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

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

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

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

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

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

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

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

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

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

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

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

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

背”。

(9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

‘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

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

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

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 、怎样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确取舍,(3 )联系正文,(4 )融会贯通。第十七节古书的标点

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

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

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 )注意引语的有无

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

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填空:

1.韵母包括:韵头、主要元音、韵尾三个部分。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2.《诗经》的用韵情况,从一章用韵的数量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 3.韵脚是指一般放在句尾的诗韵。

4.从《诗经》韵脚相互举例看,大致可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三种情况。

5.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前综合各家的观点,把上古韵部分为三十部。

6.上古三十韵部中,属于入声韵有:职、觉、药、屋、铎、锡、质、物、月、缉、叶。

7.三十二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来,属于牙音的有:见、溪、群、疑。

8.从发音部位看,“日”为半齿音。

9.《广韵》的作者是宋代的陈彭年、邱雍等,这部韵书分为206韵,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10.古汉语的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1.《切韵》的作者是隋代的陆法言。

12.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到现代汉语已全部清化,其规律是: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 13.我国古书注解的工作始于汉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14.《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由汉代毛亨作注,唐代孔颖达作疏,《仪礼》由汉代郑玄作注,由唐代贾公彦作疏。 15.一部作品注解的人很多,后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并加上自己的注解,称作集注或集解。 16.“章句”体的注解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就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17.《三国志》裴松之注的最大特点是:每句话的用典让人难以理解。

18.唐代《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的特点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地考证为主。

19.《史记》三家注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0.律诗对仗的一般要求是颈联、颔联规定要用对仗。

21.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今体诗)和古体诗(古风)。

22.旧说,南宋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就是著名的“平水韵”,一般就叫“诗韵”。 23.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便是坳句。

24.律诗讲究“黏对”,“对”指的是: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黏”指的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不符合就叫失黏、失对。

25.首联出句是“平平平仄仄”,颔联对句是“仄仄平平仄”。

名词解释:

1.古无舌上音: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研究成果,将三十六字母中“知彻澄娘”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所以没有舌上音。

2.古无轻唇音: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研究成果,古无轻唇音可以根据形声字、方言、地名、双声等来判定,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

都是双唇音,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所以故无轻唇音。

3.反切:汉末孙炎首先提出,魏晋之后,能为每一个字用反切注音,反切方法:反切

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声调。反切亦称反语、反言、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是我国传统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4.守温:唐代末年的僧人,第一个用汉字记录字母的人,中古三十字母:帮滂并明端

透定泥知彻澄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5.陈第:明代人,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他是古音学的鼻祖。

6.叶音:“叶”也作“协”,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

念起来就不和谐了,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读某音,这就是所

谓的叶音。

7.平分阴阳: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分为阴平和阳平。 8.浊上归去:古代汉语中上声的全浊在普通话里归为去声。

9.入派四声:古代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里可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当中。

10.连绵词:连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扳开的词。连绵词分为哪几类:A.双声:参差、踟蹰、粟烈。B.叠韵:窈窕、须臾、婵媛。C.双声并叠韵:辗转。

11.传注体:直接为原文做注解。

12.义疏体:隋唐后出现的经、传兼注,又称疏、正义。

13,集解体: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

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例:何晏注《论语》。 14.十三经注疏:A.《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B.《春秋左传》: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C.《论语》: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D.《孟子》:汉赵岐注,宋

孙奭疏。E.《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F.《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G.《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H《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I《礼记》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J《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K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L《孝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M《尔雅》晋郭璞注,宋刑昺疏。

15.衍文:它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6.脱文:它简称“脱”也叫“脱字”,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17.如字: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

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18.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19.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

束缚。 20.工对:它是指同类的词相对。

21.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的连贯下来,也

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22.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

对。 23.柏梁体:它是指句句入韵的七言诗。

24.“对”指的是: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黏”指的是:上联的对

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

25.拗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位置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拗救。 26.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

副词,虚词对虚词。 27.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 28.五音:梁朝,顾野王在《玉篇》中把五音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简答题

1.《诗经》的押韵情况:1)句句押韵:《诗经》的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2)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3)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例: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古书注解以《诗经·魏风·硕鼠》为例,来说明经书注疏,有哪些代表人物?

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是注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在“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玄笺;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

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 3.古书注解的述语:

1)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榖不熟曰饥,菜不

熟曰馑”。《尔雅·释天》:“榖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榖梁传公二十四年》:“二榖不升谓之饥,三榖不升谓之馑”。2)谓:“谓”与“谓之”不同,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可见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很明显。“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

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指的是例:《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3)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貌:……的样子”。4)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例:《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犹”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5)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例:《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6)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假借,“畔”是本字。7)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例:《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读若”,“读如”的作

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礼记·儒行》:“起

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之也。”“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是一般是用

于注音,但是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4.近体诗押韵有什么要求:1)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2)偶数句一定要押韵,奇数句不要押韵。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4)一般押平声韵,少数押仄声韵。

5.近体诗押韵和古体诗押韵有什么不同: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2)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3)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

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4)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 6.五言律诗平仄交互规则的类型: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

7.古代的韵书问题:1)《切韵》:隋,陆法言(残卷)。2)《声类》:魏,李登,

最早的一部韵书(失传)。3)《唐韵》:唐,孙愐(残卷)。4)《广韵》:宋,陈

彭年、邱雍等,按平上去入分,是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韵书,有26194个字,206

个韵。5)《集韵》:宋,丁度。6)《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宋,刘渊,作者把同韵

合并起来,并对《广韵》从新整理,将同韵归入一起,一共107韵,后来(金)王文

郁提出了“诗韵”,共106韵(平水韵)。7)《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曲韵)。

作品与作家搭配(10分,根据作品写出相应的作者)

1.宋代:

朱熹——《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

邢昺bǐng——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孙奭shì——为《孟子》作疏

2.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3.魏晋南北朝: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4.唐代:

颜师古《汉书注》

李善《文选注》

陆德明《经典释义》(释难义、难音)

成玄英《庄子疏》

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

5.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楚辞章句》(注)、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6.《十三经注疏》(个人觉得这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重点):

(1)三经:

《周易》——韩康伯、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

《尚书》——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西汉·毛亨传唐·孔颖达等正义东汉·郑玄笺

(2)三礼:

《周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

《仪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

《礼记》——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3)三传: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4)其他: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三、注音(10分,破读、通假等)例举(详情请看P1074):

牺尊(suō zūn)仆射(pǔ yè)齐衰(zī cūi)滑稽(gǔ jì)

四、名词解释(20分)

【声训、衍文、脱文(夺文)、如字、破读、讹文、叶音(读作“谐音”)、注、疏、笺、正义、反切、双声、叠韵、格律、《说文解字》、句读、破读、通假字、假借字、同源词、十三经、对仗、拗救】

1. 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

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

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 衍文:校勘学术语,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3. 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

了文字的现象。

4. 讹文:校勘学术语,因在古籍抄传的过程中抄写错误的字。

5. 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

照习惯上最

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

6. 破读: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

不同,用改

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7. 叶音(读「谐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

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8. 注:广义的“注”包括传、笺、注、疏、正义、集解。凡是给前人著作注解皆称“注”。 9. 疏:“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能解释正文,也能解

释“注”。

10. 传:“传,传也,博释经义,传示后人。”

11. 笺:“笺”是对“传”的再解释,是对经文化和前人的注解有所阐发和补充而标注在旁边。 12. 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与“疏”同实而异名。如唐

孔颖达作《五经正义》,

实际上是疏。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如唐代的张守节《史记正义》并不是对注

的注。 13.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开创了部首检字的

先河。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一般保留文字的最古老的意思。

14. 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

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15. 双声: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

以构成双声。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16. 叠韵:叠韵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例如“荒唐”,

“螳螂”,“徘徊”等就是叠韵的词。

17. 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 18. 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

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

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19. 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

法。

20.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

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21. 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

的意思可以利

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22. 同源词:同源词,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音义相关,由

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

23. 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

《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24. 对仗: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

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25. 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

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五、给古文作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六、给唐诗标格律(10分,按照实际格律标)

补充: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入声是仄声。详情请看

P1088。★如何辨别入声字?

j , zh , z , b , d , g ,能解阳平二百多。(意思是声母为这些的而且读阳平的汉字都是入声字) zh , ch , sh , r 加上 k , 拼uo皆入不用说。

d , t , n , l , b , p , m ,拼i

e 除去爹。(意思是这些声母拼ie的除了“爹”字都是入声字)üe 韵出去嗟、瘸、靴。

d , t , n , l , z , c , s ,拼e皆入应自知。 fa , fo 皆为入声字。

例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补充:

以五言律诗为例子,可分为四种格律的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乙: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丙: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丁: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1. 七律则在五律的前面加两个相反的韵声,如甲变成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2. 其中要注意粘对的情况(针对五言中第二个字和七言中第四个

字):(1)粘:后一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与上一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

同。(2)对: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

注意: 1.

律诗中所有的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要押韵,而且必须是平声韵(即2、4、6,8句的最后的韵字),首联的出句最后一个字平仄都可,其他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2.七言律诗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七言中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续用平声,这种“三平调”的现象绝对不允许在近体诗中出现。

4.七言中一句诗里如果仄声过多(超过或等于5个仄声),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平”。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册,第6293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1 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a。 示例2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367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 示例1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3页。 示例2 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读古注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古书注释的作用

古书注释的作用: 1.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2.古注是阅读古书的阶梯和桥梁。 3.古注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4.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5.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6.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7.古书注释开创于西汉。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 8.今文学派好阐发“微言大义”,注释往往繁琐冗杂。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简约质朴, 不离经空发,人称“朴学”、“汉学”。 9.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 羊传注》等;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10.三国·王肃、韦昭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 裴骃《史记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11.隋·刘炫《春秋左氏传述义》、《春秋规过》、《春秋攻昧》 12.唐·注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是继两汉以后的又一高峰期。 13.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 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合称“九经义疏”。唐人义疏代表了唐代注释的最高成就。 14.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杨倞 《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 古书注释的类型: (一)诂训类以解释词义为主 1.诂、训: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 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2.传:传述,指传述经文的文义。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后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 3.注:注释的通称。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 4.笺:对经传简略不明的地方加以补充发挥,对不同见解的地方加以订正。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

古代汉语练习——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 上自己的注解,成为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②夺;③当为;④谓之;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②王引之;③俞樾;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②五臣注;③颜师古注;④孔疑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两句加了注:“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古书注解

一、说明属于哪一种体例,运用了何种注解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疏]“子曰”至“逾矩”。○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二、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讲授内容: ⑴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⑵古注内容 ⑶古注术语 ⑷古人旧注选读 一,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㈠《左传》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唐.陆德明《左传音义》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 ㈡《公羊传》 汉.何休《公羊传解诂》 唐.陆德明《公羊传音义》 徐彦《公羊传疏》 ㈢《谷梁传》 晋.范甯(níng)《谷梁传集解》 唐.杨士勋《谷梁传疏》 陆德明《谷梁传音义》 ㈣《诗经》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毛诗笺》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

南宋.朱熹《诗集传》 ㈤《论语》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唐.陆德明《论语音义》 宋.邢昺《论语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六朝.皇侃《论语义疏》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㈥《孟子》 汉.赵岐《孟子章句》 宋.孙奭shì《孟子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释》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㈦《庄子》

晋.郭象《庄子注》 清.郭庆藩《庄子集解》 ㈧《昭明文选》 唐.五臣注 唐.李善《文选注》 ㈨前四史 刘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以上合称“史记三家注” 唐.颜师古《汉书注》 唐.李贤《后汉书注》 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㈩《楚辞》《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 汉.王逸《楚辞章句》 三国.韦昭《国语解》 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 (十一)《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著,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氏传述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 (十二)四书集注 南宋朱熹著,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 研究 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先秦 ①特点: 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 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 (2)两汉 ①特点: 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 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 ①特点: 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 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 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 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十三经注疏》:即为《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作的十二本疏与《经典释文》的合称。 (5)清 ①特点:从材料出发,详尽可靠流于繁琐。 ②名家注: 例:阮元《校勘记》(为《十三经注疏》而作) (三)古注的体例、内容 1、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注解体例,常见名称有“传”、“注”、“笺”。(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3)章句——“离章辨句”的意思,如赵岐《孟子章句》。 (4)集解体——又称集注,集说,集释,是一种汇集众说的注解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 2、内容——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 △原文: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注解体例的名称: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正义:解释经 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 则包括传、笺等。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注解术语的作用一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二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三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 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四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五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 似的词来作训解。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①释词;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古书的注解 1、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2、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标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〇涼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〇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者今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且〇正義曰言天既爲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爲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爲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盡也只且語助也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3)“好”是 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起因。 先古书到了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一般人很难读懂。文化上的需要,产生了专门为先古书作注解的专家,来解决普通人阅读上的问题。到了唐代,清代,不但先著作,连汉代的注解都不那么容易理解了,又出现了新的注解。这些注解,为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要了解各个时代的注解方法、体例、术语等等,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帮助我们读懂古书的工具。 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先著作中多有注释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2)《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4)《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5)《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先尚未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只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也无注释专书。 2、古注的发展概述 (1)古注的萌芽——先 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古注的兴盛-------汉代。 注解的工作开始于汉代,注经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使先的儒家著作得到推广,就必须让人看懂,出现了有名的注解家:毛亨、孔安国(尚书)、马融(论语等)、玄、高诱(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传:阐明经义。也就是注解原文。 笺:补充、订正传的解释。一方面对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来。 注:解释,注解原文词句。(、晋的注) 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 毛亨《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古文尚书注》 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子注》 王逸《楚辞章句》 (3)注解的发展------晋至隋唐。 距汉代已六七百年。出现了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形式——疏(正义)。其容包括:直解正文。 疏证和发挥前人的注解。 考证名物。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 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 4 )提示语法( 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6 )诠释典故成语( 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古书的注解练习

古书的注解练习 一、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 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A、曰、 B、谓 C、谓之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 借也”。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 B、谓之 C、犹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之 B、貌 C、之貌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 朋,同志 友。”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 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 怀王。”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曰 C、犹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 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犹 B、之为言 C、读曰 二、标点、阅读下面古注,并回答问题。 (一)(《诗经·卫风·相鼠》)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 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1.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亨的传、郑玄的笺、孔颖达的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 、郑笺 、孔疏 、注音{ }) 2.这段古注包含哪些内容?举例说明。

古书注解的方法

古书注音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多音多义词。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例如:《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从死,自杀以从死。”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针,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 上面的注文中陆德明给“行、针”、“从”的注音释用反切方法。“行,户郎反”说明这里的“行”读háng,不读xíng。“下皆同”是说下文中的“行”的读音与此相同。“从死,上才容反”,是说“从死”的上字“从”读才容反。“针其廉反”,说明“针”在这里读作qián。“徐又音针”,这是陆德明引用东晋徐邈的注音,说明“针“还读作zhēn。徐邈在这里注音用的是直音法。《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仪礼??士丧礼》:“幎目用缁。”郑注:“幎,读若《诗》曰‘葛藟萦之’之萦。”这两得分别用“读如”、“读若”来注音。古书中在某字下注以“如字”,这是又一种注音方法,说明此字在这里应读本音,用本义。如:《礼义??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这段注音是说“恶恶”的上字要读本音è,用本义,当缺点、毛病讲;下字读wù,当讨厌、憎恨讲。古书注音,有时隐含着释义。例如:《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这野对“朝”、“难”的注音,实际上已指出“朝”当“早”讲;“难”当“危难”讲,是名词,不是形容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