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证的辨证治疗
中医对湿热痰瘀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湿热痰瘀的辨证论治湿热痰瘀是中医学常见的一种辨证类型,通常表现为身体内湿气与热气湿热蕴结,加上痰瘀停滞,导致身体不适。
对于这种辨证,中医师会通过仔细辨证,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对中医如何辨证论治湿热痰瘀进行探讨。
一、辨证中医辨证是指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结合中医理论对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对于湿热痰瘀的辨证,中医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观察湿热痰瘀的体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沉重、气滞、胸闷、口苦等症状。
舌苔可能会偏黄,脉象可能会偏滑、偏弦。
2.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湿热痰瘀的发病与饮食、环境、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师需要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辨证。
3. 判断湿热痰瘀的分型:湿热痰瘀可以分为不同的型态,如湿热型、痰瘀型等。
中医师需要通过辨证判断患者所属的具体分型,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论治1. 祛湿热:湿热是湿热痰瘀的主要表现之一。
中医师可以采用一些祛湿热的方法,如使用败火散、龙胆泻肝丸等中药方剂。
2. 活血祛瘀:瘀血的堆积是湿热痰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中医师可以通过活血祛瘀的方法,如使用桃仁、红花等中药,以促使瘀血的消散。
3. 祛痰化痰:痰湿是湿热痰瘀的典型症状之一。
中医有许多能够祛痰化痰的药物,如羚羊角、半夏等,可以帮助患者排除痰湿。
4. 调理脾胃:脾胃是湿热痰瘀的发病基础,中医师通常会针对脾胃功能进行调理。
可以使用山楂、白扁豆等药物,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5. 调节情绪:情绪不稳定和压力过大也会导致湿热痰瘀的加重。
中医师可以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放松,如参与气功、太极拳等活动,以舒缓身心。
三、饮食调理中医治疗湿热痰瘀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
以下是一些中医师通常推荐的饮食原则:1. 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容易加重湿热痰瘀症状,应尽量避免食用。
2. 增加纤维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促进排便和湿热的排出。
中医护理:湿热蕴结的辨证施护

①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②要关心、耐心体贴患者的痛苦,给予安慰,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③证见尿色鲜红可用白茅根30g,竹叶10g,车前草30g煎汤代茶饮。
④饮食方面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多饮开水,忌食炙搏、肥腻、海腥、虾、蟹、羊肉等物,以免尿血加重。
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小便的次数,血尿的浓淡,有无血块,并详察全身状况,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短息微,脉细微弱为气血亏虚,气随血脱之证候,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
⑥可配合针刺膀胱俞、中极、曲泉、血海,达到止血目的。
中医辨证案例

中医辨证案例患者男性,年龄48岁,主诉:腹痛腹胀,纳差,大便干燥,舌苔上黄下干,脉细数。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中医的脾胃湿热证类型。
脾主运化,脾胃湿热导致消化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腹部胀痛,大便干燥。
同时,舌苔黄色厚重,脉细数都是湿热内蕴的表现。
辨证要点:1. 湿热内蕴: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干燥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2.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纳差,舌苔厚重,脉细数等。
3. 针对脾胃湿热证的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药组成: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汤荆芥穗3g,薏苡仁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芩5g,厚朴10g,生石膏30g,甘草6g。
辨证依据:1. 湿热内蕴:荆芥穗具有发表解表,扩郁散结的作用;薏苡仁能利湿健脾,清热通阳;白术健脾,祛湿除痰;茯苓则具有利水除湿,健脾益胃的功效;黄芩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作用;厚朴能止泻,祛风湿;生石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功效。
2. 脾胃虚弱:甘草有补养脾胃,调和药性的作用。
处方理由:该方药中的荆芥穗、薏苡仁、白术、茯苓等具有祛湿清热,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同时改善脾胃湿热的症状。
而黄芩、厚朴、生石膏的清热燥湿,止泻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减轻患者腹痛、大便干燥等消化系统症状。
甘草则可以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加强整个方剂的功效。
辨证治疗计划:患者口服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汤,每日3次,每次一剂。
同时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
随访与评估:每周随访患者一次,观察症状的变化及舌脉情况。
随访时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是否有进一步的改善。
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方剂的剂量和疗程,直到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
脾胃湿热如何辨证治疗

脾胃湿热如何辨证治疗关键信息项:1、脾胃湿热的症状表现舌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化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便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体其他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证方法中医四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检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治疗原则清热利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理脾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治疗方法中药治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灸治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食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起居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脾胃湿热的症状表现111 舌苔脾胃湿热患者的舌苔通常表现为黄腻苔,舌苔厚而湿润,颜色发黄,质地较为油腻。
这是由于湿热内蕴,熏蒸于舌面所致。
112 脉象脉象多为濡数或滑数。
濡脉表示湿邪偏重,数脉则反映有热象,滑脉往往提示体内有痰湿。
113 消化症状常见的消化症状包括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腐吞酸等。
湿热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出现上述症状。
114 二便情况大便多黏滞不爽,或便溏而臭秽,小便短黄。
湿热下注肠道和膀胱,影响了二便的排泄。
115 身体其他表现患者还可能有口干口苦,口臭,皮肤油腻,易生痤疮,肢体困重,心烦失眠等表现。
12 辨证方法121 中医四诊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脉象等。
浅谈湿热证的辨治体会

适, 口苦 , 小便黄赤 等证 。 经胸片检查正
中医的一种特有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具有 仍 在 前 方基 础 上 去 夏枯 草 、 川牛 膝 、 龙 常 , 电 图及 心 畦 彩超 检 查 均 正 常 。 加 心 经西
其优 势之 处 。
胆 草 1g 地龙 1g 蜈 蚣3 。 2 后头痛 药 及 中药滋 阴 敛汗 剂治 疗 无效 。 其 形体 5、 2、 条 服 剂 观
诊。
上 。 此 断 为 肝 胆 湿 热 , 热 之 邪循 径 上 部 多 汗 而 言 。 如 《 证 治 裁 ・ 出》所 据 火 正 类 汗 攻 巅顶 而 致 头 痛 发 生 。 胆 互 为 表 里 , 肝 肝 记 载 : 当心 一 片 , 津 自汗 , 心 汗 ” “ 津 名 其
主诉 : 头痛4 月 。 个
湿 热证 是 中医 常 见的 病症 , 在许 多 外 菊 花 1g 葛根 2g 羌 活 1g 白芷 1g 黄 初 则 数 日1 , 后 渐 至 加 重 , 则 1 数 5、 0、 5、 5、 次 以 甚 d
感疾 病 和 内伤 杂 病 的 发 病 过程 中均 可 出 芩 lg 川牛膝 2 g 川芎 2g 丹参 3 g 川 次 , 午 后 为 甚 , 出 粘 衣 , 则 汗 出淋 5、 5、 0、 0、 以 汗 多
中医辨证湿热寒热虚实的区别

中医辨证湿热寒热虚实的区别中医辨证湿热、寒热、虚实的区别中医辨证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辨别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因,确定病机,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辨证中,湿热、寒热和虚实是常见的证候类型。
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合理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一、湿热湿热是一种病理表现,常见于外感病毒感染、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等引起的疾病。
湿热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症状包括口苦、口渴、咽干、便秘、尿短赤黄、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有滑数之象。
患者会感到口干舌燥,尿频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精神萎靡,容易疲乏和烦躁。
在治疗湿热证时,中医师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方法,配合合适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
二、寒热寒热证是病机以寒邪或热邪为主的证候,比如感冒时的寒热证候。
寒热证的特点是阳气不足,寒邪或热邪伤及气血,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身体酸痛、恶寒、畏寒、兼有恶心呕吐等,舌苔白腻、脉象浮缓。
中医治疗寒热证一般采用温阳祛寒、清热祛热的方法,患者需要保暖防寒,避免进食寒凉食物。
三、虚实虚实是中医辨证里最基本的对立概念,区分疾病证候的虚实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虚证是指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功能失调,表现为脏腑功能减退,症状轻微,比如乏力、懒言、面色苍白、舌质淡暗、脉象虚弱等。
中医治疗虚证主要着重于调补治疗,比如通过补气血、调理脏腑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实证则是指体内的病理变化过程,常伴有炎症等病理反应,症状明显,比如疼痛、红肿等,舌苔黄厚,脉象强实。
中医治疗实证一般采用清热解毒、疏散风寒等方法,以改善患者症状。
综上所述,湿热、寒热和虚实是中医辨证中常见的证候类型。
通过仔细观察病症、辨明湿热、寒热和虚实的区别,才能确立准确的辨证治疗方法,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因此,中医辨证中对湿热、寒热和虚实的认识至关重要,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如何评估肺部湿热证的症状特点

中医如何评估肺部湿热证的症状特点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对于肺部湿热证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认识和评估方法。
肺部湿热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医证候,它的出现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肺部湿热证。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湿热是指湿邪与热邪相互交结、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病理状态。
当这种湿热之邪侵犯肺部时,就会导致肺部湿热证的出现。
在症状表现方面,肺部湿热证患者常常会有咳嗽的症状。
这种咳嗽往往是连声重浊,感觉咳得比较费力,而且痰量较多。
痰的质地通常是粘稠的,颜色多为黄色或者黄绿色,有时甚至会带有腥味。
这是因为湿热邪气煎熬津液,使得痰液变得浓稠且有异味。
发热也是肺部湿热证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升高,而且这种发热往往是午后热甚,就像一天中到了午后,热度会更加明显。
同时,还可能伴有身体的沉重感,感觉四肢发酸、无力,整个人都懒得动弹。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阻碍了气血的运行,导致身体的经络不通畅。
在呼吸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的现象。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壅塞于肺部,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使得呼吸变得不顺畅。
除了上述症状,肺部湿热证的患者还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
就好像胸口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让人感到憋闷不适。
这种胸闷往往与湿热邪气阻滞气机有关,导致胸部的气血运行不畅。
在舌苔和脉象上,中医也有相应的评估依据。
肺部湿热证患者的舌苔多为黄腻苔,舌苔看起来比较厚,而且上面覆盖着一层油腻的黄色物质。
脉象则多为滑数脉,摸起来脉象圆滑流利,跳动的频率较快。
中医评估肺部湿热证还会考虑患者的饮食和二便情况。
如果患者平时喜欢吃辛辣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或者长期居住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热内生,进而引发肺部湿热证。
在大小便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小便短赤、大便溏泄或者黏腻不爽的情况。
小便短赤是因为湿热下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大便溏泄或者黏腻不爽则是由于湿热之邪损伤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对于肺部湿热证的评估,中医还会注重整体的观察和综合判断。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docx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阻滞,三焦不,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受到障碍,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胃之中,于回,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下焦,水溢水”。
《沈氏尊生·海藏》一步指出:“上焦如,不散喘⋯⋯;中焦如,不利留不散,久中⋯⋯;下焦如,不利⋯⋯”都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病,湿郁蒸,湿弥漫于三焦之中,留于气之分,且湿中,湿裹,如油入面,解分。
而以湿依附,湿不去不清,湿去不能独存。
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分离,是治湿病的关。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三焦,通阳化气祛湿,是治湿病的重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证的证治12009-02-25 06:14分类:温病专辑字号:大中小一杨俊耀一、概述湿热证是由于感受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而成,“湿遏热伏”“湿热交蒸”病变的概称。
多因外感邪气,或素喈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干不欲饮,胸闷腹胀,不思饮食,或面黄周身发黄,皮肤发痒,大便溏泄不爽,小便赤而不利,女子带下黄稠、秽浊有味,舌苔腻,脉濡缓或濡数。
湿热证中的病证在临床上,由于病因病机之不同,体质阴阳之差异,治疗方法之正误,以及个体的易趋性和病理机转的顺逆之变,故虽统属湿热证大纲,然大纲之中又含小纲,小刚之中又分细目,另外又有与该证存有同类证和疑似证的相映生辉,这些充分地体现出了该证的繁杂性和复杂性,从而令医者鉴别要难,辨证之棘手。
湿热证在其一般演变的过程中,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表现为湿重热轻;湿热逐渐化燥,出现湿热并重现象,甚则转化为热重于湿。
湿热证初起,湿热郁其气分,病变虽以太阴脾、阳明胃为主,但其病部邪系可弥漫三焦,波及其它赃腑,而出现多种征象,如:肝经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湿热郁于经络证、湿热弥漫三焦证、湿热化燥证、湿热泄泻证、湿热下痢证、湿热毒盛证、阳明湿热证、阳明湿热里实证、阳明湿热兼表证、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冲任证、皮肤湿热证、肝胆湿热犯耳证、肉轮湿热证、气轮湿热证、风轮湿热证、水轮湿热证等大纲之中的小纲证候。
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湿阻气分证、暑湿困阻中焦证、胆热证、胆郁痰扰证、湿遏热伏证、热极生风证、暑湿郁蒸证、暑湿挟滞证、太阳热扰胸膈证、太阴寒湿郁结证、热结旁流证等类似证和疑似证的存在。
《医林绳墨》谓:“如湿胜者,当清其湿;热胜者,当清其热,不可以热治,使湿愈重;热胜其湿,不可以湿治,使热愈大也。
然则初谓其湿,当以利水清湿为要,使其湿不得以成其热也。
久而湿化为热,亦不得再利其湿,使热反助其胜也”。
此乃先贤旧说,虽对湿热证之湿重热轻,热重于湿等之治法有参考意义,但笔者我认为不为全对,正确的自当是湿热俱清。
由于湿热病证,虽有湿热证初起,湿热郁其气分,病变虽以太阴脾、阳明胃为主,但其病邪系可弥漫三焦,波及其它赃腑,而出现多种征象,但其治法总离不开分消湿热,既治湿又治热,即治湿不遗忘治热,治热不忽视治湿。
其中又得分析其湿重热轻,热重于湿等侧重病情及各种变证。
并且对于湿热证中的不同证型在立方遣药时,绝不可平均使用祛湿药和清热药,机械地去进行治疗,否则不易获得满意的疗效。
而在于三七或四六开用药,并酌加兼证药。
基于上述的认识,湿热证临床上大体治法是:初起内外合邪,湿遏卫气时,宜芳香宣透以化表里之湿,表证解除后,则宜宣化气分湿浊,并视症状兼佐清热。
湿热化热而出现热重于湿,自以清热为主,兼及化湿。
湿热完全化热化燥,即以化燥化热论治。
湿热证的辨证分型,能是医者初步辨别出湿邪与热邪之熟轻熟重,以便对清热药和利湿药的选用相应地有所侧重。
辨别湿热之偏轻偏重,最简单且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问口渴。
若湿重热轻者,舌苔白且腻,口淡不渴;湿热并重者,舌苔黄厚腻,口渴不欲饮,或口渴而喜热饮;热重于湿者,舌苔黄微腻或黄燥不腻,口渴明显而欲饮。
清热药与利湿药大多数为寒凉之品,属于“阴柔”之药物,其性凝重粘滞,守而不走,较难以运化而影响疗效,而且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
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酌情配伍温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桂枝等属于“阳刚”之药物(即使属于热重于湿也不例外)。
以促使气机的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药物的运化,同时也保护了脾胃功能,从而提高了疗效。
这从王孟英的著名方剂如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方剂中,即可体会到这一点。
这是中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奇妙之举!使用清热利湿药通利小便,难以避免地会耗伤津液。
所以,运用清热利湿法时应该适可而止。
素体阴虚液亏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养阴生津之品。
不兼湿邪或湿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湿热证多为冒雨淋湿,或感受湿热之气所致。
好发于长夏初秋,此时雨水较多,气侯闷热,湿蒸热郁,体弱之人每易感受湿热之邪而患本证。
临床上若见湿热为患,常须忌食油腻、厚味之品,恐助内湿,应以清淡食品为宜。
由于湿性粘滞难除,故既使是湿温之邪在表,亦决非可望一表而除或一清而退。
因此,有“湿温忌汗”之说,大发其汗,常致津液耗而湿不除。
故而需通过芳香宣透之法,使腠理疏达,气机畅通,才可微微汗出而解,庶无湿热稽留之弊。
湿热初愈之时,往往余邪缠留不尽,其时既需药治,亦需谨慎饮食。
《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在临床上湿热初愈,其时胃纳转佳,由于饮食过多,或进厚味过早,往往病情反复,故患湿热重症后,只可进清淡稀粥之类,经过一段恢复过程,始可酌增饮食。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侯之一,散见在临床各科,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
其临床表现亦各有特点,治法便不尽相同。
哪么在治湿热病症时,不仅必须抓住同一病性(湿热)的病证在病因、病位(病位不同,方证迥异)、病程(病程不同而治有法度)、病理(病理特点不同而证治有别)、病势(轻重缓急因势利导)、病机等的共性和个性,而更以辨析其方证之异同;注重疑似证和类证之间的鉴别,以求使湿热病证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医者理法方药客观科学,患者药简效宏。
二分述(一)、脾胃湿热证概念:脾胃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而形成的证候。
证因:本证可因饮食不调,膏梁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
主要临床表现: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泄而恶臭,小便短赤,面目或肌肤发黄,身热而汗出不解,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金匮要略心典·痉湿喝病》曰:“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机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
此则一是指由于脾胃素为阳虚,运化失职,湿从内生,外湿(外受时令之湿、涉水、冒雨或久居潮湿之地等)侵入,内湿与外湿互结郁久若化热而成湿热中阻。
湿热中阻,中焦不畅,则脾胃功能失调;二是长夏之际,湿热熏蒸,易发湿热疫毒,湿热疫毒乘虚侵入人体后从表入里,郁入肝胆,深入营血,导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以致不仅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黄,而且肝气不舒,日久必犯脾或犯胃,导致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调;另外常暴食膏梁厚味,引致湿热内蕴,导致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调。
以湿热导致的脾化升降功能失调,其可症见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泄而恶臭,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治法:脾胃湿热证,常见于泄泻、痢疾、湿阻、黄胆、水肿、鼓胀等疾病中,但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治法各有不同(详见临床应用)。
发病特点:脾恶湿,长夏主湿,暑令多湿。
因此,脾胃湿热证多见于夏令暑热季节,或久居湿地之人,素体脾虚,饮食不节,往往因湿邪为患而诱发本证。
证的转归:脾胃湿热证,治疗不得当,则易演变发展为其它证侯。
如脾胃湿热侵及大肠,则导致大肠湿热证,表现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状。
类证鉴别:1、寒湿困脾证与脾胃湿热证两证候均可因湿困脾胃,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机受阻而致,都可有脘腹闷胀,纳呆泛恶,腹痛便溏等症状。
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然其病性病性截然不同,脾胃湿热证属湿热内犯,或湿邪伤人,郁久化热;寒湿困脾证则湿从寒化,或素体脾胃虚寒,过食生冷瓜果而致病。
因此,脾胃湿热证必兼热象,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而不利,脾胃湿热熏蒸,郁而面目肌肤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寒湿困脾证之湿必兼寒象,大便溏泄,泻下清水,因寒湿滞于经脉,阻塞气机,常因湿溢肌肤而浮肿,脾为寒湿所困,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外荣,则肌肤面目萎黄不泽,此属阴黄,须与脾胃湿热引起的阳黄加以鉴别。
寒湿困脾证,可见口淡不渴,而脾胃湿热证则见身热口干,亦有助于鉴别。
2、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二证均属湿热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化生湿热而来。
但脾胃湿热证的病变部位主在脾胃,属中焦湿热,肝胆湿热证的病变部位主在肝胆,两者病位不同,临床上不难鉴别。
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且肢体困重,大便溏泄,泻而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证。
肝胆湿热证可见腹胀呕恶,纳呆,但主要见肝胆疏泄失常,胆气上溢的胁助脓痛,口苦,身目发黄,寒热往来,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等症。
妇女则见外阴痒痛兼作,带下黄臭,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3、胃热证与脾胃湿热证胃热证系热邪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成,而脾胃湿热证则为湿热互结,其发病与季节有一定关系。
胃热证因热郁胃中,胃脘呈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口干口渴喜冷饮,亦可因胃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呕血齿衄,舌红苔黄,脉滑数。
脾胃湿热证证见脘腹胀满,泛恶呕吐,身重等症。
二者临床表现不同,不难区分。
4、脾胃湿热证与湿阻气分证湿阻气分证常见于湿温、暑温、伏暑、温疫等兼湿的温病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肢体疲重、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尿赤便溏、舌淡红或滑腻,脉滑或濡缓等。
其是由湿邪内郁于气分,气之运行不利而水湿内蓄、阻闭清阳、气不运行所产生的上述的一系列症状。
该证常因外受时令之湿或冒雨、涉水、多饮、偏嗜肥甘等原因而致。
而脾胃湿热证因内伤所致,常由饮食失节、饮食停蓄于中,或过嗜酒食肥甘,壅生脾胃湿热引起,故见证极杂;或上攻为齿龈肿痛、口臭;或蕴结于中发为黄疸;或蒸于肌腠,发为痈脓、疮疖;面赤口臭、脘热便溏不爽甚或脂溢性脱发与皮炎等均所常见,无外邪入袭之初呈寒热、继则但热不寒等症状。
两证虽为中焦湿热,但后者重在脏腑,前者重在三焦气机,可资鉴别。
5、脾胃湿热证与暑湿困阻中焦证两证的病机均为脾胃蕴结湿热,故如脘腹痞闷、呕恶纳呆、便溏而不爽、尿短赤而不利等见症均相同,所区别者,内伤之脾胃湿热证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炙、多饮洒浆等者而致中焦湿热蕴结,外症常无发热,不似后者之发热属必见症;脾胃湿热证多见口苦口臭、面赤而无暑湿困阻中焦证之多汗、面垢等。
总之脾胃湿热证指内因而成,暑湿困阻中焦证由外因而成,症虽相似,机理不同,用药亦有异,详审可辨。
(二)、肝经湿热证概念:肝经湿热证,是湿热之邪蕴郁肝经,出现胁痛、口苦、黄疸、纳呆等症的概称。
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酒酪而致。
主要临床表现:黄疸、胁胀痛、饮食减少、口苦、恶闻荤腥,身困乏力。
若湿重于热,苔白腻微黄;热重于湿,苔黄腻,小便短赤,脉濡数或弦滑数。
病机分析:湿热侵犯肝经,凝滞气机,肝失疏泄,郁而不达,可殃及胆液受阻,疏泄不利,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如橘子色黄胆之阳黄,则多表现为一身面目悉黄,胁痛,口苦,恶闻荤腥,体倦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