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

合集下载

浙美版初中美术 8.梅兰竹菊“四君子” 墨竹 课件

浙美版初中美术 8.梅兰竹菊“四君子” 墨竹 课件
导学案校对
竹客古傲青修竹 者,今雨翠长枝 众嗜文,,,杆 多竹人中凌四挺 。咏墨国霜季拔 ,
我们为什么要画墨竹? 画家为什么要画墨竹?
吴镇
吴镇
墨 竹 北 宋 文 同
“ 竹 如 我 , 我 如 竹 。 ”
竹 石 图 清 郑 板 桥
郑 板 桥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
郑 板 桥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作业要求: A类要求:画一株墨竹,构图完整,注 意墨色浓淡和运笔方法,抓住竹的特征。 B类要求:画两到三株墨竹,构图完整, 注意墨色浓淡和运笔方法,抓住竹的特 征。
谢谢

七年级美术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教学设计
5.情感引导: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尊重艺术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绘画技法和审美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美术作品。
难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如何将四君子的生长特点、线条、墨色、构图等技法灵活运用,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1.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掌握其绘画的基本技法,如线条、墨色、构图等,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审美能力,提高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具有梅、兰、竹、菊元素的美术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于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美术创作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在本章节的导入环节,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介绍梅、兰、竹、菊四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梅、兰、竹、菊四君子背后的历史典故,让学生了解其象征的高洁、坚韧、谦逊等品质。
(2)展示梅、兰、竹、菊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四君子的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1.过程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了解梅、兰、竹、菊的生长特点,分析其绘画技法,进行创作实践。
2.方法目标: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掌握绘画技巧,提高创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绘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浙美七上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案设计

浙美七上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案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七年级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三课完成。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无数文人墨客更是争相诵咏,留下大量诗词歌赋。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梅花不畏严寒、不畏孤独与寂寞,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诗人屈原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惜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赞美其幽芳高洁的情操。

第三课时的教材选取岭南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和其他名家的梅花作品,通过咏梅诗句和梅花写意技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根据对咏梅诗句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

要求浓淡得体, 层次分明,疏密有序。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在识梅、赏梅、诵梅、画梅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梅花优秀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花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初中美术《梅兰竹菊“四君子”》课件1ppt课件

初中美术《梅兰竹菊“四君子”》课件1ppt课件

菊 , 凌 霜 自 行 , 不 趋 炎 势

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成蹊在其下,秾艳能几时?
惟爱此霜杰,单含贞秀姿,故人都壶至,赏趣聊赋诗。
晋 陶渊明
菊 明 徐渭
把酒持螯 清 任伯年







吴 昌




合而观之,四者有一共同点, 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花中四君子所体现出来的 不正是人世间的高尚精神吗?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梅花的特性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被誉为花魁。集高洁、秀雅、坚 毅于一身,其冰中孕蕾、雪中开 花的品格,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 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 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墨 梅 图 元
王 冕
4、思考:画家为什么把 梅花画成了墨梅呢?
墨 梅 图 元
王 冕
画家经历
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 年历史。梅是花中寿星,我国不少地区 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 百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
梅花的形态
花有五瓣、七蕊、呈圆形,民间又称“五福花”,象征快乐、 幸福、长寿、顺利、和平,花朵有正、侧、俯、仰、背朝向。 梅干粗壮,弯曲如龙,梅枝、细直劲挺、千姿百态,有很强 的力度和线条的韵律感。
王冕(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7—1359)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至 佛寺长明灯下读书。试进士不第,即弃去,读古兵法。晚年归 隐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通过物象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画家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代清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附中授课年级:初一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三课完成。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无数文人墨客更是争相诵咏,留下大量诗词歌赋。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梅花不畏严寒、不畏孤独与寂寞,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诗人屈原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惜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赞美其幽芳高洁的情操。

第三课时的教材选取岭南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和其他名家的梅花作品,通过咏梅诗句和梅花写意技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根据对咏梅诗句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

要求浓淡得体, 层次分明,疏密有序。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在识梅、赏梅、诵梅、画梅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梅花优秀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花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浙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浙美版

梅兰竹菊“四君子”1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重点难点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7、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梅兰竹菊教案

梅兰竹菊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东塍中学张哲学教学目标:了解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的由来。

欣赏国画梅兰竹菊。

学画梅兰竹菊。

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教学重难点:了解梅兰竹菊的特点,学画梅兰竹菊。

教学设计:一、导入:梅兰竹菊图片欣赏二、教学展开:1、四君子由来:(1)“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

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2)、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3)、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象征和隐喻。

2、分说梅、兰、竹、菊:(1)、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满树繁花,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2)、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

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

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3)、竹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画家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

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画家超群脱俗。

浙美七上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案设计

浙美七上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案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梅花画法教材分析: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

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1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