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ppt

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ppt

孔颖达
贾公彦 徐彦 杨士勋
李善 颜师古
杨倞 张守节 司马贞
《五经正义》 —《易》《书》《诗》《礼》《左》 《周礼疏》、《仪礼疏》 《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
《文选注》
《汉书集注》
《荀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2、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3、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 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毛亨 孔安国
《毛诗故训传》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孝经》、《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 3、笺
▪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 《郑笺》
补注》
▪ 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 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 ▪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 2、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 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
义举例》
▪ 3、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 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 邵晋涵的《尔雅正义》 ▪ 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 ▪ 戴震的《方言疏证》 ▪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所谓“脱文”,就是指出古书中脱落文
字的现象。
《诗·周南·桃夭》孔疏:“此云 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 当脱‘人’字。”
三 、阅读古书注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古人作注的目的 古人作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典,因而对作 品的思想的解释难免有错误之处。
2.注意古人作注的习惯
5.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解称笺,是对毛 传有所阐发和补充。 后来一些古书注解称为“笺证”“笺 注”也就是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类型
(二)义疏类 疏 又称“义疏”或“正义”,即疏通其义。 是一种既解释正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是针对“注”而言的。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三)章句类
章句;除了解释字词之外, 主要是串讲文章大意。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集解类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 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三国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 集解》。
(五)补注类
补注,即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 包括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 《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如字 表示按照某字常见的读音来读,相对于变读和改字而是 原文用的是通假字,现在要改成本字读。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释文》:“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也”。 多数情况下,“×,×也”是 在解释词义,有时并不是在解释词义。
《诗·召南·行露》郑笺:“谓媒灼之言 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释文》: “媒,谋也。”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尚书》注疏
汉 ·孔安国 《尚书孔氏传》
(简称《伪孔传》)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
宋 ·蔡 沈 《书集传》
清 ·阎若璩(qú) 《尚书古文疏证》
清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返回本章目录
附:《尚书》与注疏-2
西晋末年 秦焚书 西汉初 西汉中期 永嘉之乱
东晋
唐初颁布 《五经正义》
现在
《尚书》 原本 被毁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传
传注体-传
古注 体例


举例
1.传:zhuàn,传述。
《春秋左氏传》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经义,故称传。
春秋 ·左丘明
2.秦汉之际的注释多 《毛诗故训传》
称传,传是最早出
西汉 ·毛亨
现的注释体例。
今文《尚书》
29篇
古文《尚书》
45篇
武帝时孔壁 孔安国献书
伪《孔传古文尚书》
58篇
存于十三经中 33篇为旧本原有 25篇为伪作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1
西汉传诗的
四家
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今文经学派
东汉后散佚
鲁人毛亨所传- 毛诗 — 古文经学派
毛诗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毛诗笺》
东汉 ·郑玄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释例
毛亨 传
毛亨 传
郑玄 笺 郑玄 笺 郑玄 笺

古注标点翻译

古注标点翻译

古代汉语常‎识第四单元第一节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什么是古注‎?简单地说,古人的注释‎,通常称为旧‎注或古注。

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是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

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参看注解‎,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解,还要参考古‎注。

古注的作者‎去古未远,他们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后‎人更了解,同时他们注‎释一部书,有的要花费‎几十年时光‎,甚至耗尽一‎辈子心血,因此,他们能够作‎出比较精当‎而又符合历‎史情况的注‎释。

因此,了解古注的‎发展过程、古注的类别‎、古注体例、古注的术语‎,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古注概述、古注的类别‎、古注的体例‎、古注的术语‎。

一、古注概述注解古书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项工作开‎始于汉代。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书面语言由‎西周先秦发‎展到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口‎授、传抄的错误‎等原因,汉代一般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经书‎。

于是有人专‎门为这些经‎书作注解。

第二,汉代崇尚经‎学推动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汉代在秦国‎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空‎前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汉武帝出于‎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因此经学(指儒家著作‎)出现空前未‎有的昌盛局‎面。

汉代统一以‎后,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做了三件事‎:独尊儒术,发动民间献‎书,立五经博士‎。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十三经”的由来有一‎个过程:汉代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后来不断增‎加,至唐代已有‎十二经——《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宋代为十三‎经——加《孟子》。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注的范围
经: 史: 子: 集:
“集”是收有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 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 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 诗词五类。
《楚辞》:汉王逸《楚辞章名》,宋 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山带阁 注楚辞》。
《文选》:唐代五臣注和李善注。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 兵、法、农、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 录、杂、类书、小说、释、道十四类。
宋代,也做了不少注解工作,出于宣传理学的目 的,比较注重阐发义理。邢昺《论语疏》、《孝经 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完成了“十 三经注疏”。
尤其是朱熹《诗集注》、《周易本义》、《楚辞 集注》、《中庸章句》、《大学章句》、《论语集 注》、《孟子集注》,对后世影响极大。
清代,注解的范围更加全面,反对 空谈义理,重视语言事实,重视语 音。
南朝宋 ·裴松之
体 -
理解。 2.东汉郑玄开始称注释为
注,郑玄之后,注成为
《文选注》

训释的通称。
唐 ·李善
传注体-笺
1.笺:jiān, 标记,表明.注

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阐明、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毛诗笺》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笺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东汉 ·郑玄
宋 ·孙奭(shì)
义疏体-释例
孔颖达疏
孔颖达疏 孔颖达疏
三国魏晋时思想解放、玄学盛行。有吴人韦昭《国 语注》,魏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 集解》,何晏《论语集解》,裴骃《史记集解》,皇 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 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6古书注解

反切对于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改进了注音方法, 使注音更准确、更方便,二是有助于把汉字读音分析为声、 韵、调,这是音韵学的起点。没有反切,就不可能有后来的 音韵学。 反切最初叫“某某反”、“某某翻”,后称“某某切”,但意 思并无区别,皆指连续快读而拼合成一音。
5.破读与如字 “破读”又叫“读破”,指某个字因其表示的词义或词性发生 变化而改变读音。“如字”又称“读如字”、“读如本字”, 指某个字读通常读音。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典释文》: “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汉· 贾捐之》:“(石)显鼎贵,上信用之。”颜师古注: “如淳曰‘鼎音钉,言方且欲贵矣’。‘方且’是也,读如 本字。” 《汉· 戾太子传》:“太子……因长御倚华具白太后。”颜师古 注引郑氏曰:“长音长者。” “破读”、“如字”意义相反,古注一般只注“如字”,“读 破”须与常音对比见出。
(乙)释义在前、被释在后。常用术语有“曰、为、谓之”: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亨传:“水中可 居者曰洲。” 屈原《离骚》:“畏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 “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 《左· 文三》:“执事不以釁鼓。”杜预注:“以血涂鼓为釁 鼓。” 屈原《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王逸注: “窃爱为私,所私为阿。” 《汉· 五行志上》:“饮食有享献之礼。”颜师古注:“以礼饮 食谓之享,进爵于前谓之献。”——被释在后。
2.声训 借助词与词的音同音近关系解释词义: 《淮· 原道训》:“照物而不眩。”高诱注:“眩,惑也。” 《淮· 缪称训》:“禅于家国。”高诱注:“禅,传也。” 《公· 桓二》:“纳于大庙。”何休解诂:“庙之为言貌也,思 想仪貌而事之也。” 《小雅· 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郑玄笺:“只 之言是也。” 典型术语有“之言、之为言”。 声训所联系的两个词,可能同义,可能同源,也可能是假借。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三)注
•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 注,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 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 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四)疏
•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 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 ⑤儒家七十子之徒,于先秦古书多有注解.
•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 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 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 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 《礼记》、《孟子》、《老子》之属,七十子之徒所论。”
孔颖达经学成就
•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 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 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 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 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 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 程。 • 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 学家。
(六)章句
•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 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 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 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 如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 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后注: •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 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

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郑笺:“敬之言警也。

”(7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

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

”,“倍读曰背”。

(9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

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

)。

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

……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 、怎样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确取舍,(3 )联系正文,(4 )融会贯通。

第十七节古书的标点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填空:1.韵母包括:韵头、主要元音、韵尾三个部分。

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2.《诗经》的用韵情况,从一章用韵的数量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

3.韵脚是指一般放在句尾的诗韵。

4.从《诗经》韵脚相互举例看,大致可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三种情况。

5.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前综合各家的观点,把上古韵部分为三十部。

6.上古三十韵部中,属于入声韵有:职、觉、药、屋、铎、锡、质、物、月、缉、叶。

7.三十二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来,属于牙音的有:见、溪、群、疑。

8.从发音部位看,“日”为半齿音。

9.《广韵》的作者是宋代的陈彭年、邱雍等,这部韵书分为206韵,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10.古汉语的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1.《切韵》的作者是隋代的陆法言。

12.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到现代汉语已全部清化,其规律是: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

13.我国古书注解的工作始于汉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14.《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由汉代毛亨作注,唐代孔颖达作疏,《仪礼》由汉代郑玄作注,由唐代贾公彦作疏。

15.一部作品注解的人很多,后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并加上自己的注解,称作集注或集解。

16.“章句”体的注解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就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17.《三国志》裴松之注的最大特点是:每句话的用典让人难以理解。

18.唐代《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的特点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地考证为主。

19.《史记》三家注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0.律诗对仗的一般要求是颈联、颔联规定要用对仗。

21.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今体诗)和古体诗(古风)。

22.旧说,南宋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就是著名的“平水韵”,一般就叫“诗韵”。

23.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便是坳句。

24.律诗讲究“黏对”,“对”指的是: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黏”指的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不符合就叫失黏、失对。

25.首联出句是“平平平仄仄”,颔联对句是“仄仄平平仄”。

名词解释:1.古无舌上音: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研究成果,将三十六字母中“知彻澄娘”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所以没有舌上音。

2.古无轻唇音: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研究成果,古无轻唇音可以根据形声字、方言、地名、双声等来判定,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所以故无轻唇音。

3.反切:汉末孙炎首先提出,魏晋之后,能为每一个字用反切注音,反切方法: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声调。

反切亦称反语、反言、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是我国传统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4.守温:唐代末年的僧人,第一个用汉字记录字母的人,中古三十字母:帮滂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5.陈第:明代人,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他是古音学的鼻祖。

6.叶音:“叶”也作“协”,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读某音,这就是所谓的叶音。

7.平分阴阳: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分为阴平和阳平。

8.浊上归去:古代汉语中上声的全浊在普通话里归为去声。

9.入派四声:古代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里可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当中。

10.连绵词:连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扳开的词。

连绵词分为哪几类:A.双声:参差、踟蹰、粟烈。

B.叠韵:窈窕、须臾、婵媛。

C.双声并叠韵:辗转。

11.传注体:直接为原文做注解。

12.义疏体:隋唐后出现的经、传兼注,又称疏、正义。

13,集解体: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例:何晏注《论语》。

14.十三经注疏:A.《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B.《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C.《论语》: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

D.《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E.《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F.《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G.《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H《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I《礼记》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J《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K《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L《孝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

M《尔雅》晋郭璞注,宋刑昺疏。

15.衍文:它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6.脱文:它简称“脱”也叫“脱字”,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17.如字: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18.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19.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20.工对:它是指同类的词相对。

21.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的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22.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23.柏梁体:它是指句句入韵的七言诗。

24.“对”指的是: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黏”指的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

25.拗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位置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拗救。

26.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27.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

28.五音:梁朝,顾野王在《玉篇》中把五音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简答题1.《诗经》的押韵情况:1)句句押韵:《诗经》的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例: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古书注解以《诗经·魏风·硕鼠》为例,来说明经书注疏,有哪些代表人物?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是注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