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湿热中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疾病。
湿热内蕴是指机体内湿邪与火邪相交相搏,阻滞了正气的运行,导致脾胃湿热,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1.苦参瞿麦汤:组成:苦参12克,瞿麦12克,赤芍12克,以及黄芩12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适应症: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湿疹、痈疽、疮疡等。
2.五味消湿汤:组成:防风9克,苦参9克,瞿麦9克,黄芩9克,连翘9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适应症:适用于痈疮疡肿、浮肿、湿热感冒等症状。
3.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15克,大葱4根,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痢疾、呕吐、热毒病症等湿热内蕴引起的症状。
4.金银花连翘汤: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薄荷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5.海藻泻火汤:组成:海藻100克,连翘20克,瞿麦20克,黄连10克,神曲30克,珍珠母30克。
功效:清热泻火、利湿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痰火郁滞、便秘、小便短赤等症状。
6.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10克,栀子9克,瞿麦10克,芦荟30克,大黄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泻火。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口腔疮疡、湿疹、痈疡等症状。
7.大青皮承气汤:组成:大青皮30克,立时茶30克,车前子30克,厚朴15克,白芍15克,白术3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通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大便干结、尿黄等症状。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剂量的使用,并注意是否有过敏现象。
若有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老中医:二妙丸,身体下部湿热病变的要方

【名方出处】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
【使用历史】约650年。
【主要成分】苍术(炒),黄柏(炒)。
【整体药性】苍术性温而燥,黄柏性寒。
【功能主治】燥湿清热。
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热痛、脚气、湿热带下、淋痛,阴囊湿痒等。
【典型征象】湿热相搏、着于下肢,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为痿证;如湿热下注前阴,则病带下浑浊,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禁忌人群】饮食宜清淡,忌烟酒、辛辣、油腻及腥发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二妙丸是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组成的常用中药方,“二妙”两字出自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
本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脚气”门中的苍术散,朱丹溪将苍术散改名为二妙散。
书中载:“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
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
右(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
若痰带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
后以趁痛散服之。
”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将苍术散改作丸剂,名二妙丸。
苍术散自创立以来,虽几经增补易名,但以苍术、黄柏二药为主的配伍法度,以及清热燥湿的功用原则都始终未变,至今仍是治疗身体下部湿热病变的要方。
现代临床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下肢丹毒、结节性红斑、慢性湿疹、皮炎等下肢皮肤病,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痛风性关节炎等,也有用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梨状肌综合征,和其他一些病征。
慢性前列腺炎,是常见于青壮年男性之间的多发病、难治病,有些病人的病情缠绵不去、很难治愈,还伴有比较明显的精神压力,常常是多处求医治疗,却没有明显的疗效。
病征多是下腹部隐痛,有时伴有热感,排尿灼热不畅,尿后余沥,患者大多舌质发红、舌苔黄腻,脉滑主证。
肠胃湿热最好中药方是什么

肠胃湿热最好中药方是什么方一左归饮加减:熟地10克,山药20克,杞子10克,山芋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龟板10克烊冲,杜仲10克。
方二小承气汤加味:生大黄15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霍香10克,生地20克,槟榔10克。
方三清胃散加减:黄莲6克,生地20克,丹皮、霍香10克、苏梗10克,犀角20克先煎。
方四芦荟汤加减:芦荟10克,甘草5克,麦冬10克,桑枝10克,赤芍10克,桔梗6克,薄荷5克,荆芥10克,黑山桅10克,辛夷10克。
1、苦瓜薏仁粥做法: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
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功效:此方有清热利湿之功效。
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热祛暑、养血滋肝、和脾补胃、明目解毒;薏仁有益胃健脾、除痹胜湿、清热排脓之功效;赤小豆健脾除湿;粳米益脾胃、除烦渴。
但胃寒、脾虚无湿、大便燥结者和孕妇慎用。
2、竹笋西瓜皮鲤鱼汤做法:鲤鱼1条约750克,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生姜、红枣各适量。
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功效:本食疗主治湿热等疾病。
祛湿降浊,健脾利水。
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小、高血压。
3、芹菜雪梨汁做法:取芹菜适量,番茄1个,雪梨1个,柠檬半个。
洗净后一同放入果汁机中搅拌成汁,每日饮用1次。
功效: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可以过滤人体内的废物,刺激身体排毒。
番茄可清热生津;雪梨可以养阴清热、降火生津;柠檬含有烟酸和丰富的有机酸,可杀菌,消除色素沉着,以上四味搅汁同服,对肺热、脾胃湿热导致的痤疮效果明显。
4、茯苓粥做法:取茯苓粉30克,粳米30克,红枣7个。
先把粳米加适量水煮沸,后放入红枣,粥成时再加入茯苓粉搅匀,稍煮即可。
功效:此方有健脾利水之功效。
清下焦湿热的中药方剂

清下焦湿热的中药方剂
中医一般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称为下焦。
所以清下焦湿热的中药多为能够清除这些脏腑湿热的中药,常见有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车前子、滑石、木通等中草药,以及二妙丸、四妙丸等中成药。
一、中草药:
1、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效是清热燥湿,可以治疗肠道湿热,而肠道也属于下焦;
2、黄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下焦中的肾及膀胱湿热证;
3、龙胆草:性味苦寒,归肝、胆经,治疗肝经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瘙痒等,可清下焦湿热;
4、秦皮: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的作用,对下焦中肠道湿热以及肝经湿热下注所导致的湿热痢疾、赤白带下具有治疗作用;
5、苦参: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能够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对下焦中膀胱、肠道湿热证具有治疗作用;
6、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小肠经,能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对下焦中膀胱湿热以及湿热泄泻证具有治疗作用;
7、滑石:性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功效是利尿通淋、清热解暑。
主要治疗下焦中膀胱湿热导致的热淋、石淋等病证;
8、木通:性味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功效利尿通淋,主要治疗下焦中的膀胱湿热证。
二、中成药:
1、二妙丸:主要由黄柏末、苍术末组成,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发的下焦湿热;
2、四妙丸:主要成分为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等,能清热利湿,对下焦湿热也具有一定效果。
能够清下焦湿热的中药较多,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所以如需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以免应用不当,伤害身体。
阴虚湿热中药配方(1)

阴虚湿热中药配方引言阴虚湿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表现为口干口渴、尿少尿黄、腰膝酸软、大便干燥等症状。
中医药在治疗阴虚湿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配方的使用能够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并排除湿热。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中药的阴虚湿热配方,此配方由多种中药组成,各具其独特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阴虚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配方组成1.生地黄 - 20克2.牡丹皮 - 15克3.粉防己 - 15克4.茯苓 - 10克5.金银花 - 10克6.黄连 - 10克7.泽泻 - 12克8.桑白皮 - 15克19.竹叶 - 10克中药属性及功效1.生地黄:甘、寒,具有滋阴清热、清肝泻火的作用;2.牡丹皮:苦、寒,具有清热凉血、清肝明目的作用;3.粉防己:苦、寒,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4.茯苓:甘、淡、平,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作用;5.金银花:甘、寒,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作用;6.黄连: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7.泽泻:苦、寒,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8.桑白皮:苦、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血的作用;9.竹叶:甘、凉,具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的作用。
适应症此配方适用于阴虚湿热引起的口干口渴、尿少尿黄、腰膝酸软、大便干燥等症状。
用法与用量1.将以上九味中药配方混合均匀;22.取30克配方,放入砂锅中;3.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30分钟;4.过滤药液,去除渣滓;5.口服药液,分2次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次。
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2.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慢性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对本配方中的任何一味中药过敏者禁用;4.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阴虚湿热是中医学常见的疾病,通过中药配方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本配方由多种中药组成,各具其独特的作用,能够滋阴清热、清肝泻火、利水消肿等,适用于口干口渴、尿少尿黄、腰膝酸软、大便干燥等阴虚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一、病情描述
该患者,男性,年龄50岁,平素有脾胃不佳、易疲乏等症状,最近两
个月感觉口渴欲饮、大便稀溏、头晕目眩、口苦口臭等表现。
就诊于
我们医院消化内科后诊断为脾胃湿热。
二、治疗方案
1. 采用中药治疗,主方包括草果、黄芩、白术、茯苓等,选用滋脾化湿、清热解毒的草药,每日两剂,连续服用两周。
2. 饮食方面,建议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
食品,如粥类、蒸煮蔬菜等。
3. 通过针灸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早上、下午各
一次,每次30分钟。
三、治疗效果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口渴欲饮、大便稀溏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头晕
目眩、口苦口臭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再次来诊时体检结果也有所改善,说明治疗方案有效。
随后,我们延长了治疗时间,并每周调整用药,
最终患者症状得到了完全缓解。
四、小结
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接受
的特点,适合治疗脾胃湿热等慢性疾病。
当然,如果治疗前能够从生活习惯开始调整,如饮食健康、合理运动等,也能够对疾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名老中医治脾胃湿热医案

名老中医治脾胃湿热医案
患者男,51岁,有4天,反复发热汗出,伴有腹痛,发作时右下腹部有不适感,大便正常,小便比平时多,食欲不振。
腹部触诊肢体
动静正常,右下腹隐痛压痛,叩击痛有示。
舌质黯淡,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脾胃湿热证。
治疗:用中药清湿壮脾理气的方子,治疗4剂。
用药及剂量:白术9克,半夏6克,生大黄6克,生茯苓9克,
炙甘草3克,陈皮3克,生地9克,香附6克,三棱6克,乌梅9克,芡实9克。
服药后,患者发热汗出消失,腹痛好转,叩击痛缓解,此后可以
搭配调理膳食,以滋补体虚,补充养生。
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

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有许多土方草药组合能够有效地清热祛湿。
清热祛湿的需求非常常见,因为湿热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
1. 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胸闷、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藿香、陈皮、厚朴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祛湿、健脾胃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湿热引起的不适。
2. 五味子煎剂五味子煎剂主要由五味子、泽泻、黄芩、茯苓等草药制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清热祛湿的治疗中,特别适用于淋巴水肿、湿热痰壅等症状。
五味子具有润肺止咳、开胃健脾的作用,而泽泻、黄芩、茯苓等草药则有清热利湿、解毒排脓的功效。
3. 苦苣苓丸苦苣苓丸主要由苦苣、白术、茯苓、草豆蔻等草药组成。
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主要用于治疗湿痰内阻、脾胃湿滞等症状。
苦苣具有清热泻火、利湿消肿的作用,而白术、茯苓、草豆蔻等草药则能够健脾利湿、除湿化痰。
4. 西瓜霜西瓜霜是一种出名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主要由西瓜霜、甘草等草药制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治疗中。
西瓜霜能够清热解毒、消炎敛火,具有极佳的镇痛和消炎功效。
5. 茵陈蒿茶茵陈蒿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主要由茵陈、蒿草等草药制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治疗中。
茵陈具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作用,而蒿草则能够祛湿、消肿止痛。
除了以上提到的草药组合,还有许多其他清热祛湿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如黄连汤、八正散等。
尽管这些草药组合的具体用法和剂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着相似的草药选择原则,即以清热、祛湿、健脾胃为主要目标。
总之,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这些草药组合能够有效地缓解湿热引起的不适,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然而,在使用中药土方时,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湿热中药方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老中医湿热中药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老中医湿热中药方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
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如何鉴别脾胃湿热脾胃寒湿症: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脾胃湿热症: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春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脾胃湿热的病因分析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
《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
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
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饮食不节易造成脾胃湿热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
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
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
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
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症。
临床表现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方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可用王氏连朴饮。
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
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
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
豆豉宣郁透热。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若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拟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
“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脾胃湿热吃什么药有效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
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
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
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
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症。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
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
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
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症颇为对症。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
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
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以下是治疗脾胃湿热的几种偏方: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实9g,木香6g,黄连6g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4、【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用法】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用法】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利湿,宜畅湿浊。
【主治】湿热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脾胃湿热可采用食疗1)湿热重了吃麦冬很有效,药店里都买得到.很便宜.可熬粥可泡到菊花茶里,也可象吃糖一样每天吃一把。
2)吃药伤胃、伤肝、伤肾,食疗最好。
脾胃湿热可以吃薏米红豆粥,多吃熬冬瓜,不要喝牛奶、豆浆,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
薏米红豆粥开始是薏米:红豆=1:1,另外一半是大米,吃了有20多天后,变为薏米和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
坚持食疗,并非十天八天的事,贵在坚持哦!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
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
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吃水果可治疗脾胃湿热①苹果:味甘酸,性平。
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
用于中气不足,腹泻,便秘等。
②香蕉:味甘,性寒。
有清热润肠之功。
用于实证便秘。
③荔枝:味甘微酸,性温。
有补脾益肝,养血安神之效。
用于脾虚久泻,胃疼腹痛,呃逆等。
④橙子:味酸,性凉。
有健脾和胃,止呕宽胸之功。
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呕吐,便秘等。
⑤山楂:味酸甘,性微温。
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
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内停。
⑥木瓜:味甘,性平。
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
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⑦桃子:味甘酸,性温。
有补气生津,活血消积之功。
用于津伤肠燥便秘,瘀血肿块,肝脾肿大等。
⑧甘蔗:味甘,性寒。
有清热和胃,除烦止渴之功。
用于热病口渴,反胃呕吐等。
⑨柠檬:味酸甘,性寒平。
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之功,可解暑热,除烦渴,增进食欲,止呕恶,下气和胃。
用于治疗脾胃湿热。
椰子:味甘,性温。
椰子肉补虚,强壮身体,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黄瘦;还可驱虫,对绦虫、姜片虫有效。
无花果:味甘,性平。
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
用于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症石榴:味甘、微酸、涩,性温。
能生津止渴,收涩止泻。
甜石榴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小儿疳积;酸石榴可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石榴皮杀虫、驱虫,治虫积腹痛。
栗子:又名板栗。
味甘,性温。
可健脾养胃。
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经常腹泻的小儿。
大枣:味甘,性温平。
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神壮力之功。
适用于脾胃湿热,纳食不香,大便稀溏,气血不足,贫血缺血,面黄肌瘦,睡眠不安者。
小儿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过多,食入过多则助湿生热,胃胀中满,损坏牙齿。
落花生:又名花生、长生果。
能补脾开胃。
适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胀满,不思饮食者。
榧子:又名香榧子。
味甘涩,性平。
可杀虫,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