”两部分。
基本概念部分阐述有机化学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各类化合物部分则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制法和有关反应历程及有关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等等。
第一章绪论【要求】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研究方法及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内容】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定义、发展简史和重要性。
有机化学和中药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2.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元素分析和重要物理常数的测定)。
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讨论生入学考试616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616《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药学综合一》为我校招收全日制药学、中药学类各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设置的选拔性综合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考生中药学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硕士研究生招生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评价的标准是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药学综合一》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含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3门课程。
一、考查目标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基础化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无机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周期系掌握波函数、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的含义;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取值与物理意义;掌握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掌握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熟悉电子的壳层概率径向分布图、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含义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掌握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及其应用;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偶极矩的含义;熟悉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第三章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含义,组成、命名;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熟悉内轨型配合物、外轨型配合物和配合物的立体构型;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第四章溶液掌握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摩尔分数的含义及有关计算;熟悉其他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各浓度之间的换算;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了解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以及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等含义。
第六章化学平衡掌握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及多重平衡规则;熟悉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及反应达化学平衡时所具有的特点;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药学综合(一)》(代码703)考试大纲

《药学综合(一)》(代码:703)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药学综合能力是为高等院校招收药学类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是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作为学校命题和考生复习的依据, 注重测评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考生具有坚实、系统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以达到重点院校药学和相关专业本科生应具有的学识和水平。
Ⅱ.考查目标药学综合能力考试包括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要求考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反应机制和有机化合物间相互转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药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医药领域,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贮存、作用机制和体内代谢过程等方面都与有机化学密切有关。
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结构理论、电子效应、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命名、同分异构现象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熟悉特征官能团的结构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反应机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设计合成路线)、分离提纯及结构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能熟练应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医药领域,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贮存、作用机制和体内代谢过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
化学分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误差与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
要求考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
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
研究生《药学综合》考试大纲

研究生《药学综合》考试大纲药学综合考试科目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四个部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300分。
其中4门科目各占25%。
考试题型以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为主。
第一部分药理学一、说明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阐明药物的作用,作用机理,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理论基础。
考生需要掌握临床合理用药所必需的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重点掌握临床常用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的体内过程特点、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用途、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同时了解其它常用同类药的主要药理特点,以便临床根据病人情况选择用药。
二、参考书1.《药理学》,第8版,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药理学教程》,第6版,曹永孝、臧伟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含英文)、选择题、问答题。
四、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言【基本内容】1.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基本概念;2.药物与药理学发展史;3.新药开发与研究。
【基本要求】1.了解药理学(Pharmacology)的性质、任务与研究范畴。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内容】1.药物的跨膜转运;2.药物的体内过程;3.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及参数。
【基本要求】1.掌握生物利用度、血浆半衰期、药酶诱导及药酶抑制作用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熟悉药物简单扩散;2.熟悉恒比消除、血药稳态浓度的概念;熟悉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首过消除、肝肠循环等内容;3.了解药物其它转运方式;了解药时曲线、表观分布容积、恒量消除等内容。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基本内容】1.药物的基本作用;2.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3.药物作用机制。
【基本要求】1.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类型;掌握受体激动药、拮抗药、拮抗参数的概念;2.熟悉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和选择性、治疗作用等概念;熟悉效能、效价强度、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等概念;3.了解剂量、剂量与效应关系曲线等概念。
2023年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

2023年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随着2023年的到来,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为了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战这场重要考试,本文将对2023年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和备考建议。
一、2023年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概述2023年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涵盖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事管理学、生物技术及生物制品等方面的知识。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大纲在部分科目的知识点上有所调整,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药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变化分析1.药物化学:大纲中药物化学部分的知识点基本保持稳定,但部分化合物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等内容进行了局部调整,要求考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药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
2.药剂学:今年药剂学部分的知识点有所增加,重点考查剂型设计、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加强对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的了解。
3.药物分析:大纲中药物分析部分减少了部分分析方法的内容,更加注重药物质量控制和生物样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关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药理学:药理学部分大纲基本稳定,仍以药物作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大纲对部分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进行了细化,考生需要加强对此类知识点的掌握。
5.药事管理学:大纲中药事管理学部分内容有局部调整,增加了药品注册、临床试验和药品生产等方面的规定。
考生需要关注政策法规的最新动态,提高药学服务的专业素养。
6.生物技术及生物制品:生物技术部分大纲稳定,重点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生物制品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三、针对大纲调整的学习策略1.深入研究大纲,明确考试范围和重点。
考生应仔细阅读大纲,了解各科目调整后的知识点,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2.建立知识体系,强化基础理论。
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考生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药学(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及大纲解析

药学硕士初试考试科目
注:
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
药学硕士-349-《药学综合》考试大纲
关于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的方案
1、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为三门,分别为:第一单元:
政治理论,总分100分;第二单元:英语二,总分100分;第三单元:药学综合,总分300分。
2、第一、第二单元的考试全国统一组织;第三单元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3、第三单元“药学综合”的考试范涉及五门课程,内容和分值比例分别为药
物化学(20%)、药剂学(25%)、药物分析学(20%)、药理学(25%)、药事法规(10%)。
4、第三单元“药学综合”的考试难度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难度相当;考试
题型采用以选择题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考查目标药学综合考试范围为药学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二、题量、题分及考试时间满分为300分(其中有机化学部分为100分,分析化学部分为100分,药理学部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课程药学综合一:考试包括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三门有机化学部分考试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命名1、系统命名法饱和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分类:碳原子(伯、仲、叔、季),氢原子(伯、仲、叔)烃基的名称:常用烃基的名称及缩写,如:甲基(Me-)、乙基(Et-)、正丁基(n-Bu-)、苯基(Ph-)、芳基(Ar-)等。
系统命名法原则及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选择含特征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主链,从靠近官能团的一端开始编号,取代基排序按“次序规则”。
2、顺、反异构体命名顺、反命名法:两个相同基团在双键同侧的为顺式,异侧的为反式。
Z、E命名法:按‘次序规则’,优先基团在双键同侧的为Z型,异侧的为E型。
3、含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命名R、S命名法:手性碳原子(C*)构型的确定,先将连在手性碳原子上的四个原子或基团按“次序规则”排序,将次序最低的基团远离观察者,其余三个基团的次序由大到小为顺时针排列时,记为‘R 构型’,否则记为‘S 构型’。
4、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当化合物中含有多个官能团时,应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母体官能团,其余的官能团作为取代基(个别有例外)。
一些母体官能团按以下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选择:—COOH ,—SO 3H ,—COOR ,—COCl ,—CONH 2,—CN ,—CHO ,-C=O ,—OH ,—SH ,—NH 2,—C≡C—,—C=C —,—OR ,—R,—X ,—NO 2例如:CH 3COCH 2CH 2CH 2CH 2OH 6-羟基-2-己酮2-羟基-4-溴-1-苯磺酸CH 2=CHCH 2CH 2C≡CH 1-己烯-5-炔5、一些常用见化合物的习惯名称(俗名)或名称缩写如:氯仿、季戊四醇、肉桂醛、苦味酸;THF 、NBS 、TNT 、DMSO 、DMF 等。
二、 有机化合物结构 1、同分异构 异构体类型:构造异构(碳链、官能团位置、官能团);立体异构(构象、顺反、对映)。
异构体书写:常见或结构较为简单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如写分子式为C 5H 10、C 5H 12的同分异构体等。
互变异构现象:酮式—烯醇式结构的互变异构、糖类链状与环状结构互变异构等。
2、构象分析 画出饱和环状物(环己烷类、单糖类等)、乙烷及丁烷等物质的典型构象。
3、结构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碳原子的三种杂化轨道类型及空间形状:sp ,sp 2,sp 3。
分子轨道理论: 掌握1,3-丁二烯、烯丙基、苯等物质的分子轨道。
共振论:共振式的书写及共振论的应用。
空间效应:掌握空间位阻、张力理论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解释。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及其应用:掌握共轭体系中1,2及1,4加成产物的理论解释,诱导效应对物质酸碱性的影响(诱导效应的加和性与传递性)。
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及应用:掌握两类定位基及定位效应O-、P-定位基:O - 、 -NH 2、 -OH ﹥-OR ﹥-R ﹥-Xm-定位基: +NH 3 、-NO 2 、-CF 3>-COOH 、-COR >-CN 、-SO 3H 。
SO 3H OHBr构型与构型转化:卤代烃S N2机理构型完全翻转;S N1构型部分翻转(±);环加成构型保持;电环化产物构型要根据反应条件来确定;环氧开环为反式;炔烃Pd—C催化加氢产物为顺式烯烃,而Na(NH3)还原加氢产物为反式。
三、有机化合物性质1、物理性质一般的物理性质如mp、bp、d、n、溶解度等,主要取决于化合物的组成、分子量及分子极性等(分子间作用力)。
主要波谱数据:掌握常见物质的IR与NMR(氢谱)数据。
2、化学性质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亲电取代—芳环上的卤化、硝化、磺化、F-C反应等(注意定位规则)。
反应速度:Ph-R﹥Ph-H﹥Ph-X﹥Ph-NO2m-定位基会阻碍F-C反应。
亲核取代—卤代烃S N1反应及活性:R3CX、H2C=CH-CH2X﹥R2CHX﹥RCH2X﹥CH3X。
(桥碳叔卤烃例外,不易发生S N1反应)。
S N2反应及活性:H2C=CH-CH2X、CH3X﹥RCH2X﹥R2CHX﹥R3CX。
芳卤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中,芳环上吸电子基越多越有利。
醇类的S N1、S N2反应及活性与卤代烃类似。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反应及水解、醇解、氨解反应活性:RCOX>RCOOCOR>RCOOR>RCONH2自由基取代—特定条件下(如高温、光照及化学引发剂的存在)烷烃卤化、烯烃中 H的卤化等。
加成反应:亲电加成—烯、炔(碳碳不饱和键)加成(加HX、H2O、HOX、X2硼氢化反应等)、加成产物一般符合马氏规则。
亲核加成—醛、酮(碳氧不饱和键)加成(加HCN、NaHSO3、RMgX、PhNHNH2、Ph3P=CHR等),反应受位阻效应影响,反应活性为:HCHO>R-CHO>CH3COR>环酮>RCOR环加成——共轭二烯与亲二烯体反应(D-A反应)。
其他加成—加氢反应、环丙烷类开环反应等。
聚合反应:加聚——烯、炔的聚合(低分子聚合、多分子聚合成高分子)。
缩聚——如苯的聚合、羟基酸的聚合。
消去反应:E1、E2反应卤代烃消去HX(强碱、高温下),一般生成连有最多烷基的烯烃(查依采夫规则);醇消去水(强酸、高温下)成烯,产物一般符合查氏规则。
氧化还原:烯、炔的氧化(KMnO4、K2Cr2O7、O3等),醇氧化与脱氢生成醛、酮或羧酸;醛氧化成羧酸;胺及酚氧化成醌。
醛、酮还原成醇或烃,羧酸与羧酸衍生物还原成醇,硝基化合物还原成胺或偶氮化合物等。
歧化(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如HCHO、PhCHO等无α-H的醛,在浓碱条件下,其一分子氧化成酸,另一分子还原成醇(Cannizzaro反应)。
酸碱性反应:p K a值,有机物的结构对酸碱性的影响(诱导效应等),有机物的酸碱性比较:酸:R-SO3H>Ar-COOH>R-COOH>H2CO3>Ar-OH>R-OH>R-C≡CH碱:R4N-OH>R2NH>RNH2、R3N>NH3>ArNH2>RCONH2>RCO-NH-COR缩合反应:醛酮羟醛缩合(弱碱条件下);酯缩合(Claisen缩合,强碱条件下),利用乙酰乙酸乙酯经酮式水解合成甲基酮,利用丙二酸酯经水解合成羧酸。
重排反应:S N1与E1反应中的重排、酰胺重排(Hofmann重排)、烯丙醚重排(Claisen 重排)、酚酯重排(Fries重排)。
重氮化反应:利用重氮化反应可使芳环氨基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置换。
其他反应:碳烯插入反应、电环化反应、某些复杂反应(如热解反应等)、偶联反应等。
四、有机反应机理1、离子型反应机理亲电取代机理:芳环亲电取代机理。
亲核取代机理:S N1、S N2机理,芳卤被取代机理(苯炔机理)。
亲电加成机理:烯、炔(碳碳不饱和键)加HX、X2等试剂的机理。
亲核加成机理:醛、酮(碳氧不饱和键)与亲核试剂加成的机理。
亲核加成-消除机理:多数醇与有机酸的酯化机理,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和氨解的机理。
缩合反应机理:醛酮羟醛缩合机理;酯缩合机理。
2、自由基型反应机理自由基取代机理:烷烃卤化机理。
自由基加成机理:烯烃加HBr(R-O-O-R催化)机理。
自由基聚合:烯烃多聚机理。
3、重排反应机理S N1与E1反应中的重排、酰胺重排(Hofmann重排)、烯丙醚重排(Claisen重排)、酚酯重排(Fries重排)等机理。
4、周环反应机理反应时前线轨道遵从对称性守恒原理。
五、有机化合物制备(合成)有机化合物制备或合成,即是实现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
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碳架变化、官能团转换、构型控制。
1、碳架变化碳链增长的反应亲核取代:R—X+NaCN [NaC≡CR、NaCH(COOEt)2、(CH3COC-HCOOEt) Na+、R2CuLi]亲核加成:C=O+HCN [RMgX、Ph3P=CHR] ……缩合反应:醛酮羟醛缩合、酯缩合……亲电取代:苯(芳环)+R-X(R-CH=CH2、ROH、R-COX)聚合反应:nCH2=CH2重排反应:烯丙醚重排(Claisen重排)PhO-C-C=C ……酚酯重排(Fries重排)PhO-COR ……碳链缩短的反应氧化反应:碳碳重键氧化R-C=C (R-C≡C)+ [O]邻二醇氧化-COH-COH- + HIO4脱羧反应:R-COOH + Ag2O(HgO) + Br2HOOC-CH2-COOHR-CHOH-COOH卤仿反应:R-CO-CH3 + NaOX (X2 + NaOH)酰胺重排:R-CONH2 +Br2 +OH-缩合逆反应:R2C=CH-CHO + OH-(H2O)成环反应:三元环:碳烯插入C=C + CH2I2 + Cu-Zn ……丙二酸酯合成CH2(COOEt)2 + X-CH2CH2X(NaOC2H5)四元环:丁二烯类电环化反应成四元环五元环:HOOCCH2CH2CH2CH2COOH + BaO(加热)C-CO-C-C-CO-C + OH-(加热)EtOOC-C-C-C-C-COOEt + NaOEt… +H3+O六元环:D-A反应成六元环己三烯类电环化反应成六元环HOOC-C-C-C-C-C-COOH + BaO(加热)C-CO-C-C-C-CO-C + OH—(加热)EtOOC-C-C-C-C-C-COOEt + NaOEt … + H3+O开环反应:氧化:环烯类氧化开环环己醇、环己酮与浓HNO3共热氧化开环成己二酸苯在高温下催化氧化开环成丁烯二酸酐加成:三、四、五元环高温下催化加H2三元环加HX其他:周环反应、分子内缩合反应的逆反应2、官能团转换取代与加成:R-X + H2O(NH3、NaOR、NaCN)Ar-H (卤化、硝化、磺化、F-C反应)R-OH + HXR-COOH + SOCl2(RCOOH、NH3、ROH)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反应。
重氮化反应可使芳伯胺中的氨基转换成其他原子或原子团。
烯烃酸催化下加水主要生成仲醇(符合马氏规则),炔烃催化加水生成醛或酮,二者与HX或X2反应生成卤代物、与HOX反应生成卤代醇、催化加氢生成烷烃,烯烃硼氢化氧化水解主要生成伯醇(反马氏规则),端炔硼氢化氧化水解成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