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合金化的元素作用
《高Nb微合金钢中NbC的析出对组织与硬度的影响》

《高Nb微合金钢中NbC的析出对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高Nb微合金钢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Nb元素作为微合金化元素,其加入能够显著改善钢的强度、韧性及焊接性等性能。
其中,NbC的析出行为对钢的组织和硬度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Nb微合金钢中NbC的析出机制及其对组织与硬度的影响。
二、NbC的析出机制1. Nb在钢中的存在形式Nb元素在钢中主要以固溶体和化合物形式存在。
其中,化合物形式主要包括NbC、NbN等。
这些化合物的形成对钢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NbC的析出过程在高Nb微合金钢中,Nb与C元素结合形成NbC化合物。
随着钢的冷却过程,NbC逐渐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
析出过程受到钢的化学成分、冷却速度及温度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NbC析出对组织的影响1. 晶粒细化NbC的析出可以有效细化钢的晶粒,这是由于NbC作为硬质相,能够在晶界处起到钉扎作用,阻碍晶粒长大。
晶粒细化有利于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
2. 第二相粒子形成NbC的析出还会形成第二相粒子,这些粒子对钢的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相粒子的存在可以阻碍位错运动,提高钢的塑性变形抗力。
四、NbC析出对硬度的影响1. 硬度的提高由于NbC具有较高的硬度,其析出使得钢的硬度得到提高。
硬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钢的表面层,使得钢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
2. 硬度的分布特点随着NbC的析出,钢的硬度分布呈现出不均匀性。
在晶界处和第二相粒子附近,由于位错运动的阻碍,硬度较高。
而在远离这些区域的基体部分,硬度相对较低。
五、实验验证与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高Nb微合金钢中NbC的析出对组织与硬度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实验。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硬度计等手段,观察了钢的组织形态、第二相粒子的分布及硬度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高Nb微合金钢中NbC的析出能够有效细化晶粒,形成第二相粒子,并提高钢的硬度。
六、结论高Nb微合金钢中NbC的析出对组织与硬度具有重要影响。
谈微合金元素Nb_V_Ti在钢中的作用

甘肃冶金 2000年12月第4期谈微合金元素N b 、V 、T i 在钢中的作用Ξ杨作宏 陈伯春(酒泉钢铁公司 甘肃 嘉峪关 735100)摘 要 论述了N b 、V 、T i 在钢中的存在形态,分析了提高钢的强韧性,改善可焊性的微观机理及在钢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可能性 形态 溶度积 作用1 引言在钢中质量分数低于011%左右,而对钢的性能和微观组织有显著或特殊影响的合金添加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N b 、V 、T i 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微合金元素。
在钢中添加微量的N b 、V 、T i ,可保证钢在碳当量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其碳、氮化物质点(尺寸小于5nm )的弥散析出及N b 、V 、T i 的固溶,细化晶粒,极大地提高钢的强度、韧性,特别是低温韧性,使钢具有良好的可焊性、使用性。
因此,研究N b 、V 、T i 在钢中的作用机理和微观行为,对钢的品种开发,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船板、管线钢等有重要的作用。
2 Nb 、V 、T i 在钢中作用的微观基础211 形成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可能性 图1 一些金属元素形成氧化物、硫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的能力和它们的沉淀强化能力N b 、V 、T i 是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形成元素,这些元素在比较低的浓度下就能满足这种要求。
在周期表中,它们的位置彼此靠得很近。
图1指出,对于一定的金属元素,从 组到 组,形成氧化物、硫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可能性是逐渐增强的(从右上角至左下角)。
形成沉淀强化所需要的碳化物或氮化物,N b 、V 、T i 有同等的倾向。
212 在钢中的存在形态N b 、V 、T i 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常温时,在钢中大部分以碳化物、氮化物、碳氮化物形式存在,少部分固溶在铁素体中,在脱氧不完全的钢中,也会2Ξ收稿日期:2000204205出现氧化物T i O 2、V 2O 3等。
这对N b 、V 、T i 是一种浪费,且氧化物对性能有害,应避免。
钢中微合金元素的作用机理

2) 与氧、硫的作用
与氧、硫有一定的亲合力。从下图看,Ti与O的亲合力很强
,比铝小一些;Nb、V与O的亲合力比Mn强,但弱于Si。
早期,由于冶炼铸造工艺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解决钛氧化 和烧损问题,使钢材的性能波动大。现在已经解决,发展钛微 合金钢。
由于钛与氧的强亲合力,使得测定钛在铁液中的一些热力学 数据的试验变得异常困难,热力学数据分歧较大。
结构类型 F.C.C. F.C.C. F.C.C. F.C.C. F.C.C. F.C.C.
2)它们的相互固溶性(合成实验)
由于这些碳化物和氮化物的点阵常数相近与晶体结构相同, 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固溶;
一些研究者实验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固溶性;
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
√ 二元氮化物系统:NbN-TiN、TiN-VN、NbN-VN形成连续 性固溶体;
TiN
在以后的热处理中不溶解,对阻止晶粒粗化以及沉淀强化,都 没有作用,浪费宝贵的合金元素;
钢中%Ti为0.02,TiN则在L(钢液)-δ-Fe界面上或δ-Fe中 形成,因此控制凝固速度,可以控制TiN质点尺寸与数量;低 合金钢中由于Nb、V都不可能在钢液中形成粗大第二相质点;
但是在钢锭与连铸坯中,由于Nb 强烈偏析,在δ-Fe枝晶间 的钢液中Nb富集,凝固后产生粗大甚至达到微米级沿晶分布 的NbC枝晶状第二相,粗大的NbC使连铸中心容易产生内裂, 或热塑性降低;
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 元素,如GB/T1591-94中Q295-Q460的钢,规定:
Nb:0.015~0.06%; V: 0.02~0.15%; Ti: 0.02~0.20%
一些需要淬透性的机械结构钢中加硼(B),硼广 义上也称微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的作用

合⾦元素的作⽤合⾦元素随着C、Mn、S、P、Si含量的增加,σs提⾼,塑性应变⽐R减⼩。
Mn可提⾼钢防⽌热脆的能⼒。
S使钢产⽣热脆,硫化物夹杂促使钢中形成带状组织,恶化冲压性能。
P能溶于铁素体内使铁素体在室温下强、硬度提⾼,塑、韧性下降,发⽣冷脆。
S 偏析现象严重,且很难经扩散退⽕完全消除,易出现带状组织。
Al可使O和N固定在Al2O3和AlN 中,消除钢的时效硬化;Al 也可控制晶粒度及晶粒形状,形成{111}织构;若Al含量⼩于0.02%,则其不能消除游离态的N,若Al含量⼤于0.065%,则其在钢中会起到合⾦化的作⽤,使σs升⾼,理想含量为0.025~0.05%。
沸腾钢中的固溶氮含量较⾼,时效硬化明显。
铝镇静钢在光亮退⽕过程中,绝⼤部分碳析出形成Fe3C,经平整后性能稳定。
IF钢中添加了强碳、氮化合物形成元素Ti或Nb,具有超低碳,微合⾦化,钢质纯净及⽆时效性等特点。
Mn⼤部分溶于α-Fe,形成置换固溶体,并使α-Fe强化;⼀部分溶于Fe3C,形成合⾦Fe3C,可增加P相对量,并使P变细;MnS能减轻S的“热脆”。
Si也溶于Fe3C,使Fe3C。
S不溶于Fe,FeS与Fe共晶,并分布于A晶界。
在1000~1200℃,FeS-Fe 共晶溶化,晶粒脱开,钢材变得极脆。
P全部溶于Fe3C,使脆性转化温度升⾼,发⽣“冷脆”。
不锈钢中Cr的主要作⽤是产⽣钝化,阻碍阳极反应,增加耐腐蚀性;Ni起扩⼤γ区,降低钢的Ms点,使钢在室温下具有单相奥⽒体组织。
钢中的H、O、N是在炼钢时进⼊的,Ni、Cu、Sn是由废钢原料带⼊,Al、Ti是为脱氧⽽引⼊。
Al、N、Co、Ti、V可细化晶粒,C、N起固溶强化作⽤,Ni、Co、Ti、V、W起弥散强化作⽤。
C含量低,Al、Mn 含量⾼,晶粒细化的钢的韧性较好;晶粒细化,Mn、Ni固溶强化可使钢的韧性随屈服强度增加⽽得以改善,⽽弥散硬化,位错强化,C固溶则使钢随屈服强度增加⽽使韧性恶化。
钼合金元素的作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钼合金元素的作用钼的强化通常采用的方式微量合金化,碳化物强化,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
(1)微量合金化主要是加入微量的Ti、Zr、B、La 等合金元素,加入量为0.1%~1%进行固溶强化。
微量的Zr、Hf 对提高钼的高温硬度作用最大,Zr、Hf、Ti 对提高钼的再结晶温度有显著的效果。
如此少量的合金元素能显著的提高性能,除了这些元素能细化晶粒,除去或减弱C、O2、N2 等有害的作用改善了加工和焊接性能外,还由于在位错及杂质周围存在弹性应力场。
当加入少量溶质元素时,他就将置于固溶体的最大位错堆积区,结果降低了弹性应力,也就降低了金属的内能,使微量合金化的合金内能小于纯金属的内能,若破坏合金的弹性平衡将需要更多的能量。
此外,位错周围形成异类原子堆积,使位错难以迁移,所以使合金的再结晶温度提高。
研究证实钛的最佳含量约0.5%,锆的最佳含量0.2%,锆的强化效果优于钛。
(2)碳化物强化加入碳及活性金属Ti、Zr、Hf 等,也有加Nb 或其他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难熔碳化物相起强化作用,碳同时还起脱氧作用,Zr、Hf、Ti 金属碳化物强化钼合金的热强性大大地高于微量合金化的钼合金,但是由碳化物强化的钼合金在1700℃以下才有强化作用。
(3)固溶强化提高钼合金原子间接合理并形成固溶体的合金化元素有Ta、W 和Re 等。
由于Ta 会使钼变形性能恶化,因此固溶强化钼合金主要为Mo-W 和Mo-Re 合金。
Mo-W 合金是为其抗化学腐蚀能力而开发的,这类合金应用是取代纯钨的成本低和重量轻的材料。
Mo-Re 合金是由于“铼效应”导致材料具有很低的塑性-脆性转变温度。
(4)弥散强化掺杂Al、K 和Si 的钼合金如MH、KW,由于原始粉末可产生细小的弥散物,它能够稳定锻造组织结构,阻碍再结晶的进行或稳定拉长的再结晶晶粒结构,避免转化为等轴晶粒,使低温塑性得到显著改善。
掺杂的MH 和KW 钼合金在低温时虽。
铌在钢的控轧控冷工艺中微合金化的作用

铌在钢的控轧控冷工艺中微合金化的作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铌的强化原理、铌在钢中微合金化中应用,通过控轧控冷工艺改善铌在钢中的分布来提高铌的性能,以及当今世界铌钢的情况及生产铌钢应用的新工艺。
[关键词]控轧控冷;铌钢;强化;工艺;1.前言目前我国热轧钢筋的消费量已达5000余万吨,相对于发达国家钢筋以400N/mm2以上强度级别应用为主的局面,我国仍以335N /mm2级别的热轧钢筋为主。
近年来,随着建筑结构施工规范GB50010的修订执行HRB400热轧钢筋将逐步成为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主导钢铁材料,该级别钢筋使用比例是逐年上升的趋势。
建设部2022年4月正式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后,建筑用钢的产品升级换代不断加快,HRB400热轧钢筋的主导钢种20MnSiV的必需原料V-Fe,VN合金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显著升高,急需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替代钢种。
世界范围内的钢筋标准中,ISO标准、西欧等国钢筋标准是以轧后余热处理工艺为基础的,而在我国,轧后余热处理钢筋的生产使用受到各种限制,因此高强度级别钢筋生产基本以微合金化为主,在所有的微合金化方式中,以V微合金化最适合长型材生产工艺要求。
微合金化元素的应用较多地集中在Nb、V、Ti三大主要微合金元素,其中对Nb元素的研究应用较多地集中在扁平材上。
与V元素相比Nb析出物的溶入温度较高,因此要求相对高的工艺加热温度,同时Nb 微合金化技术的应用在于Nb的碳氮化物对再结晶的阻滞作用,以此来实现非再结晶轧制,而长型材生产本身具有的高温快轧的特点在现有生产线上较难实现非再结晶轧制。
虽然Nb的碳氮化物的析出强化作用较V的沉淀强化弱,但是利用Nh的沉淀强化和组织强化作用,也可作为HRB400热轧钢筋生产的微合金化方式。
上世纪末,国内开始超细晶碳素钢筋的研究工作。
通过在临界奥氏体区终轧诱发铁素体相变和铁素体动态再结晶,将晶粒细化至微米尺度,实现用普碳钢生产HRB400钢筋,材料成本低,具有经济效益显著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各元素在钢中的作用(粉末冶金)

各元素在钢中的作用(粉末冶金)(一)、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
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二)、C 扩大γ相区,但因渗碳体的形成,不能无限固溶。
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0.02%及2.1% 随含量的增加,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但降低其塑性和韧性(一)、氮(N):氮能提高钢的强度,低温韧性和焊接性,增加时效敏感性。
(二)、N 扩大γ相区,但由于形成氮化铁而不能无限固溶;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约0.1%及2.8%。
不形成碳化物,氮与钢中其他合金元素形成氮化物,如TiN,VN,AlN等,有固溶强化和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但均不太显著。
由于氮化物在晶界上析出,提高晶界高温强度,从而增加钢的蠕变强度。
在奥氏体钢中,可以取代一部分镍。
与钢中其他元素化合,有沉淀硬化作用;对钢抗腐蚀性能的影响不显著,但钢表面渗氮后,不仅增加其硬度和耐磨性能,也显著改善其抗蚀性。
在低碳钢中,残余氮会导致时效脆性。
(三)、钢中添加N的作用炼钢过程中钢液从炉气中吸收氮1、钢液中溶解的氮在凝固过程中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并与钢中的Si、Al、Zr等元素化合,生成SiN、AlN 、ZrN等氮化物。
少量氮化物能细化钢的晶粒。
氮休物多时,会使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
2、氮属于扩大奥氏体区元素,在钢中可部分代替镍的作用,是铬锰氮不锈钢中的合金元素,,在超低碳不锈钢中,可代替碳的作用,提高钢的强度。
(一)、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
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
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
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
金属材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材料学复习题一、必考题1、金属材料学的研究思路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使用条件→性能要求→组织结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举例略二、名词解释1、合金元素: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化学元素。
(常用M来表示)2、微合金元素: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左右(如B %,V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些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3、奥氏体形成元素:使A3温度下降,A4温度上升,扩大γ相区的合金元素4、铁素体形成元素:使A3温度上升,A4温度下降,缩小γ相区的合金元素。
5、原位析出:回火时碳化物形成元素在渗碳体中富集,当浓度超过溶解度后,合金渗碳体在原位转变为特殊碳化物。
6、离位析出:回火时直接从过饱和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有渗碳体的溶解。
7、二次硬化:在含有Mo、W、V等较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高的高合金钢淬火后回火,硬度不是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单调降低,而是在500-600℃回火时的硬度反而高于在较低温度下回火硬度的现象。
8、二次淬火:在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高的合金钢中淬火后残余奥氏体十分稳定,甚至加热到 500-600℃回火时仍不转变,而是在回火冷却时部分转变成马氏体,使钢的硬度提高的现象。
9、液析碳化物:钢液在凝固时产生严重枝晶偏析,使局部地区达到共晶成分。
当共晶液量很少时,产生离异共晶,粗大的共晶碳化物从共晶组织中离异出来,经轧制后被拉成条带状。
由于是由液态共晶反应形成的,故称液析碳化物。
10、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后缓慢冷却过程中,二次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呈网状分布,称为网状碳化物。
11、水韧处理:将高锰钢加热到高温奥氏体区,使碳化物充分溶入奥氏体中,并在此温度迅速水冷,得到韧性好的单相奥氏体组织的工艺方式。
12、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着材料的晶界发生的一种局部腐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普通碳钢通常依靠加入碳来提高强度,这样就造成了提高碳含量的同时必然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
使普碳钢不能满足强度与韧性的更好组合,由此人们开始研究不增加碳含量,加入其它元素来提高强度,也就是保持低碳钢的韧性前提下,利用微合金化提高强度。
此类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比低碳结构钢有很大的改善,而与普通合金钢相比,其添加的合金元素又如此之少,按重量百分比,再继之以控制冷却,才能使钢的性能更佳,此类钢使用之前一般不再进行热处理。
微合金化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主要是细化晶粒,阻碍再结晶进行以及析出强化。
1Nb的作用
在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微量Nb起着独特的作用。
这类钢中C含量已经降到0.05%,又不加入较多合金元素,因此强化主要靠位错强化,析出强化特别是组织强化。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量Nb在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微量Nb抑制变形再结晶行为,加剧变形奥氏体中的应变积累,大幅度提高相变前组织中的位错密度。
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的优良综合性能主要来自钢的组织细化以及贝氏体中的高位错密度,再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在控轧过程中,在非再结晶区轧制时引入大量高密度畸变区,这些高密度畸变区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成为相变核心,大幅度促进相变组织细化。
同时,要在发生切变形型贝氏体相变过程中,能把相当一部分变形位错保留在贝氏体基体中,从而大幅度提高贝氏体基体强度。
为了达到这一点,要求钢种有相当高的热轧再结晶
终止温度以及抑制冷却时扩散型铁素体转变的能力,合金成分设计充分考虑了Nb及Nb—B这方面的作用。
2)微量Nb与B、Cu的复合作用加快了诱导析出,稳定变形位错结构。
微量Nb加入贝氏体钢中的第二个作用是,这类钢高温非再结晶轧制阶段会应变诱导形成极细的Nb(C、N)析出物。
这些析出物主要析出在变形晶界及变形位错网上,它们阻碍了位错的恢复以及消失的过程,稳定了位错结构,为随后冷却过程相变形核提供更多机会,同时组织新相的长大,最终细化组织。
实验研究表明当Nb和B、Cu综合加入时,它们的综合作用会进一步促进析出过程加速,并且进一步降低冷却时的相变温度,使最终组织进一步细化。
2Cu的作用
对含Cu的超低碳硼钢研究发现,Cu能显著地降低B钢的γ→α转变温度,当采用炉冷时的转变温度降低160℃,即使用最快的冷速,仍可使转变温度降低40℃,实验发现,Cu在单独作用时,对γ→α转变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转变温度降低的数值正比于Cu的含量,大约1%的Cu使转变温度降低11℃,但是在Cu—B系的低碳B钢中Cu和B 的复合作用是很显然的,实际上,它们的复合作用比(Mo+B)的复合作用还强的多。
Cu作为合金元素加入到钢中除了对相变点发生影响外,主要是依靠铜钢的时效硬化作用来得到好的综合性能。
例如钢中添加了大量的Cu时,依靠Cu的时效硬化,在对韧塑性没有明显损害的条件下,得到高强度。
各国的铜钢的Cu含量不同,例如我国常常采用范围在0.08—0.80%,而美国加入的Cu量很高,可达2.0%左右。
3B的作用
B加入钢中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B对淬透性的有利作用是由于推迟了铁素体的形核过程,但并不影响奥氏体或铁素体基体的热力学性能。
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主要利用B在贝氏体晶界上阻碍铁素体的形核,从而推迟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提供一个很宽的范围来形成贝氏体(甚至在空冷条件下)。
同时,固溶B也促进了控轧控冷后的细小贝氏体组织形成,这种细小的贝氏体内含有较多的稳定位错,形成时又继承了奥氏体内产生的形变位错,加工利用Nb、Ti、V等的析出强化,屈服强度可达500—900MPa韧性也明显高于普通低合金高强度钢。
B加入钢中对奥氏体再结晶有阻碍作用,同时B加入Nb钢中,由于B间隙固溶,而Nb为置换固溶,B加入相当于增加了间隙原子的碳、氮等的有效浓度。
因而促进了沉淀析出。
B加入铌钛微合金钢中大大缩短了沉淀的孕育期。
这是由于B的加入使钢中增大了溶质浓度积,并且由于非平衡偏聚的发生,这种增加在晶界和位错附近更为显著。
因而增加了沉淀析出动力。
4Ti的作用
对于硼钢,硼可以增加钢的淬透性,它除了与在钢的含量有关外,还与其在钢中的存在形式有关。
而存在形式又受钢中其他元素的制约。
如氧和氮都对淬透性有强烈的影响。
在钢液中硼很容易和这两种元素化合,而降低硼对淬透性的有效性。
加入微量Ti的低碳钢的冲击韧性普遍较好,且随着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值增大,但其冲击韧性值变化幅度不大。
微量的Ti可以有固氮护硼的作用,加入微量Ti可形成稳
定的氮化物而减少氮对硼淬透性作用的不良影响。
5其他元素的作用
Ni:加入主要为了防止Cu钢热脆性同时增加腐蚀抗力。
Mn、Mo:推迟多边形铁素体的转变,延迟贝氏体转变。
6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再结晶行为的研究
由于此类钢是一种微合金钢,钢中的几种微合金元素对钢材的性能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关于微合金的研究,国际上多年来一直有很多工作。
如用间断压缩方法和应力弛豫等方法研究微合金元素尤其是B和Nb、Ti、V等加入超低碳钢中的作用,以显示结构和力学性能角度研究了各种微合金元素的加入对奥氏体再结晶和γ→α转变影响后,认为Nb细化晶粒的作用最强,而Nb和B的复合加入更明显的阻碍了这类钢的动、静态再结晶的进行。
从而可得到强度韧性俱佳的细小贝氏体组织。
Nb和B的混合加入可以很大的提高再结晶停止温度,也就是说,Nb和B可以有效的阻碍奥氏体再结晶。
izaksjw 阳极氧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