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高校获2021科学技术奖励情况最新
高校科研奖励情况报告

一、背景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任务。
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高校科研水平,我国各高校普遍设立了科研奖励制度。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高校科研奖励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高校科研奖励现状1. 奖励种类多样化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奖励主要包括论文奖励、著作奖励、专利奖励、科研项目奖励和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奖励等。
其中,论文奖励占比最高,达77.95%。
这反映出高校对科研成果的重视程度。
2. 奖励金额逐年增长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奖励金额逐年增长。
以某高校为例,2011年科研奖励金额为510.51万元,全校在编在聘的教职工人均获得3283元。
3. 奖励导向明确高校科研奖励政策的导向主要包括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等。
这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4. 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在科研奖励政策的激励下,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以温州大学为例,近三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54项,省部级项目37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
三、存在的问题1. 奖励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奖励主要集中在论文奖励上,其他奖励类型相对较少。
这导致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过分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科研成果质量。
2. 奖励分配不均衡部分高校在科研奖励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现象,优秀科研成果奖励金额较低,难以体现科研人员的贡献。
3. 奖励政策不够完善部分高校科研奖励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导致奖励结果不够公正。
四、建议1. 优化奖励结构高校应合理调整科研奖励结构,适当提高其他奖励类型的比例,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科研成果质量。
2. 完善奖励分配机制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奖励分配机制,确保奖励金额与科研成果贡献相匹配。
3. 完善奖励政策高校应不断完善科研奖励政策,建立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提高奖励结果的公信力。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9.28•【字号】青政〔2022〕52号•【施行日期】2022.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青政〔2022〕5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根据《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省政府决定,授予格日力同志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授予“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生态适应机制”等10项成果青海省自然科学奖;授予“大容量光储联合电站集成与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等30项成果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再接再厉,奋勇争先,再创佳绩。
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潜能,充分发挥科技在建设现代化新青海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附件: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青海省人民政府2022年9月28日附件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一、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名)格日力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二、自然科学奖(10项)一等奖(2项)1.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生态适应机制。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太原师范学院青海大学主要完成人:周华坤周秉荣董世魁徐满厚张春辉2.溶剂萃取法从含锂卤水中绿色高效分离提取锂盐的科学基础及关键技术。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通报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3.01•【字号】厦府〔2022〕71号•【施行日期】2022.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通报厦府〔2022〕7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不断提高我市科学进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现将2021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通报如下:一、授予“面向智能车辆的多源协同感知与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10项成果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二、授予“通信感知一体化的终端设备关键技术研发”等19项成果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授予“面向智慧城市的视觉目标感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31项成果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全市科技工作者要向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拼搏创新的精神,争创更多引领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为加快我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增强我市经济创新力、突破力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2021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厦门市人民政府2022年3月1日附件2021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一等奖1.面向智能车辆的多源协同感知与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华侨大学、厦门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焕强、陈卫强、朱建清、吕冬冬、陈婧、丘德来、彭振文、陆阳2.手机宽频显示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陈浩、杨金金、钟健升、杨贤艳、陈少云、何水3.轴承式单向超越离合器研发及产业化厦门大学、传孚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福建省三明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许水电、曾景华、李延福、许涛、姚斌、赖克进、邹辉、张源才4.高强韧性金属陶瓷切削刀具开发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华侨大学刘超、黄辉、林亮亮、王杰伟、王福增、郭新营、张晓丹、邹伶俐5.高浓度难降解污水应急处理关键技术及轻量化智能装备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优尼索膜技术(厦门)有限公司王如顺、严滨、董正军、许美兰、刘德灿、叶茜、周静、曾XXX6.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液体活检新方法厦门大学、德运康明(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朝勇、朱志、宋彦龄、Metages Gashaw Ahmed、黄梦娇、张明霞、许醒、张惠敏7.甲状腺肿瘤诊断治疗研究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国洋、傅锦波、陈丽娟、卢毅卓、罗晔哲、林恩德、林福生、严威8.基于防治结合的新冠肺炎救治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王占祥、张世阳、钟平、陈田木、刘丹、弓凯、马爱平、林益华9.中印尼联合海洋生态站建设与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陈彬、杜建国、陈光程、马志远、林俊辉、潘爱军、牛文涛、陈宝红10.海藻多糖高值化产品制备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华侨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绿新(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金燕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海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肖美添、叶静、张娜、苏永昌、洪清林、李双楠、张学勤、黄雅燕二等奖11.通信感知一体化的终端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厦门大学、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唐余亮、黄联芬、卢荣富、施芝元、张惠荣、高志斌、郭杰锋、冯超12.面向民生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厦门大学、厦门市民数据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杨律青、上官慧柏、吴炳坤、李沛、姚志强、林晨、张志宏、黄海云13.高分辨高稳定性Mini-LED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厦门大学、厦门市信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太龙(福建)商业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强力巨彩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吴挺竹、陈亚勇、庄跃龙、黄文杰、郭伟杰、张海东、高新颜、陈忠14.新能源车用永磁电机及其驱动系统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华侨大学、厦门唯质电气科技有限公司郭新华、王荣坤、李钟慎、董磊、李昭代、陈瑞培、陈昆、陈奋裕15.厦门市原发性肝癌高发病因及防控成效的研究与应用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苏成豪、牛建军、许连升、林勇、伍啸青、郭志南、陈敏、林艺兰16.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保护体系构建与应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北部湾大学、厦门大学王先艳、黄祥麟、吴海萍、吴福星、赵丽媛、祝茜、许肖梅、牛富强17.超高能效半导体光源核心材料及器件技术开发及应用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刘建明、洪灵愿、朱学亮、王绘凝、王庆、郑元宇、刘小亮、蔡燕华18.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集成与协同控制技术及产业化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厦门大学郭景华、石添华、张文超、王靖瑶、陆军、尤双和、李文昌、陈骏生19.机械剥离法石墨烯的制备与改性技术华侨大学、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国华、赵立平、洪江彬、林少芬、赵卫峰、黄卫明、吴杭20.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关键技术及应用华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源昌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涂兵雄、贾金青、俞缙、张丽华、蔡燕燕、程强、许国平、张天亮21.静电纺丝微纳复合纤维污染防治功能材料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贝思达(厦门)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盛发环保科技(厦门)有限公司郑煜铭、钟鹭斌、吴仁香、陈澍、苑志华、张净瑞、陈江萍、王建建22.核反应堆堆芯灰控制棒用中子吸收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与应用厦门大学冉广、王珂、林建新、刘腾蛟、吕冬、吴怡祯23.城镇排水管网系统施工与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厦门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福建洪庄建设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有雄、黄晨曦、郭瑞孝、王成、蔡万强、陈志清、朱国勇、魏陈波24.功能性复合薄膜高效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科宁沃特科技有限公司、厦门世达膜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纳莱科技有限公司郑高峰、李文望、纪镁铃、李振峰、王翔、姜佳昕、黄春梅、江鹭鹭25.新型节能环保除磷材料制备和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华侨大学、杭州沁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建协和建设有限公司、北京爱尔斯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周真明、周锋、苏龙辉、武学军、李飞、邹景、刘淑坡、王光荣26.金属硫氧化物复合材料用于水中污染物去除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华侨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斯邦泽生态环境科技(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付明来、苑宝玲、周强、徐垒、李建荣、艾慧颖、崔浩杰、肖友淦27.钻-铰-挤一体化的喷丝板微孔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厦门厦芝科技工具有限公司、华侨大学石锡祥、吴贤、张金贤、张晓斌、刘中远、雷杰、罗文军、郑沛德28.金合欢素的心肌保护与抗动脉硬化作用研究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吴韦因、XXX、戴翠莲、李荆州29.食品中强极性农用化学投入品分析关键技术及标准化厦门海关技术中心、杭州海关技术中心、漳州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吴媛、陈泳、张文华、徐敦明、王连珠、谢文、吴敏、侯建波三等奖30.面向智慧城市的视觉目标感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柏事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易成功(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陈思、王旭昕、严严、曾念峰、吴芸、卢俊文、郭灿阳、陈进勇31.智能RTC引擎及异构云全球组网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抖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刘莉、战兴群、冯万健、林友尧、李林、刘丽娟、戴彬、赖志豪32.智能网联汽车无线网络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华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蓝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高振国、姚念民、李理、赵睿、陈炳才、林升元、杨成虎、陈卫强3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新德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杜新胜、魏超、黄志炜、朱海勇、孙奕、林淑强、邱宗炽、马聪伟34.面向网络安全的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厦门安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许光锋、郑汉军、陈玉明、康少波、庄蔚蔚、刘树锋、黄惠海、陈贵民35.云工作负载安全保护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厦门服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集美大学、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陈奋、陈荣有、茅剑、何春根、郑杭杰、陈俊杰、张寅、孙晓波36.医联体跨域信息共享与协作诊疗模式研究与应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智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易联众易惠科技有限公司、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惠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赵敏、陈松斌、叶建平、张志坚、李程扬、牛力超、孙志伟、柳春杨37.基于振动信号处理的新型幕墙结构远程在线实时健康监测系统华侨大学、厦门雅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坤加建设有限公司、福建三建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尊浩建设有限公司王成、廖金杰、张忆文、阙晓红、林新强、陈林聪、刘丰、庄妙蓉38.三明治式导电结构的LED芯片在智慧屏的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强力巨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柯志杰、朱文章、周国华、周弘毅、王元樟、洪荣辉、王素彬、朱卫平39.全透明高效深紫外LED关键技术及其新冠病毒瞬灭攻关应用厦门大学、厦门瑶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朗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蔡端俊、黄生荣、李书平、白鹭明、高娜、陈子鹏、林纪勇、陈小红40.5G通信基站GaN功放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孙希国、杨建、刘胜厚、卢益锋、王文平、蔡仙清、XXX亭、张辉41.LTPS中尺寸高解析度高频显示器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李俊谊、赖国昌、黄建才、周婷、陈榕、杨毅志、钟彩娇、徐彬城42.逆变器用核心高压交流270A/1000VAC继电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傅飞飞、朱艺青、谭忠华、刘金枪、林正极、林国荣、巫可军43.智能附着式作业安全防护平台研发与产业化厦门安科科技有限公司钟松杏、XXX川、林宇鹏、施志峰、王国云、罗炜、吴泽琛44.城市轨道交通高可靠供电及运维技术研发与应用华侨大学、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康必达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莫毓昌、王军平、曲博、赵学举、蔡绍滨、林峰平、刘晓亮、裴江林45.面向新能源公交的先进辅助驾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朱武喜、宋光吉、康林、吴焜昌、杨福清、林海巧、陈伟、刘志伟46.高性能电子PUR HM热熔胶的研发韦尔通(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曹阳、刘涛、XXX、许逊福、赵凤艳、魏相榕、魏丹丹47.厦门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与应用示范厦门市建筑节能中心、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紫衡技术有限公司、厦门金名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王云新、蔡立宏、陈定艺、单平平、张燕、何影、叶明树、杨淑波48.特大跨度混合梁刚构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王荣勇、杨小波、何善美、武敏凯、闫晨、岳雪姣、何超、周宇琦49.极端天气下滨海高强度开发城市韧性防涝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开春、王连接、王泽阳、吴连丰、关天胜、林卫红、黄黛诗、谢鹏贵50.心电大数据平台及智能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厦门纳龙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拥军、钟玉秋、徐乃平、李熙、曾文斌、颜正宇、沈本义51.极低剂量缓释技术在盐酸可乐定缓释片中的应用及产业化力品药业(厦门)股份有限公司叶英(YING YE)、朱海健(HAIJINA ZHU)、蔡林辉、谢丽艳、肖晓金、曹圣楷、凌榕镔、宋远涛52.多模态影像学新技术在肾脏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周建军、丁玉芹、戴辰晨、唐启瑛、李晓霞、冒炜、曾蒙苏53.不同生长方式胃癌临床与生物学特征研究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建春、卓慧钦、成佳、蔡望宇、侯静静、王涛、徐浩、彭积贵54.慢病毒载体介导外酶C3转移酶基因表达治疗青光眼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刘旭阳、谭俊凯、张达人、陈彦茹、黄星星55.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与精准诊疗新策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厦门市领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邢金春、王涛、叶章群、张开颜、胡志全、陈斌、钟鹭峰、白培德56.代谢物成像磁共振技术在神经精神类疾病的临床转化应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延根、陈忠、任克、林雁勤、蔡淑惠、杨永贵、石大发57.胸主动脉瘤腔内微创治疗方案的拓展与优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王利新、符伟国、卢伟锋、洪翔、洪诗钗、XXX、黄玉龙、王刚58.基于患者安全的全流程智能临床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智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精配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朱海华、杨银玲、邓建玉、饶春梅、陈坚、傅建强、吴小丽、杨志鹏59.应急援鄂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救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市海沧医院、厦门市第三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XXX、尹震宇、丁丽君、张素真、蓝玉培、陈辉民、陈先礼、傅建国60.三角梅花粉育性机理及实生种苗培育技术研究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周群、张万旗、丁印龙、孙国坤、刘开聪、王芬芬、王振、马丽娟。
上海科技进步奖名单

上海科技进步奖名单
上海科技进步奖名单公布
近日,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的上海科技进步奖名单。
这是上海市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所进行的荣誉表彰,旨在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本届上海科技进步奖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共
有来自上海市内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50个项目获得该奖项的认可
和嘉奖。
在信息技术领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凭借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领域的
突出工作获得该奖项。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智能交通、医疗诊断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价值,推动了上海市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医药领域,上海生物医药研究院的药物研发团队获得了上海科技进步奖。
他
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型抗癌药物,对提高恶性肿瘤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上海市的医药科技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
此外,上海新材料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了突出进展,他们的研
究成果获得了上海科技进步奖的认可。
这些新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潜力,对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这次上海科技进步奖的评选结果凸显了上海市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优
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为上海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这些科技奖项的获得将进一步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推动上海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021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产生深圳大学李清泉获“市长奖”

2021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产生深圳大学李清泉获“市长奖”
作者: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29期
本报综合消息近日,2021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产生,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获“市长奖”。
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自2002年建立每年评选一次,是深圳为倡导科技进步设立的最高奖项。
李清泉教授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装备研究,对测量理论、传感器、测量技术、处理方法以及高端装备进行了全链条创新,形成“理论创新—装备研制—产业化应用”的研究特色,成果服务于中国32个省市的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水利、市政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城市领域,实现我国高端测量装备“进口—替代—出口”的转变。
先后主持承担了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科研项目。
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超过16500次,H-index 63。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等。
李清泉教授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培养研究生近百名,许多已经成为学科和行业领军人才。
在深大建立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孵化科技企业8家,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摘自“深圳市教育局”官方網站)。
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

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摘要:1.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背景介绍2.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奖项设置及评选标准3.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情况概述4.获奖项目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破与贡献5.上海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与举措6.获奖者分享成功经验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正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如期举行,旨在表彰为上海市科技创新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本文将对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进行简要概括,并分析获奖项目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破与贡献。
一、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背景介绍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举办的。
此次奖励大会旨在表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奖项设置及评选标准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共设置以下五个奖项:1.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奖励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的单位和个人。
2.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奖励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单位和个人。
3.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
4.上海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奖励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
5.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奖励为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
评选标准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水平、技术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三、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情况概述202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共评选出262个项目和10名个人。
其中,自然科学奖27项,技术发明奖25项,科技进步奖197项,企业技术创新奖6项,国际科技合作奖4项。
四、获奖项目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破与贡献1.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项成果获2021年度天津市学技术奖

197项成果获2021年度天津市学技术奖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上半月》2022年第04期4月11日,天津市学技术奖励大会暨推动技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会议在天津礼堂召开。
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出席并讲话。
副市长孙文魁主持,副市长朱鹏宣读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发2021年度天津市学技术奖的决定。
据悉,2021年度天津市学技术奖评选出自然学奖、技术发明奖和学技术进步奖共197项成果。
其中:特等奖10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109项、三等奖43项。
获奖结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天津市“1+3+4”重点产业领域中有158项成果获奖,占获奖成果总数的80.2%。
其中智能技领域获奖成果62项,占比39.2%;10项特等奖中,智能技领域成果占比70%。
88.6%的技术发明奖和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成果已在天津市实现了转化应用。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技术发明奖和学技术进步奖的184项获奖成果中,77.8%有企业参与,其中44.8%由企业牵头完成。
67.3%的获奖单位为企业,78.3%的获奖成果为企业与研单位合作完成。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三是青年技人才脱颖而出。
获奖人员中45岁及以下人员占比69.2%,其中半数为第一完成人。
40岁及以下人员占比50%。
青年技人才近年来持续增长,逐渐挑大梁、当主角。
会议播放了纪录片《追光》,介绍了2021年天津重大技创新攻关成果“天津号”纯太阳能车的研制过程。
天津市以“揭榜挂帅”方式,集成42家单位的47项先进技术,历时5个多月,成功研制了完全依靠纯太阳能驱动、零排放的高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取得关键突破,探索绿色节能减碳的新路子,深度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会上,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市技局主要负责同志和2021年度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代表、天津大學副校长郑刚,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宣奇武作了发言。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有三个项目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为“高温超导材料与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碳纤维高效制备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和“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此外,还有一批重要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这些成果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工程和民生领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充分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水平。
还有许多其他奖项也备受关注。
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这些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科学家和团队。
2021年,共有多个项目获得了这些奖项,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获奖项目不仅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些获奖项目涉及到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些项目的成果将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充分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水平。
这些获奖项目和科学家不仅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引领下,中国科技事业将继续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高校获XX科学技术奖励情况最新
xx年度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最新)
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xx年1月8日上午在 ___隆重召开。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xx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3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2项的81.0%。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xx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31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50项的64%。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xx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8项( ___1项,一等奖6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98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141项的76.6%。
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59项(一等奖1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55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41.8%。
全国共有120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174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33项的74.7%。
其中,有67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25项,占授奖总数
的.53.6%。
另外,全国共有17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专用项目23项,占授奖总数的39.0%。
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的继续保持高比例,说明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尤其是高校获得的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附:1、高校获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2、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3、高校获xx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目录
4、高校获xx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目录
5、高校获xx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目录
___科技发展中心
xx年1月8日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