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竹石图精选

合集下载

虚心有节,君子之风:看古人笔下的“竹君子”

虚心有节,君子之风:看古人笔下的“竹君子”

虚心有节,君子之风:看古人笔下的“竹君子”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文同《墨竹图》一位诗人朋友称赞他「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人们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竹,象形字。

字形像两两并生的修长竹子,竹子有竹叶下垂。

其形状看起来像两个「个」字,其实同根生。

《说文·竹部》:「竹,冬生草也。

象形。

下垂者,菩箬也。

凡竹之属皆从竹。

」意思是说,竹,经冬不死的草。

象形。

两边下垂的笔画,表示笋壳。

大凡竹的部属都从竹。

竹的本义是广为人们所礼赞的高节清风的竹子。

以「竹」为部首组成的文字非常多,且大都与竹子有关。

《辞海》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薄、简、篇、筷、笼、笛、笙、箭、管、箕、箫、筍等等。

倪瓒元《竹枝图》卷竹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竹子全身都是宝。

竹笋可供食用,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还是优良的保健蔬菜。

竹心茶,清热去火,竹青是去火清凉的中药材。

竹炭,可以去除环境气味。

竹还可以用于做家具、造纸、制作工艺品和乐器,还可以做园林观赏植物等等。

竹,因为宁折不屈,虚心清劲,坚韧耐寒等品性而备受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与梅、松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吴镇元《墨竹坡石图》轴「竹林之游」说的是竹林七贤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

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20幅

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20幅

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20幅郑板桥,清朝时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擅长于画竹。

他的竹子画,以其雄健刚劲、清新自然的笔墨风格和内涵丰富的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20幅,走进他的竹画世界。

一、“雄浑苍劲”《竹与石》这是郑板桥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有一棵葱郁的竹子,挺拔而苍劲,与一块粗犷的石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浑厚有力的线条,流畅而有节奏的笔法,让整幅画显得极具生命力和张力。

《竹》这幅画中的竹子高高矗立,笔法刚健有力,疏密有致,显得非常的雄浑苍劲。

竹子下方的小草也是画面的点睛之笔,让整幅作品显现出浓烈的生机。

《竹》这幅画中,竹子的笔触纷繁复杂,线条宛如瀑布,一泻千里。

画面中的几段竹子可以说是一段段完整的生命,生机盎然。

同时,画面中的轻灰色调,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舒适。

《竹》这幅画中的竹子,笔触硬朗有力,刚劲不羁,展现出郑板桥的勇猛与豪迈。

而在底部细枝垂拱处,则通过柔顺的笔法形成了一个动静结合的场景,增添了一份柔美的情趣。

二、“清新淡雅”《竹与荷》这幅画中的竹子,然发威势,笔触刚健而有力,画面中有草,有石,有渐隐的荷花,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令人心曠神怡。

《竹》这幅画中的竹子,虽然只有一段,但是却非常精彩。

线条流畅有力,疏密有致,除了竹叶的炫丽之外,整张画面充盈着郑板桥的诗意和雅致。

《竹斋幽人》这幅画中的一束竹子,静如处子,纯净清新,笔触幽深灵动。

画面中的小蝴蝶和摆脱了风吹雨打,自然芝士的几只草虫从画面的角落里徐徐展露,令整幅画显得真实自然,看起来非常的舒适宜人。

《竹》这幅画中有一个老竹,色调淡雅清新,线条柔和流畅,富有情趣,营造出松竹丛生的大自然气息,并透露出郑板桥优美的人生哲理。

三、“极尽雅致”《竹子丛生图》这幅画中的竹子扎根丛生,漫山遍野,构图得当且极有一种气势。

画面将竹子从中间使开,有一个突出部分,使整个画面极尽雅致。

《竹子图》这幅画中只有三根竹子,但却足以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

「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

「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是一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兰竹石的审美意蕴的文章。

该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兰竹石的自然形态,表达了它们所蕴含的品质和美德。

兰花的清雅、高洁,竹子的坚韧、挺拔,石头的沉静、稳重,都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作者认为,欣赏兰竹石的美,不仅仅是欣赏其外表的形态,更是要领略其内在的精神内涵。

其次,作者探讨了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竹石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兰花象征着清雅高洁的品质,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石头则象征着沉稳厚重的性格。

这些象征意义与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内涵。

最后,作者强调了兰竹石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学价值。

在艺术创作中,兰竹石常常被用作表现主题或灵感来源。

通过描绘兰竹石的形象和特质,艺术家可以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意蕴。

同时,兰竹石的美学价值也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上,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是一篇
深入探讨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兰竹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竹石图拓片

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竹石图拓片

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竹石图拓片
清官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顶头上司曾向他索画,碍于情面,郑板桥还是画了。

但当他画完,却也意犹未尽,又题诗一首。

别人写诗歌颂领导,他却公然开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表达的思想是:自己虽是小官,但关心民间疾苦,但恼火的是,眼前的这个顶头上司,什么好事都关心,还利用官职问我索画,可他作为地方官,还有那么多事需要他操心,他怎么就不把心思放在关心民间疾苦上呢。

真是直截了当顶头上司破了一盆冷水。

这下可被领导怀恨在心了,为郑板桥的罢官埋下了伏笔。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被上司从山东范县调署山东潍县,也就是现在的潍坊市。


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

潍县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
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招远近饥民过来参与劳动生产,让潍县的大户人家煮粥发放给灾民。

救活了一万余人,深得百姓拥戴。

乾隆十八年,郑板桥六十一岁,灾情未断,紧迫关头需要大量的粮食。

郑板桥等不了层层官员通报朝廷,他私开皇仓放粮救人。

如今,多少潍坊人都得替自己的祖上感谢郑板桥。

而郑板桥却被早已对他怀恨在心的上级一本奏折参到京城,说他私开皇仓,这可是要被斩首的大罪。

所幸得到维县全体老百姓请命求情,才逃过一劫。

最后却也掉了乌纱帽,落得罢官归家。

郑板桥竹、兰作品集

郑板桥竹、兰作品集

郑板桥⽵、兰作品集郑燮《⽵⽯图》郑板桥《寿⽵兰芳》图款识:⾃笑书⽣翰墨荒,漫夸⽯瘦⽵兰芳。

千花万卉皆神品,还让君家⽼复堂。

乾隆庚⾠暮春,板桥郑燮郑燮《⽼去亲⽵兰图》款识:少⽇曾探上苑花,乌纱⼀顶负烟霞。

⽽今⽼去亲兰⽵,江南江北总是家。

板桥⽼⼈郑燮郑燮《⽵⽯图横幅》款识:⽂与可墨⽵诗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梅道⼈诗云:我亦有亭深⽵⾥,也思归去听秋声。

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画益传。

余既不能诗,⼜不能画,然亦勉题数句⽈:雷停⾬歇斜阳出,⼀⽚新篁旋剪裁。

影落碧纱窗⼦上,便拈豪素写将来。

鄙⼈⾔有愧前哲,⼯诗善画者必将有以教我也。

乾隆⼆⼗三年岁在戊寅⽉在仲夏板桥道⼈郑燮画并题。

郑燮《兰⽵图》款识:昔⼈云:⼊芝兰之室,久⽽忘其⾹。

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

我愿居深⼭⼤壑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各正其命。

乃为诗⽈:⾼⼭峻壁见芝兰,⽵影遮斜⼏⽚寒。

便以乾坤为巨室,⽼夫⾼枕卧其间。

诞敷年学兄黏壁板桥郑燮奉寄郑燮丛⽵参天⽴轴款识:⽂与可题墨⽵诗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梅道⼈有云:我亦有亭深⽵⾥,也思归去听秋声。

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画益传。

余既不能诗,⼜不能画,然⽽亦勉题数句⽈:只道霜筠⼲⼰枯,谁知碧叶⼜扶疏;风雷昨夜清江上,拔出龙孙⼀万株。

鄙夫之⾔,有愧前哲也。

唯⽯兰同学⽼世长兄政之乾隆丁丑板桥郑燮画并题。

⽼世长兄政之乾隆丁丑板桥郑燮画并题。

郑燮《⼗笏茅斋⽵⽯图》款识:⼗笏茅斋,⼀⽅天井,修⽵数竿,⽯笋数尺,其地⽆多,其费亦⽆多。

⽽风中⾬中有声,⽇中⽉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唯我爱⽵⽯,⽽⽵⽯亦爱我也。

彼千⾦万⾦造园亭,或游宦四⽅,终其⾝不能归享。

⽽吾辈欲游名⼭⼤川,⼜⼀时不得即往,何如⼀室⼩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板桥⽼⼈郑燮郑燮《墨⽵图》款识:最羡此君好,须知不可⽆。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

郑板桥《墨竹图》:画家的自白,如何用一根竹子编织艺术人生提起郑板桥,大家不陌生吧。

他本名叫郑燮,板桥是他的号,平日里大家都习惯叫他“板桥先生”。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看着这一串名号,不由感慨,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吧。

考上进士后,他又到范县、潍县当了县令,实力演绎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他还是“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并非特指八位画家,而是指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个艺术家群体。

之所以说“怪”,主要指这一群体特立独行,革新求变,张扬个性,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的诗、书、画,人称“三绝”,可见他的业务能力很强。

平日里,他最常画竹子、兰花和石头,其中尤以画竹子时间最长、成就最高、名声最盛,这也让他从“扬州八怪”中C位出道。

大家可能好奇,郑板桥为什么这么爱画竹?他画的竹子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他笔下的竹子,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清代郑板桥《竹石图》纸本水墨01 今天,你画竹了吗?郑板桥一生爱竹,爱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能说,见过爱竹的,没见过这么爱竹的。

先来看看他写的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意思是,自己四十年来天天画竹,日思夜想的都是竹子啊,可见他对竹子用情至深。

在他看来,小小一根竹子,也内有乾坤。

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画竹时的心境: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纸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在这里,他把竹子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指画家看到的竹子,“胸中之竹”指画家构思的竹子,而“手中之竹”则指画家笔下的竹子。

画家看到自然之竹的千姿百态,心生感怀,就这样形成了眼中之竹;之后经由主观的构思与艺术的加工,再融入内在的情思,产生了胸中之竹;最后通过笔墨功夫呈现于纸上,手中之竹就这样诞生。

从自然之竹到眼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恰好对应了中国画创作从观察到构思再到呈现的完整过程。

《竹石清郑板桥》课件

《竹石清郑板桥》课件

《兰竹图》
总结词
这幅作品以兰竹为主题,画面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自然,充满着清新的自然气息和优雅的艺术美感。
详细描述
郑板桥运用其独特的笔墨技法,将兰竹的形态、质感、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兰叶和竹叶的线条流畅 自然,笔触细腻,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优雅大方的美感。同时,通过墨色的变化,表现出 兰竹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感。
意象鲜明
通过描绘竹、石、清泉 等自然景物,形成独特 的艺术意象,给人留下
深刻印象。
情感真挚
作品情感真挚,不矫揉 造作,直抒胸臆,使读
者产生共鸣。
寓意深远
作品寓意深远,不仅是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 是对人性、道德的探索
和思考。
03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
郑板桥的绘画特点
简洁明快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以简洁明快为 特点,注重用然生动
他的作品往往显得自然生动,富有 生活气息,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对象 的形态和神韵。
色彩运用
在色彩运用上,郑板桥善于运用淡 雅的色彩,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调和 ,营造出清新、脱俗的艺术效果。
郑板桥的绘画技巧
笔墨运用
郑板桥在笔墨运用上非常讲究, 他的笔墨简练而富有变化,能够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灵活运 用浓淡、干湿、疾缓等笔墨技巧
郑板桥的早年生活较为坎坷,他曾多 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然而 ,这些挫折并未击垮他对艺术的热爱 和追求。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郑板桥在绘画和书法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绘画风格 独特,笔墨淋漓,意境深远。他的书法则自成一家,既有古 人的韵味,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还体现在他对中 国画的创新和发展上。他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将诗、书 、画、印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境界。

从《竹石》看郑板桥的笔墨春秋

从《竹石》看郑板桥的笔墨春秋

2019·08图1兰竹石图来源:《画室必备·中国画技法图典·竹篇》郑板桥名燮,字克柔。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生在江南扬州府(今江苏扬州)兴化县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他家附近的护城河上有一座用木板搭起的桥,俗称“板桥”,所以给他取号为板桥。

郑板桥的一生并不顺利,但是他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磨难中锻炼自己,他后期的诗、书、画达到了一种特殊的境界,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自成一体,达到了旷世独立的境界。

郑板桥喜欢画兰、竹、石、松、菊,不仅是喜欢画它们,而且还曾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人间四美。

其中绘画代表作品有《竹石兰蕙图》、《悬崖兰竹图》、《兰竹石图》(图1)等,文学作品有《郑板桥集》。

题画诗《竹石》是郑板桥众多咏竹诗中笔者最喜欢的一首,通过这首诗他不仅赞美了竹子刚直坚毅的品性,更表达了他在面对重重困难和挫折时,宁折不弯、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质。

以竹为例,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最可贵的是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坚强地生存下来,这种品性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

正如古代文人爱竹,他们不仅仅是爱竹子的飒爽英姿,更是爱竹子的铮铮傲骨。

难怪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题李次云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在洁白的雪里,竹子傲然挺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它朴实无华、坚贞不屈的品性使世人为之倾倒。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代表着特殊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恰恰代表着诗人刚正不阿的性格。

《竹石》这首诗就寄托了郑板桥的高尚情操。

全诗短小精悍却通俗易懂。

其中第一句写竹子根坚,第二句写岩石为基,第三句写经历磨难,第四句写铮铮傲骨,全诗一气呵成,朗朗上口。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扎实地扎根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的折磨,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它都能顽强抵挡,不屈不挠,依旧顽强地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WM根据互联网资料编制
自动翻页
2011.3
•中国文人爱竹,不仅爱它俯仰生姿的外表,更爱它清高自洁的精神。

它挺拔,生命力顽强,是谦虚与高尚气节的完美融和。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年间中举人,乾隆年间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

他罢官后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

除了达到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盖竹之体
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



云不

俗屈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其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借向竹西何限竹万竿转眼上云梯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进又无能退又难
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郑燮长卷纸本荆棘丛兰图(局部)







翻风覆雨笔头载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