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赤峰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赤峰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2017年6月

前言

工业园区是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重要载体和优势平台,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对于振兴区域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关重要。

“十二五”时期,赤峰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约,工业园区得到长足发展,园区数量、规模、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为了赤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由于赤峰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比较晚、建设速度比较慢,产业层次比较低,使得发展中出现了园区之间结构趋同、同质竞争、内耗较大等现象。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深度转变。为此,就必须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功能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解决工业园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释放新动能,让工业园区真正挑起赤峰工业经济的脊梁,特编制《赤峰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目录

第一章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产业基础 (1)

(一)主要成就 (1)

(二)主要问题 (3)

二、发展环境 (5)

(一)比较优势 (5)

(三)威胁与挑战 (10)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4)

三、发展目标 (15)

第三章产业定位与发展重点 (16)

一、支柱产业强壮工程 (17)

(一)冶金产业强筋壮骨 (17)

(二)能源工业强势推进 (21)

(三)化工产业做大做强 (23)

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 (25)

(一)食品工业提质升级 (25)

(二)建材产业提档升级 (27)

(三)纺织服装整合升级 (31)

三、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32)

(一)实现由机械加工业向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33)

(二)实现由传统医药产业向生物制药的转变 (35)

(三)实现由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的转变 (38)

第四章产业布局与功能定位 (40)

一、产业布局原则 (40)

二、构筑三大工业集聚区 (41)

(一)中部核心工业集聚区 (41)

(二)北部工业集聚区 (42)

(三)南部工业集聚区 (43)

三、打造十个主力园区 (43)

(一)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4)

(二)宁城经济开发区 (46)

(三)玉龙工业园区 (48)

(四)林西工业园区 (50)

(五)巴林左旗工业园区 (53)

(六)克什克腾旗工业园区 (55)

(七)喀喇沁旗经济开发区 (56)

(九)巴林右旗工业园区 (58)

(十)阿旗工业园区 (59)

第五章主要任务与发展对策 (60)

一、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60)

(一)以“三集”为核心构建工业园区 (61)

(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分类指导 (62)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63)

(四)积极开展工业园区升级扩区调位 (64)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65)

(一)准确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 (65)

(二)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方式 (66)

(三)发展飞地经济 (67)

(四)争创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 (67)

三、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68)

(一)优化产业结构 (68)

(二)扶优扶强,做好“大”字文章 (69)

(三)扶优扶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70)

四、努力创新发展方式 (71)

(一)全面推进技术创新 (71)

(二)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72)

(三)发展壮大绿色循环经济 (72)

(四)积极创建智慧园区 (73)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74)

(一)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 (74)

(二)实施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75)

(三)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 (75)

(四)实施工业人才储备工程 (76)

第六章制度建设与保障措施 (76)

一、组织保障 (76)

(一)成立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领导机构 (76)

(二)建立工业园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77)

二、政策保障 (77)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77)

(二)拓宽融资渠道 (78)

(三)节约集约用地 (79)

三、环境保障 (79)

四、制度保障 (80)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0)

(二)规划刚性约束制度 (80)

(三)实施重点工程专项推进制度 (81)

(四)完善动态考核机制 (81)

第一章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产业基础

“十二五”以来,赤峰市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约”的方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政策环境,搞好配套服务,使得工业园区企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集聚度有所增强,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显现,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就

1、园区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底,全市13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有6个自治区级园区,分别是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赤峰经济开发区)、宁城经济开发区、玉龙工业园区、林西工业园区、喀喇沁经济开发区、松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7个市级园区,分别是克旗工业园区、左旗工业园区、右旗工业园区、敖汉工业园区、阿旗工业园区、元宝山综合产业集中区和红山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这13个园区已批或待批的规划面积达到65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2、产业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赤峰市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50%以

上,单位面积产出强度10.88亿元/平方公里。赤峰是一个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原材料工业一直占工业比重在半数以上,“十二五”期间,这一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加工制造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加工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2%,这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大贡献,说明赤峰市工业园区在推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说明赤峰市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真正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其中,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30亿元,完成了实现千亿元目标阶段性任务;先后有宁城经济开发区、玉龙工业园区、林西工业园区和巴林左旗工业园区进入百亿园区行列。同时,还有一批园区进入国家或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有色金属、绿色食品等各类产业加工基地行列,有的获得环渤海省级园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园区、节水型示范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园区等称号。

3、社会贡献大幅提高。到2015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共入住企业677家,实现利税近40亿元,安排劳动就业近5万人,均实现了翻倍增长。特别是5万就业大军中不乏管理精英和产业技术工人,为工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相关产业的扩张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4、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各工业园区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筑巢引凤,在地方财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各

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园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截至2015年底,13个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400亿元,大幅度改善了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城经济开发区、玉龙工业园区、克旗工业园区等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实现全覆盖,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区。

5、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内创建了国家级产学联盟基地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技术、工程研究院3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百项,获得自治区以上著名商标20多个。特别是在铜基、硅基等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突破,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主要问题

在赤峰市工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突出地显现出来:

一是总量不足与增量不够并存。赤峰市13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不足500亿元,连苏州开发区的一半都不到。再以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不足400亿元,如此小规模的投入,难以产生产业发展的关

联效应,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自然也就不够明显。

二是产业结构低质化与趋同化同在。错位布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虽然已经成为共识,但由于赤峰市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趋同化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每个旗县区发展工业园区的基本思路都是倚重地方资源禀赋,寻找当地或者外地加工制造客商,实现资源就地转换增值,由此形成了产业趋同、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局面,互相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争人才,内耗过多过大;工业园区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深加工、精加工比重较小,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极低;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得不到深度融合,互联网+工业制造还只是刚刚起步。

三是空间布局分散与产业协同度低兼有。每个旗县区平均拥有3以上产业园区,扁平化布局,随意性安排项目,构不成特色园中园,“一区多园、一园多片”现象突出;部分工业园区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多数园区建成面积不足规划面积的三分之一,入驻企业数量远低于预期,单位工业用地投资密度、产出强度均低于国内同级开发区水平,产业协同度很低。赤峰市委、市政府已经注意到此类问题,出台了《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意见》,着手用经济手段解决内部消耗较大、产业无序竞争问题,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未来还可以扩大到其它园区和其它产业。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与服务体系不完善伴生。由于地域和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赤峰市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基本属于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状态,主观上割裂了产业发展的经济联系;各地虽然都搞起了“一站式服务”和负面清单,但距离工业快速发展和产业链工程构建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打通政府与企业“最后一公里”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加大力度调整、完善和创新。

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层次的高级化,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有效解决。

二、发展环境

(一)比较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赤峰市位于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500公里范围内拥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特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还有锦州、秦皇岛、营口、葫芦岛等重要港口,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出海口。北部与满洲里、二连浩特等陆路口岸顺畅衔接,是发达地区通往俄罗斯、蒙古乃至欧洲的重要节点。加之赤峰市公路、铁路、民航密度越来越大,四通八达,便捷通畅,有利于资源、技术、人才、产品等的输入输出。这些优势还会随着重大基础设施的加大投入和建设愈发凸显出来。

2、资源禀赋优势。赤峰市是一个地下地上资源都相对富集

的地区,地下目前已经发现矿藏70多种,矿产地1000多处,涵盖贵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煤炭等多种矿产类型;地上有丰富的农畜产品及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的资源禀赋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条件,也为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赤峰市是全国有色金属的战略接续基地和加工基地,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城市。赤峰从北到南分为三条成矿带,分别是北部铁、锡、钨、银、铜、铅、锌成矿亚带,中部铅、锌、铜、钼、金、钨成矿亚带和南部金、铜、铁成矿亚带,这三条成矿带在赤峰辖区有223个矿床和矿化点。赤峰市是自治区的农牧业大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公顷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吨左右,其中商品量达到200万吨以上。赤峰市还是自治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草原面积近60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近500万公顷,牧业年度大小畜存栏1800万头只,年肉类加工销售达到40万吨。这些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为赤峰市发展工业提供了既充足又独具优势的原材料,几乎成为了赤峰市多数工业园区的立园之本。

资源转换战略一直是赤峰市工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各地在实施资源转换、拉长产业链条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一些资源富集的旗县区,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但赤峰市资源加工型产业大多处于加工产业链的前端,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较少,只处在加工制造业的

初级阶段,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还需要用产业的高级化和规模化来集聚国内外生产要素,确保赤峰工业实现由资源加工型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的根本转变。

3、比较成本优势。表现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且价格便宜、原材料品种多且数量充足、劳动力素质较高而成本较低、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及能源充裕等多个方面。在举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形势下,赤峰市回乡创业人数越来越多,创业规模越来越大,这是比较成本优势带来的“回流效应”,未来还会继续放大。

4、后发优势。赤峰虽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但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跨越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积蓄了赶超先进地区的巨大能量,一旦采取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得当,就会走出一条反梯度转移的捷径。“十二五”期间,赤峰市发展思路进一步理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人力资源潜力加快释放,主导产业、重点园区、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撑水平进一步提升,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赤峰市正在积极着力谋划和加快推进区域战略合作发展。目前,“锡赤通”经济合作已经上升为自治区发展战略,延伸共建“锡赤通朝锦”业已列入“十三五”东北振兴规划,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获得国家部委明确支持,申报列入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有望实现。这些重大战略的谋划、推

进和实施,必将为赤峰市工业园区的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围绕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和赤峰发展布局,赤峰市正在着力谋划和加快推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地方特色、产业层次高级、对地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总投资在1.3万亿元。这些项目必将为赤峰市后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引擎。

(二)重要机遇

1、政策机遇。赤峰市工业园区的提档扩区升级,拥有立体的多维的政策机遇需要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

国家利好政策不断增多。在全球新一轮信息化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全面向高端迈进,要素配臵、产业发展和市场体分工系加速重构,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振兴地方经济、谋划发展格局、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家大力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脱贫攻坚等战略的纵深推进,“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度实施,正在设立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我们用好支持政策、提升竞争优势、借助外力发展、开放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家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我们提升动能、转换动力、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治区重大战略全面推进。自治区党委提出“一个总目标、

两个屏障、三条底线、四个高于、五化协同、六大基地、七网七业七新”发展战略,与赤峰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高度吻合,为赤峰市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做大总量,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升级带来了重要机遇。自治区加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对东部盟市很多领域给予差别化政策,深入推进京蒙对口合作,加快推动“锡赤通”经济区和蒙东能源基地建设,这为赤峰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破解发展瓶颈、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2015年以来,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为赤峰市充分释放发展潜能、积极提升发展活力、全面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2、承接产业转移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地区完善工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正经历第五次产业转移浪潮,其显著特点是“双向转移”加速,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中小制造业国际上向东南亚等新兴国家转移,国内则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高端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引导下回流。

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加速,多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相继批准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后发地区产业发展新热点。当前,国内产业转移正处于高峰期,产业转移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梯度转移、产业链

条整体转移、制造业重点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加速转移、现代服务业初步转移”等特征,特别是作为北京市重点帮扶的赤峰市,应该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和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良好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搞好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完成嫁接改造。

3、扩区升级机遇。2017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十三五”开发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先后下发,对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扩区改造、提档升级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赤峰市多数工业园区都处在扩区改造、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新的功能整合和产业提升。

(三)威胁与挑战

赤峰市在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依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有些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园区建设和发展。

1、产业阴影区瓶颈亟待破解。一般意义上,先发展地区的周边地区由于中心--边缘效应的影响,在产业辐射边缘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阴影。赤峰周边的城市群主要有京津冀都市群和沈大城市群。这两个城市群虽然距离赤峰都在500公里左右,但从产业溢出效应来看,其最早溢出的是200公里范围以内的卫星城,当卫星城无法承接核心城市产业外溢的情况下,才可能梯度向更远

地区转移。事实上,北京已经开始大规模产业外溢,而当前直接受益的是河北省环首都城市群,赤峰市受益则相当有限;沈大两个城市受自身实力影响,其产业外溢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和中低端的。另外,产业承接城市需要有资源、人才和产业文化特色,而且这些优势不会被核心城市所吸附,只有这样,产业承接才会成为可能。由于赤峰市人口规模和工业基础有限,对周围的辐射和吸引作用相对较弱,有些产业处在核心城市的发展阴影中,难以有较大发展,需要有特殊的政策环境引领。玉龙工业园区在破解阴影区瓶颈、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创造出了成功的经验,需要在赤峰市工业园区进一步发扬光大。

面对经济发展新态势,国家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东北-蒙东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推动中东西部和东北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扩大发展成果、破解发展难题、依靠内生动力推动提质增效点明了方向。我市应该紧抓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大势和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与周边地区同步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2、产业支撑条件需要寻求突破。赤峰市的资源加工型比重较大,非资源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目前的主导产业对土地、水资源、环境等产业支撑条件依存度比较高,过渡开采、过渡破坏导致承载力下降。

(1)水资源匮乏。赤峰市全年平均降雨量381mm,空间分

布不均,总地下水量21.23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0.05亿立方米。国际公认全年平均降雨量低于800mm地区,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赤峰市则属于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事实上,赤峰市近年工业园区上项目、搞建设,水资源约束日趋明显,水资源论证工作面临极大挑战。比如,赤峰市东部工业走廊的马林有色金属加工园,按照规划要建设百万吨铜冶炼基地的目标,首先受到限制的就是水资源,虽然政策措施、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等多管齐下,但贫水的事实无法改变,而且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很多有色金属冶炼项目、煤电化一体化项目,由于水资源的制约也无法实施。

(2)生态环境硬约束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重要战略,上升到了国策的高度,国家和自治区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先后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准入政策,提高了开发项目的产业门槛和环境标准。同时,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面上保护、点状开发,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和开发强度。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大气候,赤峰市这个曾经以环境承载力高作为招商引资优惠条件的地区,也越来越感受到环境承载的压力。

(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配套不足。一方面,由于赤峰市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导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欠账较多;另一方面,由于园区产业

集聚能力较弱,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不高,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也大打折扣。软硬两个方面实力和能力的不足,又反过来影响产业的集聚发展。

3、“三期叠加”新常态需要创新。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在消化期,面对“三期叠加”的这样一种新常态,党中央及时做出稳中求进、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确保了国民经济在 6.5%左右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对于赤峰市这样一个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导的地区,供给侧改革带来极大压力,如果不走出一条以制造业和非资源性产业为主的路子,就会愈发困难。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迫在眉睫。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又有重要战略机遇。必须科学统筹谋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推动工业园区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从“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不断开创园区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赤峰市工业园区“十三五”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做大总量和提质增效双重任务,以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打造“千百亿级园区集群”和延伸产业链为重点,积极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集群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非资源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全面提高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产业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力争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赤峰市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新型工业化主导区、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创新发展引领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坚持从当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产品优势、核心技术、区位优势、人文特点等相对优势出发,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突出产业特色,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企业聚集与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原则上每个旗县主打一个园区,突出一个主业,形成产业互动、和谐共生、分类施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分工协作,链群发展。要立足优势资源和资源组合优势,坚持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项目关联度,推进上下游企业聚集与产业链延伸拓展和链接配套,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成长性好、

关联度高、专业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最终做到园区内部产业成链和产业集群。

(三)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决策、执行、评价、监督机制,提高园区管理效率。转变园区发展方式,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资源延伸加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园区提质增效。

(四)节约集约,绿色发展。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突出园区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

三、发展目标

(一)整体发展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全市工业园区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发展新格局,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形成一个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园区全部进入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行列。

(二)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力争全市园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实现利税达到240亿元,新增就业18万人。

(三)扩区升级取得新实效。到2025年,园区规划面积控制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建成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以上。园区内

部产业集聚充分,产业链条大幅度延伸,中小企业集群汇聚,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明显提高。重点园区全部进入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

(四)创新发展形成新气象。到2025年,全市工业园区企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工业园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园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建成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集聚100家以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和掌握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国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达到10家以上。

第三章产业定位与发展重点

赤峰市工业园区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选择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做到“提纲挈领”和“纲举目张”。主导产业是工业园区的主体和骨骼,能否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合理地确定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关系到全市工业园区的整体发展方向、速度、边界、空间、绩效和综合实力;支柱产业是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产业,具有较高水平的生产率,对相关产业有较强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它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赤峰市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选择应坚持四项原则:一是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新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突破能源瓶颈约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相关部委已推出或计划推出一系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基于此,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对集聚国内外要素资源,实现杭州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对新能源产业的界定参照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及新型电池等。 本规划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杭州市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0)》、《杭州市域城镇总体规划》、《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杭州市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2009-2013)》等相衔接。规划期限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背景和基础条件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 新能源广阔应用前景已经打开。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世界各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普遍战略选择。进入21世纪,市场和政府引导企业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技术实用性进展显著,最关键的是新能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即将突破新产业和新技术广泛应用的障碍。在太阳能光伏领域,晶体硅电池仍是市场主流,伴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生产成本的逐步降低,欧美国家应用量稳步增长。薄膜电池发展迅速,有望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市场调查公司DisplaySearch在Q3太阳能电池产能资料与趋势季报中指出,2009年度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3.58GW,产能增速将超过300%,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能的比重从2005年的5%提高到20%;在风电设备领域,大型化、变速运行、变浆距及无齿轮箱成为新的趋势;新能源汽车蓄势待发,锂电池作为当前最佳电池类型将受益高速增长;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无污染能源大规模利用在即。 我国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竞争的态势相对有利。当前新能源产业还处于技术积累突破的阶段,相比于其他多数产业,我 - 2 -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015年5月)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概况。我市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一五”期间开始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进入发展黄金期。截止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800家,规上企业454户,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0亿元,工业集中度已达到75%,基本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市区共建的南充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2+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南充经济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其中:南充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并正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被纳入全省500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嘉陵工业集中区正在联合申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西充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阆中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表一全市“2+9”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二)产业发展概况。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顺庆集中发展机械汽配、新材料产业,高坪重点发展丝纺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嘉陵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轻工食品产业,南部大力发展板材建材、机械机电、食品饮料产业,阆中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清洁能源产业,仪陇、营山、蓬安、西充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其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仪陇的制鞋产业已初具规模。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安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安阳市新能源产业 发展规划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安阳新能源产业 写作背景: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 传统能源的枯竭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根据英国石油(BP)发表的全球能源统计报告显示,按当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还能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还能够供应67年和164年。可预见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将日益枯竭,将远远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残酷的现实已经逼迫人类不得不发展新能源。同时,限制各国工业废气排放、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促进了全球节能减排力度,为发展新能源提供了契机。国家相关政策也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根据国家出台的《“十一五”新能源规划》要求,在用地、财税、电价等方面向新能源企业倾斜,建立灵活配套的地方支持措施,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做大做强。《安阳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未来6年内,安阳市将构建一个基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安阳产业基地)、三个园区(林州市、滑县、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光伏产业园区)、四大产业(晶硅电池产业、薄膜电池产业、光伏应用产业、光伏装备制备业等光伏产业)的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因此,无论从国家政策、节能减排、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看,

还是从传统能源储量日益枯竭的形势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都是大势所趋,发展潜力巨大。 新能源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安阳市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势头迅猛,产值15亿元,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成为拉动安阳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被列入安阳市重点发展行业之列。新能源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对未来安阳市经济结构布局影响深远。 一、安阳市新能源产业现状 安阳市新能源产业起步于上世纪末,近年来,安阳市经过自主创新和引进项目等措施,在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重点在太阳能转化利用、生物质能、地热等领域取得了积极突破。安阳市新能源发展现状能够归纳为“王牌名片、初具规模、起点较高、增势强劲”。 ――王牌名片。 今年6月,中国光伏产业(安阳)高层论坛在安阳市举办期间,安阳市被授予“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安阳市成为了全国第二家、全省唯一的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拥有了一张“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王牌名片,为招商引资和引进新能源企业入驻安阳树起了一面大旗。 ――初具规模。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安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安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安阳新能源产业 写作背景: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通常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 传统能源的枯竭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根据英国石油(BP)发表的2008年度全球能源统计报告显示,按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还能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还可以供应67年和164年。可预见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将日益枯竭,将远远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残酷的现实已经逼迫人类不得不发展新能源。同时,限制各国工业废气排放、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促进了全球节能减排力度,为发展新能源提供了契机。国家相关政策也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根据国家出台的《“十一五”新能源规划》要求,在用地、财税、电价等方面向新能源企业倾斜,建立灵活配套的地方支持措施,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做大做强。《安阳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未来6年内,安阳市将构建一个基地(中国可再生能源

学会安阳产业基地)、三个园区(林州市、滑县、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光伏产业园区)、四大产业(晶硅电池产业、薄膜电池产业、光伏应用产业、光伏装备制备业等光伏产业)的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因此,无论从国家政策、节能减排、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看,还是从传统能源储量日益枯竭的形势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都是大势所趋,发展潜力巨大。 新能源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安阳市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产值15亿元,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成为拉动安阳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被列入安阳市重点发展行业之列。新能源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对未来安阳市经济结构布局影响深远。 一、安阳市新能源产业现状 安阳市新能源产业起步于上世纪末,近年来,安阳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项目等措施,在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重点

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零二零年八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总则 (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由来 (1) 1.3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 (2) 1.4评价依据 (3) 1.5评价标准 (9) 1.6评价方法 (11) 1.7评价重点 (12) 1.8评价时段 (12) 1.9评价范围 (12) 1.10保护目标 (13) 1.11评价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 (14) 第二章规划概况 (16) 2.1园区涉及的乡镇产业发展概况 (16) 2.2规划方案概况 (17) 2.3规划市东南工业园发展现状 (33) 第三章规划分析 (40) 3.1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40) 3.2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45) 3.3规划的排污分析 (47) 3.4规划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67) 第四章区域环境状况调查与环境现状评价 (69) 4.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69) 4.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72) 4.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9) 4.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2) 4.5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4) 4.6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85) 4.7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87) 第五章环境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 (89) 5.1环境影响识别 (89) 5.2评价因子筛选 (89) 5.3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91) 第六章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94) 6.1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4) 6.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8)

6.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05) 6.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8) 6.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14) 第七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总量控制 (117) 7.1资源承载力评估 (117) 7.2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20) 7.3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122) 第八章环境风险评价 (125) 8.1环境风险评价目的 (125) 8.2风险识别及源项分析 (125) 8.3最大可信事故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27) 8.4风险防范措施 (128) 8.5.应急预案 (129) 第九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建议 (132) 9.1预防对策和措施 (132) 9.2最小化对策和措施 (138) 9.3修复补救措施 (153) 9.4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4) 第十章环境监测、跟踪评价和管理建议 (156) 10.1环境监测计划 (156) 10.2跟踪评价建议 (158) 10.3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158) 10.4环境管理建议 (159) 10.5 “零方案”分析 (161) 第十一章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163) 11.1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 (163) 11.2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71) 11.3 “三线一单” (179) 第十二章困难和不确定性 (186) 12.1 困难 (186) 12.2 不确定性 (187) 第十三章执行总结 (188) 13.1规划背景 (188) 13.2规划概述 (189) 13.3规划的主要环境目标 (190) 13.4规划方案简介 (190) 13.5规划方案分析 (194) 13.6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96) II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 赤峰市松山区人民政府 201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 (6) 第一节区域概况 (6)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8) 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9)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 第二章规划目标 (14)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14)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15)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6)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21) 第四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26) 第一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6) 第二节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27)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 (29) 第一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9)

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31) 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32) 第四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 (34) 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管制措施 (34) 第六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 (36) 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37) 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 (40) 第八章土地整治 (44) 第一节土地整治的目标 (44) 第二节土地整治具体措施 (47) 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9) 第十章规划调整完善实施措施 (51) 第一节法律保障措施 (51) 第二节行政保障措施 (51) 第三节经济保障措施 (52) 第四节社会保障措施 (52) 第五节技术保障措施 (53) 附表 (54)

前言 为保证松山区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用途管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赤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编制《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分析了松山区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制定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进行了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一、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规划的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对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强化土地的宏观调控,协调部门和产业间的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对非农业用地由外延增量为主,转变为内涵挖潜为主,努力实现宏观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有计划的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条件 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力度,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取得了较大突破,确定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新能源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1.产业基础 我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起步较早,其中生物质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相关企业现已初具规模。其中,长春市荣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太阳能的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的12KW同步太阳能跟踪系统,面积达1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跟踪系统,技术国内领先,并拥有多项专利。 2.资源基础 一是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中,每年产生的大量玉米秸秆,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二是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我市靠近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发展风电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及资源优势。三是我市属于太阳能资源条件普通地带,天气的特点是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1400—3000小时,全年辐射总量在4200—5400MJ/㎡。但是冬季严寒,气温低,辐射强度较弱。 3.技术基础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其中,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确定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集聚了新能源产业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工业园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解析

目录 CONTENTS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建设国内独一无二的湿地中的校园------------------------------------ 2第三篇:贵州思南工业园区入驻项目96个工业园区现状分析 ------------------------------------- 3第四篇:浙江嘉北工业园区液态铝运输工程预计12月完工 ---------------------------------------- 4第五篇:2015年工业园区建设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 4第六篇:昆明市第一批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达5120万元 ---------------------------------------- 5第七篇:黑龙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浅析 ------------------------------------------------------------ 6第八篇:2014年中国十大工业园区排名------------------------------------------------------------------ 7 2014年中国十大工业园区排名 ------------------------------------------------------------------------------ 8 1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8 2张江高科技园区 ----------------------------------------------------------------------------------------------- 8 3苏州工业园区 -------------------------------------------------------------------------------------------------- 8 4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8 5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8 6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 8 7浙江余姚工业园区 -------------------------------------------------------------------------------------------- 8 8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8 9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 8 10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 8第九篇: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8图表1:我国工业园区的种类-------------------------------------------------------------------------------- 8 1、发展战略不清晰,规划不合理--------------------------------------------------------------------------- 9 2、产业定位和规模定位脱离实际--------------------------------------------------------------------------- 9 3、工业园区整体竞争力较弱--------------------------------------------------------------------------------- 9 (1)集聚优势不强 --------------------------------------------------------------------------------------------- 9(2)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 10(3)招商引资无序竞争------------------------------------------------------------------------------------- 10(4)缺少服务支撑体系------------------------------------------------------------------------------------- 10(5)融资难、资金短缺------------------------------------------------------------------------------------- 10 4、工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差---------------------------------------------------------------------------------- 10 第十篇:2014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发展分析 ------------------------------------------ 10第十一篇:2014年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 11第十二篇: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12第十三篇:各地政府政策扶持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投资潜力大 ----------------------------------- 13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及转型升级分析报 告》 第一篇:2014-2015淮安市工业园区未成年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统计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湖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顺应科技潮流,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我国把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新能源产业化作为实施能源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冲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我市新能源产业优势,确保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优化升级,进一步明确本市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引导新能源产业科学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特制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本规划中所指的新能源产业涵盖二个方面:一是传统能源之外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包括蓄电池和半导体照明(LED)。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新能源(new energy sources)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醇醚类等。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人类在节约现有一次能源、采用节能技术的同时,不断研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寻求新型、清洁、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 近年来,新能源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出台了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法律和优惠政策,新能源产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太阳能产业新

XX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报告59页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5 第二章 基础条件 ---------------------------------12 第三章 背景分析(SWOT 分析) -------------------30 第四章 园区功能分区和发展战略 -------------------36 第五章 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40 第六章 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46 第七章 效益分析 ---------------------------------52 第八章 园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55 第九章 加快园区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64 XX 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XXXX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2009年5月国务院(国发[2009]24号)《关于支持XX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海西、原中央苏区建设和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龙岩与老区人民一起过年,明确表示党和国家“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为XX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若干意见》同时还提出,要“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工业园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工业园区升级,拓展工业园区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为XX 省的工业园区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XXXX工业园区是全省首批50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早期的园区用地位于县城南部的南岗,即南岗工业区。南岗工业区分三期开发。由于XX县经济基础好、发展速度快,目前,一、二、三期用地已经形成规模,正逐步开发龙翔片区,整个城南片区已经全部纳入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工业园区发展寻求新的空间,2007年初,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编制了《XXXX工业园区“一园两区”总体规划》,其中的“一园”是指XXXX工业园区,“两区”是指城南片区和蛟洋片区。两个园区规划面积共23.8平方公里。随着区域大型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XX县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挥XX县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合理进行县域生产力布局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

中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而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今年春节时间早,节前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等客流高度集中,截止2月16号,全国道路运输累计完成客运量28.47亿人,同比增长9.6%,这是交通运输部给出的春运40天客运量的数字。作为全国客运,如此大的客流量,仍然保持有序的运行。但对于城乡的公交客运系统来讲,仍存在一定的压力。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较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员的来往日益密切,客运量也不不断的增加。“十一五”以来,我国城市公交客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拥挤状况有所缓解,市内通勤和出行条件大有改观。但是,作为市民通勤、出行主要工具的公交车,在高峰时段仍然十分拥挤。 中国现在发展主要集中在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合理科学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要全面实施城乡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对道路公共基础建设加强力度。以下为苏南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各阶段发展特点:

赤峰小新地控规工程说明-工程综合-0620资料

十二、市政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 现状概况 小新地片区现状用水主要由市政管网供给,向本区供水的水厂为第一水厂和九龙水厂。 第一水厂位于红山区西部的大三家村北,始建于1975年,2001年实施供水应急工程后,供水能力扩大到3.75万立方米/日。水厂占地面积70亩,处理工艺为消毒处理。第一水厂水源地位于锡伯河南岸的贾家营子,开采锡伯河河谷地下水。现有水源井9眼。 九龙水厂位于半支箭河与锡伯河交汇处西北角,建于2005年,设计供水能力为4.6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规模1.01万立方米/日,供水工艺消毒处理,水源为锡伯河河谷和半支箭河河谷地下水。九龙水厂管网独立运行,供水范围为新城区的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 市政供水管网已敷设至规划区东北部,在宝山路以东、学院北街以北已形成环枝结合的供水管网。 2. 需水量预测 规划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及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赤峰市现状用水水平,同时考虑本区的规划目标、建设标准,采用分类加和法进行需水量预测。 表1-1 最高日用水量计算表

预测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约5.7万立方米/日,时变化系数取1.5,则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990升/秒。 3.给水系统规划 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区主要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沿平双公路、宝山路、大阪路、西拉木伦大街、铁南大街敷设市政给水干管。近期主要由九龙水厂供水为主,通过宝山路和大板路供水管道供水。远期通过大板路、平双公路引入城北地表水厂水源,满足本规划区用水需求。 规划区供水管网成环状沿道路布置,一般沿道路东、南侧建设。 规划供水管网的建设随道路的建设和土地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 采用生活、消防共用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沿道路布置,间距控制在120米以内。 考虑到消防的需要,规划最小市政供水管径为DN200毫米。 (二)排水工程规划 1.现状概况 规划区内骨干排水系统初步形成,沿大阪路、宝山路、平双公路敷设的排水干管也已建设完成,已建成1座排水泵站(2号排水泵站),位于西拉木伦大街以北、平双公路以西。 2.污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规划区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2)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5%计,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和未预见水量,不转化成污水,纳入雨水系统不作计量。 预测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为3.5万吨。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作者: ————————————————————————————————日期: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高强度消费和价格的持续上涨,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世 界各国高度关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能源产业越来越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和战略制高点。抓住机遇、主动谋划、快速实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是我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等,编制《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是引导和促进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振兴规划的实施,努力将深圳率先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新世纪以来,以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在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应用推广、产业服务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并形成深圳特色的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8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其中新能源开发利用产值超过140亿元,新能源服务业产值超过5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全国领先。诞生全国第一个大型商用核电站、第一个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第一台插入式双模电动车、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并网发电站、第一幢太阳能光伏发电玻璃幕墙、第一台兆瓦级半直驱风力发电专用开关磁阻发电机。涌现出中广核、比亚迪等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及拓日、创益、伽伟、嘉普通、艾默生、能源环保、南玻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新能源知名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新能源供给比例全国领先。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规模逐步扩大,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核电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在建200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规模约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累计超过400万千瓦时。风电资源测定容量6万千瓦,景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0.2万千瓦。2008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407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容量的38%。 新能源科技研发优势明显。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新能源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优势明显。在太阳能领域,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全国领先,掌握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承担"高效低成本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及产业化技术"、"低成本的光伏玻璃幕墙"等多项国家攻关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