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温热论_湿热证辨治浅论
湿热辨治:

湿热辨治:一、上焦湿热证候: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1、湿邪困表: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晕重痛,口淡不渴,胸闷脘痞,或见纳呆呕恶,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
辛宣芳化,疏散表湿。
藿香正气散。
2、寒湿束表,暑湿内蕴: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困重,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辛宣芳化,解表清暑。
新加香薷饮。
外解寒湿而内祛暑湿,是表里双解之剂。
3、湿邪郁阻,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头身重痛,四肢发凉,倦怠乏力,表情淡漠,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而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宣化湿热。
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开上、畅中、渗下之品,均具宣化湿热之功。
4、暑秽卒中: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头晕胀痛,胸闷脘痞,烦躁,呕恶,甚则昏闷无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
辛宣芳化,解暑祛湿。
芳香化浊汤。
藿香叶3克,佩兰叶3克,陈广皮4.5克,制半夏4.5克,大腹皮(酒洗)3克,厚朴(姜汁炒) 2.4克,鲜荷叶(为引)9克。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化湿清热,芳香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二、中焦湿热证候1、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热象不显、湿浊困阻、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的一类证候,多见于湿温病初期。
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不饥、口淡不渴、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治疗应以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为法。
2、湿夹食滞: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腻,脉濡。
辛开苦降,燥湿化浊。
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
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
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
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湿热论》(又名《湿热条辨》)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编撰,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不分卷。
本书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简明易诵,各条之下有薛氏自注,对条文所涉内容详加辨析,故后人有以《湿热条辨》为此书命名。
全书仅论35条,直述湿热病证候表现、传变规律及治法方药。
所论多为作者临床心得,间或论及张仲景《伤寒论》及吴有性《温疫论》的理论或治法。
此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虽仅六千余字,却在湿热病方面对温病理论有创新性的补充。
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始见于此书,至今对临床温病辨治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次整理以徐行《医学蒙求》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叶天士辨治湿热初探

叶天士辨治湿热初探《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为叶天士所作,兹就书中有关内容对其辨治湿热心法作一探讨,冀对临床辨治湿热有所裨益。
1 论病因,内湿外湿互引叶氏论湿热温病的产生原因,强调内湿、外湿互引。
外湿的形成,与季节、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并指出“长夏湿热交迫”、“长夏湿热令行”、“长夏阴雨潮湿”等,说明长夏季节雨多湿重的气交变化,易生湿热病邪;又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等,指出江南及沿海地区,地势低下,气候潮湿,更或兼起居不慎、淋雨涉水等因素,湿热之邪每易为患。
内湿是湿温病形成的内在因素,其产生,叶氏强调“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酒客湿胜”、“酒客中虚”、“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等,可见脾不健运,或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则易形成内湿。
湿热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叶氏更强调内湿、外湿互引,指出“外邪入里,里湿为合”、“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
2 论病理,重浊氤氲阻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与热相合,氤氲粘腻,难分难解,侵犯人体,最易郁阻气机,困遏阳气。
叶氏指出:湿热之性“氤氲蒙昧”、“湿邪凝遏阳气”、“湿属阴邪,阳不易复”;湿热侵犯人体,易伤气分,病理变化易阻气机,指出“湿阻气分,郁而为热”、“气阻,热从湿下蒸逼”、“湿复阻气,郁而成病”、“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暑必夹湿,二者皆伤气分”、“暑湿伤气”等。
说明湿热之性氤氲粘腻,故起病缓、传变慢、难速愈,正如吴鞠通所云:“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也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可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郁阻气机之病理,即为湿热温病之治疗强调理气化湿、宣畅气机之理论依据。
3 论病位,重心中焦脾胃湿热侵犯人体,叶氏强调病变重心在中焦脾胃。
指出“湿伤脾胃”、“湿郁脾胃之阳”、“湿久脾阳消乏”、“时令潮诊气蒸,内应脾胃”等。
湿热侵犯人体发病后的基本证候与病机转归,亦以中焦脾胃的阴阳偏盛作为基础,指出“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温病学试题

课程代码:0297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金元时代,“创新论、立新论、订新方”的医家是( )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理论和经验进行整理的医家是( ) A.叶天士 B.薛生白 C.吴鞠通 D.王孟英3.《温热论》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说明温病的流行具有( )A.传染性B.流行性C.季节性D.地域性4.广义伤寒是指( )A.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B.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C.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D.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5.易挟寒邪的邪气是( )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6.下列不是新感温病初起的表现的是( )A.发热B.恶寒C.脉浮数D.苔薄黄7.下列不属于气分证的基本特征的是( )A.但热不寒B.口渴饮引C.胸满咳喘D.舌红苔黄8.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B.身灼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燥少苔C.发热胸闷,肌肤红疹,心烦口渴,舌红绛,苔薄白D.夜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舌红绛少苔9.虚风内动的辨证要点是( )A.口干咽燥、耳鸣B.神倦肢厥、耳聋C.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D.手指蠕动或瘛10.灰滑苔,在温病中表现为( )A.温病兼挟湿邪内阻B.温病兼挟秽浊郁闭C.温病后期阳虚有寒D.温病后期气阴两虚11.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其主病为( )A.酒毒冲心B.肝肾阴竭C.胃阴衰竭D.痰浊内阻,内风扰动12.疹的形态特点不包括( )A.疹点小呈琐碎小粒B.高出于皮肤C.压之色不转淡D.消退时常有皮肤脱屑13.下列情况不出现“大汗”的是( )A.热盛阳明B.湿热郁蒸C.津气外脱D.气脱亡阳14.“神散”的病机为( )A.湿热酿痰蒙蔽心色B.热扰心包C.内闭外脱D.瘀热扰心15.辛寒清气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新加香薷饮B.清心凉膈散C.白虎汤D.麻杏石甘汤16.温病证见: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等。
浅谈湿热证的辨治体会

适, 口苦 , 小便黄赤 等证 。 经胸片检查正
中医的一种特有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具有 仍 在 前 方基 础 上 去 夏枯 草 、 川牛 膝 、 龙 常 , 电 图及 心 畦 彩超 检 查 均 正 常 。 加 心 经西
其优 势之 处 。
胆 草 1g 地龙 1g 蜈 蚣3 。 2 后头痛 药 及 中药滋 阴 敛汗 剂治 疗 无效 。 其 形体 5、 2、 条 服 剂 观
诊。
上 。 此 断 为 肝 胆 湿 热 , 热 之 邪循 径 上 部 多 汗 而 言 。 如 《 证 治 裁 ・ 出》所 据 火 正 类 汗 攻 巅顶 而 致 头 痛 发 生 。 胆 互 为 表 里 , 肝 肝 记 载 : 当心 一 片 , 津 自汗 , 心 汗 ” “ 津 名 其
主诉 : 头痛4 月 。 个
湿 热证 是 中医 常 见的 病症 , 在许 多 外 菊 花 1g 葛根 2g 羌 活 1g 白芷 1g 黄 初 则 数 日1 , 后 渐 至 加 重 , 则 1 数 5、 0、 5、 5、 次 以 甚 d
感疾 病 和 内伤 杂 病 的 发 病 过程 中均 可 出 芩 lg 川牛膝 2 g 川芎 2g 丹参 3 g 川 次 , 午 后 为 甚 , 出 粘 衣 , 则 汗 出淋 5、 5、 0、 0、 以 汗 多
温病湿热证辩治

温病湿热证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
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
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
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
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
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
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
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温热论》舌诊浅议

《 温热论 》舌诊浅议
邵 冬珊
关键 词:《 温 热论 》 ;舌诊 ;中 医诊断 学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1 . 0 5 . 0 0 4 文 章编号 :1 6 7 2 - 2 7 7 9( 2 0 1 1 )- 0 5 ・ 0 0 0 6 — 0 I
第 2 0 9 1 1 卷 年 第 0 O 5 3 期 月 ・ 总 上 第 半 1 0 月 9 刊 期
[ 1 】北宋. 钱 乙. , J 、 儿 药证直 诀[ M】 . 南京: 江 苏科技 出版社, 1 9 8 3 : 2 1 . [ 2 ]北京 中医学 院. 黄帝 内经选 读『 M】 . 上海 : 上海 科技 出版 社, 1 9 8 7 : 5 . [ 3 ]南京 中医 院. 黄 帝 内经 灵枢 译释【 M】 . 上海: 上 海科技 出版社 , 1 9 8 6 : 7 . [ 4 】成都 中医学 院. 金 匮要 略选 读【 M】 . 上海 : 上海 科技 出版 社, 1 9 8 0 : 8 .
[ 9 】柴 中元 . 漫谈 肾 实证[ J ] . 山东 中医杂 志, 1 9 8 3 , ( 3 ) : 1 O .
( 1 0 ]吴协 兵. 肾无 实证 吗[ J ] . 四川 中医, 1 9 8 7 , ( 2 ) : 6 .
( 本 文校 对:方 文贤
收稿 日期:2 0 1 1 . o 1 . 2 1 )
从舌苔的润泽、舌质的色泽及舌的形态可洞察邪正盛衰, 把握疾病发展方向。 无论黄、白、 灰、 黑苔 , 若苔干燥者, 多为津亏热炽, 或火劫营阴。 舌绛而光亮者 , 为胃阴亡也; 舌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为肾阴竭涸 。 舌态也是叶氏舌 诊的重要 内容,如见色紫而肿大之舌,乃酒毒冲心所致 ; 绛而短缩之舌 ,为肾气衰竭 ,属难治之证。 4 指导辨证救治 《 温 热论》十 分重视舌诊,如对脘腹或痛或胀辨证 立法处方时, 提出 “ 必验之于舌 ” , 或用开泄, 或用苦泄, 或用下法,其舌诊 的辨证堪称 一绝。如见黄苔或浊苔始 可随证用小柴 胡汤或泻心汤;若 白而燥 ,或黄 白相兼 , 或灰 白不渴 , 均不是苦泄之征 ,当用宣通气滞的开泄法; 即使黄浊苔 ,若其光滑且松浮无根者 ,是湿热 内阻而中 气 已虚 ,苦泄 当禁 。至于下法 ,若不见黄甚 ,或如沉香 色 、灰黄色 、老黄色等诸 苔,则不宜用之 ,并示医者从 湿聚太阴、或寒湿错杂、或气壅为胀 中求治。温病舌诊, 辨之准确 ,可截 断病势 。如绛舌多为热入心营 ,但尚须 验苔 ,若中兼黄 白色 ,知气分之邪未完全入营,及早泄 卫透营可阻邪气入包络 ;若苔 自如积粉而滑是秽 浊内阻 膜原,热邪 内遏 ,透解当为首务 ,免成难救之患。《 温热 论》舌诊 中亦蕴藏着祖 国医学 治未病 的思想,如对斑出 而热不解者 ,提 出治 以甘寒,同时强调当参合舌诊 ,如 有肾水不足之征 , 当于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 “ 务在先 安未受邪之地” 。舌诊还可预测病势 ,如初病舌就干 , 兼 见 神昏者 ,属人体正气 大虚 ,邪热 内陷的 “ 内匮”证,
湿热证辨治

保健知识
运动锻炼:适量运动,促进 身体新陈代谢,排出湿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 内空气新鲜,避免潮湿环境
饮食调理:多食用清淡、易消 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食 物
中药调理:可适当使用一些具 有祛湿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注意事项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等,以促进身体 新陈代谢
精神调养:保持心情舒畅,避 免情绪波动,可进行放松训练
针灸治疗湿热证的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湿热证的案例分析 和经验总结
饮食调理
多吃清淡食物, 如蔬菜、水果 等,以保持肠
胃通畅。
避免食用过于 油腻、辛辣、 刺激性食物, 以免加重湿热
症状。
多喝水,保持 充足的水分摄 入,有助于排
毒去湿。
适当食用具有 清热利湿作用 的食物,如绿 豆、冬瓜、苦
瓜等。
运动方式: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慢跑、游泳等
注意事项:根据个体差异,选择 合适的方法
湿热证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湿热证中药治 疗原则:清热 利湿,分消走
泄
中药方剂:四 妙散、茵陈蒿
汤等
中药治疗的优 势:副作用小,
疗效稳定
中药治疗的注 意事项:需在 医生指导下使 用,注意药物
配伍禁忌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湿热证的方法和步 骤
针灸治疗湿热证的疗效和注 意事项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 乏力等
湿热证的辨治原则
湿热证辨治原则:清热利湿
清热利湿
常用方剂:三仁汤、八正散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龙 胆草等
注意事项:清热利湿药物多苦寒, 易伤脾胃,需中病即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燥而中厚者为土燥水竭等 。
3 湿热证的治疗
叶氏根据湿邪在湿热证演变的主导作用 ,立化湿清
热为法 ,在清热之同时重视祛湿 ,使湿去热孤 ,则其热易
祛 。例如 “: ……挟湿加芦根 、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 ,
或渗湿于热下 ,不与热相搏 ,势必孤矣”“, 若白苔绛底者 ,
湿遏热伏也 ,当先泄湿透热 ,防其就干也 。勿忧之 ,再从
之 。”。倡用通阳法 ,即“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则气
机宣通 ,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 。
第 22 卷 第 9 期 2004年9月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22 No . 9 Sep . 2 0 0 4
《温热论》湿热证辨治浅论
刘 林
(湖北中医学院 ,430061 ,湖北武汉/ / 男 ,1968 年生 ,讲师)
气更伤 ,导致气化不行 ,则湿邪难祛的特点 。叶天士强 中
调 ,治湿须顾护阳气 。“面色白者 ,须要顾其阳气 ,湿胜则
医 药
阳微也 ,法应清凉 ,然到十分之六七 ,即不可过于寒凉 ,恐
成功反弃 ,何以故耶 ? 湿热一去 ,阳亦衰微也”。“若光滑 1 689
者 ,乃无形湿热中有虚象 ,大忌前法 ……恐其中有湿聚太 学 阴为满 ,或寒湿错杂为痛 ,或气壅名温热 ,实分温热类和湿热类 ,且论及湿 邪的条文约 14 条 ,占内容的 37 %之多 ,其中叶天士对温 病中的湿热辨治有较全面而精辟的论述 。笔者拟对叶氏 《温热论》湿热证理论与证治经验作初步探讨 。 1 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叶氏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外湿与内湿两个方面 。两 者对湿热性温病的发生都有一定作用 ,外因是发病的主 要原因 ,内因是发病的内在依据 。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 候环境的影响 ,如“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指出了江南及沿 海地区因地势卑下 ,地处水域或临海 ,气候潮湿 ,每易致 湿邪为患 ,容易发生湿热性温病 。实际上 ,在这里叶氏将 其视作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性 因素 。所以 ,提出了“湿热之气”、“暑湿热气”、“秽湿”等 概念 ,代表了某一类外感病邪的属性及其致病条件 。而 内湿的产生与体质 、脾胃功能及饮食关系密切 。叶氏举 “酒客里湿素盛”为例 ,说明凡恣食生冷 ,过食肥甘而损伤 脾胃 ,或素体肥胖 、痰湿过盛者 ,影响脾胃健运 ,多有湿邪 蕴藏于里 ,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内因 ,阐述了内湿是湿 热性温病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 。在湿邪的发病机理方 面 ,叶氏强调 ,湿邪为病多是内外合邪 ,即素有内湿者易 感受外湿 ,外湿入侵人体后又必与内湿相合 ,并进一步影 响脾运而助内湿 ,如“外邪入里 ,里湿为合”,说明湿邪发 病中外湿与内湿互相影响 。内外湿相合 ,实质是指外湿 为致病的主因 ,内湿为发病的内在条件 。这一发病学思 想也是当今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研制的指导思想 。不仅 指出湿邪在湿热证发病的重要作用 ,并论述了温病湿热 证病势缠绵 、病程中传变较慢 ,变化较少 ,往往流连气分 阶段的致病特点 。 2 湿热证的诊断
里透于外 ,则变润矣 。”。根据脏腑 、三焦在水液代谢中的
作用注重宣通肺气 ,恢复脾胃气机的升降功能 ,通利三焦
气机 ,使气化则湿化 。或开泄流气化湿如“虽有脘部痞
闷 ,宜从开泄 ,宣通气滞 ,以达归于肺 ,”,或“苦泄”辛开苦
降清热化湿“ ……当用苦泄 ,以其人腹近也 。必验之于
舌 ,或黄或浊 ,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 ,随证治之 ;或白不
摘 要 :探讨叶天士《温热论》对温病湿热证“内外合邪”的病因观和强调脾胃在湿热演变中重要地位的 病机观 ,以及对湿热证的三焦分部诊断分型和“湿去热孤 ,重在祛湿”“、三焦分治 ,重在脾胃”的治疗学思想 。 关 键 词《: 温热论》; 湿热证 ;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 R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5276 (2004) 09 - 1689 - 01
燥 ,或黄白相兼 ,或灰白不渴 ,慎不可乱投苦泄 。”;或分消
上下 “, ……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随证变法 ,如近时杏 、朴 、
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即提示湿邪在上焦 、中焦 、
下焦时分别采用开上 、宣中 、导下之法 ,使气机宣通 ,湿邪
得化 。并抓住湿热证虽以中焦脾胃为主 ,但有蒙上流下
之势的特点 ,治脾胃为主兼顾三焦 ,故开上 、宣中 、导下之
对于湿热证的诊断叶天士根据邪犯部位将其分为湿 邪犯上 、湿阻中焦 、湿在下焦 。湿邪犯上即主要病位在头 面清窍 、咽喉以及上焦肺及心包 。“湿与温合 ,蒸郁而蒙 蔽于上 ,清窍为之壅塞 ,浊邪害清也”,表现为湿邪壅塞头 面清窍的症状特点 ;湿阻中焦即湿邪的主要发病部位是 在中焦脾胃 ,可见脘痞 、呕恶 、便溏 、汗出热解 、继而复热 或发黄疸等症状 ;湿在下焦即主要指湿邪阻于肠道或膀 胱 ,湿邪在肠道可致大便溏或溏而不爽 ,湿邪在膀胱可出 现小便不利 、涩痛或溺闭等症状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湿 热的轻重分为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三种病症类
法常三法或两法同用 。对脾胃湿热兼有湿邪在表则佐以
宣表化湿 ,如藿香 、蔻仁等芳化之品 。对湿热狭滞阻结肠
道的 ,叶氏提出轻法频下之法 “: 此多湿邪内搏 ,下之宜轻
……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 ,必大便硬 ,慎不可再攻也 ,
以粪燥为无湿矣”。不仅祛邪 ,也顾护正气 。针对在湿热
病的治疗中 ,由于患者体质或过用寒凉之品 ,往往易使阳
型 ,尤其重视从舌苔来区别各类不同的证候表现 。如“白
厚而干者”为胃燥气伤 ;白苔绛底为湿遏热伏 ;白苔不燥
而闷极为脾湿盛 ;白苔黏腻. 吐出浊厚涎沫 ,口必甜味者 ,
为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 ,困于脾土 ;白苔白如碱者 ,为胃
中宿滞夹浊秽郁伏 ;舌苔黄浊为有形湿热或痰热互结中
焦 ;舌苔黑如烟煤隐隐而口渴烦热者 ,为胃中燥热 ;苔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