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写作章法(上)
诗词写作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诗词写作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
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
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
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讲到,黛玉教香菱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本文介绍有关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历史上的大诗人,他们的很多诗词都是名篇,或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或如实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深刻反映了民间疾苦;诗篇或气势宏伟,或情深意切,在符合格律诗词的规则方面也是样板,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高峰。
但细究有时也能发现,大诗人在平仄、押韵、对仗偶有违例之举。
遵循格律,灵活调整。
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闭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首、颈、尾联的平仄格律,都符合首句押韵的格式,但颔联却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唐著名诗人钱起七律《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也用的是上述平仄格律,但首联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正好相反。
有趣的是,首联的出句和对句调换一下位置,平仄完全符合,而意思没有变化。
是否唐代传抄时颠倒了,亦未可知。
实在难改,便不拗救。
杜甫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第三、第七句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第三句第一字仄声拗,第三字平声救。
第七句第一字拗,第三字还是仄声,没有补救。
杜甫在更有名的一首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第五句的第一第二、两字应是仄声,但三顾茅庐是历史改不得,而“三”字又是平声,只好这样。
如果把句内第三字“频”换仄声字,那么颈联就是自救和互救完美的结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写作技巧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写作技巧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格律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的格律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诗词的格律和写作技巧,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一、古代诗词的格律古代诗词的格律指的是其音韵、韵律和字数等方面的规则。
各个朝代的诗歌都有相应的格律要求,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平仄、押韵和字数的要求。
1. 平仄平仄是指诗句中字的声调。
古代诗词的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对应字的声调平和,仄声对应字的声调上扬或下沉。
平仄的运用是古代诗词中的重要特点,它使得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
2. 押韵押韵是指诗句中以声调和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收束的要求。
古代诗词的押韵规则多种多样,有多字押韵、对仗押韵等形式。
押韵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强诗词的韵律美和表达力。
3. 字数古代诗词的字数有严格的限制,不同类型的诗词字数要求也不同。
如七言绝句要求每句四个字,五言绝句要求每句五个字,五言律诗要求每句八个字等。
字数的限制使得诗词具有紧凑和精炼的特点。
二、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意境的塑造、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节奏的掌握等。
1. 意境的塑造意境是古代诗词的灵魂,通过意境的塑造可以使诗词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塑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诗词更富有变化和表现力。
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常常与意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3. 节奏的掌握古代诗词的节奏感是其音韵美的重要因素,通过节奏的掌握可以使诗词朗朗上口,优美动人。
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变换句式、运用起承转合等手法来掌握节奏感,使诗词流畅自然。
三、结语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格律和写作技巧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宝贵财富。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章法也称结构,格律诗的创作需注意结构,方不致杂乱无章。
格律诗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
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对起承转合是相当讲究的。
所谓起即开始、开头;承,即是承接上句继续表述;转,就是转折、递转,指表述内容的引申或变化;合,就是整合,要上承总合全篇。
换一种通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来说。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下面,主要以杜甫的一首七律《登高》为例,感受一下起承转合的作用与方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起1、起的方法起句: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意思是起首不能过于花哨,切忌做作。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起联要:“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
这里说首联突兀而起,造成一种不平凡的局面,使读诗开始阶段,就能被吸引。
当然,不一定都奇峰陡立,也有淡淡而起的,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等。
总结一下就是:(一)要自然,忌做作(二)突兀而起,引人入胜(三)也可淡淡而起2、起的作用主要是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3、注意的问题犯题:首句容易出现犯题的通病,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若按每句诗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五言格律诗、七言格律诗;若按体裁的不同,可分为律句、绝句。
律句有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只有两联:首联和尾联。
由此可知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
一、格律诗的标准格律(一)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五言仄起首句入韵(七言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五言平起首句不入韵(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五言平起首句入韵(七言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格律与七言格律都有上述四种形式,五绝只取五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而七律的格律只要在五律前加上相应的平仄就行,即: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
这样,五律的平起变成了七律仄起,五律的仄起变成了七律平起。
如同五律变成五绝一样,七绝也只取七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这里不再列出。
请注意:在五言仄起式中(一、二),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在五言此外,在律平起式中(三、四),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七言格律亦同。
此外句中,若按1至8将各句编号,则:除第1句与第5句的格律不相同外,第2句与第6句、第3句与所以,只要记住了四个起式(首句)的格律,整首第7句、第4句与第8句的格律是完全相同的。
律诗的章法和句式

律诗的章法和句式1、章法:诗的章法开始没有明确规定,但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下意识的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到元代有人明确提出为“起、承、转、合”。
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
在近体诗中,几乎所有的诗都遵循了这个规律。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起,写对流放天末李白的怀念)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承,仍写对李白的怀念)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转,对李白遭遇的概述)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合,写李与屈原同冤,写诗赠他们)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起,自己被贬)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承,借典故说明时间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转,说明事物变化,表现胸怀开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合,扣题)2、句式:律诗的句子节奏可以从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方面去分析。
从音调节奏来说一般比较简章,五言的为“2-2-1”,七言的为“2-2-2-1”。
两字为一个音步。
从意义节奏分则比较复杂。
常见的有:五言的:“2-3”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2-1”式,如“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2-1-2”式,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七言的:“4-3”式,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1-2”式,如“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4-2-1”式,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1-3”式,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3-3”式,如“城因兵破惧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格式:如五言的:“1-2-2”式:“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1-1-3”式:“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1-3-1”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4”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1”式:“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3-2”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的:“3-4”式:“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如何写作古诗词及诗词韵律模板

如何写作古诗词及诗词韵律(一)律诗律诗,五律和七律,每两句话构成一组,一共是八句四组,这四组分别是:起、承、转、合、也就是说:前两句是开头,接下来的两句要承接上文,再接下来的两句要转折,最后两句作总结。
比如:今天下雨了,我不由得想起了老朋友容若。
(起,开头)容若是我相处三年的老朋友了,我们相处一直很愉快。
(承,承接上文)但容若最近不大爱理我了,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转,转折)不管为什么,我还是把他当朋友的,我这就去找他。
(合,总结)了解了这个律诗的章法,再读《锦瑟》就不再困难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开头:锦瑟有五十弦,每根弦都让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承接上文:逝去的华年如梦似幻,而且春心泣血,有几多感情的悲欢。
——这两句只要知道是“承接上文”的,意思便很好理解。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转折,以意象来写情绪:我很难过,我很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总结:等以后回忆这些感情,“只是当时已惘然”——这话可以有两解,这里就不细论了。
)律诗分为四段,即首颔颈尾,律诗四段八句,绝句二段四句.在律诗中偶句必须押韵(即每一联的下句)。
二联和三联必须对杖,所谓对杖就是讲,词句的对偶。
关于律诗的平仄,上下句平仄相间,即是2。
4。
6工整,1。
3。
5不论。
什么是古诗词的平仄?在上古诗词时,略讲到诗歌的平仄,今天的学生对这个很陌生,其实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诗词格律与诗词创作技巧

诗词格律与诗词创作技巧
诗词格律是诗词创作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原则,它是诗词的骨架和基础。
以下是一些关于诗词格律和诗词创作技巧的要点:
1.了解基本格律:诗词的基本格律包括韵律、平仄、对仗等方面。
对于五言
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不同形式,都有不同的格律要
求。
2.选择合适的韵:在诗词创作中,韵的选择非常重要。
不同的韵具有不同的
声调和音乐性,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选择韵时,要注意其与主
题的契合度和可读性。
3.注重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产生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创作中,要注意每个字的平仄安排,尤其是对于关键位置上的字,要遵
循平仄规律。
4.对仗工整:对仗是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能够使语言更加精炼、形象
生动。
在创作中,要注意上下句的对仗工整,避免出现对仗不对应的情
况。
5.表达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和核心。
在创作中,要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形象的表达来传达主题和情感。
6.运用技巧:在诗词创作中,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比如,可以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形象生动地描写
事物;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反转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总之,诗词格律是诗词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格律要求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进行诗词创作。
同时,在创作中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写作章法(上)
一、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
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
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
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
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
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以下五律*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上诗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
二、承笔衔接法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
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
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
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军中闻笛张巡】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上诗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三、转笔呼应法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
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
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
四、合笔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
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
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
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上诗结句言蜀妓凄凉,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在其中,以此结束全题,真觉余韵悠然,有缥缈欲仙之致。
五、因人述事法
做诗所以传人,非传其人,传其事也。
但记述事情,需写得雄壮而不寒酸,方见其人身份之大,志气之高。
此种笔致不可多得。
兹特选录唐诗一首于下: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上诗第一联倒写盛时,第三联一句写其旧功,一句写其壮志,明虽述事,而其人则因此传矣。
六、因地记游法
记游之诗,或述山川,或详风土,宜翔实而不浮泛,宜洒脱而不粘附,方为上乘。
此种记述之法,唐诗中以李白《送友人入蜀》一首为最佳,特录如下: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以定,不必访君平。
上诗第二联,一句写对面,一句写旁边;第三联,一句写陆,一句写水。
句句是记地,却句句是记游,洵为诗之入乎化境者。
七、因时点景法
四时之景不同,故诗家点景之法亦不同。
但以冬夏二时之景,与春秋二时之景相较,则冬夏自然较少;而以夏令之景与冬令之景相较,则犹以夏令为少。
《唐诗三百首》中惟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一诗,写得极幽雅、极淡远,可为夏日点景诗中之杰构。
兹特摘录于后:
【夏日过郑七山斋*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上诗第三句写薜萝,第四句写荷芰,都是点缀夏景;第五句写日写雨,第六句写云写雷,而夏日晚景,如在画图中矣。
八、因境抒情法
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也。
作此等诗不可太拘,太拘则滞;不可太浑,太浑则虚。
须要来龙去脉一气相生,方足以见诗情之真切。
兹就《唐诗三百首》中选录一首于下:【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上诗“田家”二字为通体之眼,所谓诗境也。
第二联是写庄外之境,第三联是写庄中之境,至于“合”、“斜”、“面”、“话”等字,皆诗情也。
九、起句相对法
绝诗只有四句,作五绝诗只有二十字。
苟不知炼句之法,则一写已尽,何能发挥题之真意乎?兹特选录唐诗中五绝之起句相对者一首于下,学者宜将所炼之句熟读而细玩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下五绝*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上诗之第一、第二句,写将雪之兆;第三句写山家形景,直至末句方点出“雪”字,
而寄宿之意已尽在其中矣。
十、收句相对法
五绝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
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
兹亦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后,学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诗第一句写地,第二句写时,题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写岸上之景,第四句写水中之景,江流如画,情景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