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

合集下载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用壮丽意象,表达青春之志——《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2.分析词的内容与结构,体会炼字的精妙。

3.知人论世,领略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胸怀。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美国华人学者龚忠武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在纽约华人举行的纪念会上,对毛泽东精神的归纳——骨气、志气、勇气、才气、正气、王气。

毛泽东的一生,是挺起脊梁进行战斗的一生,是永不向强权和邪恶势力低头的一生,在他的领导下,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挺坚了脊梁,尊严地立于大国之林,永远告别了屈辱挨打的时代,这是骨气;毛泽东一无高贵的家世,二无显赫的学历,但他一生胸怀大志,树立人生的目标,然后百折不回,力求实现。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浪遏飞舟”,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志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志气;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史诗般的军事壮举和奇迹,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说有多困难就有多困难。

“天上每天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然而, 红军终于冲破重重障碍,克服了一切困难, 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胆识?!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巍然不动。

”这是勇气。

耶苏、释迦牟尼只是个宗教家,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只是个哲学家、教育家,孙子只是个军事家、战略家,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康熙,只是个军事家、政治家,李白、杜甫,只是个诗人,王羲之只是个书法家,然而毛泽东却兼而有之,集众美于一身。

这是才气。

毛泽东一心为人民服务,这是正气;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王者之气。

今天我们通过几首他的词体会一代伟人的志气与王者之气。

【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围绕选定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创新的观点和建议。在展示环节,各小组能够清晰地阐述讨论成果,其他同学也能够对于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了互动交流。
3. 随堂测试:在随堂测试中,学生的整体表现良好。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与《沁园春·长沙》相关的问题,显示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某些细节问题上存在理解不足,需要进一步的辅导和巩固。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诗词鉴赏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在分析诗歌的隐喻和象征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其次,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够自信,他们害怕犯错而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我还计划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诗词的魅力和创作乐趣。
4. 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鉴赏课程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这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沁园春·长沙》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沁园春·长沙》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作者在长沙橘子洲头远眺湘江北去时的深情和对往昔革命斗争的回忆。

该课文是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的第一课,且所在单元主题是“青春”,与高一学生实际情况特别契合,因此要把握住本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词的赏析方法,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励志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熟练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能在无辅助的情况下准确复述。

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会运用文学术语分析作品,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析词作的深层含义。

结合多媒体资源,如PPT展示、视频播放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挑战。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背景介绍:了解1925年历史背景及毛泽东个人经历。

2.意象分析:识别并分析重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情感与抱负: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政治抱负。

4.修辞技巧:分析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教学难点:1.时代背景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20世纪初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2.情感共鸣建立:让学生从现代视角感受近百年前的情感和抱负。

3.修辞技巧应用:学生可能在实际写作中应用修辞技巧感到困难。

4.文学批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新课导入】开课之初,老师来担任一次如同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回到1925年的中国。

那个时代烽火连天、风云变幻,我们将去看一下毛泽东如何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挺立潮头,大家准备好做一位探险者,准备好踏入那段尘封的历史了吗?【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而关键的时期。

《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背景;(4)把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2)理解诗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3)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把握;(2)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沁园春长沙》,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解释和翻译问题;(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分享对诗歌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3)讨论诗歌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下一课的热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一、前言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本文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介绍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背景和目标本次教学的课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选用此篇诗词的原因是其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 理解课文的意思和背景;2. 运用课文语言分析和归纳出相关的思想;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阅读课文通过朗读和阅读课文,让学生熟悉和理解其意思和背景。

在阅读时,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毛泽东的生平和革命背景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中的思想。

2. 解读课文通过课文的语言分析,让学生归纳出相关的思想,并通过与相关历史事件的对比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

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以及诗意反映的历史现象。

3. 赏析诗歌通过赏析诗歌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如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等,以及语言运用的技巧。

4. 练习写作通过练习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诗歌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作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实施1. 引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时,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沁园春·长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例如:毛泽东的革命经历、长沙的历史和地理、诗歌创作背景等。

2. 阅读和解读(20分钟)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段让学生轮流朗读,并在读完每段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结合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课文的意义。

3. 赏析和分析(20分钟)通过赏析诗歌,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技巧,比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沁园春·长沙》是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选文。

该单元主题是“青春”,单元语要求“理解运用意象书法感情的手法,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还对学生作出了“尝试写作诗歌”的文学表达方面的要求。

《沁园春·长沙》作为表达青春激情的现代诗,有着丰盈深邃的意象和精妙的选词表达。

对此,本文授课时将从语言的个性化表达出发,重点捕捉和体会本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结构,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

3.感受毛泽东的情怀。

【教学重点】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本诗活泼灵动的意象。

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情怀。

【教学方法】品味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附:学习任务单)一、导入首先,欢迎大家步入高中生活。

大家都还没满18岁吧?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看来大家的青春都还在。

电影《青春派》大家看过吗,看过的同学能不能起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剧情?没看过那老师简单介绍一下。

的确,这部青春派重燃了不少青春学子斗志昂扬的激情,正如影片的插曲歌词“只要我还有梦,就会看到彩虹”。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就是展现青春斗志激情的一首诗,一起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激情。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一)播放朗诵录音,全班齐读。

(二)师生讨论,感知全文。

1.刚才我们一起诵读了本词,请找出上下阙的引领词。

预设: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2.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预设:上阕写景:绘湘江多彩秋色;下阕抒隋: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隋。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是起引导和总结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不拘泥于整齐,而只要能够把握住“景”和“人”即可。

)三、问题引领,支架教学,揣摩语言美。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成为动人诗篇的原因,就在于它聚集了多种语言美因素而体现出的丰富的意蕴。

下面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本词的个性化语言。

师: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

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

诗词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丽诗是语言之精粹,尤其重视选择和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感。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历来被人们称赞为动人的诗篇,下面大家就一起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一下诗的语言。

活动支架一:聚焦语言美。

师:我们先看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

(1)后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是什么样的景色?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板书:语言的画面美)“层”山之多:“遍”红之广······(语言的密度美)“看万山红遍”中的“红遍”;“层林尽染”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红色,“染”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的仿佛人丁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的“透”活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语言的色彩美)“击”准确地形容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怎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语言的动态美)(2)前面都是写景,后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句感叹放着是不是不太恰当?预设: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3)下片中有没有体现语言精美的地方?预设:“怅寥廓”中的“怅”准确地描述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

面对广阔无垠生机蓬勃的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携来百侣曾游”道出了曾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坐聚会、游览。

这里也体现了语言的精美。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下文的结构?(谋篇布局的结构美)《沁园春·长沙》体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体现了全词奇妙结构的语言艺术技巧.全词结构与内容极为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雅致的艺术美。

四、升华理解,把握文章主旨活动支架二:问题引导,聚焦关键字“独”(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独”怎样理解,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吗?预设:①诗人在寒秋独立,天气寒冷和一人独往照应,体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②诗人看上去孤独可是内心却汹涌澎湃,并不孤独。

(2)从句式上来分析,“独立寒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预设: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

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处境”“季节”“地点”。

“独立寒秋”中的“立”字用得传神,让人联想到“站立、直立”,意气昂扬。

“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微寒的秋风之中,体现了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也显示了诗人充当中流砥柱,顶天立地的气概。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

活动支架三: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把握主题在解决“诗人内心是否孤独”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之前布置了相关预习任务,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1)诗人的政治命运。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

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

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

(2)政治背景。

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

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

本词写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

(3)当时遭遇。

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

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

”(《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独立寒秋”。

师:“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诗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迈之气,甚至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抹去了“孤独”的感觉。

下阕中写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回忆起了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战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事情。

心在,梦想在;心在,希望在;心在,朋友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有朋友的人内心永远是温馨。

况且诗人和他们的朋友又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在叙事之后,进一步抒发个人情怀。

“曾记否”,是对同学遥远的亲切的问候,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所以“独立寒秋”的“独”是形独心不独,是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

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我们从起初诗人用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从这首词的运用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

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五、群文阅读,拓展延伸,反观自己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单薄的呼喊。

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

活动支架四:群文比较阅读(1)《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

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