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肠胃湿热
脾胃湿热怎么治疗?

脾胃湿热怎么治疗?如果我们在平时没有让自己的饮食规律化,同时平时少吃一些油腻的食物,那么很容易出现肠胃不适的情况,并且患有肠胃湿热的几率也会大大的增加。
虽然说肠胃湿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但是他常常容易被我们所忽略,这就导致不能够获得及时的治疗,造成身体痛苦加倍。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说说肠胃湿热有什么症状,平时我们应该如何辨别以及区分,同时还需要了解如何才能够令身体快速的恢复健康。
想要知道这些知识,那么就一起往下看吧!脾胃湿热有什么症状其实,脾胃湿热是一种中医方面的说法,是一种常见疾病,比较多出现在我们的胃肠消化道上面。
出现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平时吃饭不规律,同时饮食上也是过于油腻,这就容易导致身体热邪入侵,这样就出现了脾胃湿热。
这种疾病发病率很高,特别是在春季、夏季比较容易出现。
老中医告诉我们,这种疾病发病非常的快速,同时患有伴随有恶心想吐以及腹部阵痛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拉肚子的情况,并且大便黄褐色伴随有恶臭,小便则是发红并且比较少,患者也会变得心烦意燥,感觉身体沉重,甚至还有一些人出现皮肤。
眼睛等等出现橘子黄的颜色,而且口臭也会加重。
脾胃湿热的调理方法除了了解脾胃湿热有什么症状之外,为了令我们自己以及家人的身体更加的健康,那么了解这种疾病调理身体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要从日常的饮食方面着手调理之外,还应该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这样身体才能够更加的健康。
脾胃湿热的人可以选择茶疗进行调理,平时空闲的时候喝杯随草记脾泰茶(随草记埤泰茶),属于内调养生茶饮,内含白扁豆花,肉桂,生姜,大枣,茯苓等天然草本成分,能够给深度滋养脾脏,修复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的脾胃。
心情的调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好的心情不仅能够有效的治疗肠胃湿热的情况,同时对于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所以说,我们应该更加的关心自己,同时坚持锻炼、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这样心胸开阔了,体内的郁气自然就消除了,身体也更加的康健。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肠胃热艾灸哪里

肠胃热艾灸哪里文章目录*一、肠胃热艾灸哪里*二、脾胃热的原因有哪些*三、脾胃不好的症状有哪些肠胃热艾灸哪里1、肠胃热艾灸哪里1.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1.2、丰隆穴艾灸祛湿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
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1.3、解溪穴艾灸祛湿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1.4、三元穴艾灸祛湿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
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
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2、脾胃的重要性有什么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亲密。
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告诉记者,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3、脾胃不好的症状有哪些3.1、脸色发黄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
3.2、鼻头暗淡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脾胃热的原因有哪些1、外邪入侵因为个人的体制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脾胃湿热很大的原因就是体内外邪入侵,湿气进入体内如果不加以调理的话,长期以往下去就会伤害我们的脾脏健康,外感风寒和内蕴的湿气结合之后就容易出现湿热的情况,所以在平时注意保暖也是很重要的。
中医调理肠胃有哪些有效方法

中医调理肠胃有哪些有效方法肠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肠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因素,很多人都出现了肠胃不适的问题,如胃痛、胃胀、腹泻、便秘等。
中医在调理肠胃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调理肠胃的有效方法。
一、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肠胃的关键。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搭配,尽量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对于肠胃不好的人来说,应该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
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南瓜、小米等。
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的功效,可以煮粥、煲汤或者蒸熟后直接食用。
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的作用,可以和红豆一起煮成薏米红豆粥。
芡实能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可以煮粥或者煮汤。
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消炎杀菌、止痛,可煮南瓜粥或蒸南瓜食用。
小米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的功效,适合煮粥食用。
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肠胃状况选择合适的食疗方法。
比如,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多吃一些生姜、大枣、桂圆等温热性食物;胃阴不足的人可以多吃一些百合、麦冬、石斛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消化不良的人可以多吃一些山楂、神曲、鸡内金等消食化积的食物。
二、中药调理中药调理肠胃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根据肠胃不适的症状和体质的不同,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常见的调理肠胃的中药有白术、茯苓、陈皮、砂仁、木香、枳实等。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症状。
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胃脘胀满、便溏泄泻等。
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
砂仁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
木香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适用于脘腹胀痛、食积不消等症状。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很多人去看中医时,中医都说有肠胃湿热的症状,不过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肠胃湿热到底是怎么回事,要吃什么中成药才好的。
下面就让店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脾胃湿热吧,希望大家喜欢。
脾胃湿热吃的药人参健脾丸药物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
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药物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
孕妇慎用。
阿胶补血膏药物组成:为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等,其冲剂、口服液等制剂功用相同。
功能: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口服每次15-30克,早、晚各1次,温开水冲服。
本品为温补之剂。
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为人参、山药、茯苓、炒白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
功能:具有补益脾胃之功效。
口服每次4-石克,每日2-3次。
脾胃湿热的原因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这个病症的内在原因,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湿,结合亦成湿热。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肠胃湿热的症状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二陈汤的配方组成及剂量

二陈汤的配方组成及剂量
二陈汤,是一种中医经典药方,广泛用于治疗肠胃疾病和消化不良。
它是由陈
皮和厚朴两味药材组成而成,配比合理,效果显著。
下面将介绍二陈汤的配方组成及剂量。
二陈汤的配方组成
1.陈皮:陈皮为云南大蜜陈皮,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功效。
能促
进消化,缓解胃部不适。
2.厚朴:厚朴又名大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脾、胃经。
有温中化湿、
理气止痛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和湿热蕴结等症状。
二陈汤的剂量
•陈皮:6克
•厚朴:9克
二陈汤的制作方法
1.取陈皮6克,厚朴9克。
2.将药材洗净后放入煮沸的清水中,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
3.待汤剂煎煮成约半量时,即可离火,滗去渣滓,取汁饮用。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二陈汤主要适用于肠胃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如腹胀、胀闷、胃痛、恶心、呕
吐等症状。
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功效,能够改善肠胃功能,促进消化,缓解不适。
总之,二陈汤是一味经典的中药方,配方简单,剂量明确,制备方法也较为简单。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肠胃不适的情况,可以考虑适量饮用二陈汤,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当然,在服用任何中药前,最好还是咨询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肠胃的良方

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肠胃的良方导言:中医保健久负盛名,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保护和调理肠胃方面也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保健中使用的中药调理肠胃的良方。
一、养胃汤养胃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调理肠胃的方剂。
它由黄连、山药、茯苓等多种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胃的作用。
这种中药方剂能够缓解胃痛、恶心、胃胀等不适症状,提升消化系统的功能。
临床实践证明,养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枸橼代茶枸橼代茶是一种温和的中药调理肠胃的方法。
它以枸橼皮为主要成分,配合其他草药如茴香、陈皮等。
这种中药能够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和排出,改善肠胃不适。
此外,枸橼代茶还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对于工作压力大、精神疲劳的人群也有辅助作用。
三、祛湿茶祛湿茶是中医保健中用于调理肠胃的中药之一。
由荷叶、苦参、白术等天然植物制成的祛湿茶,可以有效排除体内湿气。
湿气在肠胃中滋生容易导致腹胀、泄泻等不适症状,通过饮用祛湿茶,可以改善湿气积聚的情况,增强肠胃的正常功能。
四、化痰丸化痰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方剂,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它由瓜蒌实、莱菔子等多种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化痰、调理肠胃的功效。
该中药方剂适用于湿热困脾型的消化不良、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五、薏苡仁粥薏苡仁粥是一道常见的中医调理肠胃的食品。
薏苡仁是一种具有健脾利湿、消肿利尿的药物。
将薏苡仁煮熟后磨成粉,加入水中煮粥。
食用薏苡仁粥可以改善湿气积聚、腹胀、腹泻等症状,对于慢性腹泻、湿气重的人群特别适用。
结语:中医保健中药调理肠胃的良方众多,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为重要。
在饮食习惯上,应保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同时,避免寒冷、辛辣、油腻等食物,有助于维持肠胃健康。
最后,有肠胃不适的人群,应及时咨询中医师,以便进行个体化的中药调理方案。
肠胃湿热重怎么解决

肠胃湿热重怎么解决
肠胃湿热重可能会使我们自身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很多孩子经常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可能会给我们孩子带来很大疼痛感的,同时会影响到我们孩子对于营养的吸收,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一定要尽快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熟悉一下肠胃湿热重的解决方法吧。
建议经常喝红豆薏米粥或者土茯苓祛湿汤加按摩小腿肚子
上的承山穴,就是简单有效的去除脾胃湿气的方法。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少动、饮食不节制及压力,造成湿留体内.
以中医而言,会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做为祛湿法宝。
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
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
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号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饮水之意。
以上介绍的肠胃湿热重的解决方法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日常尽量多喝一些汤,汤具有非常不错的解决肠胃湿热的效果,千万不要盲目的吃一些膨化食品,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们,膨化食品中富含的添加剂对于我们是肠胃伤害非常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肠胃湿热概述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
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
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
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病因湿热证的形成有四个方面原因:1.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
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
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
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湿热蕴结的病因。
3.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
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
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
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
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
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引起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湿热证,如感受外来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导致湿热郁阻肝胆,形成肝胆湿热证;如湿热外邪侵犯人体,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湿热内蕴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则成大肠证;若感受外来湿热之邪,侵袭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小便异常,则成膀胱湿热证。
若湿热流注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则形成湿热痹证。
临床表现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鉴别诊断1.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2.寒湿证主要表现为脘闷纳呆、恶心呕吐,腹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腰腹肢体冷痛、少腹凉感,疼痛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舌苔白、脉沉紧或弦紧、濡缓。
辨证施治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疮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1.脾胃湿热证证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
治则:清热化湿。
主方:藿朴夏苓汤。
方药: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或用王氏连朴饮。
方药:厚朴、姜汁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肝胆湿热证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龙胆泻肝汤。
方药:龙胆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等。
3.大肠湿热证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等。
治则:清热利湿、行气导滞。
主方:白头翁汤。
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藿香等。
4.膀胱湿热证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八正散。
方药:金钱草、车前子、木通、淡竹叶、大黄、益母草、泽泻、茯苓、扁蓄、石苇等。
5.湿热痹证证候: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宣痹。
主方:白虎加术汤。
方药:苍术、石膏、知母、粳米等。
预防1.日常保健湿热证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饮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少喝酒(湿热之性最大)。
少吃肥甘厚味。
饮食清淡祛湿。
特别要戒除烟酒。
多食祛湿的食物。
多食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花茶等。
2.食疗(1)材料:乳鸽、山药、茯苓、枸杞、桂圆、莲子、红枣、薏苡仁。
做法:老火炖3个小时。
功效:养心、健脾、补肾、益气、祛湿。
(2)材料:板蓝根、猪腱、姜1片、蜜枣半粒。
做法:清洗猪腱(即猪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
用水冲洗一下板蓝根片,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保温至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3)材料:土茯苓、水蛇仔、红枣两粒、姜1片。
做法:水蛇当刂好切段,洗干净,飞水(用热水稍微煮一下)待用。
然后把土茯苓刮皮、切片。
再把红枣、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炖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4)材料:鲜桑叶、猪腱肉、蜜枣半粒、姜2片。
做法:清洗猪腱肉,切成大片。
用水冲洗一下鲜桑叶,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5)配料:鲤鱼1条,鲜竹笋,西瓜皮,眉豆,生姜、红枣各适量。
特色:祛湿降浊,健脾利水。
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少;及高血压有湿热脾虚证候者。
竹笋是一种低脂、低糖、多纤维素的食品,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操作: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
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6)配料:中大泥鳅,鸡胸脯肉,猪小排骨,玉米须,葱1根,生姜数片。
盐少许,麻油数滴。
泥鳅味甘性平,可补中益肾,可祛湿消渴;玉米须味甘性平,可平肝清热,可利尿祛湿。
与猪小排骨、鸡胸脯合炖,对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疔疮热毒、高血压、黄疸肝炎等有一定疗效。
操作:将泥鳅剪开腹部,洗净,用沸水氽过,捞起,沥干。
猪小排骨斩块,装入砂锅,上置泥鳅。
放入姜、葱,加入适量沸水;玉米须用纱布扎紧,也置入砂锅内。
用文火煲至五六成熟时,放入鸡胸脯肉丝,继续煲至熟烂为度。
食用时除去姜、葱、玉米须,加入盐、麻油调味。
(7)配料:黄豆(大豆),肉排骨。
此汤有除湿热、祛湿气、肠胃燥结、解毒、治疗脚气、湿痹等功效。
黄豆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等,少食长食有益,多食则令人肥胖。
操作:黄豆先浸15分钟,肉排骨洗净后用少许盐腌搽半小时,然后斩开放入煲中,加入黄豆、水4至5碗,文火煲至2小时,豆稔即汤成。
(8)配料:白茅根、玉米须、红枣、猪小肚。
此汤可祛湿消肿。
操作:将猪小肚洗净切块,用盐、生粉拌擦,再冲洗干净。
先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清水中冲洗。
红枣去核后,与白茅根、玉米须一起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与猪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8碗左右。
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可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生油。
(9)材料:淡菜(洗净),淮山药,肇芡实,山斑鱼约(用隔渣袋包好)。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清肺热,除痰火,利尿去湿。
适应证:肺脏燥热,口淡舌白,喉痒,小便色黄,大便不畅等。
(10)材料:大豆芽菜,节瓜1个,沙丁鱼(或大眼鸡鱼),生姜。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1小时,调味饮用。
功效:清热解湿,预防喉炎。
适应证:身体烦热,咽喉痛,小便赤热等。
(11)材料:老黄瓜(去核囊)陈皮,粳米,鲜鸭肾2个(先出水)。
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饮用。
(12)材料:节瓜,生薏米,淡菜(洗净),陈皮。
即节瓜薏米淡菜汤,功效清暑利湿,健脾开胃。
适应证:精神困倦,小便不畅等。
制法:适量清水,煲约1小时半,调味饮用。
(13)平安茶:绵茵陈,川忍冬,川加皮,夏枯草,藿香,甘草,谷芽。
可温和去湿、解热、消滞、滑大便。
做法:3碗半水煎至1大碗服用,具有去湿消滞、清热、平肝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