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知识竞赛参考题—难忘九一八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二历史难忘九一八试题

初二历史难忘九一八试题

初二历史难忘九一八试题1.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答案】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订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递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红军长征胜利结束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C.“九一八事变”爆发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答案】D【解析】此题是在考查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1924年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北伐战争。

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是国共第二次合作。

故答案选择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3.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的地点在()A.山西省B.河南省C.陕西省D.山东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相关知识,西安事变是1936年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西安督战,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联合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事件,西安属于陕西省,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战·难忘九一八4.右图标语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卢沟桥事变爆发D.台儿庄战役胜利【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因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西安事变,故选B。

难忘九一八 习题(含答案)

难忘九一八 习题(含答案)

难忘九一八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1.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的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说的“政变”指的是()A. 七七事变B. 九一八事变C. 西安事变D. 南昌起义2.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A. 日军突然发动袭击B. 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C. 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D. 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3. 下列抗日英雄人物中,属于共产党爱国将领的是()A. 杨靖宇B. 佟麟阁C. 赵登禹D. 李宗仁4. 对于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推翻蒋介石统治B. 要求停止内战逼蒋抗日C. 让共产党领导全国抗日D. 取代蒋介石的领导地位5. 西安事变爆发后,赴西安进行调停的中共代表是()A. 周恩来B. 毛泽东C. 董必武D. 陈毅6.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无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但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却不主张杀他,而主张和平解决。

这充分说明()A. 共产党人心胸宽广,不与蒋介石斤斤计较B. 中国共产党软弱无能C. 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D. 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阶利益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A. 为了打回东北老家B. 为了引起全国轰动C. 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D. 为了逼蒋联共抗日8. 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重要原因是()A. 敌我力量对比悬殊B. 东北守军战斗力低下C. 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D. 日军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9.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A. 九一八事变B. 七七事变C. 南京大屠杀D. 八一三事变10. “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血丹。

第14课_难忘九一八练习题

第14课_难忘九一八练习题

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单项选择题1、“1931年的一个夜晚,沈阳北郊上空弯月高悬,突然,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路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此段描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九一八事变B 八一三事变C 西安事变D 七七事变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A、抵抗B、不表态C、片面抗战D、不抵抗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A、吉鸿昌B、杨靖宇C、佟麟阁D、赵登禹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A 局部抗战阶段B 全面抗战阶段C 局部反攻阶段D 大反攻阶段5、 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过之方,是坚定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

”下列属于张学良时间自己誓言的行动是()A 投身辛亥革命B 参加南昌起义C 发动西安事变D 卢沟桥抗战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的目的是逼蒋抗日C.西安事变的发生表明阶级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D.张学良、杨虎城是伟大的爱国者7、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传唱着许多革命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A 歌颂祖国B 赞美爱情C 针砭时弊D 抗日救亡8、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A.感化蒋介石 B.帮助张学良和杨虎城解围C.抵抗亲日派势力 D.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9、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0、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调停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张学良D、杨虎城。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一课一练及参考答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一课一练及参考答案

《西北文化日报》报道西安事变的消息(第17题图)第14课 难忘九一八(一课一练)一. 单项选择题1、“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

”材料所指的是 ( )A .鸦片战争B .七·七事变C .甲午中日战争D .九·一八事变这首悲怆的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日寇的无比痛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歌中的“家乡”在( )A.东北B.华北C.西南D.西北3.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它坐落在( )A.北京B.南京C.沈阳D.上海4.为了提醒大家牢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我国每年都在9月18日鸣放防空警报.当年,日本制造这一事变的借口是( )A.西安事变B.柳条湖事件C.八一三事变D.一名士兵失踪5. 与右图联系最紧密的判断是( )A .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B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 .东北沦陷为日本殖民地 6. 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使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B.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C.从中国全民族利益出发D.缓和国民党内部矛盾7. 国共两党由内战开始走向联合抗日的标志是 ( )A 、创建黄埔军校B 、北伐胜利进军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 、卢沟桥事变8.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B.停止内战,团结抗日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_____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电报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学良、杨虎城叩文(十二日)1.材料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这时蒋介石对日军态度如何?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材料一中做法带来了什么后果?张、杨发表该文是在何时何地?3.通过上述材料,概括张、杨对“介公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 2.A 3.C 4.B 5.B 6.C 7.C 8.B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2.东北三省全省沦陷1936年12月,西安3.逼蒋抗日。

九一八知识竞赛题

九一八知识竞赛题

1.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A )A 1931.9.18B 1932.9.18C 1933.9.18D 1934.9.182.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地点在(D )A 皇姑屯B长春C旅顺D沈阳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B )A占领东北 B变中国为殖民地 C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4.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有利的客观因素是(D )A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B经济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困难C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 D中国国内局势动荡,战争频繁5. 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B )A卢沟桥事变B柳条湖事件C华北事变D西安事变6.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政府现在既以此案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国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上述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的直接态度是(A )A寄希望于政治解决B顺应民众的要求C采取了投降政策D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7. 九一八事变,又称(A )事变A沈阳B东北C黑龙江D辽宁8. 九一八事变后,只有多个月,东北多少平方公里锦绣河山全部沦陷敌手(B )A一百多万B一百五十多万C一百九十多万D两百三十多万9. 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B )A 1935.12.12B 1936.12.12C 1937.12.12D 1938.12.1210. 九一八事变后率东北军撤入关内的将领是(A )A张作霖B张学良C杨虎城D何应钦11. 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D )A扩大侵华B美日争夺激烈C抗日高潮出现D国共分裂对峙12. 九一八事变后的影响不包括(D )A打破了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加深了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C中日民族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D中国内战进一步扩大1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百天便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2.5倍的中国东北三省,日本官兵死伤仅199名,导致这种战况的主要原因是(B )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C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D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14.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D )A幻想国际干预 B集中军事力量镇压国内革命C借以削弱东北军力量 D惧怕抗日力量强大威胁其统治地位15. 30年代,有一幅漫画,画上是一个穿和服的大人,抱着一个戴眼镜的小孩,这幅画反映了(D )A美国与蒋介石的关系 B日本与美国的关系C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关系 D日本与伪满洲国的关系16.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主要原因是(D )A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B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明确的对日政策C“左”倾错误在党内仍占统治地位D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17. 1933年,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原因不包括(D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C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D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18.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特点是(D )A保留原东北军的指挥系统 B形成独立的军事编制C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D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19. 西安事变也称(C )A七七事变B九一八事变C双十二事变D八一三事变20.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D )A取代蒋介石的地位B满足各阶层处死蒋介石的要求C向中共表示合作抗日的诚意D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21. 西安事变发生后,若置蒋介石于死地,客观上有利于(C )A中国共产党B中国国民党C日本侵略者D中国人民22.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政治要求是呼吁国民政府(A )A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民主权利 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C制订宪法,给人民民主权利D废除一党专政,实现民主自由23. 从根本上说,促使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将领抗日反蒋的因素是(B )A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所决定 B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加深C受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D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24. 1931年后,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是(D )A 由“门户开放”转为“大陆政策”B由绥靖转为独霸中国的政策C 由“门户开放”转为绥靖政策 D由绥靖转为遏制政策25.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妥协退让,以牺牲民族利益换取反动政权的苟安,而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抗日,以换取民族危亡。

《难忘九一八》习题

《难忘九一八》习题

第18课难忘九一八一、选择题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是()A.1927年B.1928年C.1931年D.1936年2、你认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应该建立在下列哪座城市最合适()A.北京B.上海C.沈阳D.南京3、如果你来编写课本剧《西安事变》,代表中共出席谈判的人物是()A.周恩来B.张学良C.蒋介石D.毛泽东4、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是()A.张、杨的爱国热忱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中国共产党的努力D.蒋介石态度的转变5、提及电影《西安事变》,你马上联想到的一组人物是()A.张学良杨虎城B.周恩来朱德C.叶挺贺龙D.陈独秀李大钊6、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华北事变出现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七七事变爆发7、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前提条件是()A.释放蒋介石B.释放张学良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交出政权8、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地点是()A.沈阳B.宛平城C.上海D.南京9、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爆发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10、“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迅速沦亡的最主要原因是()A.日军的突然袭击B.东北军作战不利C.敌我力量悬殊D.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材料二: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自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自1933年4月蒋介石在南昌对围剿军将领的训话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2)据三则材料分析,蒋介石采取这种对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12、《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初三历史难忘九一八试题

初三历史难忘九一八试题

初三历史难忘九一八试题1.(共10分)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西咸新区,下图是西咸新区在陕西的位置图。

【相关链接】西咸新区东距西安市中心10公里,西距咸阳市中心3公里;新区内有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的遗址17处;西安教育发达,高校林立,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国防科技的重要基地。

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请列举近代发生在此地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例。

(2分)【答案】西安事变(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发生在西安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例。

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史上也曾经发生一件大事,19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扣押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故本题答案为西安事变。

【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4月。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歌词“敌人”是()A.美国军队B.英国军队C.日本军队D.法国军队【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可知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的背景和歌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

据题意要求,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3.这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统一战线”反映的是L936年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重庆谈判D.西安事变【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

此题是基础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西安事变的相关特征的识记能力。

在题干中有明显的提示词: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统一战线还有时间1936年,根据这些特征可确定是西安事变。

故此题选择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4.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

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进攻中国东北,使得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因此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东北大学迁入关内,故答案选D。

九一八知识竞赛题

九一八知识竞赛题

九一八知识竞赛题1.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 A )2.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地点在( D )A 皇姑屯B 长春C 旅顺D 沈阳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 B )A 占领东北B 变中国为殖民地C 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D 摆脱国内经济危机4.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有利的客观因素是( D )A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B 经济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困难C 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D 中国国内局势动荡,战争频繁5. 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B )A 卢沟桥事变B 柳条湖事件C 华北事变D 西安事变6.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政府现在既以此案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国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上述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的直接态度是( A )B 顺应民众的要求 D 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A )事变C 黑龙江D 辽宁8. 九一八事变后,只有多个月,东北多少平方公里锦绣河山全部沦陷敌手( A 一百多万 B 一百五十多万 C 一百九十多万 D 两百三十多万9. 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 B )10. 九一八事变后率东北军撤入关内的将领是( A )A 张作霖B 张学良C 杨虎城D 何应钦11. 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D )A 扩大侵华B 美日争夺激烈C 抗日高潮出现D 国共分裂对峙12. 九一八事变后的影响不包括( D )A 打破了一战后的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B 加深了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C 中日民族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D 中国内战进一步扩大1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百天便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 2.5 倍的中国东北三省,日本官兵死伤仅 199 名,导致这种战况的主要原因是( B )A 日本闪电战的威力B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C 中日力量对比悬殊D 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14.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D )A 幻想国际干预B 集中军事力量镇压国内革命C 借以削弱东北军力量D 惧怕抗日力量强大威胁其统治地位15. 30 年代,有一幅漫画,画上是一个穿和服的大人,抱着一个戴眼镜的小孩,这幅画反 A 寄希望于政治解决 C 采取了投降政策 7. 九一八事变,又称(B 东北映了( D )A 美国与蒋介石的关系B 日本与美国的关系C 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关系D 日本与伪满洲国的关系16.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主要原因是(A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B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明确的对日政策C “左”倾错误在党内仍占统治地位D 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17. 1933 年,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原因不包括( D )A 民族危机的加深B 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C 国民党内部的矛盾D 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18.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特点是( A 保留原东北军的指挥系统 C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19. 西安事变也称( C )C 向中共表示合作抗日的诚意D 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21. 西安事变发生后,若置蒋介石于死地,客观上有利于( C )A 中国共产党B 中国国民党C 日本侵略者D 中国人民22.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政治要求是呼吁国民政府( A )A 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民主权利B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C 制订宪法,给人民民主权利D 废除一党专政,实现民主自由23. 从根本上说,促使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将领抗日反蒋的因素是( B )A 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所决定B 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加深C 受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D 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24. 1931 年后,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是( D )A 由“门户开放”转为“大陆政策”B 由绥靖转为独霸中国的政策C 由“门户开放”转为绥靖政策D 由绥靖转为遏制政策25.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妥协退让,以牺牲民族利益换取反动政权的苟安,而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抗日,以换取民族危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一八知识竞赛参考题—难忘九一八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2、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地点在。

3、九一八事变后,只有个多月,东北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4、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5、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

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

6、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
东北部队,组织起,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

中国人民的
抗战开始了。

7、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8、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和十七路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

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9、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督促、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10、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11、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12、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又叫做,发动者、。

13、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出发,主张解决。

党中央
派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14、西安事变的结果是,从此,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
成。

15、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二、列举题:
1、列举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爱国将领及职位。

2、列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3、列举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进行抗日的队伍及领导人。

4、列举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简述题:
1、简述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结果和历史意义。

2、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和革命群众,
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是为什么?
四、材料分析
1、见书72页的《松花江上》的歌词
请回答:(1)是什么原因导致“我”脱离家乡而流浪?
(2)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它反映了人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歌中提到的“九一八”指什么?
(4)歌词的内容反映了什么?
(5)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请回答:(1)这是谁在什么事变后发给谁的命令?
(2)这个命令造成什么恶果?
(3)此材料反映蒋介石对日采取的核心态度是什么?
3、材料一:张学良自与国民党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

9月18日事件,在极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它国家于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动。

——引自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1932年11月)
材料二:我国人民此刻民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引自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1931年9月22日)
请回答:(1)材料一中,日本对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真实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一:“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张学良就象一个活的影子,没有人不知道穿孔。

在近代史中,如果要弄一个十大风云人物排行榜,张学良必可名列前茅。

人民之所以深切怀念张学良,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朋友……。


——《世纪老人张学良》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10月15日发给张学良家属的唁电,称张学良为“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请回答:(1)根据材料说了张学良在近代史上两大主要功绩及其影响。

(2)结合张学良的功绩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请回答:
(1)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的目的是什么?
(2)蒋被捉后,对如何处置蒋介石中共的主张是什么?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3)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的,有什么现实意义?
12全文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