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合集下载

一号诗巷诗词写作十六讲

一号诗巷诗词写作十六讲

一号诗巷的诗词写作十六讲是一个关于诗词写作的系列课程,以下是每一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格律诗的押韵与平仄
1. 押韵:讲解了押韵的基本规则,如押韵的字必须在同一韵部,韵脚要响亮等。

2. 平仄:介绍了平仄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如何运用平仄来构造诗的节奏和旋律。

第二讲:诗的词牌与格律
1. 词牌:解释了词牌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词牌。

2. 格律:详细介绍了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如字数、句数、对仗等。

第三讲:诗的意象与意境
1. 意象:阐述了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和如何运用意象来营造诗的氛围。

2. 意境:讲解了意境的构成和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的运用来创造诗的意境。

第四讲:诗的起承转合与章法
1. 起承转合:分析了起承转合在诗中的结构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起承转合来构建诗的框架。

2. 章法:介绍了诗的章法要求,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第五讲至第十六讲则分别针对诗词写作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包括诗词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主题选择等。

每一讲都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诗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总的来说,一号诗巷的诗词写作十六讲是一套全面而系统的诗词写作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诗词写作的基本规则和技巧,提升诗词写作的水平。

格律诗基础知识(七)律诗的布局创作方法

格律诗基础知识(七)律诗的布局创作方法

格律诗基础知识(七)律诗的布局创作方法律诗分五律、七律、还有排律。

律诗四联八句,讲究平仄对仗,律诗的创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古诗词综合水平。

最能体现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律诗布局创作方法。

一、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法与绝句的起承转合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律诗的起承转合是以一联为单位,而不是以一句为单位。

比如江畔渔火的《阁外》:阁外涛声似旧时,两三星火荡支离。

烟迷远树天如坠,雾失归途鸟却知。

酒最伤人无月夜,情难回首少年期。

眼前看取风波恶,强与江鸥说息机。

首联定下全诗的基调,交代出时间和地点,以所闻所见两个截面总起全诗。

颔联分别从远处的静物与近处的动物入手以相承,继续写景,进一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隐示作者当时的心情。

颈联转入抒情,结合前面所写景物定下情感基调,感慨现在,回忆过去。

尾联在呼应前文的基础上继续抒情,表明作者的志趣。

律诗的起承转合,妙处在于处处呼应,环环相扣、首尾关阖,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不离不弃,情景交融。

是律诗创作最常见的章法。

二、起承继转合法。

这种章法的基本概念,就是首联起,颔联承,颈联继,尾联转合,把转的功能放在尾联的上句,尾联的下句承担合的功能。

比如江畔渔火的《登龙山》:四月携壶向冷泉,野花开晚在危巅。

林深日蔽分光弱,露重衣寒觉鸟孱。

侧世难寻云外路,余生赖有杖头钱。

登龙于我复何益,返阻崎岖脚下边。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事件和地点。

颔联分别从危巅和冷泉承下来写出龙山顶上景象和气候,同时也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交代出氛围。

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写出登临绝顶的艰难,也适当地发出了作者由此而联想到的生活艰辛。

尾联上句笔锋一转,转入抒情,下句以感慨做结,呼应首联,说明人生追求越高,当要回归时也就越难的道理。

此章法的关键在于作者在颔联处感觉力度不够,还不能对为尾联的合结起到全力的推动,所以颈联处暂时不转,而是在颔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三、起承展转合法。

此章法的基本概念,就是首联的上句起,下句承,中间两联展开,铺叙,尾联的上句转,下句合。

【精品】格律诗专题讲座

【精品】格律诗专题讲座

格律诗解写作与欣赏格律诗解写作与欣赏一、诗的本质一)本质与定义描述活着的心情,不计较音乐的描述。

1、心灵诉说与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文学体裁。

就其本质,与散文、记叙文、现代诗歌等一样,但有其独特性,所以存在下来。

好比超短裙和牛仔裤,表现的都是思想中、生活中那修长的大腿,直白与含蓄的区别,但是它有其独特性,不同的心境、思想状况有其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就是体裁。

如零下10度你穿超短裙在大街上走动,你就用错了体裁,别人也无法能真实地得出你的想法,最后一个结论,神经有点问题,不正常的也就不是诗了。

2、不计较音乐是专指这种体裁的侧重,可以忽略掉或者不依附音乐来渲染和表达,下面会对比地讲到。

二)格律诗的定义和认同1、定义:时代上指广泛兴盛于隋末—唐代的地位很高的正规文学体裁;本质是具有格律特征的诗体,而不是在格律束缚下的文体,格,规矩、框架,律,约束、规律,这里指字的声律以及文体格式,可以认为文律,而不指音律。

2、插说律的基本范畴1)律的广义内容:自上古五帝时期,直臣分执衡、权、矩、绳、法而共营天下,规律由此而专攻,天下大和。

仓撷造字、黄帝制琴而调音,至乐府囊之,科举盈之,于今索骥,乃律之由来。

万物运动有规律,侧重于文字表达方面的称为“文律”,着重于声乐表达方面的称为“音律”,文由字而成声,二者可相互补充,但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同。

2)声律:字的发声与规律,每个字都有它的声,声下未必有字,如:PIA。

可见文字有限,意境无穷,字是声与物体的结合品,当文字没出现之前交流和表达就是声,说CHIFAN(吃饭)你就动筷子张嘴,当文字出现之后,对着吃饭的口型和形态先会意地造这个“吃”,我们可以去查甲骨文字典,说NIU(牛),看着牛的形状造出了牛,茶杯掉地上发出PIA的声音,没造成功,今天我们就用接近的PA(啪)来代替它。

声音在文字之前已经分了,我想就是四声,或许还多一点,文字出现在书面上的时候,由于文字的表达功能限制,如阅读理解等,逐渐归类,各种方式的运用形成具有各自特征的声音规范模式,赋肯定是四声的,较早的古体诗歌也一样,到了格律诗,由于规矩的出现而产生了简单的划分归类。

诗词格律与写作 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

诗词格律与写作 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

诗词格律与写作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格律与写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近体诗写作基本格律与要求近体诗写作基本格律与要求首先是句数。

律诗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绝句为四句,五绝二十字,七绝二十八字。

这是最基本的,字数句型不对直接排除出近体诗。

然后是押韵。

律诗绝句均要求一韵到底,而且格律诗大多数情况下韵脚是平声。

近体诗每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绝句中2两句称为首联;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2句称为首联,4句称为颔联,6句称为颈联,8句称为尾联。

近体诗押韵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诗的格律有哪些要求?诗的格律有哪些要求?1、中间两两对仗。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

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的格律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

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3、七律诗的格律要求如下: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4、七律诗的格律要求如下:类型一⊙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怎样写好格律诗怎样写好格律诗但是格律诗的韵脚必须是平声,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窜韵,不能邻韵通押。

格律诗词写作入门第二讲

格律诗词写作入门第二讲
要求:组成的词要美,能给人一种图画的感觉
让每一个生命诗意成长 作业二(抄写)
积累素材
四支韵常用韵字
名 词:时 诗 枝 期 丝 师 池 姿 眉 旗 棋 词 篱 辞 谁 儿碑祠湄帷漪脂嵋 医
非名词:知 迟 悲 思 随 移 垂 离 披 疑 为 追 之 欺 持 驰 吹 炊奇宜 痴危私滋遗疲饥皮怡熙慈陂曦
B:○仄 仄平平○仄 仄平
C:○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D:○仄 平○平 仄仄平平
特殊句式:平仄仄平仄平仄
让每一个生命诗意成长 判断句式的方法
在符合交替率的前提下,看后三字 (平)平仄为 A (仄)仄平为 B 平 仄仄为 C 仄 平平为 D
也可看最后两个字: A平仄 B仄平 C仄仄 D平平
让每一个生命诗意成长 句式判断练习
一、根据下面的分类,写单字词语,并标出平仄 天文 地理 花草 树木 飞禽 走兽 颜色词
四声平仄表
平水韵
普通话
阴平(一声)
阳平(二声)
上声
上声(三声 )
去声

去声(四声)
入声
入派三声:入声分派到平声、上声、去声
根据这个对应规律,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大体为平水韵 中的“平声”(除个别入声字和古今异声字),三声、四声 大体为平水韵中的“仄声”(除个别古今异声字)。
截取前七个字,产生句式
A、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B、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பைடு நூலகம்每一个生命诗意成长
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句一、三、五字,平仄自由
(B句第三字不能变,D句第五字不能变
让每一个生命诗意成长 律诗四种基本句式
A:○平 平○仄 仄○平 平仄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讲座二七绝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讲座二七绝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二、七绝创作1、浅说七绝创作写律诗从七绝开始,是个比较好的途径。

五绝二十个字,容量小,很难发挥,极难把握,一般比较成熟的诗人也不是常写五绝的。

无论唐代,还是宋明清,所留下的诗,数量上七绝绝对占大多数。

历代耳熟能详的,脱口能背的诗,也大多数是七绝。

七绝之所以深为人心广为流传,主要是:一、七绝易读好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促使更多的诗人写七绝。

二、体量适中,二十八个字说一景,道一理,抒一情都可以。

三、用韵比较少,二个到三个韵,一般能写的几乎不用查韵书就能用。

四、七绝不要求对仗,初学者对仗把握不是娴熟时,也是个优势。

五、结构简单。

所以理论上来讲,七绝比较容易上手。

也许就是因为七绝貌似好写,许多稍有点写诗的基础的人往往很随意写七绝,结果是七绝也成为律诗的重灾区。

不少人律诗不敢写,古风不会写,词又嫌词牌麻烦,又想露一手,就借七绝来显摆,结果很多所谓的七绝实际为打油诗,不少合律的七绝也易失之于圆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故所以诗词中间,不堪卒读最多的也是七绝。

写七绝律诗易上手,但写好七绝绝非易事。

晚唐司空图也说:“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意思是绝句是造诣很高的人才能写的。

毛谷风老师说过:七绝之要旨,不外精简神妙四字。

精则神存,简则妙見。

后世作者,每刻意以求工,起承轉合,句斟字酌,殊不知愈求工則愈板,愈刻意則愈俗,去天然神妙之道,迥乎远矣。

二十八字绝佳者,每不可得,何也?盖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釆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

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

学写律诗方法我主张先揣摩唐诗要义,甚至模仿,故以下讲诗词创作,均以唐宋诗词为范例作讲解,然此讲解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师其技为我用。

诗歌交流会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

诗歌交流会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

(3)平平平仄仄

第一,一般情况下,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 如: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 坐观垂钓者、与君离别意。
第二,如果后三字写成了“仄平仄”,第 一字只能用平声,不再可平可仄,即成为 一种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如:无为 在歧路、 仍怜故乡水 、 疏影横斜水清浅。

因此,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之说半对半不对。除了上 面讲的,还要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调,因此 一三五有时不能不论;二四六有时也可以 不分明,如上面讲的第三点特殊句式“平 平仄平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2、工对的要求

构成对仗的名词的小类相同、数词对数词、 方位词对方位词、颜色词对颜色词、连绵 词对连绵词等。 (1)名词的小类:古人将名词分为若干种, 11类比较合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 植物、动物、人事、人伦、器用、形体、 服饰。 (2)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中下边涯 (3)连绵词:蝴蝶、匍匐、踊跃、逶迤等
(平起仄收) (仄起平收) (仄起仄收) (平起平收)
(3)说明:

以上就是所谓的“律句”。其实就是让语音 的长短、轻重交替搭配,从而形成节奏感。比如: 白日(短重)—依山(长轻)—尽(短重), 黄河(长轻)—入海(短重)—流(长轻); 红军(长轻)—不怕(短重)—远征—(长 轻)—难(长轻),万水(短重)—千山(长 轻)—只(短重)—等闲(长轻)。
(4)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格律诗讲解

格律诗讲解

格律诗讲解一、格律诗的定义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呢。

格律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都有规定哦。

二、格律诗的字数与句数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总共四句。

像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样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呢。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一共四句。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很有气势吧。

3. 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就是很经典的五言律诗。

4.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八句成篇。

像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非常优美。

三、格律诗的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简单来说,平声就是声调比较平缓的音,仄声则是声调有起伏的音。

在诗句中,平仄要交替出现,这样读起来才有抑扬顿挫的美感。

比如说“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这样的格式呢。

不同的格律形式对平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都有各自的平仄格律规范哦。

四、格律诗的押韵1. 押韵规则格律诗一般要求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所谓押韵呢,就是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者相近。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光”“霜”“乡”的韵母都有ang这个音,读起来就很和谐。

2. 韵部在古代,有专门的韵部划分。

诗人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要按照韵部来选择押韵的字。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读音和古代有些许不同,但我们在学习和欣赏古代格律诗的时候还是要遵循当时的押韵规则。

五、格律诗的对仗1. 对仗的概念对仗是指格律诗中上下句在结构、词性等方面相互对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

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

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

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上面讲了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

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

无论绝句还是律诗,第一句最后一字可押韵亦可不押韵,常见古人诗中,五言首句多不押韵。

二、平仄(既粘与对):所谓平仄关系,就是除去最后一字韵脚字外,第二句要与第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第三句要与第二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

同样,第四与第三句对,第五与第四句粘。

依次类推。

三、对仗:所谓对仗,主要是指律诗而言的,绝句无所谓对仗。

下面以平起式七律为例,讲一下关于对仗的基本常识:○平▲仄⊙可平可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关于对仗,只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说,律诗中间的四句,要求对仗。

如果中间的四句不对仗,就不是律诗,即使对仗了,如果不符合平仄关系或无韵脚,也不能称做律诗,这是一般格式。

也有特殊句型,古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和颈联对仗的、也有只是颈联对仗的,今人作律诗,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所谓对仗,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

对仗有许多说法,如“工对”、“宽对”、“借对”、“当句对”、“隔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等。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下面以前人的诗句,举例讲解:举例一:绝句(唐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典型的绝句格律诗,诗韵、平仄(既粘与对)、对仗,三要素全符合。

这里要强调的是,绝句无所谓对仗,对仗当然更好。

一、诗韵:这首诗是首句不押韵式,“天”、“船”在同一韵部,且是平声韵。

二、平仄(既粘与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与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平仄关系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其余各字平仄对立;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与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关系是“平平平仄平平仄”粘“仄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与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关系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平仄平平仄”。

换言之,所谓平仄,以绝句为例,第二句中每个关键字(主要在二、四、六、七字)与第一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反,既为对;第三句中每个关键字与第二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同,既为粘;第四句中每个关键字与第三句中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反,亦为对。

如是律诗,则第五句与第四句,诸字平仄相同,亦为粘,第六句与第五句诸字,平仄相反,亦为对依次类推。

三、对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对“门泊”,“千秋雪”对“万里船”。

举例二: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如下: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平通平仄,平平通仄平。

全诗虽然押的平韵,但是没有一句合律的句子,而且前后联不粘,后两句失对,所以它不是格律诗中的绝句,而是一首五言古绝,或者称做古风诗。

这里强调一下,上面所举例的两首诗的格律,都是依旧韵(既平水韵)品读并讲解的,比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的“一”字、“白”字,在旧韵中是仄声,而在新韵中却是平声字。

新旧韵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作诗中,一定要新旧韵分清,不能在一首诗中新旧韵乱用。

古人写格律诗,是严格按照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前面讲了,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

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以下六种:(一)蜂腰体第二联(既颔联)不用对仗,只在第三联(既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全首诗仅有一联对仗,则称之为贫对仗。

(四)富对仗一首诗有三联对仗,则称之为富对仗。

(五)全首对如果一首诗四联皆用对仗,就是所谓的全首对。

杜甫多用此体。

(六)首尾不对体如果一首律诗从头到尾都不用对仗,诗家称之为首尾不对体。

此体极为少见,唯大家李白多用之。

作诗难,作格律诗更难,而做排律诗,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初学者,切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可先试作一些绝句,慢慢掌握并运用格律诗的一般格式,以融会贯通,逐步提高,精益求精。

诗及诗的意境之浅见“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之直观体现或感悟。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

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当时的心情故事,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句结而余味未尽。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人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他将境界分为“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标志着传统的意境论的完成。

诗词在意境上是同一道理。

作诗,可以分以下六步:第一步:语言准确。

不敢想像,对一件事(或物)的字面意思表达不完整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称其为“诗”呢?第二步:平仄合律。

如果写格律诗,就一定要遵从格律诗的一般格式来写,即便是古风,也有其基本的诗韵;第三步:结构完好。

如同一个人一样,要有头有脚、有内脏器官,对于诗而言,就要在“起承转合”四大要素上多下点功夫;第四步:炼句巧妙。

所谓一字千金,便是如此道理,诗有诗韵诗魂,平铺直叙的文字堆砌,不叫诗,即使有简单的韵,也只能称其为打油诗而难登大雅之堂;第五步:见解独特。

要通过诗句反应出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看法或感受、感观,不能人云亦云,嚼别人嚼过的饭,毫无意义;第六步:寓意深远。

要通过诗的字里行间,联想到或寓含到更深远的字面以外的东西。

作诗,反对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所谓无病强说愁,对作诗而言,是要不得的。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

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

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

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讲到,黛玉教香菱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她先讲“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

”是说写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后面又紧接着说“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