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
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摘要: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是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基于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构建理由及思路,旨在通过团队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使之在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质量工程;教学团队;课程;课程群教育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
为此,笔者根据“质量工程”精神和学科发展特点,在教学团队内涵分析基础上,结合湖南大学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试图构建以本科教学最基础的因素——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点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师群体,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实际上,为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各高等学校曾做过多种探索和实践,如教学研究室、学术团队、课题组、课程组、教学梯队等。
湖南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与本科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依托学科优势进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特点及师资结构,自发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团队或梯队。
通过对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总结,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创新性。
一个有效的团队必须是成员具有积极创新精神的。
通过团队的努力,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教改项目,通过团队成员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如“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中的院士、博导、教授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化学前沿讲座课,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个平台,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室。
课程群建设基础

课程群建设基础
课程群的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相对于以前单个课程的建设方法而言,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
能够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和使用,大幅度提高某个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内在联系性高的工科高等教育中效果尤为显著。
课程群的建设旨在探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高等教育的融合开放提供实践基础。
课程群的建设基础有三点:
1、教学学科的发展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
在各行各业都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学科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
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的今天,跳出学科,放眼知识海洋,我们会发现,老子所说的大道归一渐渐的在得到印证。
学科之间的内在知识联系越来越明确。
课程群的建设正式在这个学科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
2、教学改革是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基础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进步,教学改革、教育革新已经不是一个理论,而是真真正正在进行的事情。
3、教育改革的压力是课程群建设的外部压力
技术的进步,让教育的格局也在改变,如今教育将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不改革不创新也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的压力、改革的呼声让从工业革命成型后就不再做出大变革的现代工业教育体系面临威胁。
课程群是教育信息化的先行军,也是一块试金石。
贴心大学,一直是您课程建设的贴心小助手。
基于设计思维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

基于设计思维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作者:曹烔烔陈蕊董黎明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20年第07期摘要:为了顺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发展需求,并解决传统讲授型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项目式学习研究现状,引入了设计思维理念,在借鉴EDIPT设计思维模型与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及多种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并进行了相关实践研究。
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设计思维;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3-0088-05一、引言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接受知识,课下进行实习,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偏离生活情境,学生因经验不足缺少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感觉晦涩难懂,失去兴趣。
项目式学习基于真实的社会情境,强调通过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即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以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难题,最终通过创造物品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建构。
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项目式教学模式更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项目式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如朱敏[1]等从英语学科教学的角度研究项目式学习,描述了写作课堂教学和评测反馈改革,并展现以评促学“多元教学评机制”的十个特色。
宋朝霞[2]等从翻转课堂角度研究项目教学,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有效地弥补了项目式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的缺陷。
贺慧[3]等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研究项目式学习,分析了项目式学习的类型、设计方法与操作过程,为项目式学习本土化的实践框架与策略体系建构提供了参考模型。
然而,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和教学模式层面,而应从思维层面对传统教学进行革新。
思维方式决定了项目成品产出以及问题能否解决。
设计思维使得学生可以基于现有资源,分析问题情境,设计合理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复杂问题,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思维模型。
基础医学课程群建设研究

基础医学课程群建设研究作者: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年第12期摘要阐述基础医学课程群建设方法,从打造教学团队、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凸显专业特色和增强岗位胜任力等七方面进行改革。
基础医学课程群建设是全面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群建设;教学改革;医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2-0045-03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Basic Medical Course Group//ZHOU Hui, ZHANG Min,ZHANG Liang, YANG Zhihang, ZHANG ZhongAbstract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building basic medical course group. The reform was mainly carriedout in seven aspects: building teaching team, refor-ming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ing teaching resources,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highlight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ing post compet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medical course group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accelera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Key words basic med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 group; teaching reform; medical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Shenyang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China, 1100340 引言2020年9月,國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及相关成果考核。
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儿童期是一个儿童与外部世界建立起广泛联系的生命阶段。
跳出知识本位的窠臼,以整体、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和课程,勾连、整合儿童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是课程的应有品质。
学科课程群将学科知识与儿童的经验世界相联系,将学科思维和儿童的认知发展相统一,为培养“完整的儿童”提供学科滋养,符合并彰显着课程发展的趋势。
一、学科课程群的价值意蕴1.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的热词,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等先后制订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标准。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探讨和构建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与学日益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今天,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载体。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为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蓝图”,各门学科则是支撑这幅蓝图得以实现的“构件”。
核心素养由跨学科素养与学科素养两部分组成,学科素养的培养主要依托学科课程群来实现,因此,学科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2.契合学校课程建设的趋向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线学校的共识,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构建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但是,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着这些突出的问题:不少学校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或将学校课程的建设仅仅等同于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且没有突破知识本位的桎梏;还有学校迷恋“课程超市”的建构,课程设置存在简单做加法的嫌疑,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泾渭分明,二者割裂化倾向明显;还有学校的学科课程囿于学科本位,学科知识之间相互分离,每一门学科犹如在挖自己的深井,而井与井之间的水互不流通。
事实上,儿童生活的世界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教育要给儿童一百种经历、一百种创造和一百种富有挑战性的生活。
在思考课程与学生素养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必须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穿越经验与知识的界限,围绕培养“完整的儿童”这一目标,进行模块整合,把学科课程统整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体多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设计

“一体多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设计作者:杨建湘张先勇李丽许兆庆来源:《大学教育》2024年第05期[摘要]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文章阐述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体多元”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施途径,总结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途径,为非思政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融入提供了实施案例。
[关键词]“一体多元”;课程思政;工程制图;教学案例;多元混合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5-0125-03工程制图面向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学院所有专业的大一新生开设,是一门研究工程图样表达与技术交流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学习对象众多,覆盖面广,通常安排48学时、3个学分,课时量相对充足[1-2]。
工程制图应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多元混合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逐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工程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努力学习的民族使命感和科技兴国的抱负[3-4]。
本文以工程制图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案例,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具体思路为:(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内容,以问题驱动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阐述工程制图通用工程技术语言的价值。
(2)引导学生回顾黄大年教授的为人、处世、为学事迹以及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
(3)讲述本课程开设的初衷和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们的成就,培养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设计思维,而工程图学的核心——工程图样表达与技术交流正是创新设计思维的基础。
将“大国工匠”先进事迹融入相应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制图基本技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其认知水平。
(4)采用“线上+线下”与“任务驱动+开放案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育学生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观念。
基于CDIO模式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

基于CDIO模式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CDIO是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的缩写,即构想、设计、实现、运营。
在教育领域中,CDIO模式被广泛运用于课程设计、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
针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CDIO模式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Conceive:构想首先,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CDIO模式建设中,必须有一个具体的构想,即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CDIO模式的构想,可以确保课程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学习需要相符。
构想时,应根据教育部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内外的课程标准,明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二、Design:设计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CDIO模式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针对教学内容,应结合CDIO理念,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案例分析、智能化算法设计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互动、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而教学评价则应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来考虑,分别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等进行评估,以检测课程教学效果。
三、Implement:实现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CDIO模式的实现中,要注重实际效果,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操作手段,对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示。
例如,可以采用虚拟实验室、在线程序演示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四、Operate:运营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CDIO模式的运营中,需要考虑课程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其中,持续性主要指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与其他相关课程形成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课程群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群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程群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指将一定范围内的多门课程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有机联系和交互作用。
因此,制定课程群建设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确定。
1.建立完善的课程群建设体系,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和互相促进;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方案。
1.确定课程群建设的主题和内容。
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确定课程群建设的主题和内容。
主题可以是某一学科的核心概念或者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内容要能够涵盖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2.制定课程群建设的教学计划。
根据确定的主题和内容,制定课程群建设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课程群建设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3.建立课程群建设的教学团队。
组建由各门课程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课程群建设的教学工作。
教学团队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相互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通过课程群建设,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例如课程整合、项目研究、实践教学等。
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开展课程群建设的评价和反馈。
建立完善的课程群建设评价机制,对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支持,形成合力。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课程群建设工作,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形成全校上下一心的合力,共同推进课程群建设工作。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群建设的能力,确保课程群建设的顺利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
主要完成人:柳冠中、邱松、蒋红斌、刘新、唐林涛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是伴随着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一起成长起来的设计基础课程。
30年来,该课程已由原来的单一造型基础课程扩展为系列造型基础课程,由工业设计系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发展为全学院的通识基础课程。
在30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和相关课程、课题等,拓宽了原有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范围,并将“设计思维与方法”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不仅确立了美院在国内设计基础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为美院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锤炼了一支成熟的师资队伍,而且还很好地带动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室建设,扩大了设计基础教学研究平台,提升了美院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