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专业电影拉片训练示例——《拆弹部队》拉片作业

合集下载

拉片作业

拉片作业
低沉的音乐
移动镜头
33
01:57:57--01:58:03
6
安迪从隧道爬出
近景
通道
喘息声
正拍
34
01:58:04-01:58:25
21
安迪爬管道
远景
闪电
低沉轰鸣
移动镜头
35
01:58:25-01:58:26
1
窗外的闪电
远景
从窗外透过来光,闪电
雷鸣
仰拍
36
01:58:27-01:58:38
11
安迪爬管道
51
01:59:14-01:59:30
16
安迪在充满恶臭的管道中艰难的爬行
近景
管道,手电筒光
旁白
在管道内拍
52
01:59:31-01:59:56
25
安迪爬出了管道,逃出监狱
大远景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旁白
移动拍摄
53
01:59:56-02:00:02
6
安迪在小河中奔逃
全景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旁白
侧拍,跟随拍摄
01:57:24-01:57:27
3
海报的特写,预示安迪即将越狱
特写
镜头拉近
30
01:57:28-01:57:42
14
安迪内心戏
近景→特写
监狱
镜头下降
31
01:57:43-01:57:51
8
安迪收拾西服
特写
监狱,开始出现闪电
雷鸣
镜头拉近
32
01:57:52--01:57:56
4
安迪爬隧道
近景
隧道,手电筒光,和身后的蓝光
镜头拉近至军官手上锤子,然后画面渐出

导演基础拉片作业

导演基础拉片作业

‘《导演基础》拉片作业姓名:张晓静班级:15级编一学号:1504107151《阿甘正传》一:长镜头解析镜号一的画面内容是羽毛从天空一直飘落,飘到了阿甘的脚下。

从近景到远景再到近景,营造出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俯拍与仰拍的集合,是镜头一直跟随这羽毛,始终让它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

摄像机在高空中不停追拍羽毛,再从高空缓缓下落,跟随羽毛静静落到地上,仿佛是观众的眼睛一直追随着羽毛。

1,羽毛下降到人间象征着故事的开始。

2.羽毛的纯洁象征着阿甘内心的纯净。

3.羽毛的飘忽象征着命运的波折。

4.与结尾相结合,象征了完整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白色羽毛随风飘摇的场景和结尾其从书中掉出继续飘飞的场景相照应,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导演运用长镜头对羽毛随风飘舞的描写,留给观众的是对羽毛产生的无尽想象,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泽米基斯导演在这用了一个隐寓蒙太奇。

羽毛先是在空中一直飞,直到落到阿甘脚跟前,然后阿甘把它捡起放到了皮包里的一本书中。

白色的羽毛的飘零就暗示了阿甘将会是一个孤独寂寞,没有自己的长久之所的人生,一生没有几个朋友。

同时也是在说阿甘这个人有像羽毛那么洁白无暇的心。

此外,还能理解为命运像羽毛一样飘忽不定(丹中尉的观点),但是羽毛注定会飘到阿甘脚下也注定会飘走(阿甘母亲的宿命论观点),照应了阿甘之前对命运的思考和全片的主题。

二、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结构承载着电影创造者对整个文本的阐释方式,也是观众解读影片,把握影片精髓的基点。

不同的影片由于题材不同,所采取的叙事结构当然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并感染观众。

①结构作为传记题材的影片,《阿甘正传》整体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在影片开头,观众就被一幅静谧祥和的画面所吸引:一根随风飘舞的羽毛从树梢到天空,最后掉落在坐在公交车站长椅上的阿甘脚下,随即阿甘就用稍显笨拙但简单平和的语言向来往的人群讲述自己的经历。

至此,观众便在导演的指引下,伴随着影片的双重线索一步步地走近阿甘的世界。

第82届奥斯卡奖揭晓——《拆弹部队》完胜《阿凡达》

第82届奥斯卡奖揭晓——《拆弹部队》完胜《阿凡达》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福建艺术
页码: 79-7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奥斯卡奖 部队 奥斯卡金像奖 艺术指导 视觉效果 布里奇斯 乡村音乐 动画片
摘要: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近日揭晓。

伊战题材影片《拆弹部队》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奖.彻底征服只收获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奖等3项技术类奖项的史上最卖座的影片《阿凡达》。

在《疯狂的心》中扮演乡村音乐歌手“坏蛋”布莱克的杰夫.布里奇斯捧走最佳男主角奖,励志影片《弱点》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众望所归荣获影后桂冠。

迪斯尼/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荣获最佳动画长片奖,该片同时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记录日本渔民捕杀海豚的纪录片《海豚湾》荣获最佳纪录片奖;阿根廷影片《谜一样的双眼》获最佳外语片奖。

摆渡时刻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拆弹部队) 影评

摆渡时刻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拆弹部队) 影评

时刻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论《拆弹部队》的叙奔跑的人们,被军人驱赶的人群,慢慢前行的机器人,都告诉着我们这是战场,这里的情况很危急。

作为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等六项大奖的一部大片,《拆弹部队》就是这样开始的。

《拆弹部队》以美伊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拆弹三人小组在执勤期间所发生的种种。

没有什么华丽的斗争场面,没有大型的战争武器来铺垫场景,仅仅普通的三个士兵生活却将整个电影都包围在紧张的氛围之中。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在美伊战争中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影片采用了手持拍摄的方法,加上层层递进的叙事还原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的经历。

由拆弹兵、保安兵、保安兵兼技术兵这三个人组成的拆弹小组在B连执勤的日子里,必须时时刻刻去面对炸弹的威胁,这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战争。

七个拆弹片段,五个人物的死亡,将拆弹三人组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全部展现在观众眼中。

拆弹片段一:汤姆森之死这是影片开始的第一幕,也是将主角引出的一幕。

紧张的氛围,不断有士兵的喊叫声,只有一直往前走的机器人丝毫不受环境的影响。

操纵机器人的拆弹专家说着调侃的话,然而慢慢前行却在半路坏掉的机器人似乎预示着这次行动的失败。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每一天都要面对炸弹的部队。

这也是告诉观众先用机器人侦查,在执行爆破是拆弹的最安全的做法。

这样的一幕无疑也是对后面埋下了伏笔。

正是这开场的第一个炸弹使汤姆森不复存在、同时将影片的主角詹姆斯带出、亦使得我们的技术兵艾缀奇陷入对战争的恐慌之中。

拆弹片段二:街头拆弹詹姆斯的到来是拆弹三人组的新的开始。

然而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却不是很理想。

詹姆斯在影片中的第一次拆炸弹,亦是影片拆弹的第二幕。

埋藏在垃圾里的炸弹是很危险的,詹姆斯却没有选择机器人,而是直接上阵。

这样的情形使得桑布恩无比的紧张,对于不按章法行动的詹姆斯,他没有办法。

詹姆斯的任性的做法与第一幕那种正规的拆弹程序无疑是一种对比,这也为后面詹姆斯多次将队友带入危险之中留下了铺垫。

[整理版]拉片实例

[整理版]拉片实例

现以美国经典公路片《邦尼和克莱德》(又译《雌雄大盗》)片段为例,简单练习一下拉片。

仅供参考。

1967年美国导演阿瑟佩恩拍摄了电影《邦尼和克莱德》,轰动一时,成为新好莱坞主义的代表作。

看过此片的人,常会被片尾男女主角之死的场面所震撼。

而这个经典段落也在电影史上被反复提及,人们称之为“暴力美学”。

拉片分析如下:电影选段:邦尼和克莱德最后被叛徒出卖,在公路边遭遇警察伏击,中枪身死时间:108:00--109:06从克莱德扭头张望到树后躲藏的警察开枪,时长20秒18格,导演却用了30个镜头切换,我们知道1秒的电影胶片是24格,这样算平均每个镜头1秒不到,仅仅16格。

它的剪辑率是狂风暴雨化的,邦尼与克莱德在命悬一线时表情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频繁交织,惊飞的白鸽,树丛里的枪口,恐慌的叛徒等,这些画面的组接让人眼花缭乱,危险逼近却没有半点声音,让人透不过气。

一闪而过的白鸽,刹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两人悲剧的宿命。

突然,轰乱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警察的子弹雨点般向他们打去,两人中弹倒在血泊里。

克莱德倒下,升格拍摄加中近景慢镜头,两人被枪杀的画面放大了,时间延伸了,被子弹打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尘土飞溅,满是弹孔的车身,场面惨不忍睹。

导演给警察的镜头极少,却用大量的时间画面展现男女主角被杀害的惨状,冷静残酷,不管你想不想看。

一般电影在表现作为主角的好人之死时(当然本片的主角不能简单的拿好人坏人来定义),手法都比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

在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在秦宫外接受箭雨的“洗礼”,从容赴死,导演是这样处理的:全景,墙上射满了箭,中间一丛箭镞空出一个人形。

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就义,梅尔吉布森用刽子手下落的斧头,华莱士松开手掌,仰拍天空下飘飞的手帕的特写来展现。

相反,《邦尼与克莱德》在这方面处理的很直白,一览无遗。

这种手法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强盗显得无助而脆弱,让人同情;警察凶残,让人厌恶。

这种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与导演独具匠心的执导和别具一格的剪辑是分不开的。

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

影评《拆弹部队》《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讲述了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和驻伊美军残酷斗争期间,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

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

拆弹专家们必须时刻绷紧神经,一旦出现差错,就很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拆弹部队》中故事内容的设定以及关注的领域,都注定了它将会是一部让观众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动作片。

一开始,它便给观众呈现了一出炸弹拆除紧张画面,演示了Bravo连(即B连)拆除街头炸弹的正规程序,同时也让观众目睹了一位拆弹队长牺牲的场景。

随后便是扮演B连新领队的,主角詹姆斯上士上场了。

主人公扮演着战争忍者的形象,有着固执的性格。

他不遵循作业程序,总是独来独往。

越危险的地方,他越是英勇果敢,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

此外,他还有着一颗热爱人类生命的心。

他不惜为了卖盗版DVD的孩子身涉险境;他毫不犹豫地为了一个被迫成为人肉炸弹的陌生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去拆除炸弹。

詹姆斯上士无疑是一个英雄,一个天使。

影片最后,主人公完成轮值工作,回到家中。

其中有一幕表现的是詹姆斯回国后在超市购物时,对着满架子的麦片一片惘然。

这一幕富含着深刻的韵味。

在超市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然而在战场上却总是别无选择的,一旦选择错了便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此时的詹姆斯,或许已经无法再适应恬静的生活了,因为可怕的战争已经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摧残。

最终,詹姆斯上士不甘于庸碌平凡的普通生活,重又选择穿上了那一身厚重的防爆服,满怀斗志地回到了他的战场。

这一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

《拆弹部队》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战地英雄。

对于这个英雄角色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持负面评价的群体一致认为,影片塑造出的英雄形象有美化侵略者的嫌疑,有明显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然而笔者个人认为,持负面评价论者,大都过多地从现实地角度来评判这部影片。

《拆弹部队》影评

《拆弹部队》影评

《拆弹部队》影评第一篇:《拆弹部队》影评《拆弹部队》影评1、大部分表现伊拉克战争的美国电影都是以揭露黑暗内幕和反应民众厌战为主,从而实现对于被冠以反恐名义的伊拉克战争对于美国民众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某些并不平等自由有悖美国精神的东西。

放在《拆弹部队》里,这部好莱坞战争片很棘手的走在励志和反战之间,真够累。

对于军事迷来讲,影片所展现的战争场景可谓刺激过瘾,颇具战争片必备的枪林弹雨之味和专业精神。

导演从视觉上贡献的准记录性战争场面逼近真实,无论枪械、军备还是作战协同也颇为专业,极具刺激男性荷尔蒙功效。

这电影的选材也很新鲜,用鲜为人知无人喝彩的工兵作为表现主体,即使是号称“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EDO)”,此举在同题材影片中鲜有表现,很是引人注目。

只是说作为最高级别工兵,拆弹工作为本,不想剧中人物还兼备狙击、巷战、搜索等全方位单兵作战能力,由此推论,美军连工兵一族都具备特种作战之能,真是堪称惊人抑或雷人了。

所以说,狙击那场戏的非专业表现也有情可原了。

或者说,两位哥们烈日白沙中苦蹲到日落,反到衬托出同甘共苦的兄弟情结和专业军人的超强耐力。

还可以说,《拆弹部队》有着作为主旋律而生的励志作用。

这电影选择了工兵这不入流的兵种,又幻化到强悍如特种兵,摆明拍给美国壮男看的。

影像创造的专业战争场面本就是男性同胞的热血激发点,而角色们关键时刻义无反顾的与敌军斗智斗勇是战争片最强势、最传统的精神诉求,如果没有对于伊拉克战争客观存在的负面影响,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标准的、很养眼的战争动作片,有孤胆英雄,有团队协同,还有超先进的火力。

如果继续换个角度,影片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出来了。

士兵们的心理恐惧、牢骚以及精神煎熬导演都在不停、淋漓尽致的表现。

时下战争片,尤其是表现反恐战争美军生存现状的影片,都在运用写实手法和手提摄像机,本片也不例外。

这种手段带来的介入感逼近新闻记录,有着真实性。

于是,字幕加写实为片中角色的命运带来必然的压迫感,那些讨论、争论人性在重压下的变化也开始让人质询这场战争对于士兵个体的必要性,是此类电影面对现实环境的必然反应。

电影《拆弹部队》的叙事与镜头解读

电影《拆弹部队》的叙事与镜头解读

6 n 休 整期 间 ,詹姆 斯误 入伊拉 克 mi 詹姆斯更震动
时为主要的叙 事脉 络 ,将看似 独立的
图 1
冈 l
! !l
的到 来 。
松的情绪里是拆弹小组成员一次次令 场上人物的心理状 态。导演将这样 的 人深省 的疑 问与思考 ,导演巧妙的将 镜 头扩大至整部 电影 ,不仅是拆弹过 这种情绪 、 感作 为一 条连续 的伏线 , 情
面 的探讨 , 《 拆弹部 队》在 电影叙事
与 镜 头 造 型 上 的确 有 着 独 树 一 帜 的风 格和追求。
导演 的态度 。本片由七个段落构成 了
基 本 构 架 。 ( 图 1) 见 这是典型 的线性叙事模式 作 ? 显 然 ,这 是 一 个典 型 的热 开 场 。开 场 终 结 在 整
程 中 ,队 员们 在 军 营 里休 息 时 ,甚 至 V 让看似独 立的 5个段 落有 了逻辑 的内 詹 姆 斯 和 卖 D D 的 伊 拉 克 小 孩 玩 足 在联 系 ,而这种联 系也充满 矛盾 ,有 球时 ,用 的也是这种高度 变化 的短镜 从 彼 此 之 间 的小 矛盾 到 大 矛 盾 ,到 矛

碍" . - r t

鋈 纛誉 鋈 鍪 鍪 霎里薹 鋈 墓 誉 一 l  ̄ l 三三 三三三三三三 翟
电影 拆弹部队 的叙事与镜头解读
[ 要 1 由凯 瑟琳 ・ 摘 毕格 罗执 导的 《 拆弹部 队 》荣获 了第 8 2届奥斯卡 最佳影 片 奖, 这是一部 票房惨 淡的小制作 电影 , 却击倒 了当年在全球狂揽 2 亿 美元的《 5 阿 凡达 》。抛 开意识 形态层 面的探讨 , 《 拆弹部 队 》在 电影叙 事与镜 头造型上 的 确有 着独树一帜 的风格 和追求 。 《 弹部队 》是将 各种纪 实手段 运用得最饱 满 拆 最娴 熟的战争影片 ,并使得 纪 录式战争 片的叙 事风格得 以定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拆弹部队》拉片作业一.分镜头分析:
镜号截图景别镜头
形式镜头内

长度声音
1 近景固定
镜头Thomp
son与
同伴击

5s 击掌声、
对话声
Sanborn
Eldridge
Thompso
n
2 近景固定
镜头Sanbor
n让
Thomp
son出

3 对话声
3 中景固定
镜头Thomp
son出

3 对话声,
排背声
4 近景
到特
写摇镜

Thomp
son前

4 走路声、
对话声
5 大全
景拉镜
头、
摇镜
头、
俯拍
Thomp
son前

9 背景音
乐,走路

6 近景固定
镜头Sanbor
n举枪
瞄准
2 背景音乐
7 全景推镜
头、
主观
镜头
瞄准 3 背景音乐
8 近景固定
镜头Sanbor
n放下

2 背景音乐
9 特写升镜
头Thomp
son前

6 走路声、
沉重呼吸
声、背景
音乐
10 大全
景摇镜
头、
主观

头,
仰拍
Thomp
son环
顾四周
5 沉重呼吸
声、对话
声、背景
音乐
11 大全
景摇镜

Thomp
son前

5 脚步声、
呼吸声、
对话声、
背景音乐
12 中近
景固定
镜头
Sanbor
n与
Thomp
son对

2 对话声、
背景音乐
13 特写跟镜
头Thomp
son前

3 脚步声、
呼吸声、
背景音乐
14 特写固定
镜头Thomp
son抬

4 呼吸声、
直升机发
动机声、
背景音乐
15 全景摇镜
头、
仰拍Thomp
son看
到直升
机飞过
3 呼吸声、
直升机发
动机声、
背景音乐
16 近景固定

头、
仰拍Thomp
son低

3 直升机发
动机声
17 全景摇镜
头Thomp
son环
顾四周
2 背景音乐
二. 机位图:
1.
2.
3.
4.
5.
6. 7.
.
8.
三、分析文字
《拆弹部队》击败《阿凡达》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战争的残酷让小金人为之战栗。

这个片段讲的是一个美军拆弹小组在巴格达执行任务的过程。

虽然美国大兵们互相之间的对话看起来很轻松,但事实上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危机四伏的。

这个片段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人间地狱。

在镜头方面,这个片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

例如Thompson从穿上防弹衣后透过头盔面罩向外看直升机时的镜头,采用了仰拍,给人一种压抑感,配合上变了调的直升机轰鸣声和Thompson 的喘息声、脚步声,使观众觉得自己也穿上了沉重的防护衣,时刻面临死神的威胁。

这一片段在交代环境时也运用了很多的主观镜头,使环境的交代更自然,也更能反映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Thompson对四周的环视可以表现出他的压抑;Sanborn用瞄准器对可疑人的观察时一个快速的推镜头表现出他的紧张。

在声音方面直升机的声音、Thompson的喘息声、脚步声能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压抑,大兵们的谈笑风生似乎又给我们带来一丝轻松,这样紧张和压抑的对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美国大兵的形象。

这一个片段成功地为故事在下面的发展打下伏笔。

ZJI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