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马原期末试题题库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题库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题库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在哪个历史条件下?a) 古希腊世界的衰败b)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c) 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度发展d) 工业资本主义全面形成的历史条件下答案:d) 工业资本主义全面形成的历史条件下2. 以下哪个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a) 价值论b) 剩余价值理论c)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d)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规律答案:d)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规律3.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一命题的基本依据是?a) 剩余价值理论b) 矛盾运动规律c) 帝国主义的发展d)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答案:d)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4. 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切决定性的飞跃都是?a) 从个体传统到集体传统的飞跃b) 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c) 从割裂到统一的飞跃d) 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飞跃答案: b) 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5. "自由的创造者"和"自由的奴隶"这两种自由的区别在于?a) 自由的创造者是自由支配自己与他人共同创造社会的形式,而"自由的奴隶"则是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受他人支配b) 自由的创造者是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受他人支配,而"自由的奴隶"则是自由支配自己与他人共同创造社会的形式c) 自由的创造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和方式,而"自由的奴隶"则需要按照雇主的要求进行劳动d) 自由的创造者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自由自主进行交换的个体,而“自由的奴隶”则是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工人答案:a) 自由的创造者是自由支配自己与他人共同创造社会的形式,而"自由的奴隶"则是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受他人支配第二部分: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揭示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A.实践性B.革命性C.科学性D.民主性答案:D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包括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不包括民主性。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A.自然界的规律B.人类社会的规律C.思维的规律D.人类思维的历史发展答案:C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思维的规律。

3、下列哪一项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2.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答案:B解释: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而世界是可知的并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下列哪一项不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B.世界是精神创造的C.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D.意识决定物质答案:C解释: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世界是精神创造的,而不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二、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客观性及其检验标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其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符合客观事物的真理才是正确的。

三、论述题请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互关联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帮助我们认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称为:A. 马克思主义B. 列宁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A. 商品生产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D.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人与自然的矛盾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工人与资本家的平等关系D. 资本家与工人的合作关系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人的理性C. 科学技术的进步D. 社会制度的变革6.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公有制B. 私有制C. 混合所有制D. 无政府状态7.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A. 阶级消亡B. 社会不平等C. 贫富差距扩大D. 个人主义盛行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是:A.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建立封建专制D. 建立民主共和国9.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物史观B. 唯心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1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途径是:A. 暴力革命B. 和平演变C. 经济改革D. 文化革命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 阐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

3. 马克思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分析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

马原期末考试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B4. A5. A6. A7. A8. B9. A10. A二、简答题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原的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的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的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

A. 实现共产主义B. 建立资本主义社会C. 实现个人自由D.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 剩余价值理论B. 劳动价值论C. 资本积累理论D. 阶级斗争理论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

A. 经济基础决定的B. 上层建筑决定的C. 社会制度决定的D. 个人努力决定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D. 社会发展的辅助动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2.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结合实际,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关系。

#### 四、材料分析题(20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材料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材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手段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社会的富裕阶层;另一方面,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临着就业难、教育难、医疗难等问题。

请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上为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内容。

考试时请务必遵守考试纪律,诚信应考。

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C.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D.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A. 社会形态B. 基本矛盾C. 经济危机D. 所有制形式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D. 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4.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 市场失灵B. 资本的过度积累C. 社会分配不公D. 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最终会导致:A. 社会和谐B. 社会动荡C. 社会主义革命D. 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它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推动的。

2.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产生?答: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并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这部分超出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即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劳动成果,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来源。

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何看法?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过剩。

而工人阶级由于收入有限,无法消费掉这些过剩产品,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马原期末考试大题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大题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大题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哪种经济现象?A. 商品交换B. 剩余价值C. 货币流通D. 社会分工答案:B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B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A. 商品的使用价值B. 商品的交换价值C. 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D.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D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A. 市场供求失衡B. 资本积累的无序性C. 货币供应不足D. 社会总需求不足答案:B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劳动产品异化B. 劳动过程异化C. 人的本质异化D. 所有以上答案:D6.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什么?A. 资本家如何获取利润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C.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D.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答案:B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积累是通过什么实现的?A. 技术创新B.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 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D. 市场扩张答案:C8.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科技进步B. 阶级斗争C. 政治革命D. 思想启蒙答案:B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思想观念的变迁B. 经济基础的变革C. 政治制度的更替D. 文化传统的传承答案:B10.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没有阶级差别B.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C.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1.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 独立建构的理论体系B. 借鉴其他学派理论的结晶C.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D. 一种非实践的思想正确答案:A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C. 科学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D.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正确答案:A3.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

A. 上层建筑B. 文化传统C. 政治体制D. 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是()。

A. 价值创造问题B. 生产关系问题C. 分配问题D. 民主问题正确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最高追求是()。

A. 个人自由解放B. 阶级斗争消亡C.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D. 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答案:C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0分)1.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答案: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必要劳动时间的那部分价值。

2. 无产阶级()答案:指社会生产中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

3. 社会意识形态()答案:指社会上反映社会存在和人们实际生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

4.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指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吸收、创新和发展,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的过程。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0分)请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为什么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兴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力的特殊化和剥削程度逐渐加深,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加剧,劳动者对剥削现象的认识逐渐清醒,开始要求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这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兴起提供了条件。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

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阶级斗争论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B. 经济基础C. 科学技术D. 文化教育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

A. 共产主义B. 社会主义C. 资本主义D. 封建主义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

A. 社会进步的标志B. 社会进步的前提C. 社会进步的结果D. 社会进步的障碍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A. 反映B. 决定C. 创造D. 改变7.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D. 资本积累与消费不足的矛盾8.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实现社会主义D. 消灭私有制9.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 公有制经济B. 计划经济C. 无阶级社会D.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B.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C. 各取所需,按需分配D. 各取所需,按劳分配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阶级斗争论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

A. 阶级斗争B. 经济基础C. 科学技术D. 文化教育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 开卷 试卷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唯心主义 D .可知论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宿命论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

A.平均利润的变动B.成本价格的变动C.商品价值的变动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依赖于物质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 价值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全党服从中央D.一切服从大局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装…………………………订…………………………线…………………………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3、“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A.国家资本的输出B.私人资本的输出C.商品资本的输出D.生产资本的输出E.借贷资本的输出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三、判断题(每小题5分,先判断对错,再陈述理由。

共25分)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5、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四、材料分析题(每问5分,共15分)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一]: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三]: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德国学者莱辛有一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请谈谈你对这一名言的理解及从中受到的启示。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B 2B 3A 4B 5B 6C 7D 8D 9D 10A 11C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B 19A 20A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1BC 2AB 3ACD 4CDE 5ABC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错误。

(1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表明主体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2分)客观真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分)2.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错误。

(1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1分)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1分)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1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分)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答案要点】错误。

(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

(2分)4.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案要点】正确。

(1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分)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凝结了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2分)5.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答案要点】错误。

(1分)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自然规律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2分)社会规律则要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分)四、材料分析题(15分)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一]: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三]: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考,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5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