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我思

合集下载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

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亦即水肿病。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将水气病专篇论述,并创立了一套相应的方剂。

仲景对水气病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第二种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和肾水五种,还有一种分为水分、气分、血分三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仲景讨论了水气病的发病机理,论述了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仅从治法角度,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法特点探析如下:1利小便《水气病篇》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一般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

利小便虽然是治疗水气病的很重要的方法,但是《水气病篇》中却没有使用单纯利小便的方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辩证,利小便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水气病篇》27条指出:“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此乃水湿停聚,湿热内壅,阳气阻隔,不达四肢所致的手足厥冷,故治疗用蒲灰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小便通利,水肿消除,厥冷之症得以解除。

体现了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

2 发汗《水气病篇》有“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发汗所治之水气病,是由外感邪气侵袭上焦肺卫,肺卫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不行,留滞而泛溢肌肤所致,故主要用于治疗风水,皮水也可用之。

发汗能宣通肺气,肺气得以宣通,则水道通调,小便也就会由此而通畅,这就是“提壶揭盖”法的集中体现。

《水气病篇》22条指出:“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此处为水泛肌表,表卫气虚不固所致的风水病,故治疗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本方仍属发汗之剂,是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使卫阳振奋、风水顺势得以解除。

温病学 背诵条文

温病学  背诵条文

《温病学》背诵条文叶天士《温热论》一、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8)二、邪在肺卫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不尔,风夹湿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篜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三、流连气分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当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如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燥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四、邪留三焦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五、里结阳明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精华]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精华]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精华] 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五苓散配伍特点: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方中轻用“ 桂枝”,重用“泽泻”,中用“猪苓”、“茯苓”、“白术” 。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

叶氏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治疗温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

“通阳”可以理解为通阳气,也就是通津液,水要是动起来,气就动起来,自然而然就“通阳”了。

由此可以引申到为气与水的关系,气能行水,气亦能随水行,临床上出现气或水的疾患时,注意兼顾二者的治疗。

如宋仁甫曰:“阳虚者,本多痰湿,受寒湿非姜、附、术、苓不能去。

”卢红蓉等认为,通阳不在温补而在祛湿,通阳离不开温药,而温药使用的目的在于通调气机,利小便使邪有出路是通阳的方法之一。

《黄帝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所藏者小便,小便情况就受气化支配,而又影响着气化,所以利小便是调气化的一个手段。

1 原文釋義在這句名言的段落中,作者主要闡述的是濕熱類溫病的辯証要點,及濕熱致病的特殊性、地方性、病變機理和治療原則。

文中耐人尋味之處有「熱病救陰尤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溫病據病因病機及體質的特點,往往決定其性易耗傷人體津液,因此治療中清熱保津是基本原則,應用滋陰之法施治於溫病乃屬正治。

故熱去津存自然容易,通常即可思忖得到。

所以葉氏感歎「熱病救陰尤易」。

然文中所論之通陽法,只適用於溫病中屬濕熱類性質或溫病挾濕的疾病。

此類病邪性質乃屬濕熱留連,熱處濕中,如油入面,難解難分,故治療不易。

對這類濕熱交織的溫病,治療中通陽尤須注意。

若不通陽則濕阻氣機,郁熱內伏,熱不能達外;而要通陽言必與溫熱藥相關。

然性溫之品能治濕亦能助熱,對熱邪乃起「抱薪救火」之弊端;倘若不用溫性藥改用寒性藥治療,又有礙濕邪宣洩;故此時用寒用熱皆棘手,同時不能過用苦燥化濕,否則傷陰耗液加重;因此臨床須據具體情況或宣陽、苦溫、甘淡適當配用,且不可求速,故葉氏云「通陽最難」。

通阳不在温、在于利小便

通阳不在温、在于利小便

试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中医内科学2010级研究生2班杨昆【摘要】综合历代医家对湿温病诊治的认识,分析了利小便通阳法在温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把通阳法在治疗湿温病和杂病中的用法相鉴别【关键词】温温通阳利小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香岩《温热论》。

其原文是:“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治疗湿温病的大法,其意义深奥,”湿温病用通阳之法,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膀胱而去,阴霾湿浊之邪既消则热邪自透,笔者对此有一些看法,试论述如下:1.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护阳气,湿胜则阳微也”。

说明湿邪害人,首先便是损人阳气,。

阳气既伤,则必畏寒,仲景尝云:湿家,下之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背覆向火”叶天士指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

此乃湿邪困滞,阳气不得宣达于表之故,与伤寒之寒邪束表不同。

1.2 《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郁于上,致“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则头重如裹,,耳闷不聪,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易阻下焦,致小便不利,或湿困筋肉则痹,,故叶氏说“湿邪害人最广”。

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

而若一旦化热,则“湿热薰蒸,将成痰蚀蒙蔽心包”“脾湿胃热,郁极化风”。

或“湿邪气聚,与答气相搏”而为“脾瘅病”,。

变证最多,用药较难,《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湿邪所胜,平以苦淡,佐以酸辛,苦燥之,以淡泄之”。

这为湿病治疗奠定了基本原则,。

1.3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则是湿病,尤其是湿温病的关键治法,,正如刘河问所言:“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湿病通阳之主法,其渊源有自《伤寒论》,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小便不利者”。

并说“小便利则愈”。

结合《伤寒论》探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结合《伤寒论》探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结合《伤寒论》探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本文结合《伤寒论》中阴阳的具体含义作了初步分析、整理、归纳,认为《伤寒论》中阳的含义包含津液。

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是得自仲景之法,而更适宜应用于湿热证,体现了叶氏师古而不泥古、遵经方之法、灵活化裁的思想,为学习并灵活运用经方思想提供借鉴。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organizde,and summarized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yin and yang in Shang Han Lun,holding the idea that Zhongyang in Shang Han Lun contains fluid. YE Tian-shi’s “Tong Yang Bu Zai Wen Er Zai Li Xiao Bian” is derived from Zhong jing method,and is more suitable to be used in damp-heat syndromes,reflecting that YE Tian-shi is not confined to traditional methods,but follows traditional prescriptions and flexible thoughts,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learning and flexibly applying prescription ideas.Key words:Tong Yang;Li Xiao Bian;fluid;Shang Han Lun《外感温热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治疗外感湿热病的基本原则。

后世医家常拘泥于温病学体系,将其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可温补而在于温通阳气以利小便。

殊不知,叶天士不仅以温病见长,且对仲景学说见解深刻,更对伤寒之理法研究有极高深的造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之我思
【摘要】清代医家叶香岩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的论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关键词】外感温热篇通阳利小便分消走泄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论述湿热病治疗原则时指出,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我认为准确理解其真正涵义, 对正确指导临床论治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通阳法是治疗湿热病之法则
通阳一法是叶氏针对外感湿热病, 湿遏气机, 清阳被郁, 三焦不畅而出现的临床见证所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湿热病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湿热性疾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湿邪弥漫,阻滞气机,阳气不通为主要特点。

湿热病, 湿热合邪是其主要外因,脾虚湿聚, 三焦功能失常为其内因。

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粘腻, 热为阳邪, 其性蒸腾升散。

湿热相合, 其病机特点是热遏湿中, 湿处热外, 阴中挟阳, 粘腻浊滞, 如油入面, 难解难分, 所以造成病势缠绵, 胶着难解的临床特征。

又因湿浊内停, 弥漫上下表里, 郁而不化, 阻滞气机, 遏伤阳气。

湿热裹结, 合为一体, 湿易伤阳, 热易伤阴, 无形之热依附于有形之湿, 湿不祛则热不得除, 没有湿则热不能独存。

故治湿热之证, 分离湿热是关键, 欲使湿热分消, 祛湿方是较好的方法。

湿属阴性, 得阳则化, 气化则水行。

正如前人谓:“治湿热两感之病, 先必通利气机, 稗气水两畅, 则湿从水化, 庶几湿热无所凝结。

”由此可知, 通阳化气乃治湿热之根本。

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 因寒则涩而不流, 湿因而凝涩, 甚则冰伏、气机闭塞不通, 故必温而消之。

阳气不通, 气机不畅, 湿邪不祛, 湿不祛则热难清。

简而言之, 论治湿热, 重在治湿, 治湿贵在通阳。

祛湿是通阳的手段,通阳才是根本目的。

二、“通阳”与温阳有原则区别
叶氏通阳之法虽对后世治疗水湿之邪为患之证皆有启发, 但主要是针对
外感湿热证而设。

故与内伤杂病之阳气损伤之温阳法显然不同。

内伤杂病阳虚诸证, 是根据“虚则补之”之原则, 温补阳气, 针对用药。

如脾肾阳虚之证, 用药如附子、肉桂之类, 良姜、干姜之属。

而“通阳”是用于湿阻气机, 阳郁不畅之证, 所以“通阳”的目的在于“通”, 而不在于“补”。

其用药要比温阳棘手的多。

治湿通阳则需温性药, 以温治温,用辛温的药物如桂枝、附子之类通阳,犹如抱薪救火,更会助长其热;治热则需寒性药, 湿不化, 早用苦寒之品, 又有湿阻, 凉遏, 寒凝, 甚至冰伏之弊, 故治湿碍热, 治热碍湿,这两类药物都不可用。

因此, 在治疗上用药之特点须是既要通阳, 又不能助热。

恰是一个矛盾问题。

湿邪不除,阳气就始终不能通,而祛湿又难求速效,所以叶天士发出“通阳最难”的感叹。

随之, 叶氏指出“通阳不在温”, 对于“不在温”三字, 须治看, 其意是告嘱后人, 外感和内伤所用温法的不同特点。

“不在温”是指不是温补之法, 而是温通之意, 并非不用温性之药。

事实上, 湿温病的各个阶段, 各种类型,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甚或热重于湿型, 总以辛苦温化其湿。

用温药的目的在于助气化以通阳, 给湿热以去路。

由此而见, “通阳”用于湿阻证, 用温药在于宣通;温阳用于阳虚之候, 用温药在于温补。

其证有虚实之别, 用药有动静之异, 有原则的区别, 不能混淆。

三、“通阳”与“利小便”
叶氏明确提出“通阳不在温”之后, 宗前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明训。

又进一步指出“而在利小便”。

认为“通阳”的关键是“利小便”。

“利小便”是驱逐湿邪一种重要方法, 尤其是湿在下焦, 淡渗利尿则为首要之法, 与此同时, 亦须配用宣畅气机之品,小便得利, 则湿邪自下而去, 湿邪一去, 阳气得通, 则热邪自透矣。

湿热交蒸, 弥漫三焦, 气机郁阻, 阳气不通, 而见各种临床证候。

故而单纯“利小便”并不能达到通阳的目的。

湿郁阳气不通可致小便不利之症, 小便不利又可导致阳气不通。

就治疗而论, 气阻湿郁, 必先祛湿, 欲使湿化, 必先开气, 欲要逐邪, 必有出路。

小便通利则说明阳气得通, 升降有序,
气化有权, 病情可愈。

因此“通阳”的关键是宣畅气机, 分消走泄。

因此, “利小便”并非指单用淡渗利尿之品通利小便。

准确地说“利小便”应理解为“使小便利”。

造成小便不利的病机不同, 所采用的方法亦须因之而异。

因为湿热郁蒸, 弥漫三焦之中, 留连于卫气之分, 而不是单纯湿热内蕴膀胱。

所以通阳之法应针对病位, 切中病机, 辨湿热轻重, 察体质阴阳, 明病势从化, 采取相应措施, 才能达到气机宣展, 阳气宣通, 小便通利, 湿化热清的结果。

四、通阳法的运用——分消走泄
叶天士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七条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学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明确指出,祛湿应当用分消走泄之法,开上、畅中、渗下并施,使肺气宣畅,脾升胃降,水道通畅,邪有出路,三焦弥漫之湿得以去除,则气机畅达而阳气自通。

强调了治疗湿热病要用分消走泄之法。

湿热病的传变规律虽有卫气营血的层次, 但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按三焦传变为主。

三焦是气机升降的道路, 又是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

《内经》云..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读。

”说明水湿之邪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宣畅三焦, 通阳化气是治疗湿热病之根本, 可以说治湿不宣畅三焦非其治也。

湿邪虽可弥漫三焦, 但究竟以上焦为主, 还是中焦、下焦为主, 须当分辨。

确定病变重心, 兼顾其它部位,灵活运用分消走泄之法。

1.上焦湿热宜“宣上”:湿郁于上, 邪困肌表, 蔽阻清阳, 可见周身困重酸楚, 头晕沉重。

湿热上蒸, 心肺受迫, 肺失宣降可有胸闷, 咳喘上逆等症。

治疗上焦湿热必以宣肺为主, 辛温芳香宣化, 开肺气以通阳。

如吴鞠通云:“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亦化。

”故用杏仁、佩兰、霍香、旋覆花等味;又配杏仁、厚朴之类苦辛畅中;茯苓、通草等味淡渗通利膀胧, 如此既不伤阴助热, 又可通阳开气, 三焦气机宣畅。

因肺为水之上源, 上源闭塞, 则下流不行, 轻扬宣郁,
辛开肺气则可祛湿。

2. 中焦湿热宜“畅中”:湿郁中焦, 脾胃受病, 气机升降失常。

临床见证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可见胸脘痞闷、纳呆苔腻、腹满便搪、四肢沉重等症。

其权衡在于中气, 以辛温、苦温、苦寒之品组成辛开苦降之法, 开湿郁, 畅中阳为主要手段。

“三焦升降之气, 由脾鼓动, 中焦和则上下顺。

”药如厚朴、半夏、草蔻、黄芩、黄连, 酌加甘淡之品等, 使脾气得升, 胃气得降, 脾胃升降适度, 湿化热清。

此乃畅中阳开湿郁以利三焦之法。

3.下焦湿热宜“渗下”:病在大小肠、膀胱, 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之病变。

小便不利, 大便不通或不爽, 神志昏蒙等, 应以淡渗和通导为法。

湿热阻滞膀胧者, 利小便以通阳, 祛除湿邪, 药用茯苓、猪苓、泽泻、通草等渗利之品以利水道。

同时, 常加宣肺之品如杏仁、苏叶等以开肺气畅三焦, 通调水道。

湿滞大肠者则须宣清导浊, 分利湿热为法。

综上所述, 论治湿热, 以三焦分证, 祛湿清热为总则, 以宣阳化气为先导, 以宣上、畅中、渗下为措施, 且忌早投苦寒之品。

湿在上则化肺气, 宣而导之;湿在中则化脾气, 疏而导之;湿在下则化膀胱之气, 导而消之, 相互配合, 随证变法。

因此, “通阳”和“利小便”, 需灵活掌握, 总以三焦气机宣畅为要义, 以分消走泄为方法, 使湿热之邪各得其解, 分道而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