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4课《背影》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第14课《背影》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第四单元14. 背 影素养目标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2.感知父亲的形象,把握以“背影”为中心叙事的妙处,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3.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

学法指引文章线索的判断方法及作用1.概念: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等,也可能是一件东西或一种感情。

2.判断方法:①看标题:叙事抒情类文章,如果以某个物件做标题,那么这个物件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文中反复出现某个词语或某个抒情议论句,往往这些语句中就蕴含着线索。

用抒情议论句来表明的往往是感情线索。

感情线索往往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中,这就需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3.作用: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2.背景简介 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

作者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他上火车北去。

那年朱自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他的关怀、体贴、爱护,使他极为感动,且经久不忘。

1925年,朱自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ji āo xiè()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 ánɡ 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地流下眼泪。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预学导学:教学过程:一、我会学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差()使簌簌()蹒跚()suǒ()屑书jí()参差()不齐擦拭()tuí()唐fù()闲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蹒跚: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惨淡:情郁于中:大去:祸不单行: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他是当代著名的家、、学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名篇《》,他的作品收在《》里,他清贫而有气节,例如的故事广为流传。

4、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在文中做一标记。

5、细读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景2—3遍,找出描写父亲的动词,并用四个字短语为它命个小标题。

二、我的疑问: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下来,课堂上交流。

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

三、文章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四、文章写作特色评点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五、预习小结我给自己的预习打分。

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课文需要()分钟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人教版初二语文《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背影》导教案《背影》导教案学习目标1.记着作者状况、文体、字音词意 ; 区分课文构造层次,归纳段意、层意。

2.熟读课文,剖析人物表现,归纳人物形象 ( 思想感情 ); 归纳课文要旨。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尝背影,深刻理解课文要旨,学习课文的写法。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目标一1.读课前导语,识记书下讲解①的文常 ( 增补: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影》《欧旅杂记》 ) 。

2.默读课文,标出段序,判断文章体裁。

3.识记书下讲解和书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要点字词。

自学检测:(1)本文作者 ( )(1898 — 1948) ,字 ( ) ,江苏扬州人。

( 、、 ) 作品采集在《朱自清全集》里。

本文选自 ( 《》) ,他的散文集有 ( 《》 ) ,诗文集有 ( 《》《》) 。

(2) 差() 事狼藉()簌簌()迂()踉跄()拭()颓() 唐零碎()箸()触目伤怀惟已情郁于中大去交卸() 奔丧() 橘() 子栅() 栏照看() 行李(3)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是一篇 ( ) ,从所写内容发生的时间看是一篇 ( ) 。

参照答案:(1)本文作者 ( 朱自清 )(1898 — 1948) ,字 ( 佩弦 ) ,江苏扬州人。

( 散文家、诗人、学者) 作品采集在《朱自清全集》里。

本文选自 ( 《朱自清散文全集》 ) ,他的散文集有 ( 《背影》 ) ,诗文集有 ( 《踪影》《欧旅杂记》 ) 。

(2) 差(ch āi) 事:职务狼藉(jí):乌七八糟的样子簌簌(s ù) :纷繁落下的样子迂(y ū) :言行保守,不合时宜踉跄(p án shān) :由于腿脚不灵巧,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拭(sh ì) :擦颓(tuí)唐:衰败没落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状况心中感觉悲伤,怀,心。

已:停止情郁于中:感情聚集在内心零碎 (su ǒ xi è) :渺小而众多的事惟:只箸(zh ù) :筷子交卸(xiè)奔丧(bēn sāng) 橘(j ú) 子栅(zh à) 栏照看(kān)行李大去:死的委宛说法(3)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是一篇 ( 记述性散文 ) ,从所写内容发生的时间看是一篇 ( 回想性散文 ) 。

《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设计:李新1.了解作者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学者、。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散文。

我还了解到: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3、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⑴乱七八糟的样子()⑵纷纷下落的样子()⑶凄惨暗淡,不景气。

()⑷失业在家()⑸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⑹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⑺.衰颓败落()⑻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⑼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⑽细小而繁多(的事)。

()4、朗读课文,自主理解(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学法指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起什么作用?二、课堂研讨,小组合作1、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2、文章四次对“背影”的描写中,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3、这个“背影”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4、关键词填空我看见他戴着(),穿着黑布(),深青布(),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张“背影”凝聚着:5、父亲的背影何止千万,而作者单单记得这一个。

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背影,让“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6、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

《背影》 导学案

《背影》 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品味本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体会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难点(1)领悟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文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 1917 年,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失业,家境衰败。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交卸()奔丧()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迂()蹒跚()()拭()颓唐()琐屑()举箸()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琐屑:3、熟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本研读(1)文中四次写到“背影”,请找出相关段落,并分析每次“背影”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文中父亲的语言不多,但简洁而饱含深情。

请找出父亲的语言描写,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3)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请举例分析。

《背影》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品味揣摩语言,感悟写作方法,体会背影的感人魅力。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体会背影的感人魅力。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课堂研讨(一)导入(二)合作探究1.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

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请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3.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4.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

“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5.课文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6.父爱是文章的主题,用“父爱”或“父爱如山”来替代文章的题目行不行?(三)发散思维父子分别,父亲执意拖着笨拙的身躯费力地去给儿子买橘子,除了疼爱儿子,你认为橘子在这里还有其他的深意吗?调动自己的课外积累,联系《阿长与山海经》里边写到的吃福橘,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迁移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

《背影》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祸不单行”等词语。

b.学会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筛选所需信息。

2.过程与方法:a.朗诵法。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多读,方能感受到文章散发的美。

b.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讨论,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体会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浓浓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延伸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本文多音字、复杂字词、生僻词语较多,学会准确区分、记忆。

2.本文篇幅较长,学会速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表现出来的大意。

教学难点:准确、快速地在文中找出“背影”几次出现的场合。

第一课时导入: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

那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老师分享下!(学生发言、简短点评。

*严厉亦是爱的一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咱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大作家,他有一篇文章《背影》说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这篇《背影》是作者应当时编著教材的叶圣陶先生之邀而完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人物与家人的情感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收集到的作者简介。

(事前板书在小黑板上)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鲁迅老乡)生于江苏东海。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背影》、《春》,作品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同上)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回忆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

1917年,作者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办完祖母丧事,他回北京上学,而父亲则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在浦江车站依依惜别。

3.生字词注音、词语释义检查。

(同上)嘱咐: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

--(祸不单行)乱七八糟的样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学习难点〗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2.理清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总被人忽视。

其实,父爱无言,它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

(板书)二、有关资料1、有关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2、创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本文是纪实散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抓住感动点,抒写感动文。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学习难点:感受亲情,抓住感动点,抒写感动文。

学习过程:音乐导入:播放崔京浩《父亲》,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

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

歌词中唱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这足以说明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希望能给你以启示。

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朱自清,原名______,字______,号______,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2.文体、背景介绍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背影》是他的______(文体)代表作之一,作者当时28岁,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______》。

3.字音、字形、词语(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交卸(______ )______ 奔丧(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晶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颓(______ )唐______ 差(______ )使(______ )______ 拣(______ )____________搀(______ )____________ 迂腐(______ )____________ 举箸()(2)根据拼音写汉字狼j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ù sù____________ suǒxi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ù______ 闲__________________ gōu留____________ pán shā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文章语境,理解下列字词意思。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琐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我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同学们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初读感知:1. 本文的文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当时见面时的境况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是通过“______ ”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______ 情感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小支架: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A1.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根据提示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分析、体会这浓浓的父子深情。

提示:(1)感情基调的把握(如:我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段文字,因为……)(2)抓住特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文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原文哪个地方有所体现)(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认为文中什么词句运得好,因为……)(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可选择父亲或我的表现来分析)小支架(1)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要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2)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一)展示交流A预设:这里提到“我”的一次流泪,老师可以追问:体会此时流泪“我”的内心感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流泪”,每次的泪又该如何理解呢?深情朗读“望父买橘”情节。

(二)研读赏析B本文情真语质,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二)展示交流B(三)研读赏析C1.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

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小支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

这个“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2.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捕捉过这样的感动时刻,体会到父母对你深深的无私的爱。

(三)展示交流C预设:如果孩子们不能理解,可以出示范文。

明确:感动点可以是动作描写,也可以是语言描写等等。

三、拓展延伸1.联系实际想一想,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何尝又不是这样做的呢?而更多时候我们内心所反馈出的却是对父母行为的一种排斥和厌恶。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

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变化的爸爸》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12岁:喔,好吧!自然的,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1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实在是应该知道!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么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温馨提示:人生路漫漫,亲情相陪伴。

拥有之时,要懂得珍惜,别等失去之后,只剩悔恨内疚的回忆。

别让这几世修来的缘分,转瞬即逝,别让自己的年少无知,挥霍在宝贵的青春岁月!2.《背影》(片断)三毛不知是荷西葬下去的第几日了,那天的风特别的大,拍散在车道旁边堤防上的浪花飞溅得好似天高。

我缓缓的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蚀剥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

母亲腋下紧紧的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

可是她手里牢牢的提着她的那几个大口袋,怎么样的打击好似也提得动它们,不会放下来。

我赶快停了车向她跑过去:“姆妈,你去哪里了,怎么不叫我。

”“去买菜啊!”母亲没事似的回答着。

“我拿着超级市场的空口袋,走到差不多觉得要到了的地方,就指着口袋上的字问人,自然有人会拉着我的手带我到菜场门口,回来自己就可以了,以前荷西跟你不是开车送过我好多次吗?”母亲仍然和蔼的说着。

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我完完全全将父母亲忘了,自私的哀伤将我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竟忘了他们也痛,竟没有想到,他们的世界因为没有我语言的媒介已经完全封闭了起来,当然,他们日用品的缺乏更不在我的心思里了。

是不是这一阵父母亲也没有吃过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过?只记得荷西的家属赶来参加葬礼过后的那几小时,我被打了镇静剂躺在床上,药性没有用,仍然在喊荷西回来,荷西回来!父亲在当时也快崩溃了,只有母亲,她不进来理我,她将我交给我眼泪汪汪的好朋友格劳丽亚,因为她是医生。

我记得那一天,厨房里有油锅的声音,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锅在一次一次的炒蛋炒饭,给我的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的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以后呢?以后的日子,再没有听见厨房里有炒菜的声音了。

为什么那么安静了呢?好像也没有看见父母吃什么。

“姆妈上车来,东西太重了,我送你回去。

”我的声音哽住了。

“不要,你去办事情,我可以走。

”“不许走,东西太重。

”我上去抢她的重口袋。

“你去镇上做什么?”妈妈问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