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章阅读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又不种庄稼,这么远的路,带一把不起眼的麦子干啥? ④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缓缓地说,想家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闻闻麦子的味道,心里也会舒坦些。

父亲的举动,让我觉得有种不可理喻的拙愚。

⑤车里的乘客都上齐了,司机不耐烦地按着喇叭催促着我赶紧上车。

我把麦子装进包里,对父亲说:阿大,你回去吧。

你们不要担心,我到南方后会给你们常打电话的。

⑥两天后我回到了南方的家里,打开包裹,随手就把那包麦子扔在阳台上。

⑦时间久了,我也忘记了那包带着土腥的麦子。

或许是远离家乡的缘故,每到节假日,我总会莫名地感伤,尽管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比起高原的环境好多了,我总觉得心里缺少些什么。

有段时间,由于俗世的牵绊,我的状态不是很好,困顿的时候常常给家里打电话。

每次通完电话,父亲总要问他给我的麦子是否放好了,并提醒我把麦子拿出来经常晒晒,不要生霉。

有次通完电话,想起父亲的念叨,就从阳台上拿出那包麦子,在灯光下铺开。

金黄的麦粒一粒一粒,仿佛一颗颗来自远方的眼睛,慈爱地盯着我。

这黄,让我想起了父母亲土地一样的容颜,想起了故乡的大地上,那些埋头躬耕的人们。

我捡起几颗麦子放在鼻子下嗅嗅,土腥里和着淡淡的麦香,是太阳的味道,土地的味道,也是父母的味道,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顿时,我有想流泪的冲动,是感伤,亦是幸福。

蜗居城市,我还能拥有一把来自故乡的麦子。

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故乡。

一粒粒麦子就是故乡的版图,弯曲的河流在这版图上不知疲倦地追随着时光奔向远方,像极了我们的父辈一天天走向岁月深处。

风一天天吹着,顺着季节的脉络,吹熟了我们的庄稼,吹老了我们的村庄,吹老了村庄里生息的人们。

一茬又一茬的庄稼种了又收了,一辈又一辈的人走了又回去了。

四季的册页里,庄稼是最重要的篇章,为这些庄稼忘我付出的人们还在村庄,而他们的后辈一个个离开村庄,奔赴远方,在城市的屋檐下改变命运的走向。

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一颗颗柔软的心,每一颗心里静静流淌着一条河流。

叙事类文本解题指导

叙事类文本解题指导
• 真题再现: • 【2016年泰州】《会走路的花》 • 19.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2)文章以“会走路的花”
为题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比喻为 “会走路的花”,形象地写出了云的美丽和动感。②概括 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云。③揭示了 文章的中心,表现了“我”对云的喜爱,对昭苏的热爱的 情感。③表达了对那些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 老人的敬意的情感。
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使作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中间段落的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总结上 文
• 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点题,卒章显志, 升华文章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深长,画龙点睛, 使结构更加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读者联想。
考点: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实战演练:《县城小书店》
• 1.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6分)
•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
候, ①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② →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③
→2012年秋
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 ①“我”读书买书的经历 • ②简单告别书报亭和姑娘 • ③每次春节回家都到小书店消磨一小段时光
考点: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 真题再现:
• 【2015年泰州】《伍铜匠》18.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伍
铜匠“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6分)
• 来到盘龙乡→ ①
→赢得芳心并入赘女家
→②
→③
——创造多个盘龙纪录。

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怎样阅读记事文章记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全过程记录下来。

记事的目的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感受这件事情,并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好记事类的文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1、找准关键“素”。

“素”指的是要素,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

如果这些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地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重要“面”。

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一般来说,记事的文章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的,即“顺叙”,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倒叙”“插叙”等等。

在寻找文章关键的要素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这样读完文章后,我们就能大体地把事件的过程了解清楚了,这是回答文后练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写事的文章,划分层次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样几个部分;二是按因果关系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

这两种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相类似,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

3、把握核心“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

在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主要的情节和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抓住哪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

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点”:有的词文章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物的品质特点;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还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有新的思考……无论怎样,把握好这个“点”是非常重要的。

期末总复习专题03: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末总复习专题03: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上)语文期末总复习专题专题02: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知识能力点一:赏析重要词语【中考真题】例一:(2022年福建卷)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⑴探听着,热烈地希望着,有访问一位受伤的将军.....的那种提心吊胆的心情。

(赏析加点词语)(3分)参考答案:将劫后的长治城比喻成“受伤的将军”,突出长治城的坚强与威武,表达作者的心痛与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语的特殊用法(修辞)。

很明显,本题加点的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二:(2021年福建卷)1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⑴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赏析加点词语)(3分)参考答案:“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

【解析】此题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侧重动词的情感色彩分析。

动词是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动词的表达效果主要有:①具体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复杂情态;②准确生动地描写动作的全过程;③刻画人物的行为特征,表现特定情境;④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情感;⑤表示强调。

“拜会”指拜访会见,常用于正式、庄重场合。

作者探访老山界,却说是拜访会见,用语庄重,带有敬意,表达对老山界的无比敬爱之情。

例三:(2020年福建卷)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⑴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

(赏析加点词语)(2分)参考答案:“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解析】此题考查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它可以表示描摹对象的状态、性质、颜色、形状等,许多形容词的前边可以加表示程度的副词来修饰。

句中的“枯瘦”就是抓住村庄的状态来描摹的。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瘟疫弥漫下的村庄萧条、了无生气,就像枯瘦的病人。

例四:(2018年福建卷)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分)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中考考点】1、阅读记叙文能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明白中心和质料的关系相识详略摆设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形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明白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心情达意的作用。

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看法和语言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7、小说中情况形貌的作用和人物形貌要领的运用。

8、理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1、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结果和经由;因此我们把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事情的时间、所在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生长的脉络。

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战书到越日的下战书;所在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因由红军总部决议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由红军战士怎样战胜难题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战胜了种种难题胜利翻越老山界。

全文把人物、时间、所在、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都交接清晰了。

2、记叙的顺序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生长和了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举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现实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历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务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接纳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热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凌驾“我”耳闻眼见的规模。

以圈外人的职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名师支招: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

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

阅读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1、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结果六要素(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阅读时,可从时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全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读文章时,弄清作者的叙事顺序很有必要,便于把握事情的脉络。

一般叙事顺序有三种:①顺序。

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

这是记事的最基本方式。

②倒叙。

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

③插叙。

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

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

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典型事例阅读记事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

因为典型事例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让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顺利地达成。

4、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事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让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事件背景有更深入得理解;社会环境的描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

典型环境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

要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每篇记事文章对这两大要素的具体写法。

5、弄清叙事中的议论和抒情叙事时作者往往要在叙述描写是,发表自己的感想、认识,也就是说,直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闯关练习:(一)只隔了一座假山小区空地,前楼后楼之间,是一个小小的假山池塘。

每逢初夏,水面上浮满一朵朵粉白如玉的睡莲,从阳台看下去,仿佛织满白色花朵的锦缎。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巩固训练】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

一、送报少年万欣兰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

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

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还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叙事性文章的阅读方法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能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喜欢阅读,积累词语。

据此,我觉得我们应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优化阅读课课堂入手,采用“分层阅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第一层阅读:正确、流利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学完拼音,借助拼音识字的能力还比较差。

因此,我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

1.时间安排。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不安排学生回家预习。

因为低年级学生回家预习除了给家长加重负担外,还可能会因为缺少科学的指导而导致预习不到位。

因此,我总是把晨读时间作为学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

2.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前,我对学生有明确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发音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

这些要求看似非常简单,但实际落实时,发现对学生来说真的很难,尤其是不唱读,小朋友在幼儿园读儿歌时,形成了这种坏习惯,很多孩子都是一字一顿的读,根本不会词语连读,更不讲究句子的停顿。

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一般长句子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把句子读破,所以一开始,老师就要逐句示范。

3.有效落实。

(1)学生试读。

我要求学生按要求边看拼音边读汉字,不求快,但求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2)同桌互读。

我要求一个学生读时,另一个学生必须手拿笔,边听,边圈点,边勾画,圈出读错的地方,勾出读得不够好的地方,画出读得好的地方,并提出改正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教师检查。

检查既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指导。

第二层阅读:读熟、读懂
1.读熟。

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让学生读熟文本,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因此,我便采用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多次朗读。

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1)分成小组赛读;(2)同学之间挑战读;(3)与老师比一比。

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我首先把评分标准写在黑板上:读错、读漏一个字扣0.5分,词语读得特别流利加0.5分,句子读得特别好加1分,整篇课文读得通顺流畅加1分。

然后,我便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赛读,并评出小组优胜奖。

接着,我采取挑战赛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赛的对手。

最后,我范读后,鼓励学生与我比一比。

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读熟了。

2.读懂。

与读熟相比,读懂则有了质的飞跃。

它可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有些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只要字会写,书会背就可以了,
不需要“读懂”。

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信任,总是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太难了?他们能解决吗?当学生的思维稍有障碍,教师便立刻将问题“包办”。

久而久之,学生便从不需思考到不愿思考,最终变得不会思考了。

我在教学中则坚持信任自己的学生,尽量点拨而不是“包办”。

如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猴子辛辛苦苦种活了果树,可又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把果树拔了,你怎么看待它这种行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它太没耐心了。

”“它没有主见。

”“它只想早点吃果子,一点也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他们通过思考,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学完课文,我对学生说:“如果你是猴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说:“我不会随便听信别人的话,会耐心地等下去。

”“我会先打听好哪种果树又好种,结果子又快,然后再去种树。

”“如果我是猴子,我不会把成活的树拔掉,而是再种上杏树、桃树什么的,这样我就能吃上好多种果子了。

”多聪明的孩子啊!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了信心。

第三层阅读:乐背、活用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他们的机械记忆非常好。

因此,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练习背诵的辅助手段,可让学生喜学乐背,进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1.借助课文插图练习背诵。

如《秋姑娘的信》一课,由于课文中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于
是我要求学生边看插图,边回忆课文内容。

学生很容易就把看到的图像信息转化成了文字符号,课文的背诵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和我在自己课堂中的实践,我觉得,在低年级的叙事性教学中,指导孩子一句一句把课文读通,读懂,是最基本的事,在此基础上,再慢慢提高孩子的有感情朗读水平。

在操作过程中,我觉得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读,这种方法很好,比如,上次我们听的叶老师的《梅兰芳学艺》里提到的,直接告诉他那个地方要重读,那里要读慢一点,或者读出疑问语气等等,这样,通过一点点的积累,学生慢慢的学会了读课文的方法,自然会举一反三,慢慢掌握有感情读课文的技巧,渐渐培养孩子读课文的兴趣,有效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